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克诚-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午三时十三分,淮阴守敌大部被歼,少数突围之敌也随后被截歼。
  淮阴城头,插上了鲜艳的红旗,宣告解放。
  淮阴攻坚战,共歼敌九千多人,缴获各种枪支六千多支、汽车十八辆、汽艇四艘,还有其他军用物资。
  黄克诚率师部移驻淮阴城内。
  新四军首长发来嘉奖电:淮阴之战,赖我指战员奋勇用命,于短促时间内突入敌伪坚固城防据点,击毙敌酋,解放淮阴城,使我苏北、苏中、淮南、淮北打成一片,殊堪嘉慰。
  淮阴刚刚解放,黄克诚又把眼光对准了淮安。
  淮安,由于历年战事频繁,地处要冲,因而城墙高大坚固,全部用巨大的青砖砌成,高达十二米。城西有运河沿城而过,其他三面则有护城河。
  淮安,古有“铁打淮城”之称,可见其城坚。
  的城防,自然壮了敌胆。
  淮安守军是吴漱泉部,抗战胜利后,其部摇身一变,从伪军变成了国民党“淮安独立旅”,吴漱泉任旅长,共有五千余人。吴漱泉在日军手下助纣为虐七年多,干了许多丧尽天良之事。如今,被国民党委任为“淮安独立旅旅长”,他心里高兴,更加趾高气扬,甚至夸下海口:“我这个淮安,天兵也难以攻破!”
  殊不知,黄克诚早就想好破城之计了。
  吴漱泉迸驻淮安城,增修了不少碉堡工事,城四角都有了炮楼,城墙上也增多了射击掩体,城内街道十字路口和司令部还修了地堡,表面上看来防守严密,无懈可击了。
  黄克诚率三师七、八两旅及淮安独立团、射阳独立团于9月15日逼近淮安城下,将淮安团团围住。
  如何攻城?
  黄克诚不慌不忙带领各旅旅长,沿城走了一圈,仔细观察地形及守敌城防情况。
  过了几天,黄克诚向各旅各团下达命令:在火力掩护下,用沙袋堆起十几个比城墙还要高的火力点,每个连队准备搭建登城云梯,同时派人在城西南挖了一条一百五十多米的地道,直达城墙底下。另外,黄克诚下令向守敌展开政治宣传攻势。淮安城墙高达十二米!用沙袋堆起比十二米还高的火力点谈何容易?
  但是,由于战士们齐心协力,攻城准备工作终于就绪。9月21日拂晓,淮安守敌不仅毫不理会新四军的政治攻势,而且派出一支一百多人敢死队,从西城墙攀着绳索,悄然而下,向新四军偷袭,企图夺路突围。
  新四军指战员奋起反击,全歼了这股敌人。
  9月22日,旭日东升,天气晴朗。
  气温开始上升,不少新四军战士脸上渗出细细的汗珠,但是大家顾不得擦拭,手握钢枪,焦急地等待总攻时刻的到来。大战前的平静。
  总攻开始了。突然间,炮声隆隆,随着一股巨大的烟雾腾空而起,淮安城西南角的城墙轰然倒塌,城上的炮楼没了踪影!原来,黄克诚早就派人穿过一百多米长的地道,在城墙根预先放置不少炸药,总攻命令一下,有人立即点燃导火索,实施爆破。
  眼见西南城墙出现一个大缺口,新四军攻击部队立即突入城内。
  这时,城外堆就的各火力点也向城内实施火力袭击,掩护各突击部队攻城。
  在新四军强大的攻势面前,敌人斗志全失,无心恋战。
  新四军迅速搭起云梯,攀上城墙,突破了敌人前沿防御阵地,并攻占了淮安城四角炮楼,扫清了城墙上的敌人。
  紧接着,城门大开,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冲入城内,与敌人展开了巷战。
  中午时分,新四军攻城部队在城中心的鼓楼会师,并包围了敌军司令部。
  三十分钟后,新四军战士冲进司令部,吴漱泉被当场击毙。
  淮安攻坚战,仅用了几个钟头,干净利落地消灭了守敌,淮安城重见天日。
  是役,歼敌数百,生俘敌团长以下四千多人。这样,两淮战役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取得了彻底胜利,极大振奋了苏北人民的革命斗志。
  老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许多人伸出大姆指,称赞新四军英勇善战,称赞黄克诚多谋善断。
  两淮战役后,黄克诚又率三师横扫苏北残敌,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联成一片。
  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转战苏北,历时五年,作战五千余次,歼敌六万多人,第三师由二万多人发展壮大到了七万多人,本身仅伤亡一万多人。
  第三师除完成战斗任务外,还调出两个团、一个旅支援山东和皖江地区兄弟部队作战。第七旅则作为军部机动部队,转战苏北、淮北、淮南等地,拱卫军部、华中局,屡立战功。
  在苏北抗日战场,黄克诚以智驭力,巧妙指挥新四军第三师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成绩。抗日战争结束后,苏北根据地已经成为拥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八百多万人口的解放区。
  华中局为此向中央报告说:三师的战斗力较强,部队充实,基本上保持了过去优良作风和制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与反映部队的问题,保证一切,每一号召能很快地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地去推动执行。
  这其中凝结着黄克诚的多少心血啊!
  抗战胜利,苏北根据地完全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大家都沉浸在欢庆和喜悦当中。
  第十章 谋全局慎度势 东北试锋芒
  抗战胜利后,中国大地上狂飘又起,乌云遮天。
  中国人民没有料到,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蓄谋把遭受长期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又推入内战的深渊。
  历史的镜头对准了中国东北。
  东北地区,一片沃土,资源丰富,工业比较发达。山海关一面靠山,三面临海,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领了东北,就等于占领了一个战略大后方,从而虎视华北。
  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坚持不抵抗的政策,东北三省沦入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长达十四年之久,东北人民渴望解放己非一日!
  按照中央指示和朱总司令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李运昌所部向辽吉进发;在八路军工作的原东北军将领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率领所属部队,分别向东北迸发;我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等解放区,都抽调部队向东北进发。为了霸占东北,美蒋串通一气,利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由美国提供飞机、军舰,把国民党远在大后方的精锐部队运往东北。
  蒋介石一面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时间,施放和平烟幕,企图迷惑国人和共产党。
  这样,国内形势呈现和战未定的状态。
  这时候,我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分散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东南沿海,还没有连结成一大片战略根据地。一旦大规模内战爆发,将遇到极大困难。
  黄克诚洞察时局,坚定地认为,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势不可免,我党必须不失时机地创建连成一大片的战略根据地,才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以应付突然事变。
  1945年9月上旬,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第七、八两旅,从淮南津浦路回师苏北。
  9月13日。中共中央华中局驻地。
  黄克诚率部路过这里,停留休息。
  这是一个非常清新幽丽的早晨,阳光晒得大地镀上金色,空气是清凉而甜蜜的。
  黄克诚从中央转发的一份电报中得知,苏联红军歼灭日本关东军后,已占领我国东北地区。同时,我军有少量部队进入东北。
  这时,黄克诚敏锐地觉察到,在国民党军队主力还在大后方,一时还来不及调运东北的时候,正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9月14日,黄克诚来到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饶漱石的办公室。
  在把局势跟饶漱石讲清后,黄克诚抬起头来,看着饶漱石的脸,说道:“漱石同志,我建议向党中央发电报,请中央迅速派大部队到东北去,勿失良机。不管苏联红军是否同意,都一定要下决心进军东北,建立东北战略根据地。”
  “我想中央会考虑的。用军部的电台向中央发电报,中央会以为这是军部的意见呢。这样恐怕不好吧。”
  饶漱石盯着黄克诚,慢慢地说,话里含着讥笑。
  饶漱石,江西临川人。22岁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赣东北及浙江做过青年工作,后任北满青年团省委书记,代理过东北地区党的书记。1935年赴苏联,任中国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回国后任新四军山东军区政委,此时担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
  从表面上看,饶漱石长得结实,略肥硕,上唇留着小胡子,目光犀利而咄咄逼人。如果换上苏联元帅的礼服,再叼支大烟斗,要化装成斯大林一定维妙维肖。
  “那好,我就以我自己的名义向中央发电!”黄克诚说道,显得非常坚定。
  于是,黄克诚离开了饶漱石的办公室,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给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电报、陈述了对于目前形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
  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我对目前局势和我军军事方针,有以下意见和建议:(一)蒋介石对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而在军事上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接近之山脉(大别山、黄山、天目山、陕南等),防我军向其后挺进。估计顽军到达指定城市和要道后(华北、华东),仍将在敌人掩护下构筑铁路封锁线,甚至纵深封锁线,以分割孤立我军各战略区,使我军不能自由调动。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
  (二)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且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战略根据地,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欠强大,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均有敌顽之据点,均控制有铁路及大城市,且无一个根据地在人民、地形、粮食诸条件之结合上,比得上过去之中央苏区。各根据地联系做得不好,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
  (三)在上述情况下,目前我们的方针约有下面三个:1。以极大让步取得和平(削弱军队与地区到极大限度)。
  2。有利基础下让步,长期和平谈判,争取和平,保持力量。
  3。有决心地、主动地放弃一些地区(游击坚持),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铁路有城市),在全国范围年开展游击战争,逼迫蒋介石向我让步,取得和平。
  (四)我们若执行第一项方针,将走希腊路线,造成严重失败(蒋介石永远不会放松我军我党)。第二项方针,目前很少有实现可能。时间拖延,对我极端不利。因此,我们应采取第三项。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军事上应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军事具体部署上,我建议:1。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持关内斗争。
  2。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年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之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五万主力,待敌人缴枪之后,在济、徐、胶、海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
  4。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争取局部决战之胜利,若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五)为执行上述方针,山东应调三万人到五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三万王六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和平原主力之一部,应调山西。江南一师主力应调回江北,只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动。一师为新四军之坚强部队,目前向顽作战毫无希望,估计将来被截断之后,会被迫打游击。极为不利,故应迅速北调。
  (六)我对各方面材料掌握甚少,可能有片面之处。但我认为目前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若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大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极大危险性。是否有当,请考虑指示。
  黄克诚9月14日电报发出之后,黄克诚就离开了华中局驻地,率部发动两淮战役。
  “嘀哒,嘀哒,嘀嘀哒……”神秘的无线电波越过茫茫的平原和高山,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中央对黄克诚的电报十分重视,立即把它转给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
  电报摆在了毛泽东的案头。
  “好!好!克诚同志的建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