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看着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律师在我们的国土上趾高气扬,甚至包括那些在外国律师事务所打工的中国人,也在国人面前异常傲慢充满优越感,不服气!这种被侮辱和蔑视的感觉,对年轻人有一种特殊的刺激,并在心底激起一股创业和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冲动,就是这么简单。”
我曾看到过一个报道,说加拿大研究人员曾对20世纪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担任过班长的四百多人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两个现象:其一,在被调查者中7%的人后来被列入名人录。相比之下,普通同学中被列入名人录的比例仅为二百分之一;其二,那些班长的平均寿命比普通同学的平均寿命要短年。
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班长容易成功和容易短寿的原因都非偶然,因为当班长的人通常都争强好胜。争强好胜者通常雄心勃勃、勇于取胜,敢于冒险,所以容易取得成功。当然,这类人为了实现抱负,不仅仅是敢于冒险,而且还敢于“玩命”,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睡不好觉,也不锻炼,所以健康状况不那么理想。
但是假如有这样一个选择:如果将你的一生命运由默默无闻变得大放异彩,你是否愿意牺牲年的生命?
我想这个问题很少有人会回答:不愿意。
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对争强好胜的观念误解。
在我们这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国度里,“争强好胜”是个贬义词。传统的观念认为:“满招损,谦受益”,“沉默是金,祸从口出”,甚至干脆表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谁要是“争强好胜”,就等于沾上了“爱出风头”、“爱表现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恶名,还可能落个“枪打出头鸟”的结局。
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争强好胜”究竟何罪之有?难道“争弱好败”就好?其实,争强好胜与是否正确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一个谦让的人,不一定内心不争强好胜;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做的未必不是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争强好胜”,我们为什么要在社会中提倡竞争?为什么我们要热烈期望中国崛起?
学生不应该进行竞争?
我在担任大学客座教授时曾遇到过来进修的中学教师,他们曾告诉我:现在他们不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然后寄给家长;也不再唯成绩是问,用学习成绩来评优提干,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成绩上过于争强好胜,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质疑他们的教育方式?
我回答说:我觉得中西方的教育,都肯定不是不要争强好胜,也不是不鼓励竞争,因为从学校到专业再到个人,不可能没有竞争。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将学生引向一个多元、开放的方向,而非零和竞争。譬如高考把德商、情商、兴趣、潜力等因素都排除,也不论学生将来是要成为一个政治人才、科学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翻译人才、写作人才等等,都放在一个标准、一个成绩下“一考定终生”,这就明显不合情理。
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天生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搜房网的总裁莫天全曾这样形容企业的争强好胜:“网络媒体只能做老大。做老大很舒服,做老二则很辛苦,至于老三恐怕很难生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4章 富有胆略(8)
荷兰银行中国区主席邱致中在上海出生长大,“文革”时曾因家庭背景被划为“黑五类”,初中毕业后被下放到崇明岛农场劳动。六年的春夏秋冬,他除了拼命劳动就是读书学习,包括高中数理化全部课程都是自学完成,最终他也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邱致中就把自己人生奋斗的原动力归结为争强好胜:“有时就是很简单:父母都是解放前后的大学生,自己怎么能甘心学业仅是小学五年级水平。于是,别人在农场聚集借酒消愁,我孤灯相伴与书交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通常误解“争强好胜”,其实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庸”文化的传统,东方人崇尚无为和性格内敛:“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别人抢也抢不走;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自己抢也没有用”。二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习惯组织分配,习惯铁饭碗,不习惯冒险和竞争。也因此,我们过去的教育把团队的争强好胜当作集体主义加以赞美,而个人的争强好胜则当作个人主义至上加以批评。
学校需要提倡良性的竞争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陈章良,是个很有开放意识的人。他在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时所建立的农大官方网站,被搜索看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开放的农大欢迎你。”陈章良认为,人生的开放和多元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
“微软今天之成为第一位有它的伟大之处,盖茨所写的《未来的世界》里面充满着竞争。所以竞争与合作、在合作中求竞争、竞争中求合作,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样,我想每一位同学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想,我怎么能比以前的我做得更好,我们需要一个良性的竞争。”
我们还需要明白的是,争强好胜并不等于忙碌和生活无规律化,也不等于恶性竞争,虽然它们经常被人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们需要提倡的是良性的争强好胜,而非劣性以及零和竞争。良性的争强好胜,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勇气和胆量,也使人主动开放,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而不是搞“内耗”竞争,努力奋斗就说你爱出风头和野心大,非把竞争变成我落后你也要落后不可。
3.不断求新的激情
“新观念”成就胡舒立与《财经》
《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是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中,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记者。她也是我们2005委员会的理事,胡舒立曾在2000年于《财经》杂志推出《基金黑幕》等力作,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随后,胡舒立又发表了《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等力作,揭露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促使有关部门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该杂志也一夜成名,胡舒立因此被冠以“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
胡舒立的成功,就在于她的开放,她有着新媒体应该独立的新观念,这使她敢冒险去报道一些黑幕,一扫国内传统媒体的旧风气。1993年,她曾随中国女记者代表团赴美国华盛顿接受外国记者中心(COFJ)的专业培训;1994年,她前往斯坦福大学读书;1995年,她获得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当她以一种国际财经记者必须首先对广大股民和投资者负责的信念来进行调查时,她不可能没有揭发中国股市弊端的勇气。
中国有句古话:“衣不如新,人不如旧”。
德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在其作品《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中表示:“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
在谈论“新”之前,我们首先理解“新”字的含义,通常来说有下列四种:其一,新的,从未有过的;其二,少的,少见的,另类的;其三,反流行的,特别的;其四,给人新鲜感的。
“旧”的含义则有五点:其一,古老的,曾经有过的;其二,司空见惯的;其三,长时间面对的,几乎产生漠视的;其四,流行大众的;其五,无新鲜感的。
很显然,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革新正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觉来源于变化的刺激。威廉·冯特在其心理学名作《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中定律说:“除非感觉接近感受性的上限或下限,否则其变化与刺激变化的绝对量值成正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4章 富有胆略(9)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促进社会发展只有两大元素:革新和竞争。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类的进化就来源于人们总是在试图创造代表主流方向的新事物,譬如科学家通过发明创造来推动技术革新,艺术家们“蔑视任何形式的模仿,歌颂一切形式的创新”来推动风气和观念的革新。
有一位放下电视台主持人的“金饭碗”工作而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曾说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万无一失意味着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险。为了避险,才去冒险,避平庸无奇的险,这叫值得。”
很显然,“推陈出新”的激情总能带给人挑战、刺激,也能驱动人进行一次次的冒险,无论是感情、技术、事业,乃至单纯意义上的冒险——地理探险。这次研究中,就有无数成功的企业家向我们表明,他们喜欢充满激情的生活和工作,也喜欢富有激情并且专业敬业的员工。
职业激情使唐骏不断冒险
“我要做的是每天上班都要有激情,我要找到一种我最能接受的方式。”这就是在盛大和微软中国都担任过总裁的唐骏的名言。或者说,这就是他成为著名职业经理人的原因之一:富有激情。
1990年唐骏在美国创业3年,拥有3家公司,但唐骏觉得再这么做10年、20年,公司也就这么大规模了,于是,他去了微软。
在微软,唐骏能够工作10年,很大程度是因为职务从工程师、部门经理到中国区总裁——基本上两三年一变:“在上海,我把微软技术中心从我一个人创业的公司做到一个500人的公司,再把一个中国的技术中心变成一个亚洲的技术中心,盖茨过来揭牌。全球中心做完后,这个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挑战性了,我选择到微软中国做总裁。”
当唐骏几乎做到了一个微软职业经理人的极限时,激情再次消失。于是,他走向了盛大娱乐——其实这也是他不久前主动从盛大辞职的原因:“我记得我走的时候,盖茨过来说你还继续做中国区总裁,但我给你一些其他业务。我已经失去这方面的激情,为了一个总裁的位置而做总裁,我不是这样的人。”
我们无法评价唐骏不断追求激情是否正确,因为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很显然,如果骨子里没有喜欢挑战的激情,唐骏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唐骏。
当然,盲目的不断求新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个“新”必须建立在合拍、合适、合宜的基础之上,如果还没有旧事物更实用,就失去了新的意义。正如单纯的技术或者管理体制的革新,并不能成就一个企业一样。
曾有许多海归回国创业的时候,就犯了这类错误,盲目使用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技术产品作武器,却忘记是否与现实合拍,结果留下无数遗憾。无疑,海归与本土人才相比,优势就在于对本土各方面同样熟悉和了解,同时又能带来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而如果丢了东方,变成东、西方两种思维搞对抗,肯定会水土不服。
易趣网的创始人邵亦波目前转做风险投资,就曾表示:“我不会投新海归的公司,虽然我自己是海归。我也不喜欢我投资的公司招新海归,刚回国的留学生,尤其在国外多年,对国内的情况很多时候连鬼佬(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都不如。鬼佬还知道自己不了解,海归却以为自己了解,反而更危险。他们在国外的温室长大,到了中国的丛林,被吐唾沫,捅刀子,很多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而他欣赏的是:“我喜欢回国两年以上,有中国实战经验的‘海龟’。他们有外国的见识,也有‘土鳖’的机灵和执著。”
4.产生危机感的环境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们都会感到危机感所带来的压力。许多人因为压力而焦虑难安,许多人因为压力而日夜奔波;许多人甚至在压力下崩溃。
可是,当我们假设一下没有危机感的情形,却又会发现,危机感不能不存在。
没有危机感,我们就没有压力,成为失重的人。当我们失去了事业和生活的重量感,就会进而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开拓和冒险。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4章 富有胆略(10)
内心的危机感,通常能够使人爆发惊人的胆量,是勇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危机感迫使我们做出改变,进行冒险。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这也是危机在心理上给人的暗示。尤其事关生存的危机感,永远能激发人最大的潜力,使人的勇气激增到无所畏惧的地步。因此,人们把“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作兵法的精髓之一。
在对200多位成功人士的样本研究当中,我发现跟社会上许多人被“关系户”和“暴发户”误导的富豪印象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开放型成功者不但不是“世袭子弟”,没有少年时代就继承多少先天的财富,而且其最重要的财富往往还是少年时代经历过的苦难,他们的人生都经历过危险的磨炼,是在苦难中崛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