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妓卷-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院中的鸨母也搭言了:“教坊司也发下话来,心属宋朝宗亲的女子,要为她赎身的,至少得纹银三千两。”
  “三千两啊?我的奶奶!”高房山感到惊讶。
  “嗨,人家可不是咱们这揽子穷画家,三千两就三干两,我能代表他,就这么一言为定!”赵松雪慨然应允。
  赵松雪为什么这么慷慨而有把握呢?因有一蒙古族名叫恰木儿忽什的,是元朝开国名将之后,此人最羡慕汉族文化,尤慕唐代杜甫诗名。奏准朝廷,以杜效陵取名,官居吏部侍郎,又有文才,更具酒量,爱与文人墨士结交,最慕汉族女子姿色娟秀,早就想娶一汉人之女为妻,但限于朝廷禁令,只能纳之为妾,正妻非蒙古族不可。
  其实他心里对朝廷这项禁令十分反感,他认为蒙汉应是一家,不应分出如此界限;但心里反对是心里反对,小胳膊拧不过大腿,也只得敢怒而不敢违,纳了一房正妻,可心里仍一心想再找一位汉族美女。
  他与赵松雪相交甚契,几次托他为之留心物色。如今赵既见张怡云有从良之意,兼之她的人品和才学超人,又能喝酒,这堪称“同文共酒又同诗”了。
  这才算真正的人间知己,他决定做好这一媒人,牵好这根红线,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世间真是无巧不成书,赵等恰一出门,正过钟楼街,只见几匹高头骏马,一队护兵拥着杜效陵而来。杜一见赵等人,即刻下马,拱手笑道:“你们几位大画家先生从何处而来?”
  赵松雪不由分说,一把抓住他的手:“巧,真巧!有缘,这下可真正有缘,您来得大巧了,我正要去找您哩!”
  杜效陵被他弄得莫名其妙:“赵先生,您什么好事这么高兴哪!”
  “嗨,我真高兴哪,侍郎大人,你托我的事,成了!”
  “成了!好呀!人在哪里?几时前去呢?”
  “还等得几时,即时就去,事情凑巧,越快越好,只是令正夫人会不会开恩允君纳妾?”
  “这事无妨,我不惧河东狮吼,况且此事她早已答应了,还说:只要我有了意中人,她家事一交落得清闲过逍遥日子。”
  “哎呀,侍郎大人,你娶得这样的贤妻,是祖宗有德,前世有福哩!好!好!好!为你祝贺。”
  “侍郎大人,我们的赵先生就没有您这样的雅福哩!哈哈哈……'高房山挖苦起赵松雪来。
  赵最怕人家笑他惧内,赶紧岔开话题:“侍郎大人,时间要紧,机会难得,请屏去侍从,同我们一起去。”
  于是杜效陵便把护兵打发回府,几个人徒步来到海子山张怡云的住处,一进门就喊:“怡云!怡云姑娘!你要的意中人我替你找来了!”
  张怡云母女闻之喜不自胜,赶快开门迎接,怡云的心里更是激动不已,她见这位客人,虽然外表之间,仍有一股蒙古族的彪悍之气,但是穿的是汉人装束,倒也风流潇洒。
  赵松雪连忙介绍:“这位是当朝吏部侍郎恰木儿忽什大人,他为崇尚汉文化奏准朝廷,改名为杜效陵,你看,你正仰慕大唐诗圣杜甫,思而效之,单这名字就不俗吧!”
  张怡云一听,不由得有了几分好感,面泛娇羞腼腆的桃红之色,眉宇间喜气融融。
  “张四妈,您瞧,这客人您满意吧?”
  “赵先生您是一双慧眼,带来这样的贵客,令咱蓬筚生辉,俺得好好地款待和感谢您哩!”张四妈眼笑眉开,特别惬意,赶忙张罗筛茶和端出瓜子糖果等茶食点心来款待客人。
  “怡云,给你找了知音来了,喏,刚才我们在路上正买了一尾鲜活蹦跳的鲤鱼,就劳你亲自下厨烹调,今日倒要试试你酒量。”赵松雪此刻心怀特别愉快。
  “好吧,只怕我做的南方风味,不合大人的口味呀!”
  “不!我最爱吃的是南方佳肴。”
  “啊!那赵先生您就帮我陪客人坐,慢些聊,我就暂时不奉陪了!”张怡云临起身向杜效陵丢了一个亲切的媚眼,提着鱼姗姗向厨房走去。杜效陵对她一见倾心,迫不及待地也跟着她赶到厨房去,连赵松雪等人的招呼都来不及打。赵等并不计较,只是掩鼻而笑,这里张四妈也觉好笑:“这也真是个急色儿,这般性急!”自己留在前厅,陪赵松雪等人叙话。
  张怡云一到厨下,撩起衣袖,就麻溜地动手剖鱼,这位杜侍郎两眼迷迷地看着她一双纤纤玉手,肤色白皙细腻,特别爱人,不由信口歌出《落梅花》的曲子:金刀细,锦鲤肥,
  更哪堪玉葱纤细。
  张怡云一听,信口接吟:
  得些醋,咸风味美,
  试尝俺这家滋味。
  杜侍郎不由称口说:“好,真是文才横溢!来,我先请你喝上一杯酒!”他走到厨下顺手取过酒瓶来倒酒,怡云望着他嫣然一笑,说:“一杯酒?要嘛就是一坛。”
  她接过酒坛一饮而尽,杜侍郎生性爽快,见她如此豪饮,十分欢悦,觉得遇了红颜知己。
  顷刻之间。几样可口的菜,已经捧了上来,这边张四妈又捧出一大坛“玉液香”的名酒,笑道:“喝了这坛酒,就算是真正的角色。”
  “不!赵大人与商、高二位老师酒量有限,我倒要与杜大人较量较量,杜大人不是要学杜甫吗?杜甫诗圣是能喝酒的,他的名诗中不是有‘酒债寻常随处有’和‘乾坤醉眼中’嘛!”
  “好,我就奉陪,但也得提个条件。”
  “请讲!”
  “需我们二人共填一首《水调歌头》,一个字一盅酒。”
  “那就请大人先起句吧!”
  “不,你是主人,先主后宾,怡云姑娘,该由你先起句为妥。”赵松雪一旁搭腔。
  “好,就由贱妾先起,恕我冒昧了。”
  这《水调歌头》是词牌中比较长的一阙,有72个字,他们喝酒的杯子,又是老秤二两一杯,72杯就是144两,共达八斤多,这“玉液香”又是有名的烈性酒,平常人喝上半斤,就会醉倒,喝下114两,这可不是玩的。于是赵松雪插言道:“一字一盅,这太过量了,两个字一盅,如何?”
  这杜效陵也知这酒性很烈,一个字一盅,他虽如此说出,但毕竟有点胆怯,何况张怡云是个娇弱的女孩子,真正地喝醉了,岂不有伤身体,正好就赵这句话下台:“好,就两个字一盅。”
  这张怡云也毫不客气,“好,小女子就先起句:云间贵公子!”
  “好,出语不凡,”商正叔立即赞道:“正恰合杜大人的身份。”张怡云接着就连饮了三盅。杜效陵也立即应声:'玉骨秀横秋。'
  “唔,好个‘玉骨秀横秋’,正道出了怡云的美,请你们续下句。”杜效陵也喝了三盅,正在苦思之际,张怡云却接着往下吟道:
  多承廖以加誉,
  惭愧入青楼!
  我欲随波远去,
  只恐情丝牵系,
  何处觅归舟?
  噙泪凭谁诉,
  此恨几时休?“
  这一下吟了三十七个字,这词又恰如她的身份与心事,不由众人齐声高赞:“吟得好!正是情真意切#而张怡云则一口气连喝了一十八杯,整整三十六两,两斤多了。仍然神态自若,她从容镇定地说:”下半阙就请杜大人赐教吧#“好,本官我就续貂了”:
  乘良夜,对皓月,问青天。
  多少恩怨,一腔心事泪盈眸,
  从今得知己,君愿自能酬!
  这下半阙共30个字,他也接着呷了十五杯,众人也无不赞誉:“真有点东坡神韵,怡云,这下你可放心了吧!从今得知己,君愿自能酬!”
  张怡云听后,心头一股暖流漫及全身,她感动得涓涓流下泪来。她因父母的命运,牵及自己陷入风尘,这风尘之地,凡来问津者,多数巨商豪绅、纨绔子弟、轻薄官员,凡来者都是调情逗趣的,哪里有什么真情,谈及知己,更是渺茫了。
  她朝朝暮暮梦想在人海茫茫之中,能觅得知音,委身相托,眼前这位侍郎大人,无论从才貌,社会地位,都十分理想。自古斯文同骨肉,他已慷慨表白,“从今得知己,君愿自能酬!”,她怎能不心潮翻涌,又吟了一首七绝;菊残犹有傲霜枝,
  不向人间紧锁眉。
  举案梁鸿君记取,
  长门怕听断肠诗。
  吟完又喝了十四杯。
  这杜侍郎也不由动了真情:“怡云,你只管放心,我崇尚汉文化,既取名效陵,不单是要效少陵先生之诗,更要学其人品,‘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史之目’,我正希望到了老年能与你享受‘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那种乐趣生涯呢#这席话把张怡云说动了心,张四妈也不由涕泪纵横,指着席上的金盘玉盏说:”这些都是我先朝宫内用物,虽不敢说价值连城,但也非同一般凡品,我就以此权当嫁妆,便不知妈妈意下如何?“
  这鸨母也是个乖巧之人,见来人非一般身份,乃朝廷命官,且其父乃元朝开国功臣,连皇上都敬他三分,便趁机说:“这事是千百年的大好事,不过杜大人是朝廷命官,这教坊司的赎身银两三千惯例,老身……'”不就是三千两银子么!好说,我要赎人,何吝金钱?你们教坊司的主管乃是先父的下属。你对他说,就说我杜效陵要赎张怡云,叫他速办脱籍手续,三干两我即派人送来,另送你和吴主管五百纹银,你们马上给我办理#“是!是!是!老身马上就去踉吴主管说,您放心,一句话,保您办好,银子您府上多的是,这区区小数……”
  “少啰嗦,快办好了,赏银明日一并兑现。”
  “是!是!是!老身马上就去催吴主管办好!”
  鸨母说着对在座的三位画家—一招手:“各位把酒喝好,老身有事去,恕不奉陪!”说着走了。
  这样众人都皆大欢喜,开怀畅饮,张怡云与杜侍郎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两个都是海量,以词催酒,以酒遣兴,喝得浑身血液翻腾,心情宽敞。一共25斤酒全被报销,单单张怡云一个就喝了十二斤之多,杜对她是倾心怜爱,相逢恨晚,他心中暗喜:“到底被我找到了知音!”
  酒毕,张怡云还乘兴表演了一段剑舞,真是梨花旋舞,万道银光,赢得了众人的赞许。
  第二天,杜效陵果然如约,亲到教坊司来为她母女赎身手续,到教坊司时,果然吴主管私垫三千两银子为张怡云母女把手续办妥了。杜效陵当面致谢,送了主管三百两银,鸨母二百两,主管和鸨母欢喜不已。
  杜又按汉族礼俗,备下花轿鼓乐,迎接张怡云过府成亲,其正妻不料他当真纳汉人之女为妾,花轿进门时,她心里醋意直冒,但有言在先,不便发作,心里说不出滋味。但怡云过门之后,通过一段接触,她见怡云贤淑,又知书识礼,并能帮助丈大处理公务,渐渐地也就由莫可奈何,一家人和睦相处了。
  张怡云以酒为媒,与社效陵白头偕老,夫唱妇和也就传为一段佳话。
  张红桥痴情成幽怨
  福州城外十余公里的闽侯县境内,有一座美丽的洪山桥。桥虽不大却颇有特色,全桥由色泽鲜艳的红砖砌成,掩映在丛丛随风飘拂的绿柳中,颇富诗情画意,是当地历代文人雅士钟爱和聚会的地方。此桥因远观似一团红焰,故过去人们多称它是红桥,明初才女张红桥的痴情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张红桥本名秀芬,因家居红桥西侧,芳名又与红桥之名同扬远近,所以人们都称她张红桥,反而把她的本名淡忘了。张红桥并非福建本地人,她出生于中原的大户人家,因避元末的战乱,父母带着年幼的她流落到南方,不幸的是半途父母双双病逝,小秀芬便被托付到她姨母手中。姨母本是一高官人家的宠妾,姿容秀丽,见多识广,而且知书达礼。战乱中夫家败落,她带着年幼的外甥女,相依为命,流落到福建闽县,最后定居在当时间县的红桥旁边。
  一大一小两个女子无以为生,姨母只好凭着自己的姿色和才识,招来一些流亡贵族和当地的文人雅士,聚会清谈,茶酒款待,以一种似妓非妓的方式维持着两人的生活。
  时光流逝,姨母一天天人老珠黄,但在姨母的悉心培育下,小秀芬却一天天鲜灵光艳,而且能诗善文,成了远近知名的小美人和小才女,张红桥的名字也慢慢冠到她的头上。别人到她们家作客,不再是为了受姨母的招待,而多是慕张红桥的名,但姨母对红桥十分珍视,并不轻易让她待客,而一心想替外甥女谋下一门中意的婚事。
  张红桥自己也非常清高,根本不把纨绔子弟、风流公子之辈放在眼里,只是扬言自己要以诗才取夫婿,要寻得诗仙李白之类的人才肯委身相随。这样一来,更加激发了周围自命才高的文士们的兴趣,纷纷投诗词往张红桥处,希冀以诗词为媒,获得佳人的青睐。无奈诗笺成叠成打地堆放在张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