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需要判断这是不是一座空城,他们两人既然已经“打过多次交道”,司马懿应该已经形成诸葛亮是什么类型的人的结论,这个结论当然就是广为人知的“诸葛一生唯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否则诸葛亮早就走子午谷,直取长安了。
所以,司马懿作为一个统帅,应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这是一座空城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有重兵把守的可能性却非常大,所以,他应该选择退兵,伺机再动,而不能贸然入城,招致重大损失。
司马懿做了正确的决策,即退兵。表面上看是上了诸葛亮的当,而实际上,司马懿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风险太大,必须按照一般规律出牌。反过来说,这个编造的故事,也反衬了诸葛亮的虑事不周,狼狈至极——他既然能掐会算,为什么就没有算到司马懿的大兵会从天而降呢?既然他平生不敢弄险,聪明到从来不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为什么这一次,就把自己弄到如此凶险的地步?
我们还要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不如司马懿,《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是很中肯的: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不少军事家和历史学家,都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给予较低的评价。
实际上,正是司马懿最后把诸葛亮彻底击垮,诸葛亮的命就丧在司马懿手里。
我们看到,用博弈论去观照过往的事情,可以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清晰,并有助于匡正长期以来的似是而非。
。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5章 供给和需求(1)
有个笑话说,如果能教会鹦鹉说“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词,这只鹦鹉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其实,这虽然是个笑话,可是却有些道理。因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家独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他学科都没有这样的方法。
如果你碰到一个问题,苦思冥想也想不清楚,那就试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离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太远。因为这种方法,把所有相关利益者都考虑在内了。而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果从利益角度去看,就立即清晰起来了。
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价格!当我们去找工作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工资待遇,而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当一个企业投资时,最关心的是利率和产出的价格,因为利率表示投资的成本,它是货币的价格。
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在一个经济社会里,人们追求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而在所有关乎经济利益的因素中,价格是最最重要的。经济学家说,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核心和主角。
所以,价格由谁说了算,或者价格如何决定,从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价格是一个商品的货币衡量,大家非常熟悉,司空见惯。为什么价格如此重要?如此难以理解呢?
其实,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越是难以理解。比如人很多,但人的本质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得清。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看出来了吗?价格也是这样,看似寻常,实则深奥得很。
人类很早就发现,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每个人擅长生产的东西不一样,而需要的东西却差不多,都需要消费多种东西才能生存。如果不分工,每个人什么都生产,就不如只做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总产量大。
比如,在原始野蛮状态下,两个人比邻而居,他们都需要消费两种东西:鱼和肉。但是一个人只擅于捕鱼,而不擅于狩猎;另一个人则相反。如果他们不分工,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都得同时进行这两种生产。
但是当只擅于捕鱼,而不擅于狩猎的人去狩猎的时候,其实他就放弃了更多的肉。因为,如果他用狩猎的时间去捕鱼,用捕到的鱼,可以换到比他亲自去狩猎获得的肉还多的肉。因为他的邻居擅于狩猎,而不擅于捕鱼,因此他对肉的评价低,对鱼的评价高,他愿意用较多的肉换取较少的鱼。
同样道理,那个只擅于狩猎不擅于捕鱼的人,如果去捕鱼,就会放弃更多的鱼。想吃到更多的鱼,就不捕鱼,想吃到更多的肉,就不狩猎。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当他们分工,各自做自己拿手的而放弃自己不拿手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整体的产量提高了,鱼也多了,肉也多了,这就为他们消费更多提供了基础。
因为,有了分工,就得有交换,否则谁也活不了,不要忘了此时他们只生产一种东西,但是需要消费鱼和肉两种东西。
因此,人类都有交换的愿望,就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的:给我我所要的吧,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
动物也有些本能的分工,比如蜜蜂,但是自愿的交换则不常见。
问题就来了:交换怎么进行,两种东西按照什么比例进行交换?凭什么两条鱼换一头梅花鹿,而不是相反?
这个交换的依据就是价格。价格的本质,是一个比例,交换的比例。绝对的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100元,你不必害怕,因为一瓶可乐的价格是300元。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是一个争议极大的问题。直到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这个问题才算是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刚开始,为了认识价格,经济学家先找了个“价值”概念过渡了一下。认为,价值更根本,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经济学后来的发展表明,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迂回。直接研究价格就可以了。可是这样的“迂回”在思想史上太多了。所以,首要的问题是,价值这个内核,由什么因素决定。
最初的探讨是从劳动开始的,劳动决定价值,是经济学的著名论断。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这些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都秉持这种观念。威廉?配第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名言是: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第5章 供给和需求(2)
两种东西能交换,说明它们之中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可以通约。找到这个东西,就找到了交换的依据。
为什么上述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价值,即两种商品交换的依据,归结于劳动?因为现实如此。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获取食物和衣着就是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比如捕鱼和狩猎。为了获得食物和衣着,只要劳动就够了,根本不用机器,只需要简单的工具,这些工具,都可以免费获取,比如树枝和石块。
既然为了生产东西,只需要付出劳动,所以,当两种东西互相交换的时候,只要看其中包含的劳动量就可以了。劳动是此时惟一可以通约的东西,劳动含量相同的东西,才能交换成功,比如两条鱼换一头梅花鹿,是因为生产两条鱼和一头梅花鹿所需的劳动一样多。
可是只靠劳动就能生产的时代过去了。为了生产,需要投入多种要素,劳动虽然也必要,有时也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再是惟一的,多数时候还不是主要的要素了。因此,决定价值的,或者交换依据的,不再只是劳动,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被其他理论代替了。
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年他发表了其最有名的作品《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是古典经济学的巅峰之作,李嘉图被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李嘉图到处宣扬他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有一次,在他演讲时,有个听众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有两瓶葡萄酒,一瓶生产出来后,马上拿到市场上出售,可以卖一个价钱,比如10英镑;另一瓶呢,没有马上出售,而是窖藏起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卖,卖价是100英镑。这多出来的90英镑,是谁创造的呢,是劳动吗?李嘉图当时没有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厉害,如果你说这90英镑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就没有道理,因为虽然把酒窖藏起来需要劳动,可是这个劳动是非常少的,跟多出来的价值严重不成比例,起码这90英镑,不能全是劳动创造的。如果你说是劳动创造的,那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就错了。所以,聪明的李嘉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攫住了伟大的李嘉图,他非常苦恼,甚至给人写信,声称自己想彻底放弃劳动价值学说,就在这痛苦中,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嘉图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继续发扬光大乃师的学说,继续演讲。有个叫麦克库罗赫的人,也是非常厉害的经济学家,他在演讲时,又被问到上述问题。他的回答居然是,多出来的这一部分价值,仍然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个劳动就是大自然的劳动,照今天的科学术语说,就是酒分子之间的碰撞。
他说,酒被窖藏起来之后,人手虽然不再劳动,但是大自然还在劳动,一切引起人们希望后果的操作,都是劳动,哪怕是畜牲的劳动。这是很可笑的解释,因为劳动只能是人的劳动,哪里有什么大自然的劳动、畜牲的劳动呢。正是这些忠实信徒的胡乱解释,使得李嘉图原本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劳动价值学说解体了。
当时,写了著名的《人口原理》的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不无调侃地说:我早就说过,决定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劳动,现在你们也同意了,不过,我给你们说的大自然的劳动取了个新名字,即“资本”,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因为这个时候,资本的获得不再是免费的了,要创造价值,必须有资本的加入。人们对价值的认识深入了一步。
再后来,著名的经济学家萨伊提出,应该再加上土地,就是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认识又进了一步。再后来,又有人说,要加上技术和知识。
也就是说,当两个东西交换时,不仅要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劳动,还要看含有多少其他要素。比如微软操作系统,价格很高,可是劳动的因素却很少,主要是资本,还有知识和技术。
劳动决定价值的观念,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据说,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十个职业,让学生选出最值得尊敬的职业。有意思的是,选农民的最多。学生说,农民的劳动最辛苦,粮食最重要,所以,最值得尊重。其实,最辛苦的工作,不一定最值得尊敬,因为它不见得能开创新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劳动,比如知识分子的劳动,却不一定最辛苦,但是更值得尊重。粮食是重要的,但是人并非只靠粮食生存,水、衣服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粮食。
第5章 供给和需求(3)
尽管加上了众多因素,比原先单一因素的理论要科学多了,但是这些理论还是存在严重的缺陷。
问题在于,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本、土地,它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客观的、跟生产有关的要素,也就是供给方面的力量。这些理论,根本没有考虑到需求一方的作用,或者认为需求根本不起作用。
这是很大的缺陷。两个包含同样劳动、资本、土地的商品,价格可能却有天壤之别。比如,当粮食大丰收时,一斤粮食只值1毛钱;可是当发生饥荒时,同样的这一斤粮食可以卖100块钱,甚至更高价格。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所包含的劳动等客观因素是一样的。所以,光凭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等客观要素,还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包含劳动多的东西,价值不一定大。比如两个渔民,每天下海打鱼。有一天,狂风大作,浊浪滔天。其中一个不敢下海,而另一个却照样出海。下海的这个人风里来浪里去,历尽千辛万苦,捕到了一条鱼。而没有出海的那位很幸运,在海边抓住了一条自己跳上来的鱼。假设这两条鱼一模一样,它们应该具有相同的价值,可以交换到同样的东西,可是显然,蹦上来的这条鱼,几乎没有包含劳动,而辛苦打到的那条,所包含的劳动一定多得多。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劳动创造一切。其实,这更荒谬。山中的走兽,空中的飞禽,水里游弋的鱼儿,是大自然原本就有的,跟劳动无关,没有人的时候就存在了。劳动并不创造一切,劳动只创造很少的一点东西。
所以,马克思曾经说,劳动创造一切的说法,是跌到了资产阶级的泥潭里了。
回过来说,客观的因素决定价值的理论有严重的缺陷,这启发了经济学家从主观因素上寻找价值的源泉。
我们购买商品,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用,这个有用,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是主观的,比如粮食能解除饥饿、有用,这是客观上的有用;但是像歌星演唱会,虽然歌星唱歌本身是客观的,它的用处却是精神的、主观的,不同的人喜欢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