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护机制受到破坏,使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受疾病的侵袭。
而从心理上讲,当个体对紧张体验不能解除时,就达到了“过度
应激”,它会影响正常心理活动的进行。因为外界刺激唤醒大脑皮层,
使之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时,会有助于心理活动的进行;但是如果过
度,会使产生焦虑的反应。这种情况下,自控力会减弱,心理活动能
力也会降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变得不充分、判断不准确,逻辑推理
能力也会下降。
所以,要想表现出最好的状态,需要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中。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有一次,弟子颜渊问他:
“我乘舟渡过一个深潭,梢公驾船的本领出神入化。我问他这个本领
能学吗?他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会潜水
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我不是特别理解,他又不肯多
〃说,您能给我解释吗?〃
孔子说:“游泳能手不怕水,对学习驾船不恐惧,因为他的心情
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码事,把船行和车
驶看成一回事,把驾船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驾过船也能操舟
自如,悠然自得。”
孔子又说:“就像一个参与赌博的人,用瓦块做赌注,就没有任
何心理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反而常常获胜。如果用衣物下赌,就
有了一点顾忌,要是用黄金下赌,就会顾虑重重,非常紧张,反而不
容易赢了。就是说,凡是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的,内心就会怯
弱,行为也显得笨拙犹豫。相反,对结果抱达观态度,姿态放松的,
会表现出最好的水平。”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事情越想做好,越紧
张它,就越做不好。就是因为心理应激过强的缘故。优秀的运动员都
善于掌握适度的应激。高手过招,水平相差已不是很大,很大程度上
比的是心理素质。生活中的任何考验都是女11此,只有凭借举重若轻的
心理素质,才能表现出最好的水平。
应激的原理还提醒我们,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极限,对自己的挑
战应该适可而止。即使我们突破自己的极限,也应该一步步来,不能
一下子迈过大的步伐。因为那样会给自己形成多大的压力,容易造
成身心失调,损害健康。最后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形成适得其反的结
果。
6尊重的需求:
人人渴望尊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上校狄龙对他指挥的第80步兵团士
兵悬赏:谁第一个冒着弹雨把一个柴捆放到敌军的城墙下,并点燃
它,将得到1000法朗。
然而,没有一个士兵行动。狄龙上校大为恼火,开始指责士兵的
怯懦。有一个军士长大声地说:“长官,要是您不提出悬赏,您的士
〃兵就全体行动了!〃
狄龙呆住了,片刻,他若有所悟,便大声发布命令,果然,士兵
们全部前进了,最后整个步兵团1194人中只有90人生还。
这个小故事令人感慨。
金钱无疑是值得重视的,但如果以为唯有金钱才能驱动士兵们勇
敢前进,是对士兵们人格尊严的侮辱。对于一个士兵来讲,还有什么
比军人的尊严更值得珍视?因此,在1000法郎面前,士兵们可以无
动于衷,毕竟生命比金钱重要;而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士兵们却可
以一往无前,视死如归。
有时,我们确实常常忽略了,一个人,他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不
是吃山珍海味、披金戴银,不是住豪华别墅、乘香车宝马,而是自我
价值的充分实现。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就是对他人格的看重和自我
价值的肯定。
每一个人都有受到其他人尊重的需要。比如,一次评职称过后,
一位未评上高级职称的同志说:“这次我虽然未被评上,但我相信我
并不比评上的人差。跟我一起毕业的,有的当了处长、局长,有的当
了教授,但我觉得我并不比他们差,只是我的机遇不如他们罢了。”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财大气粗,对地位低下而又其貌不
扬的简·爱说;“我有权蔑视你!”简·爱后来却对他说:“你以为我
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
要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自信、自重、自爱、自尊等都属于人的内部尊重的需要,通常称
之为自尊心。人与人在财富、地位、学识、能力、肤色、性别等许多
方面有所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维护自尊是人类心中最强烈的
愿望。
心理学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求时,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
理的、安全的、社会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五个层次。马斯洛说:
“尊重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
会到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但尊重的需要一旦受到挫折,
就会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感,会使人失去生活的基本信心。
人的许多好的品质,比如严于律己、自强不息、奋斗精神、自我
修养、人格尊严等等,都是与人的自尊需要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没
有了自尊心,就会做出为人所不齿的事情来。
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地位、身份。社会上人们追求流行,
讲究时髦,用高档商品,买名牌服装,都是一种求得别人尊重的需
要。某大款花几千元买一张帕瓦罗蒂的演唱会的票,人场后就睡大
觉,别人问他为什么花冤枉钱,他说:“听不听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买。”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证明了尊重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西
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从一个大车间中,选出六名女工作为被试者,做
了一个实验。她们工作是装配电话中继器。她们先在一个一般的车间
里工作两星期(第一个时期),以提供一个正常生产率的标准。
然后,把她们从车间安排到一个特殊的测量室,这里除了可以测
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主要装配车间相同。她们在
这里工作的五个星期(第二个时期),工作条件变化。
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以前,她们的薪
金额决定于整个车间(一百个工人)的产量,现在只决定于她们六个人
的产量。
到第四个时期,在时间表上安排五分钟的工间休息一一上午一
次,下午一次。
第五个时期,工间休息的时间增加到十分钟。
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制度。
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工人们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
在随后的三个时期里,每天提前半小时下班。
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后,到第十二个
实验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全都恢复,这时的环境条件与女工们
开始工作时的环境条件完全相同了。
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不管条件怎样改变一一增加或减少工间休
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
要高。也就是说,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
这是为什么呢?虽然这种结果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最
重要的原因,是女工们感到她们是特殊人物,她们受到了格外好的待
遇,她们在参加一项有趣的实验,期望进行例外的工作,引起了人们
极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自豪,愿意遵照实验者的要求去做。结
果,她们的工作越来起努力,每一次工作条件的改变都刺激了她们效
率的提高。
通过改变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注视他的
工作,便会使这个人感到受到特殊的重视、信任和期待,因而他就会
尽一切可能按人们所期望的去干好每一件事。这证明尊重可以提高工
作的效率,可以调动一个人做事的更大积极性。领导用人如果懂得这
个道理,将会使下属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来。
汉高祖刘邦得到天下后,有一次与群臣讨论他打败项羽,取得成
功的原因时,说:“在后方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
国安邦,治理百姓,筹办粮铜,我不如萧何;带兵百万,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够用他们;
而项羽有个谋士范增,却不能用,所以我能打败他。”刘邦之所以成
功,是因为他了解人、尊重人,使下属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项羽
尽管“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唯我独尊,不懂得承认和尊重别人,才
会导致失败。
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便要尊重别人。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
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尊重,而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地,如果你
自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受
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在沟通中,千万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否
则,受损失的一定是你自己。
7态度的神奇力量:
心之所愿,无事不成
市场上有多种牌子的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有人专选这种牌
子,有的偏好别的牌子。谈到生育问题,有人认为生男孩好,有人认
为生女孩好。对一部电影或小说,也会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人们对
各种各样的事常常作出赞同或反对的判断,这些都涉及到态度问题,
是态度的表现。
心理学上,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评价和准备行动的心理倾向,
它含有认知、情感及意向三种成份。认知成份是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
观点、知识,含有评价的意思,如“长跑有助于身体健康”一语,就
既反映了对这种活动的认识,又含有肯定的评价。情感成份是对事物
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欢―讨厌,尊敬―轻视,同情―排斥等积
极或消极的情感。意向成份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
举个例子,某人凭商品知识和别人的介绍,认为捷达牌轿车确实
不错(认知成份),很喜欢这种车,渴望能买到一辆(情感成份),还积
极的存钱(意向成份)。三者统一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态度。
人之所以要持有某些态度,是因为态度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功能。人的态度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成后态度
又会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适当的
态度会使其从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师、领导和朋友那里获得认同、
赞同、奖赏。这使人们懂得,对不同的人应持有不同的态度,例如对
待师长应该恭敬有礼,对待朋友热心随和,对待晚辈关心照顾……这
些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有时态度可以满足人的某种心理需要。比如有句俗语:“吃不到
葡萄就说葡萄酸”,其实这就是态度的一种自我防御。态度作为一种
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保护自己。比如,一个清贫的知识分
子在看到富商们挥金如土,在生活中拥有许多物质享受时,为了保护
自己的自尊心,常常会显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视“为富不仁”者的态度,
以保持心理平衡。
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性
格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公而忘私,忠心耿耿,礼貌特人,富有同
情心的;也有假公济私,三心二意,粗暴虚伪,冷酷无情的;有自尊、
自爱严于律己的,也有自卑放任的;有勤奋认真、细致节俭,也有懒
惰马虎、墨守成规的。人们的行为体现着他们的人生态度,而他们的
态度也支配和左右着他们的行为。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以勤奋写作著称,他每天都坚持写作,有
时竟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他曾说过:“一个作家,应像画家一样,经
常带者铅笔和纸张。一个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幅画稿,
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写一个思想,一个特点,
〃也很不好。”他还说:“必须每天写作,如果一天没有写,怎么样呢?〃
他自己回答:“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这
句话,一遍一遍地写,等你写得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
有一次,果戈里请一位朋友到饭馆用餐,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
趣,他当即拿起笔来,在笔记本上抄写。饭菜上齐了,他还在埋头抄
写,朋友见他如此冷淡,心里不是滋味,很不耐烦地对他说:“你是请
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的?”说着,气呼呼地离开了饭馆。
专心抄写菜单的果戈里早把请朋友吃饭这事忘脑后了,连朋友说
气话,离开饭馆他都不知道,嘴里还不停地称赞这份菜单写得太好
了,太有用了。后来,这份菜单果然用在了果戈里的一篇小说中。
果戈里请客却气走了客人,是因为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认真、勤
奋的,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