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时候,或许“亚细亚解放阵线”已经改为其它名称了,但是它的宗旨不会变化,那就是团结亚洲、保卫亚洲。
法国政府只能接受这份来自中国的建议,并正式向世界舆论公布了这个消息,印支三国独立已是箭在弦上,苏联政府的这个舆论攻势就此戛然而止,亚洲各国的注意力再次转回了“伊朗危机”上,苏联政府面对着更大的政治与外交压力。
现在,摆在苏联政府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立即从伊朗撤军,并将伊朗权力移交给亚解阵,另一条路是顽抗到底,甚至在必要时与亚解阵开战。
问题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两条路都不想走,他想另走一条路,一条既能避免与亚解阵开战又能维持住苏联在伊朗的利益的道路,所以,他亲自给卡察列夫大使下达了措辞严厉的命令,根据这个命令,卡察列夫必须尽快与中国政府就伊朗问题进行磋商,并达成一致意见,为了取得中国政府的谅解,卡察列夫可以在他认为必要的情况之下向中方承诺,将伊朗的石油开采权的一半无偿让与中国企业。
表面上看,这个任务似乎比较简单,用石油收买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再罗嗦,那么亚洲各国也会立刻偃旗息鼓,毕竟,中国才是这个“亚解阵”的灵魂。
但是,卡察列夫却知道,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不是因为苏联政府给出的利益太小,而是因为中国的野心太强,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中东的石油,更重要的是,“伊朗危机”是中国国家战略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对不是区区一个石油开采权可以相比的,中国中枢政府不会做捡芝麻扔西瓜的买卖,中国人看中的是全球利益,而击败英国只是中国向全球战略迈出的一小步而已。
这一点,卡察列夫已经完全看明白了,但是苏联政府高层未必能够看明白,斯大林或许认为中国人有野心,但是他绝对不会想到,中国人的野心并不仅仅只是领导亚洲。
作为苏联驻华外交官,卡察列夫有责任将他的认识写成报告,递交给上级,但是问题是,这份报告应该怎么写?外交官的报告不能让上级满意,这在其它国家或许只是一个前途问题,可是在苏联这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而现在的苏联国内的气氛显然不能轻率的在报告上进行措辞。
现在,站在窗前,卡察列夫就是在琢磨这份报告的措辞,斯大林同志让他完成交涉任务,可是他却无法完成这个任务,那么报告里该怎么推卸责任呢?难道不能完成任务的责任不在卡察列夫不能尽职,而在斯大林同志判断错误么?如果这样写的话,那么,卡察列夫很可能步他前任的后尘,回到苏联就会人间蒸发。
别国的外交官,此刻或许正在琢磨着晚会时该如何穿着,或者邀请哪位女士做舞伴,可是卡察列夫却只能站在窗前为报告的事情发愁,这让他的心情有些低落。
“大使同志,中国外务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希望能够与您见面。”
就在卡察列夫站在窗前汗流浃背的时候,一名使馆工作人员走到他的身后,冷冰冰的说了一声,脸上也看不到任何表情,就像卡察列夫一样,似乎生怕被人看出他此刻的心情。
“请安排到会客室,我立刻就赶过去。”
卡察列夫点了点头,拿出手帕擦了擦脸上的汗,然后迅速穿上外套,关上电风扇的开关,接着便匆匆走下楼去。
等卡察列夫赶到会客室的时候,那位中国外务部派来的工作人员已经正襟危坐了,这个人卡察列夫以前曾经见过,但是想不起名字了,只知道他在外务部里的地位不高。
“大使先生,您好,我是中国外务部派来的,这是我的翻译。此次前来,我奉命向贵国政府呈送一份外交备忘录,这是‘亚细亚解放阵线’的共同决议,请大使先生务必通过外交渠道尽快递送贵国政府,同时,我国驻苏大使也已奉命将此情况转告贵国外交部门,想必不久之后,大使先生就会收到国内的电报的。”
来人只是简单的将他的任务介绍一番,然后将一份外交备忘录转交给了卡察列夫,之后告辞离去,没有任何逗留的意思。
卡察列夫送走了中国外交官,然后迅速回到使馆,准备仔细看看那份外交备忘录的内容,可是等他赶回会客室的时候,却发现原本放在桌子上的那份外交备忘录不见了,他大惊失色,急忙叫来保安人员,准备搜索使馆,不过最终被证明是虚惊一场,使馆并没有出现贼,也没有出现外国的间谍,拿走那份外交备忘录的其实就是一位使馆的秘书,他拿着外交备忘录直接去了电报室,将这份外交文件的内容梗概在第一时间用电报拍回了苏联,当保安人员找到外交备忘录的时候,这份外交文件正拿在秘书同志的手里呢。
卡察列夫虽然非常恼火,不过他还是压住了火气,谁知道这位秘书同志刚才是在跟谁进行电报联系呢?谁又能肯定这位秘书同志的真实身份呢?还是选择沉默吧,最多将此事告诉外交部门知道。
卡察列夫默默的等待着那封电报拍发完毕,然后面无表情的接过秘书同志递过去的那份外交备忘录,直到这时,这位大使先生才看到这份外交备忘录的内容。
内容并不多,要点就是四条:第一,“亚细亚解放阵线”认为,苏联军队进入伊朗境内的行为属于“武装入侵”,是非法的,而且苏联扶持伊朗将军为伊朗统治者的行为也是不可接受的,这是干涉伊朗内政,而且威胁到了亚洲集体安全;第二,“亚细亚解放阵线”正式向苏联政府提出建议,要求苏联军队必须在1940年年底之前全部撤出伊朗领土,而且必须交还那些被苏联海军抢走的伊朗的军用与民用船舶;第三,以上要求,苏联政府务必于五天之内给予正式答复;第四,如果逾期苏联政府不予正式答复,则亚洲各国不排除采取“果断行动”,以维护亚洲的集体安全。
看着这份外交备忘录的内容,卡察列夫浑身是汗,在他看来,这其实不是什么“外交备忘录”,而是一份“最后通牒”,虽然措辞比最后通牒委婉一些,可是这并不能否认它的潜在威胁口吻。
虽然秘书同志已经将这四点内容通过加密电报拍发回了苏联,但是卡察列夫还是以苏联驻华大使的身份拍出了第二封同样内容的电报,这封电报是拍给他的直接上级的,也就是那位莫洛托夫同志。
一个小时之后,莫洛托夫署名的回电就拍到了大使馆,内容也很简单:
“卡察列夫同志,你的工作非常认真,斯大林同志非常满意。对于中国方面的无理要求,苏联政府决定不予理会,同时,苏联政府也决定授权你继续向中国政府进行交涉,如果有必要的话,伊朗所有石油的开采权都可以让给中国,条件是中国政府不能再对苏联政府的行动指手画脚,英勇忠诚的苏联红军指战员将是苏联国家利益的坚定保卫者和捍卫者!”
看到这份电报,卡察列夫沮丧之极,他终于拿定了主意,那份报告他不写了,因为他已意识到苏联政府高层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这种钢铁般不可动摇的意志来源是什么呢?卡察列夫认为,这个或许是因为苏联军队的庞大军事机器吧,清除了那些“叛徒”、“帝国主义走狗”的苏联军队或许更有战斗力也说不定呢。
第1136章 新的战争
灿烂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反射着五颜六色的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异景象,主要是因为那海面上漂浮着少许的油污,这些油污有的是岸边的油田泄露到海里的,还有一些则是军舰上泄露的润滑油和燃料油,无论如何,这就是工业时代的别样色彩,工业的喧嚣中,出现的不仅是更加紧张的生活节奏,而且还有这无处不在的污染,好在污染不太重,海里还是可以看见鱼的。
这里是巴库,里海西岸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苏联境内最重要的石油基地之一,这是一座位于高加索山脉脚下的工业城市,没有这里的石油,苏联的工厂就无法运转,农田就要荒芜,甚至连军队里的坦克、飞机也将完全失去战斗力,而且,巴库不仅是苏联的石油供应基地,还同时是重要的化工基地、炼油基地。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苏联政府会在巴库驻扎重兵,实际上,经过整顿合并之后的高加索军区的司令部驻地就在巴库城里,巴库不仅是苏联南部边境线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苏联国防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战略要点,只要巴库的苏联军队保持着强大,那么西南方向的土耳其、东南方向的伊朗都会伏伏帖帖,而与高加索地区隔海相望的中亚数国也将被苏联武装力量的这种杀气震慑住,不敢轻举妄动,哪怕中国站在它们身后。
在这种战略形势之下,苏联政府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有一个中国。
自从《塔夫利达——西总布条约》签订之后,苏俄、苏联政府先后与中国又签订了几份条约,就两国之间的中亚边疆进行了进一步的重新划分,虽然苏联政府最终确保了里海北部的乌拉尔河继续以苏联内河的地位存在,但是却无法阻止中国将西部边疆最终延伸到里海岸边,虽然里海岸边属于中国的海岸线只有不到一百公里宽,但是中国确实已经将它的战略触手伸到了里海,不仅在那段海岸线上建立起了一座崭新的边疆城市“康居”,而且还在那座城市的海岸边建立起了一座规模不大的海军基地,并驻扎了一支“里海舰队”。
中国海军里海舰队的规模并不大,只有一些小炮艇,以及一些水上飞机,但是苏联政府却对这支小型舰队非常警惕,为了监视这支舰队,苏联政府也在巴库建立了一座海军基地,并成立了苏联红海军里海舰队,该舰队不仅拥有最先进的炮艇,而且甚至还拥有两艘小型潜艇,以及相当多的鱼雷艇,并有空军部队支援。
苏联政府的警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巴库就在里海的海岸边,如果中国军队攻击这座城市的话,将引起极大的混乱,为了保卫巴库,苏联不得不组建一个庞大的高加索军区,而这个军区从规模上而言,仅次于苏联中亚军区。
在纳粹德国开始重整军备之前,苏联政府一直将中国视为最危险的对手,这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层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虽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中国政府却一直视远东共和国为沙俄政府的法定继承者,而为了在法律手续上做得更完美一些,中国政府不仅与苏联签订了《塔夫利达——西总布条约》,而且也与远东共和国政府签订了类似的边疆调整条约,对于中国中枢政府的这种做法,苏联政府一直相当不满,尤其是当“贝加尔战争”遭到挫败之后,苏联政府更是急于加强中亚军区的实力,但是偏偏这个时候,纳粹德国开始疯狂的扩军备战,面对来自欧洲方向的巨大军事压力,苏联政府只能调整战略重点,为了对抗德国,苏联政府不仅抽调了中亚军区的部分装甲部队,而且也开始加强与英国、法国的联系,并与两国签订了《伦敦共同防御条约》。
但是一份共同防御条约并不能给苏联政府多少安全感,当看到中国军队在“亚洲解放之战”中势如破竹,一路横扫英联邦军队之后,苏联政府真正意识到了危险,如果说德国击败法国是沾了中英战争的光的话,那么苏联政府绝对不会对此结论表示异议,苏联在中英战争中不仅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也看到了欧洲盟友的虚弱,当英国政府决定不派遣陆军登陆法国与德国陆军作战之后,苏联政府立即做出了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舍弃英国,与德国接近,于是,当法国战败投降之后,苏联政府很快就宣布退出《伦敦共同防御条约》,并与德国军队东西夹击,一举消灭了波兰,并将这个凡尔赛体系的直接产物瓜分,德国占领了波兰西部领土,苏联则控制了波兰领土东部。
不仅如此,为了换取德国的信任,苏联也与德国签订了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虽然没有结盟,但是依靠这个签订于1940年7月底的条约,苏联政府可以缓一口气,将战略关注的重点转回中亚方向了。
实际上,在这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前,苏联政府就已经开始将原本部署在乌克兰、波罗的海方向的一些装甲部队调往以古里耶夫城为司令部所在地的中亚军区了,与巴库一样,古里耶夫城也是一座位于里海岸边的城市,这座城市位于里海北部,在乌拉尔河的入海口附近,这座城市虽然也是苏联的石油基地之一,不过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远不如巴库,但是在国防战略中的重要性却比巴库更为重要,因为苏联军队必须以这座城市为枢纽,抗拒来自中亚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