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索性做了和尚-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护生画集》配诗
  《护生画集》作于1928年,系由丰子恺作画,弘一大师题词,李圆净选材并编辑。全书诗书画合一,“以人道主义为宗趣,以画说法”,提倡护生,反对杀生。一九二九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
  原第234页图放217页标题下诗从后一页开始杨枝净水,为丰子恺《护生漫画》题
  众生
  是亦众生,
  与我体同。
  应起悲心,
  怜彼昏蒙。
  普劝世人,
  放生戒杀;
  不食其肉,
  乃谓爱物。
  生的扶持
  一蟹失足,
  二蟹持扶。
  物知慈悲,
  人何不如!
  今日与明朝
  日暖春风和,
  策杖游郊园。
  双鸭泛清波,
  群鱼戏碧川。
  为念世途险,
  欢乐何足言?
  明朝落网,
  系颈陈市廛。
  思彼刀砧苦,
  不觉悲泪潸。
  儿戏(其二)
  教训子女,
  宜在幼时。
  先入为主,
  终身不移。
  长养慈心,
  勿伤物命。
  充此一念,
  可为仁圣。
  沉溺
  莫谓虫命微,
  沉溺而不援。
  应知恻隐心,
  是为仁之端。
  暗杀(其一)
  若谓青蝇污,
  挥扇可驱除。
  岂必矜残杀,
  伤生而自娱。
  诀别之音
  落华辞枝,
  夕阳欲沉。
  裂帛一声,
  凄入秋心。
  生离欤?死别欤?
  生离尝恻恻,
  临行复回首。
  此去不再还,
  念儿儿知否?
  倘使羊识字……
  倘使羊识字,
  泪珠落如雨。
  口虽不能言,
  心中暗叫苦。
  乞命
  吾不忍其觳觫,
  无罪而就死地。
  普劝诸仁者,
  同发慈悲意。
  农夫与乳母
  忆昔襁褓时,
  尝啜老牛乳。
  年长食稻粱,
  赖尔耕作苦。
  念此养育恩,
  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学者,
  倡人道主义。
  不啖老牛肉,
  淡泊乐蔬食。
  卓哉此美风,
  可以昭百世!
  示众
  景象太凄惨,
  伤心不忍睹。
  夫复有何言,
  掩卷泪如雨。
  喜庆的代价
  喜气溢门楣,
  如何惨杀戮?
  唯欲家人欢,
  哪管畜生哭。
  残废的美
  好花经摧折,
  曾无几日香。
  憔悴剩残枝,
  明朝弃道旁。
  生机
  小草出墙腰,
  亦复饶佳致。
  我为劝灌溉,
  欣欣有生意。
  囚徒之歌
  人在牢狱,
  终日愁。
  鸟在樊笼,
  终日悲啼。
  聆此哀音,
  凄入心脾。
  何如放舍,
  任彼高飞。
  投宿
  夕日落江渚,
  炊烟起村墅。
  小鸟亦归家,
  殷殷恋旧主。
  雀巢可俯而窥
  人不害物,
  物不惊扰。
  犹如明月,
  众星围绕。
  诱杀
  水边垂钓,
  闲情逸致。
  是以物命,
  而为儿戏。
  刺骨穿肠,
  于心何忍?
  愿发仁慈,
  常起悲悯。
  倒悬
  始而倒悬,
  终以诛戮。
  彼有何辜,
  受此荼毒!
  人命则贵,
  物命则微。
  汝自问心,
  判其是非。
  老陆稿荐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应起悲心,
  勿贪口腹。
  开棺
  恶臭陈秽,
  何云美味?
  掩鼻伤心,
  为之坠泪。
  智者善思,
  能勿悲愧?
  昨晚的成绩
  是为恶业,
  何谓成绩!
  宜速忏悔,
  痛自呵责。
  发起善心,
  勤修慈德。
  惠而不费
  勿谓善小,
  不乐为之。
  惠而不费,
  亦曰仁慈。
  醉人与醉蟹
  肉食者鄙,
  不为仁人。
  况复饮酒,
  能令智昏。
  誓于今日,
  改过自新。
  长养悲心,
  成就慧身。
  忏悔
  人非圣贤,
  其孰无过?
  犹如素衣,
  偶著尘。
  改过自新,
  若衣拭尘。
  一念慈心,
  天下归仁。
  冬日的同乐
  盛世乐太平,
  民康而物阜。
  万类咸喁喁,
  同浴仁恩厚。
  昔日互残杀,
  而今共爱亲。
  何分物与我,
  大地一家春。
  李叔同年谱
  一八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农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时,出生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二号一名门望族家庭。取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一说山西洪洞。父李世珍,字筱楼,与李鸿章、吴汝纶为会试同年,中进士后曾任吏部主事,不久后便辞官不做,返津经商,主营盐业,几乎垄断了天津内外的盐业,成为津门巨富;晚年又大力兴办钱庄,成为天津较早的银行家。李筱楼乐善好施,创办“备济社”,向贫民施舍粮食棺木,又兴办义塾让贫儿上学,在津门一带博得“李善人”的雅号。
  叔同生母王氏名凤玲,一八六零年生,原系丫环,一八九七年被李筱楼收为三姨太。她略通文字,笃信佛教,对李叔同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降生之日,有喜鹊噙松枝送至房内,此松枝被视作佛赐善根,叔同终生携带在身边。
  一八八三年举家搬入粮店后街六十二号,与旧屋仅一巷之隔。
  一八八四年开始学习书法,临摹柳、颜。
  此年,其父因病过世,李鸿章亲临李宅为之主丧。李家大办丧事,僧众行普济法事,并做了一场焰口。叔同目睹这些场面后,召邻居小伙伴们群起效仿,自命为“大和尚”。其父去世后,因为财产等原因,叔同母子受到大家庭的排挤,叔同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自是岁起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
  一八八六年始学《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后读《百孝图》、《返性篇》、《玉历钞传》、《格言联璧》等。其母还教之以短诗。
  一八八七年开始攻读《文选》。叔同日诵五百,过目不忘,进步飞快,常受其师常云庄赞赏。
  一八八八年熟读《四书》、《孝经》、《诗经》及无数唐诗。因常陪同大娘郭氏(李筱楼之大姨太)前往无量庵,学会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开始从天津著名书法篆刻家唐静岩学习篆刻。家中有京戏班子唱堂会,因好奇而学习唱戏。
  一八九一年开始学习篆书,摹《宣王猎碣》,每天写五百余字。又学习隶书,热衷于碑学,临写《张猛龙碑》、《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随常云庄先生学习《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此间还常去票房学戏。
  一八九四年文才初露,有“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之句流传。此时,其诗文书法均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票房与京剧名伶杨翠
  原第7页图放236页下方李叔同少年时书法习作之一
  喜结识。
  一八九五年入天津辅仁学院学习。自夏天起,开始学习算术、外语等西方教育内容,接受“新学”。
  一八九六年拜其父生前好友、天津诗词界名流赵幼梅学词,将诗词融会贯通。又正式从著名书家唐静岩学习书法篆刻。此间广交津门艺林名士,著名教育家严修、大文豪孟广慧、大书法家王吟笙、大画家陈篙洲等诸多学者、书画大家皆与其交往甚密,使之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是年以文童身份进入天津县学,开始学习八股文。
  一八九七年奉母之命,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长叔同二岁,端庄淑静。李家大办婚事,其兄从家产中拨出三十万元供叔同家用。叔同买下一部德国钢琴,并开始学习拜厄的《钢琴基本教材》及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
  一八九八年十月,叔同与母亲、妻子一同南下上海,在法租界卜邻里租房居住,并改名李漱筒。
  到沪后,叔同与“沪学会”之许幻园等结识,加入“城南文社”。
  一八九九年春季,在许幻园盛情邀请下,携全家迁入沪南青龙桥许家城南草堂,幻园为叔同所居院落题名“李庐”。
  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成金兰兄弟,号称“天涯五友”。此外,还与文坛名人毛子监、李力园、刘泯松等过从甚密。
  是年,叔同长子葫芦产后即夭折。
  一九零零年作《二十自述诗》,冠以四言诗序以自省。又将自己的印章作品及家藏古代名印辑成一册《李庐印谱》出版。又编辑《诗钟汇编原第111页图放于238页李叔同在上海饰演黄天霸剧照
  初集》,并自作序言。是年春天,叔同北上开封以童生身份参加了考试,考取第三名。
  四月,与黄仰宗、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家,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组织成立“上海书画家公会”,叔同为会员,随之加入上海书画金石界。“上海书画家公会”举办各种“书画讲习班”,免费宣讲,向大众普及书画知识。叔同讲授篆书篆刻课程。
  九月,次子李准出生。
  一九零一年年初,将个人诗作结集《李庐诗钟》,署名“当湖惜霜仙史”,在沪印行。
  二月,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后适逢其兄赴豫,叔同本欲再赶往河南,但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道路阻滞,未能成行,遂在津滞留两月有余。其间曾入京看望名伶杨翠喜,回津后作词《菩萨蛮·忆杨翠喜》以为纪念。叔同此次北上留有多首诗词佳作,如《南浦月·北行留别海上同人》、《轮中枕上闻歌》、《到津愁不成寐》等,返沪后将之辑成《辛丑北征泪墨》,该书面世后,在沪获得各界人士高度评价。
  九月,考入位于上海徐家汇的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特班,改名李广平。该校总教习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倡导民主、提倡新学,开设英语、国际法等诸多新学课程。同学中有黄炎培、邵力子等后来的著名人士。叔同与师生们相互切磋,获益颇多。
  是年秋,叔同曾赴河南开封参加乡试,未取。
  一九零二年继续在南洋公学特班学习。
  秋季,与袁希濂同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州参加乡试,因在文章中大倡维新,再次落第。
  八月,在上海访名妓谢秋云,作《七月七日在谢秋云妆阁诗以谢之》诗以留念。
  在南洋公学与同学合演新剧《六君子》等。
  年底,因南洋公学校方禁止学生阅读《民报》一类进步书报,压制学生的言论自由,特班学生在蔡元培的带领下掀起我国近代史上首次学潮,随即愤而退学。十一月,二十几名退学学生全部加入由蔡元培任总理、吴稚晖任学监的“爱国学社”继续学习。叔同在课余还参加《苏报》的编辑工作。
  一九零三年与黄炎培、许幻园等青年进步分子创建“沪学会”,以“兴学”和“演说”为主要活动内容,向贫苦大众开办补习学校。叔同在夜校里特设“乐歌课”,开中国音乐教育之先。
  在蔡元培的指导下,翻译《法学门径书》、《国际私法》,交开明书店出版。
  一九零四年三子李端出生。
  与沪上名妓朱慧百、李苹香等有诗词应和。
  经常参加票友演出,曾饰黄天霸等武生角色。
  李叔同手书之横披
  一九零五年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叔同写作剧本,并作诗《沪学会〈文野婚姻〉新戏册撰成感赋》以资纪念。
  二月,选曲并作词写成《祖国歌》,此曲抒发了叔同满腔的爱国热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迅速风靡全国。
  四月,生母王氏病故,终年四十五岁。叔同偕妻儿护送母亲灵柩回津,破除旧习,举行新式追悼会,亲写悼词并唱《挽歌》。
  治丧之后,叔同改名李哀,字哀公,以示对母亲的追念。将妻儿安置在天津,叔同独自返沪。
  六月,叔同取得南洋公学文凭,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作《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叔同到东京后,入上野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改名李岸。同时关注歌曲创作,编辑《国学唱歌集》,收歌二十余首,交上海中新书局出版。
  一九零六年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又去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并向著名导演藤泽浅二郎学习西洋戏剧。
  二月,集写、编于一身,独力编辑《音乐小杂志》,系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其内容包括音乐、绘画、杂感等几大部分。创刊号发表有《〈音乐小杂志〉序》、《乐圣比独芬(贝多芬)传》、《近世乐曲大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