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元帅之谜-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伯承求知欲强烈,并且富有思想。在开县高等小学堂就读时,他结识了一批留学归来的进步老师,如傅让三、朱璜等。这些进步老师经常向学生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思想,把同盟会员吴玉章、邹容等人创办的《鹃声》、《革命军》等杂志借给学生看,从而使他们知道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事,了解了革命形势,懂得了过去不懂的道理。
  在当时的高等小学堂里,各种势力和政治思想并存,有思想激进的进步人士,也有沉迷于“皇权至上”的封建卫道士。1907年,开县爆发了红灯教起义,贫苦百姓扬眉吐气,恨不能把平日作恶多端的汉奸、洋人斩尽杀绝。高等小学堂一位姓邵的体操教师,自恃会武功、懂军事,想借用红灯教徒们的鲜血为自己染红一枚顶子,便毛遂自荐,充当侯知县的保镖,一同前往镇压红灯教。但红灯教将士英勇顽强,一举击溃团练、并将邵师爷乱刀砍死。
  不久,红灯教被残酷镇压,一批批红灯教徒和无辜的百姓被压向刑场,他们的亲属——白发苍苍的父母、怀抱婴儿的妻子或去牢中探望父兄、子侄,或去刑场收敛丈夫、儿子的尸体,一时间血流成河,悲声震天。目睹这一切的刘伯承悲愤不已,他无比崇敬红灯教徒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牺牲精神,痛恨封建官府惨绝人寰的暴行。对那个体操教师的死,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在侯知县为邵师爷大办葬礼的祭奠仪式上,刘伯承和他的同窗挚友邹靛澄、谢南诚一起借祭奠郡师爷之名,用二元钱买了一张草纸,写了一幅挽联抗议封建官府的暴行。
  刘伯承写的挽联上联是:战马长嘶浦里河畔湘楚壮士八面威风下联是:昏鸦悲啼凤凰山麓洞庭孤魂四季寂寞横批:呜呼哀哉这样一幅挽联,在绢、纺、绸、缎等各色溢美之词的挽联、祭幛中显得格外醒目而奇特,吸引了许多前来祭奠和看热闹的人,有的点头赞许,有的惊讶不已,许多人都盘桓细看,反复咏味,久久不肯离去。侯知县看了,总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横竖挑不出毛病,只好气往肚里咽。
  1908年,夔府中学堂招生,因家境贫困打算放弃继续读书的刘伯承在几位老师和好友的劝说下才参加了考试。他的各科都考得很好,但不久公开张出的新生录取榜上却没有他的名字。全校师生都非常诧异,傅让三等几位老师去问校长:“刘明昭是高等小学堂的高材生,怎么冷落榜呢?”
  校长也不知缘故,只好去问学署教谕:“刘明昭品学兼优、为何不录取?”
  这一问才得知,原来是侯知县一直对挽幛之事怀恨在心,以出身卑贱、思想偏颇、言行不轨、恐有新党之嫌的名义拒绝录取刘伯承。事情传出,刘华英先生、傅让三等知名人士和教师十分愤慨,纷纷找侯知县评理,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侯知县才不得不收回成命,补取了刘伯承。
  1911年,刘伯承从戎,他参加过护法讨袁之战,十多年来苦苦在军阀混战中搏杀,努力想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3年10月,他在“讨贼之役”中腿部受伤。在成都治伤期间结识了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并通过吴玉章认识了革命志士杨闇公,与吴、杨的相识使刘伯承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转折。
  刘伯承与杨闇公一见如故,并很快成了知己。杨闇公对刘伯承在军事、时局以及道路选择方向的见解极佩服,而且评价很高。他在日记中写道:“伯承机警过人,并且很勤学,头脑也异常清晰,不是碌碌者可比;又兼有远大志向,得与之交,我内心是很快活的。目前我们虽说不上深厚的感情来,但我决意与渠长久交好,因他堪当益友之列,并可同行于一个道路,十年来的友人,有才识而抱大志者,不过四人而已,今得伯承,又多一良友,真是可喜。”
  在论军事和时局问题时,他赞叹说:“伯承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军中尤其罕见。返川许久,阅人不可谓不多,天才何故如此罕出。”
  1924年,杨闇公与吴玉章组织了中国青年共产党,当他们征求刘伯承参加时,刘伯承说:“见旗帜就拜倒,觉得太不对了,因我对于各派都没有十分的研究,正拟极力深研,将来始能定其方道。”
  杨闇公说:“这是何等真切、何等真诚哟!比起那些因情而动、随波而靡的人来,高出万万倍。此后拟设法使其人从本方向走,若能达到目的,又多一臂助。”他甚至赞赏说:“他真是天才,颇有见解,使此人得志,何忧乎四川”。
  2 九死一生之谜
  刘伯承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在险恶的环境中,他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与错误路线斗,数度出生入死。虽身体九处负伤,但都化险为夷,其大难不死之谜何在?
  2。1 右眼是怎么失去的
  关于刘伯承失明的右眼,曾有许多种传说。有的说是被蒋介石用枪打瞎的,有的说是犯眼病瞎的……众说纷纭,莫衰一是,其实都属不实之词。
  1917年8月,“讨袁之役”失败后的刘伯承逃到上海,在上海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改组后称“中华革命党”),并受到孙中山先生所派特使的召见。孙中山的特使在召见他时曾谆谆告诫:“窃国大盗袁世凯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打出了洪宪皇帝的招牌,正式宣布明年登基加冕,复辟封建君主制度。革命党本部决定,全党同志全力以赴,组织武装、兴师讨袁。本部决定你速返川东,组建川东护国军,起义护国,川东是你长期战斗过的地方,人熟地熟,相信你能不辱使命,马到成功。”
  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回川后刘伯承立即联络旧部和奉节的“哥老会”,并策动涪陵的警备队等武装队伍,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了一支革命武装——川东护国军第一支队。
  1916年3月中旬,为了配合护国军主力在川南与袁军作战,刘伯承率护国军第一支队准备攻克长寿县,以牵制敌人兵力。
  刘伯承根据长寿易守难攻的特点,积极争取长寿城内的警备队起义,警备队在护国军的策动下准备起义,但当刘伯承率队攻击时,警备队却发生变故,护国军伤亡很大,只好转向和长寿位置相似并很重要的丰都前进,准备夺取丰都。
  丰都,是袁军从水路入川的必经之道。历史上被文人墨客称为鬼城。刘伯承率队行至丰都三十里的马口垭时,派人进城侦察敌情。当时,丰都守敌总数两个团,不论从装备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护国军,按正常情况,护国军没有取胜的可能,但侦察员歼敌心切,就谎称城内只有守敌两个营。经过研究,刘伯承决定以“鬼”克鬼城,派康云程进入城内,里应外合,消灭守敌。
  三月三十日子夜,丰都城内万籁寂静。一群“鬼”出现在城门附近,守城的北洋军哨兵眼见判官、阎王、小鬼步步逼来,吓得魂不附体。于是,“鬼”们顺利地收缴了哨兵的武器,打开城门。刘伯承率领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袁军虽然人多,但混乱中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护国军,纷纷掉头奔逃,护国军很快占领了丰都城。
  逃出城外的袁军从枪声断定护国军人数不多,便伺机掉头反扑。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厥倒地。过了一会儿,刘伯承苏醒过来,他试图站起来继续指挥战斗,却又重重摔倒在地上,他匍匐爬行,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一家水烟店前。这家水烟店的学徒是一位很有正义感的青年,他从刘伯承的军服上辩认出伤者是护国军,二话没说,就把他扶入店内,抓了两把水烟丝捂在伤眼上,说是水烟可以止血,然后又找了块净布将伤口裹好,为防不测,他将刘伯承藏在了店内的一间小屋里。
  不知过了多久,刘伯承在昏迷中感觉到浑身火烧火燎,他用手擦去眼睛上的淤血,发现屋子被敌人的炮火击中燃烧起来,房顶上的木料正带着火苗往下坠落,他急忙使尽全身力气爬出店外,终因伤势太重,又一次昏了过去。
  昏迷中,刘伯承听到一个象是老板的声音吼道:“丘二,来、来、来,快把这人拖到别处,莫要他躺在我的店门口。”
  被叫做丘二的人应声而来,这时,刘伯承的两只眼睛看不见东西、又动弹不得,只听到成群的苍蝇在耳边嗡嗡飞,争先恐后爬到他眼睛上舔血。他心里很紧张,心想,要是他们把我扔到哪个阴沟里,那就非死不可了。这时,他的手在口袋边触摸到三块硬硬的东西,不禁萌生出一线生的希望。当那个丘二来到跟前伸手拽他时,他一边将身上仅有的三块银元往丘二手里塞,一边说:“好兄弟,手下留情,将我送到新庙场,一定重谢!”不料,丘二是个深明大义的青年,他推开刘伯承递过来的钱,背起刘伯承就向城外走,一面走一面说:“打北洋军的都是好人,我怎么能要你的钱呢?”
  约摸走了三五里路,迎面突然响起了枪声,很快有一群人来到了他们跟前,只听其中一人说:“这不是刘队长吗?你把他往哪儿背?”丘二说:“他要我送到某某场。”
  来人说:“我们知道了,你回去吧,你这样背他走,碰到北洋军,不整死他才怪呢?我们来送他吧。”
  原来,这几个人是化装进城做内应的胞哥,当下,他们用一件皮袍子把刘伯承没头没脑包起来,用一根竹竿抬起来走了。就这样,刘伯承算大难不死,逃了出来。
  刘伯承负伤后,川东军第一支队也就随之瓦解,刘伯承成为北洋军通辑捉拿的对象。他不得不一面东躲西藏,一面医治眼伤。
  后来,在群众的精心掩护、照料下,刘伯承改名换姓潜入重庆,在临江门外一所教会医院——宽仁医院医治眼伤。给刘伯承医治眼伤的是一位德籍医生,人称阿大夫,他医术高明,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对病人态度却出奇的恶劣,常常辱骂训斥。
  由于在来重庆的途中几经波折,中断了治疗,到阿大夫诊所时,眼眶里的肌肉已严重腐烂化脓,阿大夫看过后,决定立即施行眼眶手术,剔除眼眶里的腐肉。鉴于刘伯承伤势严重,阿大夫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对刘伯承施行全身麻醉,并做好输血、输氧等各种准备。
  刘伯承从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药,有可能对大脑神经带来不良影响,他静静地凝思了一阵,坚决地向阿大夫提出,给他做这次手术不用麻醉。
  一听说不用麻醉,阿大夫连声嚷道:“不行,不行,不麻醉,这种手术我是不敢做的,万一发生了意外怎么办?”
  刘伯承态度诚恳地说:“阿大夫,请你放心,不管发生什么意外,都不要您负责任,请你不要怀疑,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阿大夫想了想只好让步:“刘先生,不全身麻醉,就局部麻醉吧,不然你会痛得受不了的。”
  “不用,一点都不用,不管痛得怎样厉害,我都忍受”,刘伯承毫不相让地坚持着。
  无奈,阿大夫只好让刘伯承的胞弟刘叔禹做劝说工作,刘叔禹刚一开口,就被刘伯承粗暴而焦虑地顶了回去:“老三,你怎么这样糊涂呢?你们的好心我是完全理解的,不用麻醉做手术当然痛苦得多。但是,一个人用了麻醉药,无论如何对他的大脑会有这样那样的后患。你想过没有,要是我这次因为麻醉伤害了脑神经,失去了智慧,失去了思维能力,成为一个只能吃饭穿衣、不能为国家、为黎民百姓出力效劳的废人,还算什么人?是行尸走肉,是社会蛆虫”,刘伯承越说越激动,脸上和鼻尖都冒出了汗珠。
  稍停片刻,刘伯承感慨地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战国时的孙膑被断了双足后,由于他身残志坚,又有韬略智慧,后来还是能率领千军万马,布阵用兵,克敌制胜,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我这次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我救国救民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脑壳里的东西还在,今后,我还要为民出谋划策,带兵打仗。所以,无论如何我是不用麻醉药的。”
  刘伯承的伟大抱负和坚强意志深深感动了阿大夫,他终于同意了刘伯承不用麻醉药物的请求。
  手术前,阿大夫来到刘伯承的病房,赞叹不已地说:“我从欧洲到亚洲,为白种人、黄种人做过成百上千的手术,可是,象刘先生这样不用麻醉的,我还从未做过呢?”
  刘伯承微微一笑说:“那就请你在我这个中国人身上做试验!”
  手术开始后,阿大夫聚精会神地用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肉割去,然后将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后再将断裂的血管缝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