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开会时要表决举手,看到别人都举,自己明明不想举,也不得
不跟着举;在吃喝、穿戴、娱乐上赶时髦,追新潮等等。
前几年有一个时期出现集中抢购商品的现象,在大街上盲目加人
排长队行列,就是“大家都这么做,肯定不会错”的心理作怪。又如
中国在医疗保健方面流行的甩手热、气功热、迪斯科热、保健品热等
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群体信息压力在起作用。
其实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
我们正确行动的惟一指导。简言之,我们经常依赖于他人作为决定现
实的一种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所你很不熟悉的教学楼里,你想去洗手间,
而在“洗手间”牌子下面有两个门,但不知哪个好事者把两个门上的
指示牌都摘掉了,所以你无从得知哪边是男厕,哪边是女厕。这时候
你因为怕走错厕所,让他人和自己都尴尬,你很不自在地、沮丧地站
在那里,来回踱步。正在这时,从左边的门里走出来一位体面的绅士,
这下你可松了口气,可以大胆前进了,因为你很有把握地确定左边那
间是男厕,右边那间是女厕。
这都是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
息,都是从别人那里的到的,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
活动。而人们往往认为,众人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可靠。
但是许多人忽视了,即使是众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有句话说:
“真理常在少数人手里”,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古时候有个故事,叫“曾
参杀人”。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一直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可是有一
次,有一个和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住了。在以讹传讹下,有人搞
错了,以为是他杀了人,就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根据对自己儿
子的了解,当然不相信。可是接下来又有两个人跑来告诉她,就使她
开始相信了,于是怕被株连,赶紧跳墙逃跑。众人有时也会犯错,是
我们需要提防的。
从众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总是有害怕偏离群体的心理。
群体信息能够给我们很多生活上的指导,如我们在家里可以穿各
种奇特的服装,但当我们考虑是否穿这件衣服去上班时,想到同事们
怪异和否定的目光,我们就会放弃这个打算。一个小孩在六七岁时,
跟其他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打仗的游戏,嘴里还说着大人们常说的侮辱
性的话,但当他七八岁时又和另一群斯文的孩子在一起时,慢慢地他
会改掉不良的习惯。
现在年轻人最流行穿T恤衫、牛仔裤,但是有的胖女并不适合这
样的装扮,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穿,她可能要说:“因为大家都这
〃么穿啊!〃
群体信息在很多方面指导人的行为,从而使“我行我素”这句
成语在现实中很难实行。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有害怕偏离群体的心
理,人们总是希望群体喜欢他、优待他、接受他,这样他就可以和群
体融为一体,也可以在群体中谋取利益。他害怕如果他与群体意见不
一致,群体会讨厌他、虐待他或驱逐他,为了避免这些后果,他总是
趋于遵从,总是不愿意被称为“不合群的人”。
几乎在任何群体中都有强大的压力要求一致性,不遵从的人则冒
有很大的风险。当某人不赞同群体其他人的意见时,他人会尽一切努
力迫使他遵从。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一个团体内,即使某个人具有正确的
观点,也往往会被绝大多数人的不正确的观点误导,乃至于放弃正确
观点,认同错误观点。
比如有这样一个试验,事先安排了6个大学生,让他们一致把两
条不等长的线段A、X硬说成是等长的,去影响1个真正的被试者,
这个被试者也是个大学生。结果表明,在6个人都说出错误答案即A
与X等长时,被试者也放弃了这个正确的答案,而说出了错误答案B
与X等长。
对不从众也没有明确的惩罚,那为什么试验中的被试者还要从众
呢?看来似乎有两个可能:(1)可能在大多数人持一致的判断面前,人
就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2)可能他们是“表面上迎合别
人”,内心却深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以便使自己能受多数人欢迎,
或者是避免因持异议而被人讨厌。简单地说,被试者有两个目的:一
方面是想不犯错误,力求正确;另一方面是想通过遵照团体里其他成
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博得别人的欢心。
从众心理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小琴的故
事:
小琴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她办公室的同事们都是比她大五六岁
的姐妹,并且都成家了。小琴喜欢姐妹们的生活方式,尊重她们的意
见,因为她们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比较成功。她们常常在一起讨
论婚姻的经验和实质,结论总是要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爱情不能当
饭吃。小琴起初不以为然,她的男友虽然没什么钱,但她仍深爱着他。
同事们知道小琴和她男朋友并不“般配”,但从未阻拦过她。可随着
时间的推移,小琴越来越觉的男友不可爱。终于有一天,她和男友分
手了。半年后,她嫁给了公司另一部门的经理。
小琴的变化,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首先,她对群体很信任
(这个群体人数适中,凝聚力很强)。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对她很好,并
且她们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她们在小琴的生活中起的作用是很大
的。小琴工作几年后,渐渐形成了与她们相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
整个办公室的气氛会对外来者构成压力。由于群体的规范压力太大,
任何与群体规范相违背的行为都会受到大家的排斥,新同事为了不受
冷落,或为了表白自己归属于群体的愿望,仍会发生从众行为,渐渐
融入群体。对于小琴来说,这个群体都过着“幸福”的生活,那么她
也不能特殊,去嫁给一个“穷光蛋”。她受不了这种压力,不愿与群
体偏离。
另外,发生从众也与个人的自信心有关。如果小琴相信自己的幸
福观、婚姻观,又对自己和男友的前途充满希望,那么她就不容易遵
从群体。
那么从众心理是否正确呢?实际上,从众心理既有其积极作用,
也有其消极作用。
从积极的一面看,有时从众行为在特定范围内,可使群体一致,
从而协调群体成员的言行。在政治生活中,少数要服从多数,可保证
集体行为的一致。强大的社会道德舆论,可使社会上的人们群起效仿
先进入物的思想言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经济生活中,商品经
销者可利用广告、宣传、模特,掀起潮流,以吸引消费者。在日常工
作生活中,组织制定的工作、劳动、行为规范以及群体遵守纪律的行
动,可纠正个别人的自由散漫行为,保证组织正常的工作、劳动、生
活秩序。
但是从消极的一面看,从众心理有时也会给我们误导,使我们人
云亦云,失去主见。因为别人说的和做的,也不一定总是对的,就像
前面故事中的“曾参杀人”的以讹传讹。还有人利用从众心理来操纵
别人。比如有的骗子借从众心理骗人,他们玩所谓“三张牌”,让人
押宝,猜红桃A在哪里,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时,人总有
三五个人抢着参与,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托儿”,被从众
效应激化,也参加押宝,当然,结局肯定要输一一因为最初参加的三
五人同庄家全是一伙的。另外,一味地随大流,也容易让我们失去个
性,不容易使我们在人群中突出自己,引起注意。
22社会促进与社会促退:
旁观者在场对效率的影响
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观察发现,自行车比赛时,多人
同时赛要比一个人单独计时的比赛成绩更好。受到这个启发,他做了
一个实验,要求儿童绕钓鱼线,越快越好。结果发现,大家一起绕的
儿童比单独绕的儿童速度更快。后来,更多人也观察到这一效应的存
在,这样就把他人在场(比赛伙伴或观看者)引起的个体活动中效率相
应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促进效应。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比如,教室里只有一个人自习
时,你的学习效率可能并不是很高。尽管此时教室很明亮,很宽敞,
也很安静,但你却常常会分心,想想这个,做做那个。如果此时,有
两三个同学(可能还是陌生人),来到了你所在的教室,并随便找了个
座位和你一起自习时,你立刻就会聚精会神起来,开始积极地演算起
数学题或认真学习起英文单词了。
再比如:你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当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
匆地赶过你时,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你骑车上街买东西,
当你发现后面有一辆自行车在向你骑的车子靠近并正要超越你时,你
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你如果是位老教师的话,虽然你有时候身体
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讲台,精神就来了;一个人在进行慢跑锻炼或网
球和高尔夫球的单人练习时,如果旁边的长椅上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
他看,他就一定会顽强地坚持到底;……
社会促进效应的形成,是因为,单独一个人时,无所谓输赢、好
坏,怎样都可以,人没有比较,又没有即刻目标,便很容易产生惰性。
而此时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人,你就不可能做的安稳了,再如果他
碰巧又和你做着同样的事情,你更是或多或少要感受到他在与你竞
争,你就会争取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这其中,还暗含着一种评价作用,你会情不自禁地在想:“他们
也可能正在评论我干的怎么样呢,我一定要好好干,让他们瞧瞧。”在
任何社会环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想要别人喜欢和接受自己。很
明显,当你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别人在身边时,
你总认为别人可能正在观察自己。也许,你根本就不认识身边的人,
但你却可能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着评价,而社会中的我们
又是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所以就不安起来,也会更加把劲
了。
总而言之,当有旁观者或是同行者在身边时,容易激发起个人本
能的反应,他们提高运动标准或努力展示自己,他们的工作就会进展
的很顺利。
竞争也是促进效应的一个因素。
社会中有群体就必然有竞争,在竞争的状态下,大家都争先恐后
地去争政成功、胜利,于是形成一种生气勃勃、人人争先的局面,从
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体育比容的新纪录总是在激烈的国际大型比赛
中产生的。在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中,由于竞争的激烈,人们往往把全
身的体力、心力调动起来去夺取胜利,而使奇迹得以出现。
但是,社会促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有时有旁人在
场,反而会引起促使效率下降的“社会促退”效应。比如,当教室里
有适当的人和我们一起自习时,我们的学习效率往往可以提高,但如
果教室里乱哄哄的,我们的心里会很烦,这时便很难保持高效率的学
习。或者我们在背课文或记忆英语单词时,也喜欢一个人找个安静的
地方背。再比如,当一个员工面临难题正苦于无计可施时,如果上司
死盯着他不放,他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而无法专心工作。
原来社会促进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对于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来
说,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
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这项工作对个体来说是新接触的,还很不熟
悉,或个体还很难做好,还需要动很多脑筋,在这种情况下,旁人在
场会引发动机的增强,从而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个体更容易表现
的手忙脚乱,反而做不好。
在学校里,老师让几个同学到黑板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黑板
上演算几何题。如果题目是刚讲过的,比较简单,学生往往能很快做
出,比下面的同学完成的快;但题目如果很难的,站在台上的学生由
于紧张发借,其演算速度与结果往往不如下面的同学。
了解了社会促进和社会促退的原理,管理者在工作中可以应用
这些原理,来更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像打印上司交待的文稿、装
订材料、核对账目这样的工作,员工已经做的相当熟练了,管理者可
以将他们的办公桌和工作台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让
许多人在一起工作,这样在社会促进效应下,员工就能够提高工作
效率。
而如果需要完成的是一件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或是一个非常复
杂的问题,需要当事人集中精力思考,此时他人的存在会妨碍当事
人的工作,就不应该让他感觉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