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拉斯黑白小丛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荒僻的海边村庄度假。久旱无雨的酷热天气使原本就乏味的假期笼罩在令人烦躁不安的气氛中。对爱情的迷惘,对婚后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厌倦更使女主人公萨拉觉得仿佛生活在灾难之中。不久,萨拉在酒店结识一位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彼此吸引。然而,萨拉最终放弃这段私情,意识到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爱情,所有的爱情,都是一种爱逐渐消失的过程,于是,毅然与丈夫一起旅行,去塔吉尼亚看那美得难以形容的小马群。
  《杜拉斯文集——树上的岁月》李末等译 春风文艺32开156页7…5313…2180…7 9。00元怎样的孩子是“真正的”孩子?或“永恒的”孩子?《树上的岁月》对这位“母亲”而言有怎样的特殊性?到小说中体会一种独特的母爱吧……
  巨蟒吞食活鸡,遗恨吞食七旬老人巴尔贝小姐,这两个连续场景在一个小姑娘身上引起了深沉的思考。
  一个是门房,一个是清道夫,多丹太太和加斯东这两个忘年知交,从这两个最被人“瞧不起”的职业生发开来,嬉笑怒骂,要让我们“第一次在一个清道夫面前思考”。
  “他”和“她”的爱情是怎样开端的?与那块特殊的工地有何关系?从相遇到相识,其中的空间何其广阔、深邃啊!
  《杜拉斯文集——街心花园》刘和平等译 春风文艺32开198页7…5313…2183…1 11。00元这些布列塔尼龙袜本事很大,他们在千上万地在巴黎火车站下车。他们就是那些农村集市的流动商贩,卖点儿针头线脑的,或其他什么小东西。他们——成千上万——身无分文,只有死亡身份证。
  这些人脑子里只想一件事,那就是继续生存下去:千万不要死于饥饿,无论如何每天晚上能有个栖身之处。
  此外,他们也偶尔遇到个人,一块儿聊聊。说说大家的不幸,谈谈各自的艰难。这一幕幕发生在某个夏天,发生在街心花园里,列车车厢内,市场咖啡馆,那里人群络绎不绝,还有吹拉弹唱。照他们的说法,没有这些,他们大概无法摆脱孤独与寂寞。
  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却是一部并非普通的小说。
  《杜拉斯文集——夏日夜晚十点半》苏影等译 春风文艺32开184页7…5313…2184…X 10。00元皮埃尔和妻子玛利亚带着女儿瑞丽特去马德里度夏,同行的还有年轻漂亮的克莱尔,他们的朋友途中遇到风暴被迫停留在一座小城,恰巧城里发生了凶杀案:罗德里戈·巴艾斯塔一怒之下杀死了不忠的妻子及其情夫。凶手尚未归案,小城沸沸扬扬,而玛利亚于一偶然机会卷入案情中,与罗德里戈·巴艾斯塔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皮埃尔、玛利亚和克莱尔之间的关系也就在此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杜拉斯文集——广岛之恋》边芹等译 春风文艺32开343页7…5313…2187…4 18。00元“广岛,这就是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叫纳韦尔。法国的纳韦尔”,这一传颂久远的对白是这对情人分手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一个法国女人与一名日本男子偶然相逢,深深相爱,可是这爱是在原子弹轰炸过的广岛上诞生的。它注定是一场被扼杀的爱情,短命而永恒,像这个法国女人在战争期间与一名侵法的德国士兵在纳韦尔的那场爱情一样……
  闺中女友
  1980年,以《情人》风靡全球的66岁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爱上了比她小40多岁的大学生扬。安德烈亚,后者陪伴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16年……
  这是与杜拉斯亲如姐妹数十年的法国女作家、记者米歇尔。芒索根据自己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事写就的一部有关杜拉斯的回忆录。作者以深情的笔调叙述了她们俩从亲密无间到因一点小事而反目成仇的经历。书中记录了许多家庭琐事、生活琐事和感情琐事以及杜拉斯对写作、生活、爱情、男女等的精辟论述,让我们看到一个感情丰富微妙、性格怪异敏感、,人内心充满矛盾,可憎、可恨、可气有时却又非常可爱的、才华横溢、惊世骇俗的十分真实生动的杜拉斯。
  外面的世界
  本书辑录了玛格丽特·杜拉斯1962年至1993年时撰写的报刊文章、序言、书信、随笔。有的文章源于政治运动或社会事件,如法国的抵抗运动、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反政府运动、反军国主义运动等;有的是出于义愤,揭露某一阶层、某一群人或某一个人所忍受的不公正及司法无能、社会无力;有的关注罪犯,关注不名誉的事、卑劣的事;还有的是因为一部心爱的电影,一帧帧看了良久的画作,一次偶然的相逢,一夜的孤单寂寞。这些文字是杜拉斯为身外的世界而写,是她作品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补充。从中我们又窥见了杜拉斯的童年回忆中常常出现的风景,再次看到大海和死亡、兄弟和河流、母亲和爱情。作者不停的躲开别人探询的问题却在这里暗暗作了回答。
  杜拉斯传
  杜拉斯无时无刻不在写作,即使是在睡梦之中,即使是在她死后。对她来说,生活就是写作,生活认可作品,作品也认可生活。所以她说:“干吗要介绍作家呢?他们的书就已足够。”本书作者在写这部传记时遵循的就是这个原则。虽然书中部分章节也描写是通过杜拉斯的作品来进行的,她的生活是通过她的作品来进行的。这部传记同时还分析了童年、家庭、写作、疯狂、暴力、海洋、回忆的片段、欲望的爱情、回忆的片段、个欲望的火焰、痛苦的迷失、愤怒、号叫、等待和沉默何以能在杜拉斯的笔下成为一本本书不容置疑的源泉和内容。本传记实为评传,对广大中国读者阅读、理解杜拉斯的全部作品很有帮助。
  黑夜号轮船
  他和她无意中通过电话相识。两颗孤独而易感的心无法抗拒地靠近了。他们在黑夜里无休无止地通话,彼此描述,他们靠着电话听筒生活——他们只能如此。因为她是富家小姐,得了严重的病,她需要静养,她身不由己。他们从未曾面对面,甚至不曾确切地知道对方的名字。事实上他们似乎更乐于如此,更乐于想象并分享电话释放出来的没有形象或者黑色形象的爱情。那热烈的思慕、不安的期盼和痛苦难捺的情欲令他们疯狂……
  杜拉斯的这部小说充满了实验性,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被淡化,完全融化于叙述者的自我状态中,留下许多空白和缝隙让读者去细细地填补和回味。
  为了使广大的中国读者对杜拉斯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本书还收入了杜拉斯的名作“奥蕾莉娅”系列、《塞扎蕾》、《否决的手》和剧本《伊甸园影院》。
  阅读中的杜拉斯
  “您可以看到,我在阅读文本时,丝毫也不想去加深它的含义,不,一点也不想,没有这样的事,我想要的是这个文本的原貌,就像人们想要回忆起一件遥远的事,这件事没有亲身经历过,而是‘听别人说的’。含义在过后自会出现,它不需要我的帮助。阅读本身的声音就能产生含义,而不需要我的干预。高声朗读和你独自一个默读的方式是相同的。节奏是这样缓慢,标点符号是这样无序,仿佛我在一个一个地把词的外衣脱掉,我发现里面的词孤独而又难以辨认,没有亲戚,没有身份,被抛弃在一边。有时出现了一个位子,是留给将要说的一句话的。有时什么也没有,勉强有个位子,有个形式,但是无主,等待着词语去占据。”
  少女杜拉斯
  “我们吃水果,杀小动物,赤着脚在小路上起,在小河里游泳,去捕捉鳄鱼,我们才12岁。”
  湄公河
  “这条河总是十分迷人,白天黑夜都是如此,有帆船、呼唤、笑声、歌声和海鸟时是这样,没有这些东西时也是这样,这此海鸟是从灯心草平原飞来的。”
  在电灯光下阅读
  “阅读时不能同时处于日光和书籍的光线之中。在电灯光下阅读,房间阴暗,只有书页照亮。”
  塞纳河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谈了犹太人的事。这是河水,是塞纳河。我觉得同1961年10月死的那些阿尔及利亚人有关。”我以前想到塞纳河,它曾冲走那些死去的阿尔及利亚人。我曾想到,一股死亡的洪流也许将穿过城市。
  与友人合影
  玛格丽特·杜拉在罗贝尔·昂泰尔姆(右面)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之间(1942年)
  在特鲁维尔(1963年)
  玛格丽特·杜拉在特鲁维尔(1963年)
  《广岛之恋》剧照
  “我喜欢你。真好。我喜欢你。突然又那么缓慢。那么温柔。你不会明白。”
  在密特朗的竞选宣传画前留影
  1988年总统竞选时,玛格丽特·杜拉在弗朗索瓦·密特朗的一张宣传画前摆好姿势。
  “我回想起战争时期的您,在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期,我们都很年轻,我看到您在内心深处总是对死亡感到担心,同时看到您随时准备面对死亡。我从未看到过像您这样的勇敢(……)。您的勇敢既理智、深思熟虑,又异想天开。”
  与《印度之歌》的摄制组成员和演员们留影
  《印度之歌》的摄制组成员和演员们在玛格丽特·杜拉的周围(1974年7月)
  与电影演员让那·莫罗合影
  同电影演员让那·莫罗在一起(1968年左右)
  “嘴就像一片桔子。眼睛是金褐色的。它们像丝绸一样温柔。目光聪慧,没有片刻的休息。她聪慧就像在成名前一样,而且将永远如此。”
  “她死就像被印度毒死”
  “她只能生活在那里,她靠那个地方生活,她告印度、加尔各答每天分泌出来的绝望生活,同样,她也因此而死,她死就像被印度毒死。”
  和让…吕克·戈达尔(1967年)
  拍摄《在荒芜的加尔各答她名叫威尼斯》
  (1975至1976年冬天)
  《黑夜号轮船》(1979年)
  “影片逐渐走出死亡。这是我做的。我看到,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是可能的。 (……)我们把摄影机反放,拍了进入里面的东西,即黑夜、空气、汽车前灯、公路以及一张张脸。”
  同扬·安德烈亚在一起(80年代初)
  正在写作的杜拉斯
  “我想对您说,写得好或坏,写出美的或非常美的作品,那是不够的,写出一本个人会兴致勃勃地读而不是大家都会兴致勃勃地读的书是不够的。这样来写,使人相信这是没有任何思想的,只是用手来写的,也是不够的,同样,只用头脑里的思想来写作,并用它来监视疯狂的活动,那就太过分了。”
  在伐木前的沉思
  “他们也许砍伐了300棵树龄为600年的橡树。我无法动弹,我吓得仿佛全身瘫痪,就像刚才有人在我面前杀了一个人那样。”
  读信
  “我也来对你们谈论她。我对你们说,她身上有着对生活的明显好感。”
  在特鲁维尔 (1988年)
  在法国电视二台
  玛格丽特·杜拉在法国电视二台节目“Apostrophes”中(1984年9月28日)
  “她不对任何事进行解释。她讲下去(……)。她改变故事。她每天晚上讲的故事都不相同(……)。每天她都在虚构她的故事。”
  在香烟中思索
  和扬·安德烈亚(1984年)
  “写作和爱她看到这可以在同样的未知中体验到。在陷入绝望的认识的同样的挑战中体验到。”
  《读了不再绝望》
  作者:金龙格
  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法国著名女作家一直被视为神话,被认为是个解不开的谜。她在中国拥有不少痴迷的读者,许多读者在读了她的作品以后“感到绝望”,因为对她的作品的深度的不可企及。
  漓江版《杜拉斯传》透彻地分析了杜拉斯的所有作品,诠释了能在杜拉斯的笔下成为一本本书的不容置疑的源泉和内容的原因,对众多的“杜拉斯迷”阅读杜拉斯的作品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传记的作者是法国尼斯大学的文学教授,想必对杜拉斯是研究透了的,这从她所总结的章节标题中就不难看出:杜拉斯夸夸其谈、难以慰藉的回忆、欲望的诗意、让世界走向灭亡、夏夜致命的忧伤等;杜拉斯本人对这部传记肯定也是认可的,不然她就不会欣然为这部传记作序。本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传记。杜拉斯的传记有好几种,惟独这部传记被译成了十几种语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部传记的分量。
  《杜拉斯传》【法】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著 徐和瑾译 漓江出版社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出版界解密杜拉斯
  作者:徐锋
  近日,记者发现,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正在悄然成为出版界的一个新热点,她获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情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