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拧!�
第一袋,用于吃,这个对他最要紧。
第二袋,用于增强体力和精力。
第三袋,用于酿酒,因为他要喝酒。
第四袋,用于养家禽,因为他要吃肉,但是吃肉没有喝酒重要。
第五袋,用于养鹦鹉。因为他觉得他能想像的用途,都已经有了安排,实在找不到什么别的可以安排的了,想了很久,才想起这种用途。
我们买东西,不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而是因为商品对我们有用,这种有用是主观上的有用。经济学把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我们消费就是为了获得效用,而且是最大的效用。
与边际产量递减类似,效用也是递减的。以上边的例子来说,第二袋粮食的效用比第一袋小,第三袋比第二袋小,依此类推。第五袋粮食的效用是最小的。这叫“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个公理,不能证明,但可以说明。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那就是边际效用不变或者递增。
以吃馒头为例,假如边际效用不变,也就是后面一个馒头,永远跟前面一个一样好吃,那会发生什么?我们将永远吃下去,永远吃不饱!更不必说边际效用递增了。
认可了边际效用递减,再看上边的例子。
第一袋粮食对农民的效用最大,如果让他卖,他要收取最高的价格,比如100元;第二袋对他的效用要小一些,他能接受的价格也低一些,比如80元;依此类推,第三袋是60元,第四袋是40元,第五袋对他的效用是最小的,如果让农民出手,只要20元就可以。
如果他要出手全部五袋粮食,每一袋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那这个价格是多少呢?是100元,还是80、60、40、20元?
是20元!为什么?
假设这个农民很不幸,丢了一袋粮食,请问,他要放弃哪种效用?是不吃饭,还是不喝酒,抑或是其他效用?对了,是放弃养鹦鹉。也就是说,丢失的那一袋粮食对他的影响,或者他所失去的效用,就是养鹦鹉给他带来的快乐。所以,这袋粮食只值20元。
问题在于,养鹦鹉的这一袋粮食,不是五袋中特定的一袋,而是其中的任何一袋。所以,当他有五袋粮食的时候,每一袋都仅仅值20元。
如果他又丢了一袋,他失去的就不是养鹦鹉的效用,而是吃肉的效用了。所以,当他有四袋粮食时,每袋粮食就值40元了。
依此类推。当有三袋粮食的时候,每袋的价值就是60元;当有两袋时,就值80元;当只有一袋粮食的时候,这个价格就是100元了。所以,当有五袋粮食的时候 ,每袋粮食的价格由第五袋的效用决定;有四袋的时候,由第四袋决定,等等。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由最后的一袋决定每袋的价格,也就是边际决定,而不是平均决定。这个道理和所有农民的工资由最后一个农民的产量也就是边际产量决定是一样的。
这很像中国人说的,物以稀为贵。遗憾的是,咱们的老祖宗,只知道物以稀为贵,却不晓得为什么物以稀为贵。也难怪,经济学家找到这样清晰的思路,也用了差不多100年。从1776年亚当?斯密写《国富论》提出类似的问题开始,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个叫卡尔?门格尔的人写了《国民经济学原理》,这个问题才获得圆满的解决。
卡尔?门格尔(Karl Menger)1840年生于奥地利,先在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学,1867年在克拉利夫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门格尔当过经济新闻记者,1873年起任维也纳大学法学教授。他还担任过奥地利王储鲁道夫的私人教师,直到1889年王储自杀。
门格尔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特别善于从认识论角度认识经济问题,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与英国人斯坦利?杰文斯和瑞士籍法国人列昂?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地发明了边际效用概念和理论,他们被称为“边际革命三杰”。边际革命,将经济学研究从只关注供给,转而关注需求;从只研究客观因素,转向研究主观因素,为建立更为科学的价值理论开辟了新道路,奠定了现代经济学基础。边际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学最有力的思维方式之一。
1871年,门格尔发表《国民经济学原理》,从而无争议地开创了经济学的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是经济学的重要流派,直到今天还有重大的影响。门格尔之后,奥地利学派的一代代领军人物都大名鼎鼎,比如边际革命第二代的领袖人物,奥地利学派的干将庞巴维克,对边际效用决定原理的阐述清澈如水,他的利息理论也独树一帜;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的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有《社会主义》等名著出版;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甚至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法律立法和自由》、《致命的自负》、《自由秩序原理》,每本都是经典大作。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被称为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保护神。
门格尔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教师,他讲课从来不看讲稿,除非要引用什么证据;他的语言出神入化,据说连最笨的学生也能听懂讲课的内容,如果学生是聪明的,则能从门格尔的讲授中悟出深意。因此,门格尔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经济学的第二个独特思维方式是机会成本考虑。
成本是每个人做事时都会考虑的因素,收入减去成本才是利润。可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成本,与一般人说的成本差别甚大。
一般人头脑里的成本概念是会计成本,也就是做账用的。会计成本有几个特点:第一,会计成本是直接的成本,即实际发生的成本,跟生产和消费直接相关;第二,会计成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
但是经济学家说的成本却很不一样。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只有一个,那就是“机会成本”,在所有经济学的书里,成本的概念一律是指机会成本。
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可以配置到不同的用途上去,投到一个用途,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用途。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就是由于做这件事情而放弃的其他用途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的价值。
说起来拗口,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比如一笔资金,100万,这是一种资源,它可以投到5个项目上去。比如,我们把它投到了第一个项目上,那么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成本是什么呢?不是第一个项目花的钱,即100万,那是会计成本,而真正的成本是放弃的另外4个项目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项目的价值,比如第五个项目的价值最大,是500万,那第一个项目的成本就是500万。
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最大的价值。也就是根本没有发生过,也跟该事情没有直接关系,这跟会计成本完全不同。
相应地,经济学的利润跟会计利润也就有很大区别。会计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经济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经济成本,也就是减去机会成本。
再举例说明。假如你原来在一个政府部门上班,每年有10万收入。现在,你决定下海经营一家餐馆。每年的全部收入是11万,会计成本是10万,包括买菜、买肉、员工工资、税收和各种其他费用。你的会计利润就是:
11万-10万=1万。
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你没有赚钱,反而赔了钱,至少赔了9万。因为你想,如果你的时间不是用于开餐馆,而是继续在政府部门上班,你就会有10万元,现在你只有1万元,所以,你至少赔了9万元。
问题出在你少算了成本,不能只算买菜、买肉等的成本,为了开餐馆,你放弃的收入也是成本,而你没有算上。
这里的非同凡响之处在于,在一般人看来,干什么都可以挣钱,都可能有利润;而在经济学家看来,在一定的时期内,只有做一件事情才有利润,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亏损。
为什么?比如一笔资金,有1 000个项目可以投资,最多只能在一个项目上有经济利润。这意味着投资这个项目得到的收入,比做这个项目的机会成本大,也就是比所有其他项目获得的收入都大。
如果还有另一个项目也有经济利润,那就意味着,这个项目的收入也大于所有其他项目的收入,包括前一个有利润的项目,这就矛盾了!
所以,只有把资金投到那个惟一产生利润的项目上去,才真正有经济利润,才是正确的决策,其他的都是错误的。
这是经济学的高明之处,会计学认为任何一个项目都可能有利润,而经济学认为只有一个项目才有利润。
这也进一步说明,资源配置到哪里,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做事情必须考虑机会成本。也就是,不但要看由于做这件事我们得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因为做这件事情,我们失去了什么。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还多,这件事情就不值得做。
有一句话,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可真的明了此话的真义?
如果有人请你吃午餐,他出钱,而且不附带任何条件。这是免费的么?
不是!
因为你用于跟人吃午餐的时间,是你的资源,它有多种用途,除了跟人共进午餐,它还可以用于跟朋友聊天、午休、逛街、打游戏、上网,甚至静坐遐思。如果你去吃这顿“免费的”午餐了,你就放弃了其他的享受,也许这些享受中的某一项其价值比吃这顿午餐对你更有价值,也就是效用更大。所以,你吃的这顿午餐不是免费的。即使有人请你吃饭,你也不一定就高高兴兴兴地去了,而是要考虑你吃这顿饭的机会成本有多大。有时我们抱怨,请人吃饭,那个人却不来。其实,人家是考虑了机会成本。
常常听到这样的新闻,说是某家大企业又创造了多少利润。对这样的新闻,我常常不以为然,这些利润显然是用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
如果用经济成本计算,还有没有利润呢?也就是说,如果投入到这家企业的这些资金,给了其他企业,后者的产出又如何呢?
只有在投给这家企业比其他企业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时,才证明把资金投入到这家企业是对的。
如果把资金给别的企业能产生更多的收入,那么这家企业就不再是盈利的,而是亏损的了,它的经济利润是负的。资金配置到这样的企业就是一种错误的配置。
因此,一个社会的资源,必须进行科学的配置,把它配置到有经济利润的地方去,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错配,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减少了。因为社会为得到这个收入,放弃了更多的收入。
谁能进行正确的配置呢?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是最好的手段。说到底,市场是一种拍卖机制,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会引导资金流向有利润的地方。
市场力量越薄弱的地方,人们越不富裕,为什么?就是因为市场的力量太有限了,资金,这个最稀缺的资源,都被行政配置了,它们都没有流到有利润的地方去。
机会考虑,对于资源正确配置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做出正确决策,也非常有启发,别忘了经常进行机会考虑!
经济学的第三个独特思维方式是均衡考虑。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物体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下,而暂时保持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经济学把这个概念借用过来,作为自己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件事情,如果有好处,好处大于坏处,人们就会着手去做。可是再好的事情做下去也会变成不好的事,这叫物极必反。比如吃饭,看到饭菜好吃,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可是你不会一直吃下去,因为吃到一定时候就会觉得,这一口不如上一口好吃了,我们已经说过,这叫边际效用递减,也就是新增加的一口,没有上一口好吃,而且这个递减会一直持续下去。
肯定有那么一口,是你的最后一口。这一口在理论上说,你吃不吃都是一样的,这一口的效用是零。但下一口你不会再吃了,因为下一口,你吃了还不如不吃,它比上一口的效用要低,是负数,也就是你只觉得撑得慌、难受。
其实,在你吃第一口的时候,你的胃就已经开始难受了,只不过你还不觉得,吃到最后一口的时候,这种感觉才开始强烈起来。胃难受是吃饭的坏处。
你吃的最后一口,就是由于吃了它,你觉得增加的好处,也就是边际好处,和增加的坏处,也就是边际坏处,相等的那一口。跟物体的均衡是一个道理。
所以,做事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边际好处和边际坏处在哪里相等。在此前,应该继续做,因为做的话,你的净好处,即好处减去坏处,就增加了;在此后则应该减少做,减少才会使你的净好处增加。这样你的利益才会达到最大化,相等于吃饱了又不难受。虽然你想都吃下去,但是,你不应该如此,因为全吃下去,会把你撑死。现实中,确实有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