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一品-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如此甚好。”李元嘉双目中露出一丝欣喜之色,点了点头,大喜道:“小将军回去告诉杨卿,待孤占领关中之后,自有封赏。”
  “谢主上。”小杨将军闻言,脸上顿时闪现出欣喜之色,赶紧朝李元嘉拜道。
  “道长,烦请道长送小将军。”李元嘉点了点头,对一边的老和尚说道。
  “贫道这就去。”老和尚点了点头,对年轻将军说道:“小将军,待老道送了小将军出去。”
  “多谢道长了。”杨小将军不敢怠慢,赶紧恭恭敬敬的朝老和尚行了一个礼,别人不知道这个老和尚的身份,但是他早就从他父亲口中知道这个老和尚的来历了。民间流传的老神仙就是此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老和尚可以说是一个堪称妖孽的人物,李元嘉,甚至包括那位武媚娘就是此人教导的。可以说,在自己的阵营之中,此人才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人物,十数年如一日,专门和卢贼对着干,就冲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是很难得的,当的起他人的敬佩。
  “道长,杨胄父子如何?”待送走小杨将军以后,老和尚又回到书房内,李元嘉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孤刚才从杨秀的言语之中,总是感觉到这父子二人恐怕是另有谋划。道长,这二人不会吃着我们的粮,又拿着别人的钱吧!”李元嘉脸上一脸的惊慌之色,也容不得他如此慌乱,要知道卢照辞的例子可是就在前面不远,卢照辞如何能称帝,不就是因为在为李渊效命的同时,实际上却是干着为自己的活,在军中安插人手,不断的将自己的心腹提拔到高位上来,最后依靠军队,发动兵变,才建立了大唐,也就是从那以后,无论是卢照辞或者躲藏黑暗深处的李元嘉对军权都有着异样的情绪,对于那些掌兵的将领,都是不信任的。只是和卢照辞不一样的是,卢照辞建立了军校,那些掌军的将领正一步一步的成为掌将的将领,而那些掌兵的将领也逐渐成为卢照辞的弟子,在君臣、师徒大义的约束下,加上锦衣卫的监视下,大唐的军权仍然老老实实的掌握在卢照辞的手中。
  可是李元嘉却是不一样,他本就出身黑暗之中,见不得光的,要想掌控军队,那是难上加难,只能是依靠别人去掌军,也因为如此,他才会更加的不信任别人。只是没有任何的办法而已。这次看着杨秀的表现,他的疑心病顿时又犯了,终于在杨秀走了之后,又对老和尚说了起来。
  “主公,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幸亏这些年我们也培养了几个人加入汉中大营之中,就算杨胄有什么异心的话,汉中军仍然为我们所用。哼哼,那杨胄的那点心思,贫道明白,不就是想凭借占领巴蜀之地,然后催殿下立国,自己好占的大便宜吗?殿下若是先平定巴蜀,那杨胄的功劳就最大,就算日后再平定了关中,夺取了长安,就算那个人也来了,其功劳也不一定比的上杨胄啊但是相反,若是殿下先取了长安,得两员大将,呵呵,两者相互平衡,相互掣肘,殿下才能因此居中调停,将两者都捏在手中。军中将领失去了效忠的目标之后,才能为主公所用啊呵呵,这帝王之道其实就是平衡之道。”
  “道长,只是不知道另一边可会按照协议起兵,帮我们拖住巴蜀和西域的军队啊!”李元嘉点了点头,但是脸上很快又露出一丝担忧来。
  “哈哈,殿下放心,蛮夷部落都好财物,好美女,只要我们能奉上财物,奉上美女,岂有不答应的答应的道理,以后每年都以和亲之策,以迷惑对方君王,必定会答应的。”老和尚笑呵呵的说道:“吐蕃新主弃宗弄赞刚毅果敢,刚刚定都逻些,占领周围的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势力日益强盛。麾下兵马众多,兵出两路,一路过南诏,一路进攻西域,想来可行。更为欣喜的是,此人羡慕中原文化,殿下倒是占领关中之后,就与其交好,与之和亲,必然能得到他的支持。有数十万兵马支撑,殿下难道还怕卢贼不成?”
  “道长言之有理,只要卢照应前脚离开长安,我们后脚就派人去逻些,让弃宗弄赞起兵攻伐西域和巴蜀之地,牵制两地兵马,若是能调动关中剩余的兵力那是最好了。”李元嘉面上露出欣喜之色。
  “不过,殿下也不能对这个弃宗弄赞太过信任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和尚又说道:“他虽然羡慕中原的文化,短时间内对我们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老道以为此人必定不会坐看着殿下统一中原。哼哼,他之所以提出要帮助我们,还不是因为不想看到卢照辞在灭掉高句丽等三国之后,又将目光盯向了高原之上,就像以前的匈奴和突厥一般,不会希望在中原出现一个庞大而统一的王朝。所以殿下最好在短时间内能统一天下,否则的话,就会被他所制。”
  “道长所言甚是,但是可惜的是,孤手中无兵啊!”李元嘉摇头叹息道:“兵马尽数落在他人手中,孤手中若是有一只强兵,岂会看他人脸色行事。在看看,那个姓杨的,麾下兵马足有数万之众,这时候说是孤在利用此人,此人有何尝不是在利用孤。让孤来应付来自中原的威胁,而自己却是趁机在江南起事。卢贼大部分兵马都是被孤拖住了,江南才有多少兵马,卢照应就算出征,想必得知关中有乱,必定会回来救援关中,孤就算有潼关和武关在手,恐怕也要对此人提醒吊胆了。而那卢照辞班师之后,肯定也是将目光望向关中,这里才是他的根基,所以孤的压力最大。”
  “殿下的意思是?”老和尚面色变了变。
  “请兵。”李元嘉想也不想,就说道:“请吐蕃兵马前来,进入中原。呵呵,他们所要的不过是钱财而已,我们中原富有四海,区区钱财还是有的。道长以为如何?”
  “这,这个?”老和尚闻言面色变了变,好半响方说道:“殿下,这恐怕有点不妥吧,三路出兵,吐蕃恐怕也没有这个实力啊他们也是不会同意的。”
  第489章 天子要还朝
  “玄龄,你看看,朕刚一走,中原就大乱了。”鸭绿江边,国内城中,卢照辞身披锦裘,望着手中的文书,冷冷的说道:“这些人还真以为会出现前隋末年之事呢?”
  “呵呵,前隋末年士气,杨广兴兵东征,但是却是屡战屡败,损兵折将,死伤无数,自然会引起百姓们的反对之声,可是陛下却不同,兴兵东征,状帝国神威,兵威所向,高句丽望风而降,如今只有一个盖苏文在那里苦苦挣扎,高句丽也是旦夕而下,如此胜景,岂是他杨广可以比拟的。更何况,陛下十数年的仁政使得天下百姓都在拥护陛下,就算有人在造反,恐怕也只是一些造反分子的意思,远不是天下百姓的意思,这些人在短时间内,或许能取的一定的成就,但是绝对不会取的长远的利益,大唐还是陛下的大唐。所以臣认为陛下不必担心,太子殿下必定能处置的很好。”房玄龄在一边静静的解释道。
  “若是如此,朕也就不用担心了。你再看看这个吧!”卢照辞深深的叹了口气,将手中一个红皮奏折取了出来,丢给房玄龄说道:“若是江南那一批人叛乱,朕自然是不用担心,关中也有动乱的迹象,这点朕也不担心,但是朕担心的是内外勾结,这些年来,朕的心思已经从西域转到了高句丽,忽略了另外一个地方,这才让那个地方坐大了,日后征讨起来,恐怕很困难。”
  “吐蕃?”房玄龄惊讶的望着卢照辞一眼,说道:“这等蛮夷之辈,难道也想跃马中原不成?臣可不相信。”
  “不要小瞧了吐蕃,吐蕃带甲约有三四十万之中,人多力量强大,孔武有力之辈,这个松赞干布,哦,现在叫做弃宗弄藏更是英明之主,从他这几年扫平叛乱,征讨周边一些小国,可以看的出来此人的不凡。”卢照辞却摇了摇头,十数年的皇帝生涯却是让他的融入到大唐这个神奇的国度来,目光也一直从大唐转向高句丽这一带,这让他忘记了远在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个强悍的民族,在这个时代,还有了一个强悍的领导人,在历史上曾经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叫做松赞干布的家伙。这个家伙因为和唐朝公主和亲,带走了中原大量的书籍、工匠等人,使吐蕃从奴隶制国家逐渐的转向封建制国家,国力也逐渐强大,一度曾经杀入中原,帮助中原皇帝镇压起义军,也曾经洗劫长安,野蛮就意味着强大,野蛮就意味着进攻,也许松赞干布向往中原文明,但是他首先是一个皇帝,是吐蕃的国主,在向往中原文明的同时,他会想着扩张疆土,统治中原。
  卢照辞一直以历史为导向,然后加上自己和众人的聪明才智、辛苦努力,才创下了今日的成就,但是这个时候,他发现,有的时候,历史也是不正确的,就如同现在一样,吐蕃已经有染指西域和南诏、巴蜀的野心了。
  “陛下,若是我大唐强大,吐蕃人也许不会插上一脚,但是若是我大唐处在前隋末年的时候,吐蕃插上一脚也是正常的事情。”房玄龄笑呵呵的说道:“臣以为,吐蕃这个时候肯定是在观望,观望着我们大唐内部的情况,若是我们能尽快的平定叛乱,恢复往日的秩序,想必吐蕃人是不会进攻我大唐的,反而会派人到我们大唐来求和。”
  “是,是这个道理。”卢照辞点了点头,说道:“他们一方面进攻南诏,想将南诏收入袖中,然后观望巴蜀情况,一方面进攻西域,但是却在西域引兵不动,而第三又屯兵积石山下,虎视大非川和吐谷浑,给予当地驻军压力。这三个方向,刚好是我们大唐防御的弱点所在,呵呵,若是平常,大唐肯定会从关中移兵过去,加以防范,但是现在,恐怕关中的兵力都被凉王带到江南去了。关中可用之兵都很少了,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驻防这三个方向啊!”
  “陛下的意思是?”房玄龄闻言面色一变,右手抖动了一番,双目中露出惊骇之色。
  “放心,东征之事仍然要继续的,应付东征,只能一次成功,而不成第二次东征,前隋杨广的教训朕是知道的。”卢照辞好像明白房玄龄的心思一样,赶紧摆了摆手说道:“朕说的是河北之兵,并州之兵,这些兵力还以南下或者西进的。”
  “不知道陛下准备以何人为领军将领?”房玄龄又问道,却是赞同了卢照辞的用兵方案,东征只能实现一次,若是东征次数多了,弄不好还真让那些百姓们以为又走上前隋时期的道路,毕竟前隋之事就在不久之前发生的。虽然大的动乱不至于,可是恐慌肯定是有的,这个时候,若是有野心份子在其中散播谣言,必定会引起天下动荡的,所以无论是何人,都不会提到二次东征。可是这样一来,关中和江南之事就会玄乎了,何人去领军,何人才能调动这么庞大的军队呢?何人能镇压的住天下的异端份子呢?这些都是摆在房玄龄面前的一个问题。
  “朕亲自领军。”卢照辞想也不想,摆了摆手,冷哼道:“朕就不相信,朕亲自领军,还有哪个宵小敢跳起来。”
  “那辽东之事?”房玄龄脸上露出一丝愁绪来。辽东关系很大,手中五十多万精兵,放在何人手中都是不何时,所以卢照辞才会御驾亲征,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在暗地里,何尝不是为了掌控着五十万精兵呢?只是这种想法也只是房玄龄在暗地里想的,谁敢在面上说出来。
  “交给大将军李靖。”卢照辞却想也不想,说道:“靖兄一定会处理好此事的。玄龄不必担心。”卢照辞心中可不知道房玄龄等人的想法,而是摆了摆手说道。
  “何人为副将?”房玄龄又问道。没有天子在上面押着,最起码也得有一个心腹之人担任副将的吧以防万一啊。这个时候,莫说五十万精兵,就是十万精兵也是很重要的啊。
  “副将?”卢照辞想了想,说道:“薛仁贵就留在这里吧让卢恪也留在这里,苏定方跟随真回国内,尉迟恭也跟随着回朝,其余的人,让大将军看着办吧!”卢照辞挥了挥手,让房玄龄下令道:“命尉迟恭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命苏定方为河北道行军总管,各自领军两万人,先行进入关中。朕另御林军一万人随后就到。”
  “臣这就去宣读圣旨。”房玄龄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连润色都没有,片刻之间就将圣旨书写好,又见秦九道递来玉玺,盖下玉玺之后,就命人传了下去,却是命尉迟恭和苏定方先行,又命御林军做好准备,好护卫陛下还朝。
  “陛下准备班师还朝?”过了片刻,就见李靖等人急匆匆的赶了过来,程咬金赶紧问道:“这征讨高句丽臣等正仰仗陛下雄才大略,好早日平定高句丽,这时候陛下还朝如何使得。”
  “呵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