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阿拉斯加吞并因此成为阿拉斯加公民的。他还曾是沙俄贵族后代,不过他在阿拉斯加没有担任过任何公职,所以他回到俄罗斯,担任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自然也没有太多的问题。就算有人反对也没有办法,毕竟得到主权国家地位比什么都强。以后的总统要民主选举,总不可能都由阿拉斯加那边派过来。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因为处于分界线以东,所以后来的历史通称为东俄罗斯。
东俄当然远比上不以前的苏联和沙俄时代,缩水很历害,总面积大约只有240万平方公里了,不过其总人口仍有七千多万,这也是因为本来俄罗斯人就聚集在东欧平原一带,非常密集,就算分割出去众多小国,那些小国所处人口也远不如东欧平原所处的核心处那么密集。
东俄的法定首都仍定在了莫斯科,不过因为莫斯科河以西为德控区,所以东俄大部分行政机关都将在重新改名的圣彼得堡办公,圣彼得堡也算是目前东俄的行政首都了。
在乌克兰民主共和国及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相继成立后,接下来整个控制内新国家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了出来。
3月10日,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宣布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不过人口只有百万左右,首都定在了原首府塔林。
3月11日,爱沙尼亚南部的另一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成立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两百万。首都设在了原首府里加。
3月12日,大小高加索山脉包夹的原苏联加盟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分别成立拥有主权地位的共和国。
其中格鲁吉亚面积约6。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四百万。首都为古城第比利斯。
亚美尼亚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三百万,首都为原首府城市埃里温。
阿塞拜塞面积约8。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有620万,首都为油城巴库。
这些原苏联加盟国纷纷成立主权国家后,紧接着原苏联加盟国俄罗斯境内的一些自治共和国也在阿拉斯加人的支持下成为主权独立国家。当然这是早在叶卡捷琳堡会议上就已经完成了谈判取得各方认同的,即便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此前也没有再将这些即将独立的自治共和国的土地和人口计算在内了。若不是杨国平等各国代表们分身乏术,他们其实也可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一起宣布成立主权国家的。
当然现在也不过迟了几天而己。
从3月13日起直到3月26日,伏尔加和卡马河沿岸、大高加索山以北及黑海陆续有鞑靼斯坦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涅涅茨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北高加索联邦共和国、车臣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克里米亚共和国共十个大大小小的新国家成立。
其中较大的鞑靼斯坦共和国面积约有7万平方公里,包括了原来的鞑靼斯坦自治共和国和周边小部分原不属自治共和国的区域,总人口约有三百余万。首都设在了古城喀山。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是这些新成立的国家中面积最大的,原有14。7万平方公里,不过在乌拉尔山西坡和南部有小部分并入了阿拉斯加的中乌拉尔省和奥伦堡直辖市,但其面积仍超过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也有约400万人,同时这里也算是原苏联经济较好的地区,所以这个新成立的国家也算是实力最强的之一。其首都就设在紧邻乌拉尔山西麓的乌法市。
巴什科尔托以北,乌拉尔山以西、伯朝拉河地区以南的涅涅茨共和国面积也差不多接近12万平方公里,不过人口较少,约只有150多万人,首都设在卡马河岸边和乌拉尔山西麓包夹的大城市彼尔姆。
在涅涅茨西南和鞑靼斯坦中间夹着的则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面积约4。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只有百万,首都设在卡马河沿岸重镇伊热夫斯克。
位于鞑靼斯坦西北的则是马里埃尔共和国,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人口更是只有70余万,绝对的小国,首都则设在了约什卡尔奥拉市。
第729章 德国人的要求
这六个国家都是位于乌拉尔西坡和伏尔加及卡马河沿岸。剩下的四个新国家中有三个位于阿拉斯加的北高加索地区以南,大高加索山以北。
其中被阿拉斯加黑海省和格鲁吉亚共和国包夹在中间的就是北高加索联邦共和国,北高加索联邦由原来此地的四个小自治共和国即印古什共和国、北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卡尔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合并组成,总面积加起来只有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90万,首都则设在了原北奥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市。
北高加索联邦以东则是车臣共和国,总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百万,首都就是原首府格罗兹尼。
车臣以东、阿拉斯加伏尔加省以南、阿塞拜疆以北、里海西岸的就是达吉斯坦共和国,达吉斯坦面积约有5万余平方公里,人口接近200万,首都就是原首府城市、里海西岸的马哈奇卡拉。
除了这三个高加索新国家,最后剩下一个就是克里米亚共和国,或者称克里木共和国。
克里米亚共和国也是控制区内最后一个成立的主权国家。其领土就是位于黑海北部,与乌克兰大陆通过两条狭窄地峡相连的克里米亚半岛,面积约2。55万平方公里,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虽是克里木鞑靼人,不过暂时这里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口还非常多,在这个总人口约150万的国家中,克里木鞑靼人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当然随着未来的民族迁移政策的执行,这个数据会跟中亚国家一样,快速扭转。
克里米亚共和国的首都设在了原克里木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府辛菲罗波尔。不过其第一大城市即西南部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港口区域暂时租借给了阿拉斯加,成为地中海黑海分舰队的母港。这也是支持克里木鞑靼人从乌克兰分裂出来独立一国的条件之一。
不过克里米亚人倒也不用担心,因为这个租借期限只有十年,主要是因为现在阿拉斯加黑海省沿岸缺少大型港口,等未来新西罗斯克、索契和图阿普谢等大型港口建好,黑海舰队也就不需要再租用塞瓦斯托波尔港了。
从各国的领土和面积来看,这些国家中除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和乌克兰民主共和国外,其他所有国家几乎都只能算是小国。且绝大部分都位于内陆,基本上沿东乌克兰和东俄这两个大国的周边分布。他们的发展是绝不可能绕过周边几个大国的,而他们要保证民族独立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也肯定不能失去阿拉斯加的支持。
所以这些国家的成立无形中在俄罗斯周边形成了大大小小十多个民族壁垒,无形中也就在俄罗斯的周边设下了无数障碍,这些障碍在阿拉斯加的操纵下可能会越来越坚固,哪怕未来俄罗斯人重新强大起来,也再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轻易的扩张施加强大影响了。
控制区内小国林立,几乎所有国家在独立后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国防都必须完全依靠阿拉斯加的扶持。当然也没有能力拒绝阿拉斯加对其内政的干涉。
所以在这些小国独立后,阿拉斯加做了两个针对性布置,其一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都分别成立了独立的驻军司令部。其二就是由驻军司令部承担部分政务协调职能,与该国政府共组一个军政协调委员会。
这些驻军司令部中只有东乌克兰和东俄罗斯的驻军司令部为大军区、联指级的一级司令部。而剩下的还有十八个驻军司令部则是等同于集团军级的二级司令部。
但这些二级司令部在运作上比集团军拥有更高的自主地位。只是在军事行动、训练、后勤等在军事业务方面上接受其他一级单位的指导协调,政治上却相对独立……
其中地位最高的一个二级驻军司令部即北欧驻军司令部主要统管在芬兰、瑞典、挪威三国的驻军。这三国原本不是海约国的占领区,而是阿拉斯加的盟友,本身就属于海约国成员,所以战后在这三国的驻军本是可以完全撤回国内的,只是因为北欧三国整体军事实力偏弱,而在未来新的战争开始,他们是可能成为对手打击的目标之一,所以应三国请求,阿拉斯加在这三国仍然驻扎有总共一个集团军的陆军兵力,且北大西洋舰队也仍会保留一支分舰队分别在三国租用一个港口驻扎一支海军舰队。另外空军也有一个师分别驻扎在这三国境内。正是因为这些军队的存在,所以在北欧也有一个驻军司令部,不过与其他驻军司令部不同的是,这个驻军司令部统管的部队不少,但不负有与当地政府的政务协调功能,即阿拉斯加不得插手三国内政。
与北欧驻军司令类似的还有一个中亚驻军司令,这个驻军司令部就是统管阿拉斯加在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三国的驻军。本来因为这三国现在也是海约国成员,是阿拉斯加的盟友,所以也是不能插手政务的。但这三个国家以独立前也是苏联的加盟国。所以在政务上,驻军司令部也分别在三国驻有军政协调组织,也就是说在内政上有一定的干涉能力。但其干涉力度有相关条约约束,远比不上在东俄、东乌等控制区内新国家的干涉力度。
除了这两大二级驻军司令部是统率着三个国家内的驻军不同,其他驻军司令部完全就是以国家为单位,不管大小都有驻军司令部,分别只是越小越不重要的国家驻军越较少,大国家或处于战略要地的国家驻军较多,总之在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驻军司令部统管在该国内的驻军。同时驻军司令部与该国政府都会共组一个军政协调委员会。
这个军政协调委员会说白了就是阿拉斯加或者说海约国监督该国政府运作,插手该国内政的机构。这个干涉力度要远大于在中亚的干涉力度。当然这个插手多是军事外交方面的,在行政民事上各国政府的自主权还是相当大的,只要他们不违背相关的约定就行。
每一个军政协调委员会都会有七到十一个委员,除了驻军司令和驻军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该国元首、最高军事领导人及外交部长等五个人固定委员外,其他的委员全部由海约组织委任。
因为各个军政协调委员会名额不一,国家也有大有小,所以一般是大国家(通常只有东乌和东俄两国才会出现十一名委员)除了五个固定委员人外,将会有五到六名海约组织委任的委员,五年为一个任期(固定委员则是谁在任谁担任,没有固定任期,比如驻军司令只在职一年,他的任期当然只有一年,他离职后,他的席位会由新任驻军司令自然接替。再比如该国政府更迭,总统下台,那新上台总统也会自然接替前总统的席位)。
而一般的小国,可能只有两个,或最多四个委员由海约国委任。任期也是一样。至于选择哪一个海约国的代表这自然会由各成员国推选。但一个军政协调委员会中,除固定委员外,由海约国任命的委员不能同时出现两个来自同一国家的代表,比如有该委员会已经有一个由海约组织委任的中国委员,那就不会有第二个。)
在各国政府成立时,阿拉斯加的相关任命和各二级司令部的隶属关系都有了定论。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严格来说是海约国共同的胜利,所以控制区并非只是阿拉斯加一国的控制区,而是全体海约国共同的控制区。只是以阿拉斯加为主罢了。
也因此驻军司令部的主要领导层虽然多由阿拉斯加将官担任,但也有小部分是来自芬兰、中国、土耳其或保加利亚等国的军官担任。同时所有驻军也并非全是阿拉斯加军队,其中也会包含来自其他国家的军队。但不管哪一国的军队,他们都是接受驻军司令部的直接领导。
其中原中央战区司令,现任控制区驻军总司令蔡锷将担任东俄罗斯的驻军司令,同时北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二级驻军司令部将接受东俄驻军司令部的指导协调,而驻扎东俄罗斯和北欧、爱沙尼亚及拉脱维亚的军队则主要是第七方面军的部队组成,少部分来自芬兰和挪威、瑞典。还有哥伦比亚等其他海约国国家的部队,不过数量并不多。
其中芬兰上将帕托宁还担任了爱沙尼亚驻军司令部的司令。不过最重要的二级司令部即北欧驻军司令部的司令是原西北战区政治部主任庞和平上将担任。
另一个大军区级的驻军司令部即东乌克兰的驻军司令由已经撤消的河东军区司令巴斯图尔克大将担任。同时克里米亚这个二级司令部也接受东乌克兰驻军司令部的指导协调。
东乌克兰的驻军主要是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