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人传说-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过了许多年,傣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过日子。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太阳一出,晒得草棚象蒸笼一样,很多人受不住闷热病倒了。没过多久,整个坝子都笼罩上一层可怕的瘴气,夺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这危难的关头,岩肯忽然想起了诸葛亮临走时留下的话,他急忙找来那顶帽子,从里面掏出一张绸条,只见那上面写着:“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聪明的岩肯拍拍头说:“对呀!只有常洗澡才不会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风。洗澡倒还容易,可是高房谁也没有见过,怎样盖呢?”他找来九十九位老师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后大家商定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因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征,住进那样的高房,傣人会变得聪明起来。又过了九十九天,家家都盖起了和诸葛亮的帽子一样的高房子,人们住进去又通风又凉爽。再加人人都养成了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很快就驱跑了瘴气,战胜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时都泼水表示欢乐。──“泼水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传到了今天。
  膝达群 搜集整理
  王羲之的传说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晋朝人,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之一,曾任右军将军的官职,因此人们又常称他为“王右军”。他所书写的草隶书最负盛名。
  王羲之访神仙
  王羲之在家练了三年毛笔字儿,他见自己的书法还是不到家,心里可就嘀咕了:“人人都说俺聪明,俺又下了三年功夫,如今书法不到家,一怪师父不高明,二怪手中的毛笔不神奇。俺何不去名山寻个神仙拜为师父,倘若他能赐给俺一支神笔,俺就会成为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了。……”主意一定,王羲之打点好行李,拜别了爹娘,便动身寻仙拜师去了。
  王羲之出了临沂城来到沂河边,见一位渔翁手持鱼叉正在打鱼,便走上前去说明了来意,并问他可知神仙住在哪里。渔翁听了笑笑说:“郎君莫急,待俺叉上那条大鲤鱼来再告诉你。”王羲之举目一看,只见河水滚滚南去,哪有鱼虾的影子呢?他正在心疑,渔翁“嗖”地飞出手中的鱼叉,立时就叉出一条七、八斤重的大鲤鱼来。王羲之惊得直眨眼,急忙施礼说道:“老伯有这等本事,准是仙家的门徒,这鱼叉也定是件神器!还求您快快告诉俺神仙住在哪座名山,让俺也去拜他为师。”渔翁听了笑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鱼叉也一般。
  自幼打鱼沂河边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直摇头。渔翁见他不信,便领他来到一座深水潭边,接着说道:“当年俺为了习得打鱼的本事,每天到这里苦练投叉的准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鱼叉竟在这里掘出个大水渊子,如今人们都管它叫‘练叉潭’了……”王羲之听后寻思了半天,谢过渔翁又往前走去了。
  王羲之来到沂蒙山里,见一位老猎人身挎硬弓,腰悬利箭正在打猎,便向他说明了来意。老猎人听了笑笑说:“郎君莫急,你看天上飞来三只大雁,待射下雁来俺再告诉你。”王羲之举目一看,只见漫天空里有三个飞动的小黑点儿,能看清它们已不容易,要想射下来么,除非是后羿!他正在心疑,老猎人“嗖嗖嗖”连发三箭。过了一阵,天上真的掉下三只雁来。王羲之跑上前一看:天哪,支支利箭都穿在大雁头上,这人准是仙家的门徒了!……老猎人见他那副惊奇的样儿,笑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弓箭也一般。
  自幼打猎在深山,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直摇头,老猎人指着对面那座高山说道:“郎君你看,山腰上不是有个透亮的洞吗?那是俺当年为了习得打猎的本事,每天对着这座高山练箭。天长日久,日久天长,末了这座大山就让俺给射穿了,如今人们就管它叫‘箭穿山’。”王羲之听了寻思了半天,又往前走了。
  王羲之来到一座岗上,见一位老汉正在放羊,又向他说明了来意。老汉刚要答话,忽然前面一块碾盘大的石头上爬来一条大长虫,王羲之正要往老汉身后躲藏,却见老羊倌挥起鞭儿“啪”地一炸,大长虫和那块大石头竟被他全抽成两半截了,王羲之惊得连声喊道:“老伯神鞭这么出奇,您定是仙家门徒!请您快领俺见老神仙去!”老羊倌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羊鞭也一般。
  自幼放羊在蒙山,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不吱声,老汉指着那座岗顶说:“郎君有所不知,这山头原本是尖的,当年俺每天在这里苦练甩羊鞭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山头就让俺抽成岗顶了,如今人们都管它叫‘鞭抽岗’”。王羲之听了好似大梦初醒,再也不想寻啥神仙求啥神笔了。他向老汉拜了三拜,转身就赶回了临沂城。
  王羲之回到家中,发奋从头练起书法。从此以后,每天一早就到家门前的水塘边临池练字,日落西山才涮笔洗砚返回家里。天长日久,日久天长,等他成了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时,那座水塘已被他涮笔洗砚染得水黑如墨了,于是人们给那座池塘起了个名字──“洗砚池”。
  王成君 搜集整理
  入木三分
  王羲之对书法勤学苦练,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上,还揣摩着名家书法的架势,手指也不停地划着字形,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被划破了。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还用手临空划字,竟划到他的妻子身上。他妻子说:“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划?自家体,没啦!”
  王羲之听到“体”字,忽然想到:是呀,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才是啊!于是从此以后,他翻遍了所有的碑帖手迹,揉和百家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勤练,终于自成一体,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
  正因为王羲之不停地勤苦练字,天长日久竟练得腕力劲足,写出字来笔锋带力,真可以说是力透纸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他在木板上写的字,让木工拿去雕刻,木工刻时发现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迹。因此后来人们都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这虽然是一种夸张了的说法,却很能说明他的功夫深呵!
  陈锦君 搜集整理
  千里送鹅毛
  有一天晚上,王羲之在月光下独个儿在山阴道上散步。走着走着,忽然听见“嘎、嘎、嘎”的鹅叫声,他听了一惊,心想:这一带人家少,哪来的鹅呢?
  于是王羲之顺着鹅叫声慢慢向前走去。走了一阵,他忽然发现前面疏疏朗朗的山竹林中有座寺院,门前放着只鹅笼,一只白玉似的长颈大鹅正在笼里叫唤。王羲之走上前去,越看越喜欢。
  看了好一会儿,王羲之才见寺院里有灯光,就慢慢走了进去。只见在一盏小小的油灯下,有个老道士正在埋头磨墨。王羲之一直走到他跟前,老道士才发觉,惊讶地问道:“王右军么!怎肯光临的呀?坐,坐,请坐!”
  王羲之在一旁坐下来一问,知道老道士正想抄《黄庭经》(道教的一部经书)哩。老道士叹了口气说:“年老啦,眼睛不济事,写不好哩!”
  王羲之听了很同情,就说:“我可以代劳一下么?”老道士高兴极啦,连连说:“好好好,太好啦!”
  王羲之提起笔,只觉得眼前一片银光晶亮;又发觉黄绸细腻、润滑,很是中意。因此个个字都写出了精神,笔势放纵舒缓,秀丽极啦!王羲之一口气写好了《黄庭经》,天都快亮了。老道士连声作谢。 王羲之告别出来,老道士送出门外,打开鹅笼,抱起鹅,交给王羲之说:“山阴道士今飞去,人间留得《黄庭经》。把这鹅儿酬谢给你吧!”
  王羲之笑笑,抱起白鹅朝家走。走走想想,想想走走,老道士这两句话多怪呵。他再回头一看,哎呀呀,什么竹子、寺院、鹅笼、道士,都没啦!他心里一惊,手一松,那只鹅便飞入天空。原来是只天鹅呵!王羲之隐隐约约望见老道士骑在天鹅背上,向他招手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王羲之再仔细一看,自己手上捏着一根鹅毛!原来老道士是仙人变化的,要王羲之抄写《黄庭经》的哩!
  打从那时起,王羲之写的《黄庭经》便出了名,一下子就传播开啦。可惜后人所见到的抄印本,都已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王羲之写的《黄庭经》,给仙人带到天上去啦。
  陈玮君 搜集整理
  李白的传说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绵州彰明县人,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
  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