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屯》之《大象》云:“四偶以次条列如丝,中画一奇如梭。上互艮,手。下动震,足。如织纴然,故有经纶之象。”未免穿凿太甚。然其逐卦详列互体,剖析微渺,亦颇有合於精理者。盖即爻论爻,乃能以《易》诠《易》。虽间有附会之失,而错综变化之本旨,犹可藉以参观。固与高谈性道以致惝怳无归者,尚较有实际焉。
△《周易图书质疑》·二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赵继序撰。继序号易门,休宁人。乾隆辛酉举人。其书以象数言《易》,而不主陈邵《河》、《洛》之说。谓作图者本於《易》,而反谓作《易》者本於图,盖因钱义方之说而畅之。全书不分卷数。首为《古经》十二篇。次逐节诠释《经》义而不载《经》文,但标卦爻,用汉儒《经》、《传》别行之例。次为图三十有二,各系以说,而终以《大衍象数考》、《春秋传论易考》、《易通历数》、《周易考异》、《卦爻类象》。又一篇辨吴仁杰本、费直本而不立标题,列於《周易考异》前。疑即《考异》之末简,传写颠倒也。全书多从卦变起象,而兼取汉宋之说,持论颇平允。惟以“帝出乎震”为夏之《连山》,“坤以藏之”为殷之《归藏》,本程智之说而推衍之,未免曲解夫子所赞《周易》也。岂忽搀说旧法,自乱其例乎?
△《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翟均廉撰。均廉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是书取《周易》古今诸本同异之处,互相考证。如李鼎祚卦辞前分冠《序卦》;周燔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赵汝楳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次爻辞;李过、方逢辰《乾卦》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释《彖》处,次《大象》,次爻辞;蔡渊卦辞后列《大象》,次《彖传》,《文言》别为一《传》,《传》低一字;王洙於篇中不载卦辞,别为一篇之类。此篇章之同异也。如《乾卦》三爻,孟喜作“夕惕若夤”句,“厉无咎”
句;苟爽、虞翻、王弼作“夕惕若厉”句;邵子、朱震、朱子作“夕惕若”句。
此句读之同异也。逐卦逐爻,悉为胪列,间或附以己意,以“廉案”二字别之。
古今本异同之处,校勘颇为精密。虽近时之书,而所言皆有依据,转胜郭京《举正》以意刊改,托言於王、韩旧本者也。
○附录△《乾坤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
按《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
《绍兴续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后以郑氏所注《乾凿度》有别本单行,故亦称此本为《巛凿度》。程龙谓“隋焚谶纬,无复全书,今行於世惟《乾坤二凿度》”者是也。其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论四门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数。下篇谓坤有十性,而推及於荡配、陵配。又杂引《万形经》、《地形经》、《制灵经》、《蓍成经》、《含灵孕》诸纬文,词多聱牙不易晓。故晁公武疑为宋人依托,胡应麟亦以为《元包》、《洞极》之流。而胡一桂则谓汉去古未远,尚有祖述,有裨《易》教。评骘纷然,真伪莫辨。伏读御制《题乾坤凿度诗》,定作者后於庄子,而举《应帝王篇》所云“儵忽、混沌”,分配乾坤太始,以推求凿字所以命名之义。援据审核,折衷至当。臣等因考《列子》、《白虎通》、《博雅》诸书,皆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气、形、质之始,与《凿度》所言相合。独《庄子》於外篇《天地》略及“泰初有无”之语,而其他名目,概未之见。则儵忽、混沌,实即南华氏之变文,作《凿度》者复本其义而缘饰之耳。
仰蒙圣明剖示,精确不刊,洵永为是书定论矣。按《七经》纬皆佚於唐,存者独《易》。逮宋末而尽失其传。今《永乐大典》所载,《易》纬具存,多宋以后诸儒所未见,而此书实为其一。谨校定讹阙,釐勘审正,冠诸《易》纬之首,而恭疏其大旨於简端。
△《周易乾凿度》·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周易乾凿度》,郑康成注,与《乾坤凿度》本二书。晁公武并指为仓颉修古籀文,误并为一,《永乐大典》遂合加标目。今考《宋志》,有郑康成注《易乾凿度》三卷,而不及《乾坤凿度》,则知宋时固自单行也。说者称其书出於先秦,自《后汉书》、南北朝诸史及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徵引最多。皆於《易》旨有所发明,较他纬独为醇正。至於太乙九宫四正四维,皆本於十五之说,乃宋儒戴九履一之图所由出,朱子取之,列於《本义·图说》。故程大昌谓汉、魏以降言《易》学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矣。原本文字断阙,多有讹舛。谨依经史所引各文,及旁采明钱叔宝旧本互相校正,增损若干字。其定为上、下二卷,则郑樵《通志》之目也。
△《易纬稽览图》·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后汉书·樊英传》注,举《七纬》之名,以《稽览图》冠《易》纬之首。
《隋志》《郑康成注易纬》八卷,《唐志》《宋均注易纬》九卷,皆不详其篇目。
《宋志》有《郑康成注稽览图》一卷,《通志》七卷。而马氏《经籍考》载《易》纬七种,亦首列《郑注稽览图》二卷。独陈振孙《书录解题》别出《稽览图》三卷,称与上《易》纬相出入,而详略不同,似后人掇拾纬文,依托为之者,非即康成原注之本。自宋以后,其书亦久佚弗传。今《永乐大典》载有《稽览图》一卷,谨以《后汉书·郎顗杨赐传》、《隋书·王邵传》所见纬文及注参校,无不符合,其为郑注原书无疑。惟陆德明《释文》引“无以教之曰蒙”、《太平御览》引“五纬各在其方”之文,此本皆阙如。则意者书亡仅存,已不免於脱佚矣。其书首言卦气起《中孚》,而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又以自《复》至《坤》十二卦为消息,馀杂卦主公卿大夫候风雨寒温以为徵应。盖即孟喜、京房之学所自出。汉世大儒言《易》者,悉本於此,最为近古。至所称轨{⺮折}之数,以及世应游归、乃兼通於日家推步之法。考唐一行推大衍之策,以算术本於《易》,故其《本议》言代轨德运,及《六卦议》言一月之策九六七八,《发敛术》言中节候卦,皆与《稽览图》相同。独所云天元甲寅以来至周宣帝宣政元年,则似甄鸾所推甲寅元历之术。而又有云太初癸巳,则古无以此为元者。其他杂引宋永初、元嘉,魏始光,唐上元、先天、贞元、元和年号,纷错不伦。盖皆六朝迄唐术士先后所附益,非《稽览图》本文。今审核词义,随文附书以为区别。并援经注史文,是正讹舛。依马氏旧录析为上、下二卷,庶言《易》学者或有所考见焉。
△《易纬辨终备》·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后汉书·樊英传》注“《易》纬凡六”,为《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而终以此篇。
马氏《经籍考》皆称为郑康成注,而《辨终备》著录一卷。今《永乐大典》所载仅寥寥数十言,已非完本。且其文颇近《是类谋》,而《史记正义》所引《辨中备》孔子与子贡言世应之说,与此反不类。或其书先佚而后人杂取他纬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然别无可证,姑仍旧题云。
△《易纬通卦验》·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易纬通卦验》,马端临《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俱载其名。黄震《日抄》谓其书大率为卦气发。朱彝尊《经义考》则以为久佚,今载於《说郛》者,皆从类书中凑合而成,不逮什之二三。盖是书之失传久矣。《经籍考》、《艺文志》旧分二卷,此本卷帙不分。核其文义,似於“人主动而得天地之道,则万物之蕴尽矣”以上为上卷。“曰: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以下为下卷。上明稽应之理,下言卦气之徵验也。至其中讹脱颇多,注与正文,往往相混。其字句与诸经注疏、《续汉书》刘昭补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宋白《太平御览》、孙珏《古微书》等书所徵引,亦互有异同。第此书久已失传,当世并无善本可校。类书所载,亦辗转讹舛,不尽可据。谨於各条下拟列案语,其文与注相混者,悉为釐正,脱漏异同者,则详加参校,与本文两存之。盖通其所可知,阙其所不可知,亦阙疑仍旧之义也。
△《易纬乾元序制记》·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乾元序制记》,《后汉书》注《七纬》名,并无其目。马氏《经籍考》始见一卷。陈振孙疑为后世术士附益之书。今考此篇首简“文王比隆兴始霸”云云,孔颖达《诗》疏引之,作《是类谋》。疏又引《坤灵图》“法地之瑞”云云,今《坤灵图》亦无其文,而与此篇文义相合,又《隋书·王邵传》引《坤灵图》“泰姓商名宫”之文,亦在此篇。至其所言风雨、寒温、消息之术,乃与《稽览图》相近。疑本古纬所无,而后人於各纬中分析以成此书者。晁公武谓其出於李淑,当亦唐宋间人所妄题耳。
△《易纬是类谋》·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於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易纬坤灵图》·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坤灵图》,孙瑴谓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籍考》著录一卷。今仅存论《乾》、《无妄》、《大畜》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连璧”数语,则其阙佚者盖已夥矣。考《后汉书》注,《易》纬《坤灵图》第三,在《辨终备》、《是类谋》之上。而王应麟《玉海》谓三馆所藏有《郑注易纬》七卷,《稽览图》一,《辨终备》四,《是类谋》五,《乾元序制记》六,《坤灵图》七,二卷、三卷无标目。《永乐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编著,盖从宋时馆阁本也。
(案: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然班固称:“圣人作经,贤者纬之。”杨侃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胡应麟亦谓:“谶纬二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则纬与谶别,前人固已分析之。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荧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以其无可附丽,故著录於《易》类之末焉。)
──右“易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盈虚消息,理之自然也。理不可见,圣人即数以观之,而因立象以著之。
以《乾》一卦而论,积一至六、自下而上者,数也。一潜,二见,三惕厉,四跃,五飞,六亢者,理也,而象以见焉。至於互体变爻,错综贯串,《易》之数无不尽,《易》之理无不通,《易》之象无不该矣。《左氏》所载即古占法,其条理可覆案也。故象也者,理之当然也,进退存亡所由决也。数也者,理之所以然也,吉凶悔吝所由生也。圣人因卜筮以示教,如是焉止矣。宋人以数言《易》,已不甚近於人事,又务欲究数之所以然,於是由卦画推奇偶,由奇偶推《河图》、《洛书》,由《河图》、《洛书》演为黑白方圆、纵横顺逆,至於汗漫而不可纪,曰此作《易》之本也。及其解经,则彖义爻象又绝不本图书立说,岂画卦者一数,系辞者又别一数耶?夫圣人垂训,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