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伯承:“那时我们两个就在你的阵地前借路。”
吴绍周收敛笑容,一脸惊异。
豫南 淮河 1947年8月26日一27日
河,河,还是河。
一条条河流横在南下的路上。
大自然或许并无意制造艰险,但这一条条河流每一条对于南下的刘邓大军都是一道阴阳界,而对于国民党的追兵阻师却是一次次的机会。
杀过汝河之后,第18旅又受命攻打必经之途——息县,夺下了淮河渡口。
这是千里跃进途中的最后一道关口。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是中原的一条大河。
第18旅部队抵达淮河北岸时,敌人已烧毁了全部渡船,仅有几只破船弃置河滩。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这条中原大河的高水位期。5月平均水位14米,7月19米,10月以后开始下降。
当天刚下过一场急雨,宽宽的河面上泛着浪,水流湍急。第18旅政委李震派出部队远距离寻找渡船,他焦急地站在大堤上,冀盼着出现奇迹。
下午6时,刘邓率领指挥部到达。
刘伯承走上河堤。邓小平在堤下用帽子扇着风,问李震:“有多少船?天亮前渡过淮河没问题吧?”
李震汇报了情况。
邓小平:“这些早应该想到。这么多人马,无船,无桥,总不能投鞭断流吧?”
刘伯承走下河堤:“吴绍周的85师已经到了彭店,离我们只有30里。天亮过不了淮河,重兵一到,有可能使千里跃进功亏一篑!”
第18旅刚结束汝河激战就攻打息县、拿下渡口,他们就是生出三头六臂,也难把一切都准备好。刘邓虽心急如焚,也没再说什么。
李达匆匆而至:“找到了一些船。李震,你们18旅今晚12点以前必须渡河完毕!”
李震连忙跑到渡口,监督渡河。
部队拥挤在渡口,乱纷纷一团,越急越挤,越挤行动越慢。李震重新调度、布局,整顿混乱的秩序,嗓子都喊哑了。旅里的干部都愁眉不展:这么多部队,就这些既小又破的船,无论如何在12点以前是渡不完的。
统帅部在岸边一间独立小屋召开紧急会议。
邓小平说:“伯承同志先过河指挥部队,际春同志一同过去。李达同志留这里指挥渡河。我负责断后。”
刘伯承说:“政委说了就是命令,立即行动。”
李震拦住走出屋的李达:“参谋长,12点以前我们旅无论如何渡不完。”
李达紧抿着嘴唇,沉思了片刻,很艰难地说:“两点钟前渡完,一分钟不能再延迟!”
第18旅只占渡河部队的七分之一,李震不能再说什么,但就是把时间放宽到两点钟,也是没有希望的。
刘伯承走出屋子,问李震:“河水真不能徒涉吗?”‘
“河水很深,不行。”
“到处都一样深,都不能徒涉吗?”
“我们在村子里找了有经验的水手了解,他们都说淮河忽涨忽落,现在涨得很深,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时候涉水渡河。”
“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
“侦察过,先锋团和旅里干部都侦察过。”
李震刚回到渡口,刘伯承拄了一根打枣杆似的长竹竿也到了渡口。不知谁给他找来了这么一个别扭的手杖。
警卫员提着马灯,刘伯承登上一只小船,卫士长摇起长桨,微弱的灯光随船渐渐离去;朦胧中但见刘伯承不断晃动,引得岸边的许多人猜测:“司令员在干什么?”“是啥东西掉河里了吧?”
忽然河心传来刘伯承的呼唤:“李震同志,能架桥啊!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原来刘伯承在亲自测量水情,他还在水浅的地方插上了标杆。
怕岸边的人听不清楚,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了亲笔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可以架桥!”
李震乘船到了南岸。刘伯承一直站在堤上,翘首遥望对岸。李震向刘伯承报告,参谋长已经接到他的文字命令。
刘伯承急急地问:“布置架桥没有?”
“已经按照司令员命令行动了。”
刘伯承抬起手臂,那只大夜光表上的秒针飞快地转动着。
“平时时间是金钱,战时时间是生命,是胜利!李震,以我的名义再给参谋长写几句,要尽一切力量,坚决迅速架桥!”
李震写好后读给刘伯承听。
刘伯承说:“在字下面套上圈圈,要叫我们的干部注意才行!”
字条送出去了,刘伯承抱着双臂,走了几步,转过身,平缓的目光注视着李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泰山不却微尘,大海终纳细流。圣人都谨小慎微,动不失时,何况我们这些凡人?”
又说:“40年8月,我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在制定正太路破击计划时,有个参谋把‘来远”误写成’沫源‘。我问他:“你啥子时候学会搬山倒海的?怎么把河北的涞源搬到山西来了?’你看,粗枝大叶会害死人,会害死人的啊!”
几十年后,李震还清楚地记得这位“师长”临水而立说每一句话时的面部表情。
李震去组织渡过河的部队,一个团长报告说,有一处河水能徒涉。
“在哪里,你怎么知道?”
“我们团有一个马夫掉了队,又搭不上船,就摸索着,从上游一处徒涉过来了。”
李震高兴得差点抱住那个团长。
他急忙写字条向刘伯承报告。字条还没送出,卫士长骑马而至,带来了刘伯承的字条。
字条上说他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让李震立即报告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命令部队迅速从上游徒涉。
原来刘伯承还没有离开河岸。李震内心似翻江倒海。
拥挤在北岸的千军万马在李达的指挥下成多路纵队,浩浩荡荡从上游徒涉,渡过了南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难关。
当后卫部队拔掉最后一个标杆,刚走出南岸五里多地,吴绍周的第85师便来到淮河北岸。
既然共军是徒涉过淮,吴绍周立即命令他的部队也涉水追击。不料人马一下水,未到河心,整个先遣队葬身河底。
不是神话,胜似神话。哪能那么巧呢?偏偏刘邓大军一过河,上游便降了大雨,洪峰淬然而至。无奈陆续到达的追兵30多个旅齐刷刷摆在淮河北岸,造桥,修船,足足忙活了十来天才过了淮河。
老百姓说话了:刘邓大军为民除害,要过淮河水浅三尺;中央军祸国殃民,过淮河水深丈二。
第9章 大别重归
陕北葭县 朱官寨 1947年8月30日
“我没有病!”
一声怒吼从毛泽东住的窑洞里传出来。
任弼时正朝窑洞走来,闻声急步进屋。
毛泽东怒气冲冲,面孔和脖子涨得通红。
保健医生手里拿着药物,站在一旁委屈得不知所措。
任弼时把眼镜摘下来擦着,示意医生悄悄退出去。
“史林同志,”毛泽东头也不回地站在地图前,“给陈毅、粟裕的电报发出去没有?”
“已经发出了。我想,他们很快会有动作的。”任弼时戴上眼镜。
毛泽东“晤”了一声,余气未消:“华野迟迟不动,刘邓势必危难重重!你来看……”
毛泽东似乎使出举钢钎的气力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刚指向地图上的中原地域,笔却“叭”地落在地上。
任弼时抢先躬身捡起铅笔,递给毛泽东,心头倏地一阵酸楚。
油灯下,毛泽东的手肿得像个馒头。
撤离延安五个多月了,毛泽东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加之陕北今年罕见的天灾和频繁的战事,粮食物品奇缺,毛泽东和战士们一样常处于半饥饿状态。极度的疲劳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使毛泽东浑身浮肿,十分虚弱。前几天,任弼时忍痛将自己的坐骑杀了,炖了几锅肉,那也只能暂解腹中之饥,解不了毛泽东心头的沉重思虑。
自从刘邓挥师南下,毛泽东无一天不在惦记他们。凡有刘邓电报来,无论白天夜晚,必亲自处理。为保证大军南下顺利,他令陈赓率部渡过黄河之后,又几次电催陈、粟南下豫皖苏钳制敌人,以减轻刘邓的压力。然而陈、粟至今未动。前不久,刘邓来电告急:国民党数十个旅形成堵截包围态势,企图将我围歼于进军途中。毛泽东忧心如焚,一连数日几乎是站在地图前度过的刚才,他又一次吃力地拿起笔,给陈毅、粟裕拟了一封电文:
陈、粟:
二十九午电悉。
你们在惠民留驻时间太久,最近几天又将注意力放
在胶东,其实目前中心环节是在陇海南北积极行动,歼
击及抓住5军、57师,攻占一切薄弱据点直接援助
刘、邓。我们对于陈(士榘)、唐(亮)、叶(飞)、陶
(勇)2O多天毫无积极行动,你们亦未严令督促,十分
感觉焦急。为此问题,军委多次指示未见具体答复。现
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
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务
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
配合刘、邓。……
毛泽东
30日19时
措辞是严厉的。
近一个时期,毛泽东发给各野战军的电报均以中央或军委的名义,唯独给陈、粟的电报则全部署名“毛泽东”,并且必签上四个粗重的“A”,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华野西兵团渡河南下。由此,足见毛泽东的决心与焦急。
任弼时刚才说已发出的就是这封电报。任弼时转身去落实,毛泽东又回到地图前研究敌我形势。他想在地图上做标记,几次拿起铅笔又几次掉到地上。这时医生进来打断了他的思路,于是他才恼怒起来。
“晤。我不该对医生发脾气。他也是好心。”毛泽东接过铅笔,摇摇头:“可他不该打扰我,他根本不知道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任弼时想安慰一下毛泽东,又知此种情势岂能一个“安”字了得,只好将说过的话又重复一遍:“主席,山东战场一直形势紧张,陈、粟迟迟未动必定是有困难。我想,他们接到这封电报,一定会拿出行动的。”
毛泽东的眉头依然没有松开:“但愿如此。”
周恩来走进窑洞,浓眉飞扬:“主席,刘邓传好消息来了!”
“哦?快念!”毛泽东迎上几步,却接过电报:“不,让我自己来看。”
各首长并报军委,……:
(一)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任
务。敌人追剿计划完全失败。今后任务,是全心全意
的,义无返顾的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
团配合,全部控制可能点。
(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过
程,……我们应切戒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
每一个具体任务。
(三)向全军说明,我们有完全胜利把握,……虽
有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刘邓
未卅
毛泽东吸吮着嘴唇,眉头渐渐舒展开,灰肿的脸上也泛起红润。他慢慢地将电报递给任弼时,慢慢地伸手从兜里掏出香烟,慢慢地点燃火,深吸了一口,猛地吐出:
“我们终于熬出来了!”
周恩来深解毛泽东语中含意,接道:“是的。主席,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嘛!”
毛泽东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哈哈大笑。
周恩来说:“主席,刘邓进入大别山,各个战场都活了。不过蒋介石是不会甘心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他一定会拼上性命‘围剿’。”
毛泽东点点头:“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周恩来的目光透着沉重:“只是这样一来,刘邓会很困难,他们背得太重了。”
毛泽东移步到门口,撩开门帘,望了一眼满天的星斗:“夜黑了,星星才更亮。困难大,背得多,刘邓就更光荣。他们的行动是英勇的行动!”
毛泽东转回身:“恩来同志,请转告周师傅,说毛泽东饿了,快煮些黑豆送来。我要打通宵。”
“主席,连着几天你已经很疲劳,我们担心你的身体……”周恩来婉言劝阻;
毛泽东微皱眉头:“怎么?你也讲我的身体如何如何?刚才医生捣乱,说我患了帕金森氏综合症。我告诉他,我毛泽东是中国人,不得外国病。我没有病!”
那一夜,毛泽东窑洞里的油灯通宵未熄。
两天后,电波载着毛泽东亲手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传送到人民解放军的各个战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
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