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令任浙江省府主席的鲁涤平缉拿凶手。就在蒋介石发出缉拿凶手的同时,杀害史良才的凶手拿到了一笔为数不小的奖金。在缉拿凶手的过程中,鲁涤平掌握了蒋介石杀害史良才的确切证据。蒋介石为了杀人灭口,于是又派人把鲁涤平和他的家属一同杀害。这就是鲁涤平追随蒋介石的下场。
第二部 力挽狂澜(五)
14。重整旗鼓
南昌机场,灯火通明。何应钦在热烈迎接的官员簇拥下和无数记者的追逐下,钻进了轿车。车队驶出机场,穿过大街停在了江西大旅社前。早已等候的军政官员蜂拥而上。军队奏起了欢迎曲。记者早围上来,挡住了他的去路。
记者:“我是中央社记者,请问何部长来赣有何打算?”
何应钦踌躇满志地告诉他:“奉委座之命授权指挥武汉、南昌两行营,统一指挥湘、鄂、赣、闽四省剿共事宜,以冀在三个月内消灭共军。”
“请问何部长,有什么具体打算?”
何应钦看了他一眼:“你问的这个问题,属军事机密,现在无可奉告。”
何应钦讲完,不顾记者的纠缠,径直走进大楼。
如今,还是那座喜庆大厅,又布置一新。何应钦召开军政首脑会议。到会的有王金钰、朱绍良、蔡廷锴、孙连仲等二十多位将军。何应钦是位军界大员,他追随蒋介石多年,深受其宠爱。他面对着众将官,信心百倍抑扬顿挫地说:“鉴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蒋主席要求我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其缓进为要旨。这次围剿江西‘共匪’,共调集20个师又3个旅20万人马,数倍于敌。”
讲到此他停住话头,扫视诸将官。
“诸位,总司令命令我们……”众将官忙起立。
“总司令命令我们由东、北、西三面进剿,一部从南面协剿,左右策应,同心协力,以期在三个月内彻底消灭共军!”
他把拳头狠狠地击在桌面上,以表示他的决心。继而他转身走到大军用挂图前拿起教鞭,指向地图:“第十九路军。”
蔡廷锴已为第十九路军代总指挥,他精神饱满地起身望着地图。
何应钦:“你部的任务是:六十、六十一两师坚守兴国。”
“是!”
蔡廷锴声音洪亮的答应后落座。
何应钦:“第五路军。”
王金钰起身望着地图。
何应钦:“你部的任务是:二十八师、四十七师、四十三师、五十四师进到吉安、吉水、永丰一带驻守;七十七师在泰和、吉安、安福地区负责清剿。”
“是!”
王金钰坐下。
何应钦:“第二十六路军。”
孙连仲起身望着地图。孙连仲是河北献县人,1893年生。
早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后投在冯玉祥手下,当过营长、团长、旅长。1926年加入国民党,曾就任过国民党第二路军右路军总司令、青海省政府主席、甘肃省政府主席。中原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兵败,他被蒋介石收买,驻守山东济宁。前不久,他奉命率军到江苏埔口接受整编。蒋介石给了他兵源和装备的补充。而后,开进到了江西。
何应钦:“你部的任务是:第二十五师驻守宜黄,第二十七师进驻乐安,骑兵第四师驻守宜黄、抚州、樟树地区,维护后方交通。”
“是!”
孙连仲此时也是踌躇满志,大有“提夜壶的当老板,一步登天”之感。
何应钦:“第六军。”
朱绍良起身望着地图。朱绍良是江苏武进人,字一民,1890年生,早年曾东渡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于1911年回国,参加了武昌起义和讨伐袁世凯。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受到通缉,不得已再度避难到日本。在日本上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就任黔军的团长、师参谋长、重庆警备司令。在北伐中改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师参谋长。1928年后到南京就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军务局局长。前不久,荣升为第六路军总指挥。
何应钦:“你部的任务是:第五师、第八师、第二十四师驻守南丰及附近地区,新编第十三师负责维护南丰、南城、黎川的安全。第五十六师仍驻守建宁。”
“是!”
朱绍良落座。
何应钦:“新二师、第四十九师、第六十二师、第五十二师……”韩德勤、张贞、香汉屏起身(新编二师未到)。
何应钦:“你部分别驻守汀州、上杭、出蕉岭、清江、峡江等地。”
“是!”
他们三位同时应声。
何应钦:“诸位,任务都明白了吗?”
众将官起身:“明白了!”
何应钦拿出他作为军政部长和行营主任的权威,严厉地强调:“此次围剿,若有人借故不前,指挥不当,作战不力,临阵脱逃,严惩不贷!”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方散。参加会议的各路将官,陆续步出大楼。孙连仲、王金钰来到早已等候的轿车旁,正欲分手上车,一军官走过来:“二位司令官,请留步,何主任有话说。”
大厅里何应钦还坐在刚才开会时的位置上,一直未动,他见孙连仲进来,面带微笑地站起身说道:“连仲兄:有件事蒋主席托我转告。”
孙连仲疑惑地坐在他身边。
何应钦一本正经地说:“蒋主席十分器重连仲兄。此次‘剿匪’蒋主席对二十六路军寄于厚望。希望在剿匪中,建树党国。并许诺,江西省府主席非连仲兄莫属。”
孙连仲受宠若惊地起身。“请何主任转告蒋主席,属下愿效忠党国,万死不辞!”
何应钦连声说道:“好、好。”
孙连仲起身告辞,何应钦送到门口,转身在厅内走了几个来回。
王金钰进来,何应钦热情地拉他坐在身边:“金钰兄,让你迟走一步,蒋主席是有重要事情要我向你转告。”
王金钰客气地说:“谢谢蒋主席和何主任的厚爱。”
何应钦用神秘的目光看着他:“蒋主席让我转告金钰兄,他老人家对五路军寄于厚望,希望金钰兄能在剿匪中,树各路军先声。”
王金钰不卑不亢地说:“请何主任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
何应钦:“蒋主席还让我转告金钰兄。众所周知,咏庵在上次围剿中失利,已免除他的省府主席。如今江西省府主席一直空缺,蒋主席极希望金钰兄能够继任江西省府主席。”
蒋介石为了他要达到的目的,不惜手段的暗中拉拢,封官许愿。何应钦到南昌重整旗鼓,调兵遣将的消息,不几日已被毛泽东和红军总部首长所掌握。在小布,毛泽东的住室,灯光四射,窗户中映出他奋笔疾书的背影。原来他正在续写没有写完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写完停笔思忖,表面上看上去他平静如水,可是内心世界却是思潮激荡。红军经过第一次的反“围剿”,部队还没有很好地休整,蒋介石就又如此迅速地布置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如今,他满脑子里都是如何打退蒋介石的“围剿”。此时此刻,他感到身上的压力很大。他点燃了一支香烟,慢悠悠地吸,慢悠悠地品味。
朱德走到他的住处,见他还在灯光下思考问题,就轻轻地推门进来。
毛泽东听到推门声,见是朱德进来,热情地说:“老总这么晚你还没休息?快请坐。”
朱德似乎和他有同样的感受:“睡不着啊。”他来到桌前,看到毛泽东写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词,轻声念了一遍:“好,好嘛。看来,你也是睡不着呀。”
俩人不觉笑了。
看来,朱德也有难言的苦衷:“连续开了四天扩大会,脑袋都要崩了。”
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说:“解决了立三路线问题,又出了个‘两条路线’的小册子,那是‘左’倾冒险的政治纲领,不知下面的反映如何?”
朱德没从正面回答他,而是说“对增补陈毅、彭德怀、林彪、周以栗、曾山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反映较好。”
毛泽东:“这次富田事变,他陈毅处理得就不错,解救了被扣押的人,李韶九也回来了。大敌当前,思想认识的不统一,势必带来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不统一。我们有的同志还很幼稚,经不起风浪。”
朱德有些担心地说:“面对‘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的局面。我担心我们的同志轻敌,或是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的担心不是多余,最近他也听到下面不少的反应,对如何打退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议论颇多,说什么的都有。尤其是中央代表项英的言行,不说有代表性吧,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毛泽东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充满信心地说:“重要的是说服干部。
搞好动员是反围剿斗争中的头等重要问题。要明确坚决而充分地告诉红军每一个指战员和根据地的人员,认识到敌人进攻危害人民的严重性。关于敌人的弱点、红军的优良条件等等都要清楚。除了军事秘密外,政治动员实行公开。准备的实际问题,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少,做到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朱德:“所以,深夜造访,是来听听你总政委的意见。还拟好了一个‘脱离与敌接触,南移整训和筹款的命令’同你商量商量。”说着朱德拿出了草拟好的命令。毛泽东见朱德没坐热情地让道:“坐嘛。”毛泽东细细地看着,并不时加改一些地方。他突然回过头说:“参谋长身体不大好,该让他去治疗一下。”
朱德:“年轻人干起工作就没命,忙过这一段,就让他去治疗。”
毛泽东:“不!我的意见是马上让他治疗,近来他有些顶不住了。”
“我同意。”朱德想了想:“他离开后,由参谋处长郭化若同志代参谋长怎么样?”毛泽东表示赞同。正说着朱云卿拖着带病的身体走了进来。
朱德:“说曹操,曹操就到。”
毛泽东关心地说:“你身体不好,应该早些休息。”
朱云卿满不在乎地说:“我年轻,有点小毛病一抗就过去了。”
毛泽东:“我和老总商量过了,你马上去医院治疗。”
朱云卿对两位老总提出的问题感到有点突然,愣了半天后才说:“国民党又调动了二十万大军围剿中央红军,在这时候我咋能去住院呢?”
朱德:“治病也是任务。你的工作暂由参谋处长代理。”
朱云卿望着两位老总问:“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朱德:“没有!”
朱云卿叹了一口气说:“我服从组织。”
“看来这里想不通哟。”毛泽东指指头。
朱云卿心有余悸地说:“我有一种预感,外有国民党大军进剿的压力,内有我们一些同志的……”
毛泽东很有信心:“有争论不怕,有反对意见也不怕。我们要用事实来说服他们,变不利为有利嘛。天不早了,该休息啰。”
朱云卿:“我的意见还没说完呢。”
毛泽东、朱德同时“哦”了一声,不由笑了起来。
朱云卿:“部队向永丰、乐安、宜黄、南丰地区南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还应补充一些。”他说着走到桌前,翻动拟好的方案,看后说:“总政委都想到了,看来我的担心是有些多余。”
朱德不无幽默地说:“不是多余,是英雄所见略同嘛。”
三人笑了,笑的是那样开心。
四月初的赣南,正是春暖花开之际。满山一片葱绿,似云如黛;杜绢花红满山头,似浓墨丹青。苏区人民正忙着田间耕作。山头、哨卡有地方游击队、妇女、儿童把守。在宁都梅江东山口,一位年轻妇女在山坡上挖野菜。山口上,一个十三、四岁的男伢子手持红缨枪在放哨。突然,他发现前方的山道上有五个人远远地走来。放哨的男孩对着山坡上挖野菜的妇女喊道:“娘,前面有人来。”挖野菜的年轻妇女张望一会,她拿起早预备好的小旗,举在半空中来回摇动。向对面山头发出信号,直到对面山头的小旗摇动才停下来。
来人全是商人装束。走在前面的是留有八字胡,穿长衫,戴礼帽的任弼时,后面依次是王稼祥、顾作霖、叶剑英等,手里提着箱子。他们来到山口。
“站住!”
男孩用红缨枪拦住他们的去路。
任弼时热情地唤道:“小鬼……”男孩忙纠正道:“啥子小鬼,我是儿童团员。”
任弼时笑了,其他人也随着笑了:“啊!儿童团。对,儿童团。”
“你们是干什么的?”小男孩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他们。
任弼时回答:“我们到宁都。”
“到宁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