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的传人-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印度尼西亚除了三宝垅,还有三宝洞、三宝墩。另外,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寺;马来西亚有三宝城、三宝井。这些名称都是对大航海家郑和访问的纪念。
  四十三、从青冢到青色的城
  ──王昭君和三娘子
  王宏志
  今天,人们到内蒙古去领略塞外风光,都不会忘记去拜访那诱人的青冢和青色的城,也都不会忘记去听听当地人讲述王昭君和三娘子的传说。青冢和青色的城,同她两人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两个动人的故事。
  说起王昭君,人们是比较熟悉的。从元代戏曲《汉宫秋》,到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曹禺的话剧《王昭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文艺究竟是文艺,有不少内容是虚构的。历史上的王昭君究竟是怎样的呢?
  王昭君,名嫱,汉代南郡秭归人,就是今天湖北的兴山县。在兴山县城南,长江西陵峡附近,有个群山环绕的村庄,就是王昭君的故乡,人称昭君村(今宝坪村)。至今那里还有许多昭君的遗迹,昭君洗帕的香溪,昭君居住的故宅,昭君喝过水的娘娘井等等。每个遗迹都有一些美妙的传说。王昭君是个民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充当宫女。她入宫时正是西汉元帝统治的时候(公元前48年-前33年在位)。那时汉朝同北方的匈奴族已经和好了十多年。匈奴族的首领呼韩邪(ye爷)单于(公元前58年-前31年在位)才能出众,受到匈奴各阶层的尊敬和爱戴。他三次来汉朝,汉朝皇帝都隆重接待。他第三次来汉朝,是公元前33年。这次他向汉元帝提出求亲。汉元帝下令从宫女里挑选一名给他、王昭君在宫中早已听到匈奴与汉友好的消息,就慨然应召,愿意作为和亲的使者,嫁与匈奴王。汉元帝自然同意。临行前,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昭君丰美的容貌,华丽的服饰,震惊了汉廷。据说第一次见到昭君的汉元帝也大吃一惊,后悔不该把这么美丽的姑娘嫁给匈奴主。他很想留住昭君,但又不便失信,只好让她同呼韩邪单于一齐走了。
  他们来到匈奴单于的驻地,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yanzhi烟支,王后),意思是说昭君嫁到匈奴,就会带来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娶了昭君很满意,就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愿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汉的百姓永享和平、幸福。”昭君出塞在当时是匈奴与汉朝两国喜庆的大事。新中国建立后,在包头附近的汉墓里,出土了西汉末年为纪念这次和亲的汉砖、汉瓦,上面刻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
  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爱戴。她在匈奴生了一儿两女,这些子女也致力于汉与匈奴两族的友好。她的大女儿还曾去长安朝见汉朝皇帝。昭君出塞后的五十年间,汉和匈奴之间一直保持着“边城晏(晚)闭,牛羊布野”的和平局面。
  昭君出塞给北方游牧民族带来了好处。至今,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她的神话传说。有个故事说,昭君本是天上的仙女,受玉皇大帝派遣,下凡来平息汉与匈奴的干戈。匈奴单于从漠北来迎昭君,他们一同来到黑水边,只见朔风怒号,漫天风雪,飞沙走石。昭君就下马弹起琵琶。顿时风停雪止,彩霞横空,万物复苏,阴山变绿,黑水澄清,还飞来百灵、布谷、喜鹊,在他俩头上翱翔。单于高兴极了,决定在这儿定居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几,那儿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她有个锦囊,从里面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塞外就有了庄稼;从里面取出金剪子,把羊皮剪成犁、车,塞外就有了铁犁和木车。许多年以后,一天夜里,地上闪过一片红光,接着一声巨响,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黑水河边的平原上出现了一座小土山,山顶飘着五彩浮云。人们说,昭君完成玉帝的使命,回天上去了。她的人身就埋在土山里。这小土山就是今天的昭君墓。
  昭君究竟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时修建的?已无法考查。最早记载昭君墓的书是唐朝人杜佑的《通典》。书里说她的墓在单于府所辖境内的金河县。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字记》也这样说,还增加了对昭君墓的描述,说墓上草色常青,所以人们称之为“青冢”。令人考证当时的金河县的青冢,就是今天呼和浩特的昭君墓。人们为了纪念昭君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在呼韩邪单于长期驻牧过的地方,也是昭君生活过的地方,为她修墓,以志不忘。从古代延续至今天,昭君墓仍然存在,而今已修饰一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二十里的大青山脚下,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堆起一座二十多米高、占地五十多亩的大土丘。相传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从四面八方,用袍襟携来黄土,含着热泪,把昭君埋葬在这里,堆成了这座土丘。昭君墓的南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塞外黄河最大的支流──大黑河,象一条银带,盘旋回环在墓前。远望过去墓身巍峨高耸,姿态雄壮。在一片翠绿丛林衬托下,黛色蒙笼,“若泼浓墨”,所以称为青冢。实际上,内蒙古的昭君墓不只这一座,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座。因为昭君墓在内蒙古已不是一个人的陵墓,而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内蒙古人民都希望昭君──这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同自己的家乡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昭君墓。
  昭君去世以后,又过了一千六百年,大黑河畔又出了一位巾帼英雄,这就是蒙古族的三娘子。三娘子(1550—1612年)名中根,或钟金,出生于一个蒙古贵族家庭。她是个聪敏美貌,又懂兵法,有见地、有谋略的女子。1569年她同蒙古族一个有作为的首领俺答汗结婚。婚后她就参与大政,统率兵马,拥有相当的实力。
  那时候,中原正是明朝穆宗时期,统治昏愦。俺答汗几次要求与明朝通贡互市,都被拒绝,使臣也被杀害。俺答汗在激怒之下,率兵进扰,兵临北京城下。双方的战火不断燃起。直到1570年秋天,明朝才同俺答汉达成互市协议。第二年,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他属下的六十人也都封了官职。从此,明与蒙古之间绵延二百余年的战火,基本上宣告平息。这次协议能够达成,应当说三娘子很有贡献。史书记载:“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这话一点也不过分。三娘子自幼就在战乱中长大,目睹战争的残酷。她对多年来明朝、蒙古不和有清醒的认识:蒙古虽然在历次攻掠战争中有所掳获,但也牺牲了不少人,花了很大代价。她认为“岁通贡市,坐享全利”更为安全可靠。那时俺答汗对互市要求已失去信心,三娘子就耐心向他陈述双方和好通市的好处,并提出了达到互市的具体设想。俺答汗终于采纳了她的建议。他们乘俺答汗的孙子巴汉那吉入关,被明朝授以官职的有利时机,通过与明朝边吏王崇古、方逢时等人的协商,最后达成了双方息兵,通贡互市以及请封的一系列谈判。从此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双方贡市在长城边定期举行。尤其是秋高气爽季节,蒙族人民赶着牲畜带上皮毛,汉族人民携带粮食布匹,齐聚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在这每年例行的盛会上,常常可以看到性格活泼豪放的三娘子,头戴貂帽,身着锦裘,有时也穿汉装,在大小领主的簇拥下,骑马到市场上观光。她同前来的明朝官员们互致问候,说说笑笑。有时兴致来了,她还引吭高歌,或者翩翩起舞,市场上的蒙汉人民齐声喝采。明朝官员穆文熙亲见这种场景,写诗记述说:
  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厌明珰,
  金鞭娇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
  三娘子的再一个功劳就是主持修建呼和浩特城。同明朝建立互市关系以后,呼和浩特地区不仅畜牧业增长很快,农业和手工业。商业也有显著的发展。俺答汗与三娘子决定在呼和浩特平原的北部,修建新的城堡。当时俺答汗已是垂暮之年,这一浩大的工程就由三娘子亲自主持。在蒙汉人民共同努力下,于1581年建成。这座城背靠“千里郁苍”的大青山,面临波光粼粼的黑水河,在这“青山如屏,黑水如带”的优美环境里,当地的蒙族人民为它起了个美丽动听的名字,叫做“青色的城”。这个名字的蒙文读音写成汉字就是“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完工以后,俺答汗和三娘子为表示对明朝的尊崇,就请明政府赐名。明政府赐名为“归化”。但是,由于这一工程是由三娘子主持的,而且她长期居住在这儿;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三娘子城”。
  俺答汗去世的时候,三娘子才三十岁左右。按照北方游牧部落的风俗,她又先后嫁给汗位的继承者黄台吉和扯力克为妻,继续在蒙古统治集团里起着重要作用。她竭力维护蒙汉的友好和睦关系。扯力克汗统治期间,一次陈兵长城,一次在陕西长城等处挑起军事冲突。明朝都是通过同三娘子联系,使扯力克撤回军队。1587年,明朝政府为表彰三娘子在明蒙关系上所作的贡献,册封她为忠顺夫人,还赐给她许多金银绸缎。蒙汉人民不忘她的功绩,至今在呼和浩特草原上的蒙族老人,还常常追忆早年在节日里给“三娘子”摆供品、祭奠的活动。
  两位杰出女子的故事讲完了,最后让我们共同读一首近人赞美她俩的诗:
  麟台云台盖世勋,论功一例逊昭君;
  若从边塞争芳烈,忠顺夫人亦不群。
  她俩为民族团结作出的贡献,就象青冢和青色的城一样,永远长青在祖国塞外的土地上。
  四十四、戚家军和光饼
  ──戚继光抗倭
  陈梧桐
  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有一种圆形中间穿孔的饼,叫作红车饼,也叫光饼。为什么把这种饼叫作光饼呢?这里有一个传说的故事。
  据当地老年人讲,在明朝的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荡平浙江的倭寇以后,转战福建。盘踞兴化(今福建莆田、仙游)的倭寇头目胆战心惊,急忙派了几个人前去探听情况。这几个探子回来报告说,戚家军摇摇晃晃的,一天只走二三十里路,到兴化还得有七八天时间。倭寇头目一听非常高兴,就说:“人们都说戚家军厉害,其实是徒有虚名,等他们赶到这里,还早着哩。今天我们先喝个痛快,然后再慢慢准备防御还来得及。”当晚,倭寇兴高彩烈地大摆筵席,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七歪八倒地躺下了。哪料到,就在当天夜里,戚家军已经悄悄地赶到兴化,乘着倭寇酒后熟睡的时机,发动了突然袭击,把他们全部歼灭了。原来,戚继光为了麻痹倭寇,在进军福建的途中,故意叫每个士兵腿上都绑个沙袋,放慢行军的速度,一天只走二三十里路,就停下来休息。倭寇的探子前来刺探军情,他们知道了,也不去抓,等到探子回去报告消息,戚继光就下令烙制大量带孔的饼子,让每个士兵都带足够两天吃的数量,用绳子穿起来;背在身上,然后解下腿上的沙袋,疾速向兴化挺进。他们一路马不停蹄,饿了就拿饼子吃,也不停下来歇息。这样,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赶完了七八天的路程。就在倭寇醉醺醺躺倒睡熟的时候,戚家军出其不意地把他们消灭了。天明,外出避难的老百姓听到消息,纷纷回到自己的家园。戚继光见老百姓几年来横遭倭寇的蹂躏,饥寒交迫,就命令士兵把剩下的饼子分给他们吃。老百姓就把这种饼叫作光饼。后来,家家烙制这种饼子,送给戚家军,支援他们的抗倭战争。这个民间故事,当然有些虚构的成分,但它生动地表现了戚继光抗倭的丰功伟绩,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他的爱戴和怀念。
  戚继光(1528—1587年)于明朝中期出生在山东登州(今蓬莱)一位武将的家庭。他自小就刻苦好学,从他父亲戚景通那儿学到许多军事知识。十七岁那年,他承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来考中武举,又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的御倭防务。
  倭寇是日本内战中失败的武士和一些失去生计的人。他们在元末明初驾着海盗船只,到我国沿海进行抢掠。明朝初年,由于社会安定,海防巩固,倭患尚未酿成大祸。明朝中期以后,特别是在嘉靖年间,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的松弛,倭寇的侵扰日见猖獗。他们同明朝治海奸商、海盗等相勾结,不时窜犯我国东南沿海,有时甚至闯入内地,烧杀淫掠,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面对倭寇的横行,戚继光愤慨地赋诗说:“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立志扫平倭寇,保卫海疆。他认真训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