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贵的是,在上述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我国的先驱者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在开拓这条具有世界意义的通道。传说西周时候,有一位穆天子曾经“西游”到过盛产美玉的和田。而后又越过崇峻的葱岭,看到了许多内地所看不到的奇景美观。最有趣的情节是穆天子见到了古代新疆地区的女首领西王母。她穿着华丽的服装,用最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位来自东方大国的天子。穆天子送给西兰母内地特产锦绣三百匹,西王母在富丽堂皇的瑶池上设宴。宾主相见恨晚,各自赋诗一首以志留念。最后穆天子还命随行的工匠刻了“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作为纪念。这个有趣的神话故事说明了在三千年前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就有来往,这位穆天子据专家考证就是西周的第五位国王周穆王,西王母设宴的瑶池可能就是现在新疆境内天山上的天池,在乌鲁木齐东百多里的地方。
西汉时候,丝绸之路大大繁荣起来。1959年,考古学家在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部民丰尼亚河畔的流沙中,发现了一对男女合葬的干尸。据考证这是我国东汉时代的墓葬,出土文物非常丰富,有色彩绚丽的印有“万世如意”的锦袍,有“延年益寿宜子孙”字样的锦袜,还有女主人生前用过的梳妆用的奁(lián)盒。盒内的钢锭还铸有“君宜高官”四个汉字。据考证,墓中的男主人是位“佩汉印绶”的西域少数民族武官。民丰,是汉时西域小国精绝的所在。从这些丰富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内地的灿烂文明,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已经给新疆地区以极大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史中,有两位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这就是张骞和班超。张骞是西汉武帝时候人,他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当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甘肃玉门关以面包括新疆、中亚直到欧洲的广大地区。第一次出使,汉武帝交给张骞的任务,是让他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在今苏联和阿富汗)国,共同抵御北方的匈奴,从而打通中原往来西域的通路。但这一次张骞险些没有完成任务。他和部下一百多人刚出了玉门关,就被匈奴人捉住,匈奴人把他们扣留了十多年。最后只剩下一个匈奴族人堂邑父,还跟随着他。他俩凭着机智,在一天夜里偷偷离开匈奴营,历尽千辛万苦,忍着饥渴,好不容易才逃出匈奴控制的地界。他们在西域辗转了一年多,回到汉朝,把熟悉的西域各国情况向汉武帝报告。几年以后,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回张骞到了乌孙(今新疆伊宁南),和乌孙国王结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还派同去的三百使者分别到了大宛、康居(皆在今苏联中亚地区)、大月氏、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身(yuan)毒(今印度、巴基斯坦)、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张骞和他的部下在西域各国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张骞回国时,乌孙王特送汉武帝良马数十匹。这些马后来被汉武帝命名为“天马”。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和汉朝的来往越来越频繁,丝绸道上每年都有大批使者来往,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民间商队更是络绎不绝。
班超是东汉时人。他出使西域在公元73年。班超是一位非常果敢的武将,东汉明帝时,他被任命为行军司马,只带三十六人出使西域。这时,匈奴的势力又强大起来。龟兹(今新疆库车)国王倒向了匈奴,反对汉朝,并仗势欺负邻国疏勒(今新疆喀什),派人把疏勒国王杀死,而另立龟兹人兜题做疏勒王。班超在离疏勒城九十里的地方住下来,然后派部下到疏勒,趁兜题不备,突然闯上前把他捆绑起来。这一行动把兜题的手下人都吓呆了,惊惶逃走。班超来到疏勒以后,立即召集疏勒文武大臣说明来意,当众宣布仍立疏勒王室旧人为王,受到了疏勒人的拥护。班超还按政策放回了龟兹国人兜题。这些正义行动,使他在西域的威望越来越高。后来汉朝政府要把他调回时,许多王国的人民都不肯放他走,甚至抱住马腿跪着挽留他。
自从张骞、班超通西域之后,名闻中外的丝绸古道畅通无阻了。两汉和以后各代中原王朝政府,在这条交通要道的沿途设立了许多驿站、亭障、烽燧台;汉唐各代政府还在丝绸之路沿线实行移民屯田。丝绸古道上出现了驿马不绝、垦田连绵的兴旺景象。
多少年过去了。昔日繁华一时的喧闹城市,而今有的完全被流沙湮没,有的则仅剩断垣残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外考古学家们在这条丝绸古道上,不断发现一千年、两千年乃至三千年前的遗址遗物。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燥,环境闭塞,长久以来便形成一座天然“文物宝库”。1900年,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发现了汉时的楼兰古城,古城里还发现了大量的铜、玉器、丝织品和铜币,在当时引起全世界的瞩目。过了半个多世纪,196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里,发现了大批珍贵的唐朝文物,包括色彩鲜艳的织锦、云头锦鞋、彩绘木罐,以及大批文书古籍。这些埋在流沙中的遗产,使人们对丝绸之路有了更新的认识。至如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敦煌莫高窟,还有号称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库车正西,拥有洞窟二百三十六个。),以及当今被称为“丝路绢都”的和田,这些更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千年古道所留给后人的遗惠。
由于旧社会统治的黑暗和无能,丝绸古道上的许多举世珍品,大量被外国“探险”家盗走。据不完全统计,仅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德国人从我国新疆窃走的壁画、塑像、手抄或印刷各种文本的文书,就达二百七十七箱。解放后,丝绸古道连同道上残留的或还暂时埋藏在流沙中的文化遗产,才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珍视。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高昌古城、克孜尔千佛洞,都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丝绸大道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们,正在把丝绸路上数不清的谜,一个一个地解开。
十五、从甲骨片到纸张
──纸和造纸术的发明
奚椿年
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郊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得到了一批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叠纸。这叠纸有八十八片,尺寸大小不一,最大的长宽度为十乘十厘米,最小的为三乘四厘米左右。由于这批纸是在灞桥发现的,所以称灞桥纸。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的用途广泛,不仅可以包裹物品,又是最理想的书写材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们要问:纸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在发明纸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甲即龟甲,骨即牛胛骨及兽骨。上面的文字就叫“甲骨文”。1898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耕地时,无意掘得许多片有文字的“甲骨”,被收购药材的人买了去。第二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文字。安阳小屯一带原是殷商的废墟,所以学者认定它是商代的文字。这些甲骨片距今大约已有三千五百多年了,内容大多是商代奴隶主阶级占卜的纪录,所以又叫“卜辞”。自那以后,不断发现,至今已积有十万片以上。
不过,甲骨得来是很费事的,刻字也不大方便,所以使用甲骨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就在商代,除了甲骨外,人们还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和青铜器上;同时又大量使用竹木,《尚书》就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所谓“册”和“典”,即为用竹木做的书。
竹木的用法,据古籍记载是这样:先把竹子或木板劈成狭长的小片,用刀在片的表面刮削平滑,然后用笔写上文字。不小心写错了,用刀刮掉重写,就象我们现在写错了字用橡皮擦掉一样。这种写成字的竹片叫“简”。把一片一片的简按文字内容的次序,用牛皮、丝绳或其它什么绳子串连起来,叫“简册”。这在战国时使用得很普遍。最近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南部和甘肃敦煌等地,以及解放后在湖南长沙、山东临沂等地的汉墓中,又大批大批地发现古代的竹木简。这在历史或文物展览会上我们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可是,在简上写字,每个简容纳的字数是很有限的。一般一个简一行,每行多的能写三四十字,少的只有几个字。所以要写的字多了,所用的简也必然要一大批。西汉时的东方朔有一次向武帝上奏章,共用简三千片左右,要两个人抬进宫去。简携带起来也不方便。战国时惠子出门,喜欢带上书走,这些用简编成的书,足足装了五车。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春秋战国开始,又用帛来写字,叫“帛书”。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有十二万多字。“帛”是一种丝织品,最大的优点是轻便。但帛比竹、木的价格昂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所以,它无法在民间推广。因此,人们就要找到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材料。于是,纸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原料作成的呢?东汉的许慎在他写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谈到“纸”字的字源时说:“纸”从系旁。这说明,早期的纸与丝有关,古人称“赫蹏”(xī tī夕蹄)。据古籍记载,公元前12年,汉成帝后宫一个姓曹的女子生了一个儿子,引起了皇后妹妹赵昭仪(“昭仪”为妃子的称号)的嫉妒,把她投入监狱,并派人用“赫蹏”包裹着毒药,上面写了迫她自杀的字。
大家知道,我国的蚕丝业发明得很早,商代以前就种桑养蚕。到西汉前期,丝织业已相当发达。那时人们用茧缫丝外,还做丝绵。做丝绵一般用病茧、次茧。方法是:先把这类茧在沸水中煮过,剥开,洗净,再放在浸于水中的席子上捶打,直到茧衣被捶得稀烂为止。这时除了可以得到丝绵外,由于捶打,席子上还必然会有一层互相交织的乱丝沾着。这层乱丝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为薄薄的丝片,压平后便可用来写字了。上面这种丝片,后人叫“丝绵纸”,它是做丝绵时的副产品。由于是副产品,大量生产是不可能的,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人们不得不设法去另寻一种可以大量生产的原料。这种原料,不用说,是应当最易为人们得到而又便于加工的。这样,经过摸索、试验,最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植物纤维纸。
这种纸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因为古籍上没有留下记载,我们不知道。但是,上面讲到的从西汉古墓中得来的“灞桥纸”,为米黄色,就是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经反复考证,这座墓最迟不晚于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大约二千多年前我国就已有了植物纤维纸了。当然那时的制作是很粗糙和原始的。
如何把植物纤维纸从粗糙和原始变得更为精细些?这就得提到东汉时的蔡伦了。蔡伦是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他于公元75年进京城洛阳皇宫当太监,后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的职务就是监造和管理宫廷用品,也包括纸在内。这就使他有机会与造纸工匠进行接触,并因此熟悉了造纸的技术。当他看到造纸的技术不够理想时,便设法加以改良,把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都用来造纸。这些东西不只容易得到,而且比之原始植物来也便于加工。加工的方法是: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纤维舂散,然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使纤维互相溶合成浆糊状,再把浆用细廉均匀地捞出,让它干燥。这样便可得到纸了。
蔡伦用这种方法造纸,造出的纸比先前的好了。他于公元105年(东汉元兴元年)上奏给汉和帝,得到汉和帝的赞赏,并把他的造纸方法推广。因为他曾被封为龙亭侯,这种纸便称为“蔡侯纸”。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死后在他的故乡建立了“蔡侯墓”,传说墓穴里还留有一只石臼,就是蔡伦生前舂造纸原料用的。至今这座墓还矗立在湖南耒阳县城的蔡子湖畔。墓前的牌坊额题“蔡伦之墓”四字,是郭沫若的手书。墓的前院还有蔡侯祠,相传是蔡伦的故宅。
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以后,东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左伯造出的纸勾结细密,洁白光辉,色泽鲜明。
随着纸的广泛应用,造纸范围的原料也扩大了。东晋用稻秆、麦秆造纸,叫“土纸”;又用藤皮造纸,叫“藤纸”或“藤角纸”;北方生长楮树,用楮树皮造纸,叫“楮皮纸”;南方产竹,从宋代开始用竹造纸,叫“竹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