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绩效等;而所得则主要包括工资水平、机会、奖励和表扬、提升和
地位,以及其它报酬。如果当事人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之后,感到“公
平”则相安无事;否则,如果觉得“不公平”,就会产生种恢复“公
平”的愿望。
可以说,互惠原理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笃信并且服从互惠原理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准
则。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订立的行为
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遇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
赖账、忘恩负义之类的大帽子。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
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
这种感恩图报的意识,之所以能够促成社会进步,关键在于这种
意识的未来性。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它在人类社会中是被广为接受
而又坚不可摧的,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它意
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比如说食物、能源、关怀)的时候,
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
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使得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
易变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
体系也成为可能。当然,这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1985年,埃塞俄比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它的经济
崩溃了,连年的旱灾和内战将食物供应破坏殆尽,人民由于疾病和饥
饿在成百上千地死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5000美元的捐款从墨
西哥送到这个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恐怕谁也不会感到奇怪。但事
实是:埃塞俄比亚红十字会的官员决定捐这笔钱给墨西哥,受惠的是
当年墨西哥城地震中的受害者。
埃塞俄比亚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捐钱给墨西哥,是因
为在1935年,当埃塞俄比亚正受到意大利的侵略时,墨西哥曾经给
埃塞俄比亚提供过援助。于是,互惠的需要战胜了文化的差异、遥远
的距离、极度的贫困和自身的利益。可见它的力量。
除了物质上的交往在精神方面,特别是感情的相悦,也遵守着互
惠的规则。
朋友间友谊的维护,情人间、夫妻间的爱情维护,都是如此。两
位情人订立盟约,发誓彼此相爱,互相支持,使双方都得到身心上的
满足;如果一方不践约,拒绝承担部分或全部义务,另一方则很可能
终止这种关系,导致解体。所以“爱情是无私的奉献”其实并不真实。
可以打个比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
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
不肯让步、不愿与人沟通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也
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
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应有的乐趣,也不
容易继续保持下去。
互惠原理的威力还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
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再提出自己的
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
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士兵专门深人敌后去抓俘虏来审讯的
特种兵。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
区是十分困难的,但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
就比较容易了。一个德军兵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
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一个落单土兵的面前。这个毫无警戒的敌兵正
在吃东西,一下子就被缴了械,手中只剩下一块面包。这时,这个
吓破胆的士兵做了一件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分了一些面
包给面前的德国兵。结果这个德国人被深深地感动了。虽然他知道
上司会大发雷霆,但还是转身离开战壕,两手空空地回到了自己的
营地。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个施恩于自己的人当俘虏抓回
去。
一块面包,竟救了自己一命。虽然付出与得到极不相称,但正是
德国兵感到受到的小小的人情没有办法还,才放弃了抓捕对方的行
动。
这说明,即使是一个不请自来的好处,一旦被接受,也会制造
出一种负债感。这让我们想起,在超市里免费品尝的商品,一旦我
们品尝了,就感到了一种不好意思不买的心理,也是互惠原理的作
用。
13首因效应:
不可小觑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上,第一印象又叫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
一次见面时所获取的的印象。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比较重视第一印象。到一个新单位前,会有
人告诫你:“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初次约会的男女青年,大
多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
常识。人们常说“先入为主”,就是指第一印象往往给人印象比较深
刻。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根据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性
格、态度所留下的印象来作出判断,并以此作为今后交往的基础。
这种现象,其背后是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原理。
首因效应原理首先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里发现的:试验者给被试
者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然后让他们以任意的顺序加以回忆,结
果表明,位于开始部分的比位于中间部分的字词更容易回忆。这种现
象叫做“首因效应”。
一篇文章,一套数据,开始的内容比后面的部分记得清楚,是因
为,新的刺激能引起兴奋,在大脑皮层下会留下较深的痕迹,这样,
以后回顾起来比较容易。思维的过程也表明,思考问题时,人容易产
生“定势”现象,即所谓的“先人为主”。初次印象是思考问题的起
点,在思维的座标图中,人们分析问题,判断问题是从这个起点开始
并向后延续的。思维的过程是大脑运动的过程,运动就有惯性在起作
用。比如一个人同陌生人接触时,能否产生认同感,影响着今后的关
系。周围的人一接触,他说的话别人不爱听,做的事别人看不惯,解
决问题的方法同大家扭着劲,就会在交往开始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也
必将影响以后相互间的关系。
首因效应会影响到我们对数字的记忆。比如一个商品的定价是
49。9元,而不定为50元,就是因为人们比较注意前面的数字,有一
种错觉,好象是四十多元钱的东西,其实,仔细一想,基本相当于50
元。还有,人们看钟点也容易有这样的错觉。你看电子表的9:47这
个时刻,就以为是九点多,却没想到离10点只差十几分钟,是离十
点更近的。如果看墙上的挂钟,可能才会避免这种错觉。
由于首因效应,使人类有一种特性,就是对任何堪称“第一”的
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力,承认第一,却无视第
二。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国第
一个皇帝,美国第一个总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
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
有的商家善于利用这个原理为自己在竞争中赢得先机。上个世纪
70年代,日本经营运输业的千代子夫妇想要办一家搬家专业公司。有
一天,手里的电话号码簿为千代子带来了灵感。日本的电话号码簿是
按行业分类的,在同一行业中,企业的排列顺序又是以日语的字母为
序。她想,谁要搬家,肯定会在电话号码簿上找运输公司的电话,那
么排在第一位的公司是很容易被发现并被记住的。于是她给搬家公司
起名叫“阿托搬家公司”,自然被编录在日本电话号码簿的同行业的
首位。公司创办后,果然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用户,获得了很快的发
展。千代子正是根据“首因效应”的原理,为自己的公司赢得了先机。
在当今社会,商家争夺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前面的位置,也是同样道
理。
在生活中,人同样对第一情有独钟,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
天上班,初恋等等,但对第二的印象往往大打折扣。很多人的思维方
式是根据经验,通过第一印象就武断地把某人归类:他是这样的,是
这一类人,她是那样的,是那一类人。
所以,在交往中,我们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登场亮相”,争
取让自己的第一印象为自己加分,这主要应该注意:衣着得体,礼貌
待人,给人一种有教养的印象.要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人和人之间
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和陌生人之间,要迅速寻找到共同点,这样
容易产生亲和力。与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尽量了解对方的情
况,作为相识和交谈的基础,譬如爱好等。在交往的过程中,要记住
对方的名字并多叫他的名字,会给他亲切感。
而我们自己在对别人的判断上,则要防备首因效应,不要为对方
的第一印象所迷惑,造成认识的偏差。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
见人心”。第一印象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还应在继续交往中冷静、细
致、全面地分析对方,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14近因效应: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
与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同一篇文章,人们对于开始部
分比中间部分的信息记忆更牢,对末尾部分的记忆也是如此,后者就
是“近因效应”。“近因”是指最后的印象,它也会给人的认知活动造
成强烈的影响。
生活里,人们总是强烈谴责喜新厌旧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
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其实人们重视“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视
旧的信息,却符合近因效应。就是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
交往活动有更大的影响,突然的一个“信息”会使人们早已习惯的认
识和印象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可能有人会想,当首因和近因相矛盾时,是首因效应唱主角,还
是近因效应更胜一筹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两种矛盾的信息
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突出,而当两种信息间断出现时,近因效应更
为明显;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影响较大,而在与熟人交往时,
近因效应则有较大影响。
近因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某人犯了一个错误,
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在朋友交往中,有时多年的友谊
会因一次小别扭或误会而告终;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可能完全
忘记了对方过去的好处和相互的恩爱,一心只想离婚一一所以在办离
婚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往往劝夫妻过一段时间再来办,而往往冷静
下来之后又不想办了。
既然近因效应容易引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那么
在社会交往中,应该注意:我们应认真对待与老朋友的每一次交
往,特别是每一次交往最后几分钟的音容笑貌。由于是老朋友,就
没有什么首因效应可言了,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发生近因效应,则
是无法预料的,只要有一次表现的有点异样或特别,那么,这一次
交往就可能会产生近因效应。因此,每一次交往都要小心行事,切
不可因为是老朋友而“忘乎所以”,否则对方只要稍一计较或想歪
了,以前的友情就会前功尽弃了。
写文章讲求“豹尾”,也是由于近因效应,力图在最后的部分给
人留下回味,加深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利用近因
效应,为塑造自己的形象服务。
人们在与老朋友、老熟人相处时,总是在最后即将告别时表现出
足够的热情和使对方满意的行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持老朋友问的
友谊。一对恋人,每周见一次面,在分手时,总是恋恋不舍,告别后
还三步一回头,两步一观望,此番“万般风情”自会引起双方对下一
次约会的无限期待。这都是利用近因效应的绝妙注释。教师讲课时最
后几分钟的精采讲解,职员调动工作前几天的勤奋工作,大学毕业前
一、两周对同学的友好和对老师的留恋,这些都是重视近因效应的表
现。
在和人交往中,为了避免不良的近因效应,我们要谦虚为怀,以
诚相待。如果对方对我们产生了一点误会,改变了对我们的印象,我
们应当做到虚怀若谷,在对方心平气和时坦诚进行交谈,解除其中的
误会,不要激化矛盾。
有一些第一印象不为他人所赞赏的那些人,他们本着“失之东
隅,收之桑榆”的心愿,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结果是“十年不鸣,
一鸣惊人”,这个惊人之“鸣”,使他人心甘情愿地改变了对此人的评
价并对其抱有特别的好感,也是近因效应的神奇所在。
近因效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