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讲可能过去比较久了,现在咱们回顾一下。小说里面说,北静王叫什么名字啊?叫水溶。永远的“永”去掉一点,念什么啊?念“水”;一个玉子边,一个容易的“容”,去掉玉子旁当中的一竖,变成三点水,念什么啊?念“溶”,对不对?所以,“水溶”这个名字显然就是从“永瑢”那点过渡过来的,是不是啊?那么,你会说了,那不是永瑢吗?永瑢跟允禧有什么关系啊?永瑢后来过继给了允禧,成为允禧的孙子,明白了吗?小说里面的北静王的原型的形象、气质,主要就取自于允禧,名字取自于过继给他的孙子。北静王是这两个人物综合起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所以说小说里面,写贾家和北静王两家,在老太妃薨逝以后歇息的院落,贾家住了上院,北静王的少妃、太妃甘愿住下院——小说背后的生活真实,你现在明白了吗?他们家之所以最后能有一个允禧,有这样的荣华富贵,喝水不忘挖井人!当年谁给您推荐到皇宫里来的呀?你光是长得漂亮,没人推荐,你也不就在那儿自己憔悴到底吗?是不是?显然,就是曹寅和李煦一样,轮流地给康熙送江南美女。曹家所推荐的陈氏也生了孩子,而且这个孩子后来二十一王子还长大了,后来封了王,就是允禧。小说里面就演化为一个北静王的形象。
  所以,从这些分析来看的话,我觉得,你应该能够大体同意我的推断,就是说,《红楼梦》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应该就是讲的乾隆二年的故事,这件事就发生在乾隆二年——在乾隆二年,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康熙的妃嫔,或者宫里面跟康熙有关系的有名有姓的女子薨逝,就是只有这么一个——实际生活当中是熙嫔,小说里面叫做老太妃薨逝。所以,你看,《红楼梦》虽说《石头记》——石头自己说,我这个“年代无考”,但是脂砚斋就说了“大有考证”!我就根据脂砚斋的指点,我就考证一番。那么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乾隆三年的事情!我也有证据。
  在生活真实当中,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曹家的情况就不是太好了,还撑得住,但是他们家亲戚就出事了,曹家的一些靠山,就从坚硬的“石头山”化为“冰山”了。
  曹家当时有两大靠山。一个叫做傅鼐。傅鼐是什么人呢?傅鼐一生宦途,他的官运是起起伏伏,可以叫波澜壮阔,但是这个姓傅的和姓曹的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因为曹家——曹寅的一个妹妹嫁给了傅鼐,懂了吗?因此,傅鼐应该是曹雪芹的什么啊?他的祖父的妹妹的丈夫,是祖姑丈,他祖父的妹妹应该是他祖姑。这么说起来,当然是现在人不太论这个——我看下面的小伙子乐,现代好多都是独生子女,关系没那么复杂,三姑六姨不知道是谁。但是在过去那个时代,是很近的亲戚,是不是啊?傅鼐的官运,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在康熙朝的时候,很不错;在雍正朝时候,一开始遭到打击,因为你知道雍正——凡是他父亲喜欢的官员,他都不喜欢。但是,傅鼐这个人在做官上有一套权术,他就尽量让皇帝感觉,他还是无害的。所以到了雍正晚年,政局比较稳定以后,雍正又启用一些——过去他冷淡过,甚至打击过的官员。其中,包括傅鼐,他把他又提升了。
  那么到了乾隆朝,乾隆元年的时候,傅鼐得到重用,就是到尚书一级了,达到他兵部尚书,还兼刑部尚书,非常大的官。很得任用。但是,就是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傅鼐出事了,得罪乾隆了,乾隆就整治傅鼐了——不但罢了他的官,还入狱了。入狱以后,在监狱里面就真的病了,病得不行了,皇帝又发慈悲,让他回家,用今天话说,叫“保外就医”。他就死在家里面了,是不是很悲惨?曹家这么重要的亲戚,就出现了这个很不好的状态。
  那么,还有一门亲戚,离曹雪芹就更近一点,就是曹寅的女儿嫁给更好,嫁给了谁呢?嫁给平郡王,成了平郡王的王妃,平郡王的正室。就是在康熙朝封王里面,有一个平郡王,是皇族里面的一个王爷,曹寅的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平郡王。那么,这个女儿跟曹雪芹什么关系?就是他的姑妈。那么,曹寅这个女儿很争气。在封建社会什么叫“争气”啊?就是你到人家,嫁人家你得生孩子,生男孩,她就给生了世子。什么叫“世子”?就是在清朝,皇帝生儿子叫皇子,皇子再生孩子就叫“世子”,就是说明,对皇族的血统往下再传流。那么这个“世”子是谁呢?就是福彭。
  那么福彭又是谁呢?福彭又是弘历的发小。弘历小的时候自己学习读书,谁是陪读?福彭。他为什么是陪读呢?因为他是王爷家的孩子嘛,世子陪皇帝的孩子,陪皇子读书这正常。两人关系非常好。乾隆那个时候就爱写诗,乾隆的诗集自己刻印,谁写序啊?福彭写序。所以乾隆当了皇帝以后,你估计福彭会怎么样啊?当然官运亨通,福彭当然就比尚书还高,等于内廷的一个总理事务的,核心的政治集团里面的成员,非常得到重用。
  但是再好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也会出现裂痕。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福彭跟乾隆之间就失和了;福彭就被人参了,乾隆就拉下脸,不论什么发小不发小了,就要有关机构去查他,查他的问题,福彭就葳了。本来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关系多铁啊!曹家有这么大的靠山,日子多好过。但是到乾隆三年的时候,情况就不妙了。那我说这些,你可能说,你说这些历史上的事,你干嘛啊?书里面有没有反映啊?书里面有反映。
  在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曹雪芹写得很聪明,他就没有写曹家直接受到打击。那个时候,确实曹家没有直接受到打击。虽然他们的阔亲戚,权贵亲戚出了一些问题,当时曹家还混得过去,但是背景开始出现问题了。因此,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
  有人不注意读这些内容,你讲《红楼梦》,你老是讲过场戏!什么叫过场戏?你是受过去的一个思维定势的影响,过去通行本的影响太大了!《红楼梦》又多次被改编成戏曲、戏剧什么的呀,它把很多东西全给排除掉了,它排除掉,有它的道理——尤其戏剧大写意,它不可能像小说这样说得很细,对不对啊?只能选取最主要的,粗线条的,所以就是一个“宝黛悲剧”。所以,有人跟我讨论,他满脑子除了“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啊,他没别的。我说,这是《红楼梦》吗?我反过来问他,您那是《红楼梦》吗?当然,这个各有各的看法。他的看法我也很尊重;但是,我也希望您尊重我的看法,这都不是过场戏,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些文字,是不是啊?它写的什么呢?写尤氏她办完一些事,她就要到上房去,要到王夫人那地方去。尤氏她就去,尤氏去了这时候,她身边的仆人,妇人就劝告她说,你不要去。为什么不要去?说:“才有甄家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就出现这个问题了,甄家就出现一些人,带东西来了,后来看邸报,尤氏知道贾珍看了邸报——邸报就是当时官方所发布的,给所有官员看的,类似现在“内参”的东西,上面会有一些朝廷重大的事件,一些重大的皇帝的指示,一些情况什么的,有这种东西,叫邸报。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而且底下仆人,还跟尤氏反映:“才来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也是有的。”你懂,在干嘛吗?寄顿财物。就是说,小说里面影影绰绰存在一个江南甄家被查抄了;被查抄以后,这些人就到贾家来寄顿财物,知道吧?就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而且带东西来,这是违法的,这是皇帝不允许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实在是摘不开,所以就帮他们藏匿这些东西,出现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所以尤氏一看,那就别到王夫人那儿去了,不要去了,就回避了。后来又写王夫人到贾母面前,因为这样的事,你不能不跟贾母说啊,跟老祖宗汇报啊,所以王夫人就跟贾母说,甄家出了事,被抄家什么这些,贾母就不爱听,当然不爱听,心情很不好。后来贾母就大意就是说,咱们就别说这些,咱们该怎么乐,咱们还怎么乐,咱们过咱们自己快活日子,故事就继续往下流动。那么曹雪芹这样写,脂砚斋又批语——脂砚斋的批语,正好批在咱们心上。比如,我看到这儿,我觉得,怎么这说的是甄家的事呢?真奇怪!影影绰绰写了一个甄家,最后怎么就是写甄家出事?脂砚斋批语也是这么说:“奇极!此曰甄家事!”什么意思?就是你这个作者真是亏你想得出来,你把这样的事栽到甄家头上,愣告诉说是甄家的事!他们两个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批语也很调侃。
  曹雪芹什么用意?他就要把真实生活当中,贾家在乾隆三年所遇到的,自己关系很密切的这些家族,遭到皇帝打击的情况,能够含蓄地写在小说里面。他想来想去,在小说里面,你要说有什么人出事的话,只能够把甄家挑出来,把这个情节安在甄家头上。所以脂砚斋等于跟他讨论,你这样一个写法合理不合理啊?“奇极,此曰甄家事!”但曹雪芹他就是这么写,现在我们读的文本就是这样,这就是因为在乾隆三年,曹家很硬的、地位很高的两家亲戚都出了问题,有一家就特别惨,傅鼐最后就入狱了,虽然最后允许回家养病,就死在家里面,那等于就完蛋了。那么,福彭当然后来在政坛上还有起伏,但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是葳了,不灵了。
  所以,实际上《红楼梦》的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整个是写的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的故事。其中,第十八回后半部到第七十回都是乾隆时期的事。而且特别清楚,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它清楚到什么程度——一个叫做“粲若列眉”
  ,“粲”就是非常地清晰,甚至发亮,好像我这两弯眉毛似的,非常清楚,能看得很清楚。另一个叫做“若合符契”
  。古代,就是皇帝把你将军派出去打仗,怎么下命令啊?临别时候,就拿一个“符契”,它是用金属或者玉石什么做成,剖成两瓣,它有它的形状、图案,而且上面还有字,我留一半,你拿一半,到时候我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命令,我就让我派的使臣骑着驿马跑到你那儿,说皇帝传旨了,什么什么,你说有什么凭信,啪,拿出来一对,严丝合缝,这叫“若合符契”
  。所以实际上从十八回后半部,到第八十回,写乾隆元年、二年、三年的事情是很清楚的。整个故事的背景不是不可考,正如脂砚斋所说“大有考据”。
  现在问题就是说,第一回到第十七回究竟写的是康、雍、乾什么时候的事?这就比较含混了,这确实就比较含混了。这里面很有意思。当然第十三回、十四回、十五回应该说,还是清楚的。包括第十六回,都是雍正暴亡,乾隆登基那个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个我下面还会给你详细来解释,这还比较清楚。
  但是从第一回到第十二回,它就是比较混乱的,在时间表述上,大体上它有一个轨迹。但是前后,第一,有矛盾;第二,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说,我在上几讲里面反复给你讲到,就是说“枫露茶事件”。“枫露茶事件”是在第八回。第八回,你记得吗?下雪了,下雪珠了,是不是啊?而且贾宝玉把茶杯摔了以后,贾母问什么声,袭人撒谎说,下雪了,我倒茶滑了一跤。是不是下雪啊?应该是冬天吧!对不对啊?但是往下写,它故事又没有中断,人物事件好像顺着一条河道,继续往下航行,但是,就互相矛盾。它写到,比如说,十一回,王熙凤到宁国府里面去,这时候又是一派秋天景象,你记不记得?又是菊花盛开,又有溪水在潺潺流动,又有蝉声在叫,是一个夏末秋初,或者是深秋景象——说什么它也不是下了雪珠子,有人被雪滑倒了之后的事情!所以,它在季节时序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你仔细想想。
  另外,在作者本身的交代上,很早就有《红楼梦》的研究者指出来,比如,林黛玉的父亲究竟什么时候死的?林黛玉由贾琏带着去奔丧究竟是什么时候?它前后说得不一样,一会儿说九月,一会儿又说年底,一会儿昭儿回来,又让凤姐跟平儿说,给贾琏带一些大毛衣服过去。那么时间交代上它也是矛盾的。而且在故事内容上,也有一些明显的风格不统一。比如说,贾瑞的这段故事就显得有点突兀,对不对?这就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曹雪芹他不太愿意写雍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