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元帅之谜-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彪之谜
  1 东北王之谜
  人们应当怎样描述此人?一但进入临阵状态,他会将一切置之度外,对于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东西漠然置之,兀坐着,或者如同梦游者一般来回踱步,脑海中只有战争、战争、战争……
  濒临松花江主流,在第二松花江北部的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网场”。从“晒网场”向南、普通快车的第一个停车站,叫双城。
  双城历史颇有几个人物。伪满洲国八个大臣中,双城出了两个。那位在国民党上层也算有头有脸、“八·一五”后的“东北行政委员会”中仅逊于熊式辉的第二号人物莫德惠,也是双城人。
  不过,双城人话题最多、也着实使双城红火一阵子的人物,还是来自湖北黄冈县林家大湾的林彪。现在的双城县人民武装部就是当年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旧址。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如今己有些破败的建筑。
  漆皮剥落的原始的大木门,嵌在灰白色的水泥墙中。院子青砖铺地,墙是同样的大青砖。六根一人粗的红色木柱,擎着两米宽的廊檐。檐下青砖上雕刻着凤凰、麒麟、花草,做工精细,栩栩如生。东西各一四合院,中间一道月亮门。西院为参谋处,东院住林彪。
  林彪在黑土地的3年生涯中,有两年是在这里度过的。从三下江南到夏、秋、冬三大攻势,直到辽沈战役前夕,林彪就在这里编织战争的血与火之网。
  1。1 知天知地
  据说人武部的同志几年前还见过一只两尺多长的特制寒暑表,扔在仓库里,也不知来历,后来也不知去向。
  据说,部队每到一处,秘书第一件事就是选个合适地方挂上地图。林彪就以地图为起止点,开始踱步。到双城后,又多了个起止点,就是挂在窗外屋檐下那个笨重的寒暑表。
  天越冷,出现在寒暑表前面的次数越多。有时连大衣也不披,就那么站着,看看寒暑表,再看看天地风雪。有时还把手伸到风雪中冻上一会儿。
  知己知彼还不够,还要知道老天爷和土地爷。林彪看地图当然不仅是了解土地爷,但他看寒暑表则纯粹是要和老天爷套近乎,交朋友。这是黑土地上的第一个冬天。
  1946年10月31日,“林彭高陈”在给“中央并告肖江程罗”的电报中说:(一)……我军拟以五师兵力,令火车运输队从哈尔滨经齐齐哈尔绕至松花江以南再步行向敌发动攻势,以各个击破的方法求得歼灭敌人,以破坏敌人的攻洮南的行动及策应南满和破坏敌人攻哈尔滨的计划。
  (二)……我们突然出现在松花江以南进攻,故敌必无力将我驱逐,而在约一个月以后,彼如调兵向我进攻时,届时松花江已结冰使我运动甚为自由。……
  瞻前顾后,走一步,看几步。林彪的算盘可谓周到。
  很多人说林彪会打仗,打巧仗,其巧之一,就是善于调动老天爷和土地爷。天上、地下,把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都充分利用起来,把这些有形无形的条件编制成有力的纵队和兵团。
  1。2 英明独断
  林彪打仗,经常直接指挥到师。特别是打运动战。重要战斗,重要方向,有时还直接指挥到团。
  当年“东总”和四野的秘书、参谋人员都说,林彪的电报,一般都是先师后纵队(军)再兵团的顺序发出去。署名“林罗刘”、“林罗刘谭”、“林罗赵”,经常是电报发走了,再送给“罗刘”等看。衡宝战役后期,林彪病了,倒在床上指挥,电报记录完了,秘书代“林罗赵”签上名便发走了。
  打下锦州四师打廖耀湘兵团,有的师在哪儿,纵队不知道,林彪知道。有时兵团正在执行第一封电报指示,师里已经按照变更令的第二封电报行动了。
  据说,大将风度的4兵团司令兼政委陈赓曾风趣地说:“在林总指挥下打运动战,兵团司令是‘空兵司令’,可以睡大觉。”
  老人都说,当时人们对林彪都佩服得不得了。对这种越级指挥什么的,没有人说闲话。说他“独断专行”,那是后来的事儿。
  有的老人还说,指挥错了,是独断专行;打了胜仗,还能说是他独断专行吗?
  据说,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就经常这么干,不过,作为学生的林彪却与之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他不会因此把前线军官搞得无所适从,而是使他们统一了部署,争取了时间,使部队形成了一支有力的拳头。他越级指挥,但又不大包大揽,而是让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几位在黑土地上当过师长、政委的老人说,部队行军到达指定地域,第一件事就是向林彪报告当时的敌情。三下江南时,林彪要求20分钟内就得将下面敌情报告给他。十几个师,到地方不过个把小时,情况通报就下来了。这就逼着你往前跑,不打官僚主义仗。一仗下来,林彪6小时内要简报,24小时要详报,逼着你总结经验教训,把你搞得紧紧张张的,脑子里一点空儿也没有。
  1。3 “重”点主义
  林彪脑子里那个不停转动的轱辘上,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题。四平撤退后,大讲莫斯科撤退。一下江南前,一些人觉得美械装备厉害,有畏敌情绪。这个时期的电报就强调勇敢,勇敢就是胜利,要敢于刺刀见红。此后,根据地半生不熟,又多在敌占区作战,敌情很难掌握,仗又不能不打。于是,一向稳妥的林彪,就一反常态地指出,“只要有六成胜利把握即决心打”,并给起个名叫“硬拚仗”。“六个战术原则”也是根据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总结出来的。
  林彪要求秘书和参谋向下传达命令时,重要问题要交代三次。有人把这称为是林彪的“重点主义”。打了败仗,“重点主义”就更重了。
  黑土地上较大的败仗,一是二下江南攻德惠不下,二是夏季攻势中的四平攻坚战。
  据说,在四平攻坚战后的“东总”干部会议上,林彪曾三次站起来检讨,“这次四平没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主要是我情况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不马上攻,围城打援最好。先消灭援军再攻城,就能攻下来。另外,这次攻城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技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不够造成的。”
  如此检讨,林彪无论大会小会要讲一番,不是为了把谁说的抬不起头来,目的是让大家从败仗中振作起来。怎样振作?把教训无巨细一条一条摆出来,摆深摆透,摆得明明白白,然后,再一条条地理出对策,后复演练。一句话,就是让大家赢要赢得明白,输要输的清楚。
  一些老人说,林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教训。
  一个败仗讲起来没个完,使坏事变成好事。若没有四平“走麦城”和大讲“走麦城”,辽沈战役前的攻坚大练兵,就不会搞得那样深入、彻底,锦州就不大可能那么攻打下来。
  林彪不但抓住自己不放,还注意吸取别人过关斩将的经验。
  1946年9月12日电报:军委:我们甚盼吸收关内作战经验,望将冀鲁豫及苏北等地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夜间作战经验在战役、战斗,在技术上的各种办法陆续告我们以便研究吸收。
  林1948年10月23日,林彪、罗荣桓在给各纵队并报东北局、军委的一封电报中,剖析了沙后所和王道屯两个战例(影响并不很大,但颇典型的两个“不良战例”)。毛泽东在向各野战军转发这封电报的报文中说:这种情形,恐怕不但东北部队有,你的所属部队也会有的,不过你们在战术问题方面给我们反映太少,我们无从知道。
  据说,美军在军事演习中,为了使官兵对未来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得更深刻,促使其刻苦训练,每次“战斗”,都是敌胜己负。
  千篇一律,难免使人厌烦,因而那效果是令人怀疑的。但是,战例战无不胜,是否也走了极端?
  1。4 苦行僧
  有人说,林彪这个人说不清。
  有的老人说,真要讲起来,谁都不能信。
  末了,几乎都要补充一句,他后来怎么变成那样子,我可不知道呀!
  用机智、敏捷、果断、刚毅、深刻、冷静、稳健等词来形容林彪并不过分,但千万不能说“幽默的林彪”,尽管人们经常把幽默和机智联在一起。
  除了一位老人,别人都说从末听林彪开过玩笑,说过笑话。这位老人也只经历过一回。那是秀水河子战斗后,到抚顺参加东北局会议,在饭馆吃过饭,不知兴从何来,林彪讲了一个笑话。是一个苏联人和中国人的对话。
  苏联人:喝酒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抽烟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嫖女人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那活着有什么意思。
  中国人:……
  讲的笑话并没使人发笑,但这笑话却是意味深长的。
  林彪不吸烟,不喝酒(必要场合应付一下),也不讲究吃。
  每顿饭只两菜一汤,大多是白菜(或酸菜)炒肉,有时是些炒瘦肉丝,甚或是鸡蛋什么的。另一个固定的菜是黄豆:煮、炒、炸换着来,或者是豆腐。反正黄豆是必不可少的,不但饭桌上顿顿有,平时也抓着吃,来了客人,也唏哩哗啦地倒出一盘,好象谁都和他一样好吃黄豆似的。
  秀水河子战斗前,在法库,一个地主听说来了个“总司令”,请吃饭,有个酸菜炒白肉。瘦巴巴的林彪是从不吃肥肉的,被劝不过,试着吃了口,从不谈论吃喝的林彪回来后,却不同寻常地连说,好吃,好吃,说完又说,再不能吃了,意思是,再不能到有钱人家吃饭了。
  据说,罗荣桓和刘亚楼吃得都挺好,下边一些纵队司令和师长、团长,就更不用说了。“大烧锅”李作鹏等人能吃能喝,会吃会喝,全都在林彪的眼皮底下。
  林彪不讲吃,也不讲穿,给什么穿什么。量体裁衣,伸胳膊伸腿,裁缝怎么摆弄怎么是,象个木偶。从未听他讲过那件衣服质地如何,样子好坏什么的。
  他不爱玩,也不会玩,什么嗜好也没有。在双城时,刘亚楼见他太累了,就拉去打过两次猎。还有时到哈尔滨邀请他去跳舞,有时去,有时不去。舞姿平平,不见长进。
  一次,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举办舞会,一个苏联女人,不知嫌林彪是个“三等残废”,还是嫌他其他什么别的,反正拒绝了他的邀请,闹得狼狈极了。总领事大发雷霆,把那位高傲的女同胞臭骂了一顿。那以后,他舞就跳得更少了。
  有时看看书,多是军事和哲学方面的书,看的很认真,书中许多处被他用红蓝铅笔画得沟沟道道的。另外,林彪极好看医学,尤其是中医学方面的书籍,而且是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给自己开药方。
  有一次,他让秘书去买点砒霜来,秘书吃了一惊。他说,他得的病吃点砒霜好。一回,他吃错了药,半夜三更爬起来,双手扶墙哆哆嗦嗦地去开灯,把秘书吓呆了,他还故作轻松地说,没关系,有点不舒服,不要紧的。
  1。5 两耳不闻窗外事
  林彪是个典型的什么事(除军事外)都不管不问的人。谁的军容风纪不整了,谁喝醉了,谁吵架了,他都好象没看见,没听见似的,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四平保卫战期间,警卫员坐在炕上擦枪,不小心走火了,一梭子子弹穿过窗户射出去,在场人的脸都吓白了,可正在屋内踱步的林彪,只“嗯”了一声,便又继续踱了起来。
  在哈尔滨,一个警卫员大白天上街,枪叫人抢跑了,衣服扒得就剩条裤头,窝窝囊囊哭着回来后,大家这个气呀就甭提了,只有林彪停止踱步,瞅瞅那个警卫员,又瞅瞅大家,那目光就象是不食人间香火似的,没有一点大惊小怪的意思。
  平津战役后,给林彪曾当过三年秘书的夏相,在衡宝战役打响前,喝醉了,醒来见大家忙的一塌糊涂,着实吓着了。
  他提心吊胆地瞅着林彪,林彪好象就根本没看见此事似的,压根没提半个字。
  1947年春,秘书季中权和双城的一个姑娘恋爱上了,要结婚了。但他年龄不够,林彪是个极注意政治影响的人,但他却没有说出个不字。结婚时,新郎请岳父母下顿馆子,只花了2元7角钱,林彪还写了条子,让供给处给报销了。
  但林彪是明显地不高兴了,生气了。其微妙的变化只有季中权本人可以觉察出来。过去“小季,记录”的命令,一下子变成了“季秘书,记录。”
  婚后不久,,他就离开了林彪了。那是他自己要走的。
  季中权和叶群都是学生出身,挺谈得来。有人追叶群,还请他出面帮忙。叶群成了林彪夫人后,气魄就不一样了。在东北,除工作外林彪从末让季中权干过的事,叶群则抓住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