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院》等,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各阶级的状况。雨果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坚持反对专制统治,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他捐献出自己的钱,铸成两门大炮,并支持巴黎公社的起义。
地处东欧的俄国,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开创俄国近代文学先河的是诗人、作家普希金(17991837年)。普希金青年时代因为接触进步人士,对沙皇专制统治非常不满,写了不少讽刺统治者的诗,惹恼了沙皇,先被流放到南方,又被流放到自己的家乡,失去行动和言论的自由。但是他有机会接触广大劳动人民和民间文学,搜集了大量民歌、谚语,为他的创作丰富了营养。他写了很多优美的诗,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普希金的才华和声望,使沙皇对他更不放心了。后来沙皇尼古拉亲自召见他,宣布解除流放,却又要亲自审查他的作品。但是这并不能消减普希金奔放的热情。他接连创作了诗歌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等许多小说和诗歌。
《叶市根尼·奥涅金》中的主角奥涅金是一位贵族青年,热衷社交,又觉得生活无聊,为了一件小事就进行决斗而打死了好友;为了摆脱内心的苦闷,到处游逛这个年轻而精力旺盛的人又是个毫无作为的废物。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余的人形象的最早代表。
后来,普希金请假离开彼得堡,到喀山一带搜集农民起义英雄普加乔夫的事迹,写了《普加乔夫史》和《上尉的女儿》。他在作品中,大胆歌颂了反对沙皇的农民起义领袖,表现了他痛恨沙皇专制统治的情绪,从而更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对他加强了监视。他的信件经常被警察拆看,甚至送交沙皇。终于,普希金被黑暗势力吞没了。
普希金和娜塔丽娅结婚后,又引起了烦恼。娜塔丽娅挥金如土,爱出风头,总要普希金陪她出入社交场合。后来,一个叫丹特士的法国人也公开追求娜塔丽娅,并诽谤恐吓普希金。普希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与丹特士决斗。
1837年1月27日,在彼得堡郊外的黑溪,两个人进行决斗,丹特士抢先开枪,击中普希金的腹部。普希金忍痛击伤对方右手,自己却倒下了。两天以后,这位年仅38岁的伟大诗人和作家离开了人世。
普希金虽然逝世了,但是他开创的俄国近代文学,一直朝前发展。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赫尔岑、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大作家,交映成辉,使俄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72。新和谐公社
正像巴尔扎克等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虽然迅速发展,可是在18、19世纪,欧洲各国的劳动人民都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不平等的待遇。他们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和斗争,期待着过和平幸福的生活。有一个新型的村庄在人们的这种期待中诞生了。
这个村庄地处丘陵起伏、碧水长流的地带。村外的山岗和谷地上,是一片又一片的葡萄园,紫红色的串串葡萄挂在绿叶成荫的架下,把村镇周围点缀得分外秀丽。远处,与天际相连的绿茵茵的草场上,牧羊人头戴宽边草帽,悠闲地随着雪白的羊群向前走动。村后的果园里,苹果树、桃树、李树排列成行,好像村子的翡翠屏障。往村子里走,只见街道两旁种着白杨和桑树,还有美丽的金雨树。再往里,是相隔不远的一处处厂房,有面粉厂、鞋帽厂、啤酒厂、麻布厂,另外还有酒坊和染坊。到了村子的中心,可以看到崭新而又整齐的住宅和各种公用建筑,还有会议厅、阅览室、学校、医院和接待室,偶尔也可以见到作为临时住房的圆木小屋。这些房子的周围,是连成一片的小花园。微风吹来,村里到处飘逸着花草的芳香。
当太阳升起,薄雾刚刚散去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就开始一天的劳动了。看上去,他们的衣着倒不讲究,但干净利落。人们按年龄大小从事各种有益的劳动。5岁到7岁的儿童,跳跳蹦蹦地走进小学,远远地可以听到他们琅琅的读书声;8岁到10岁的儿童,或是修整花园,或是做家务劳动,从中获得有益的实际知识;12岁以上的青少年,在课堂里学习科学知识,也在工厂、作坊学习某种手艺;20岁到25岁的青年人,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队伍,在工厂劳动,或是在农田耕作;25岁到30岁的人,每天只参加两小时生产劳动,其他时间从事保卫工作和产品分配,也有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工作;30岁到40岁的人负责管理、组织和领导各部门的生产;40岁到60岁的人,主持对外来往,如接待来访的宾客、交换产品等等;60岁以上的老人负责捍卫宪法──这也是这里独有的。人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
这岂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吗?是的,这的确是很理想的世外桃源。然而,它也确实在这世界上存在过4年之久。它的地址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名字叫新和谐公社(或叫新和谐村)。它是英国人欧文创立的。
英国和法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工人们受到的剥削压迫和资本家的穷奢极欲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但工人们要起来反抗、斗争,就连一些出身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人也感到气愤不平。他们想找到医治这种社会不平等的药方。有的人详细地设计了他们理想中的社会:消灭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灭了私人经营和雇佣劳动;全社会人人平等,产品要平均分配或按劳分配,国家只不过是管理生产的机构
但是,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做到这一切,想用宣传感化和试验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理想,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人们对他们这种主张给了一个非常恰当的称呼──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最著名的代表,除了欧文以外,还有法国人圣西门和傅立叶。
既然欧文的理想不过是空想,那么他的新和谐公社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欧文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对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深为同情。他后来和一个工厂主的女儿结婚,并且成了这个厂的经理。这样,他聚积了一大笔钱。1824年,他带着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花20万美元买了8万英亩土地,开始兴建新和谐公社。这真像一只春燕凌空而起,传来了春天的讯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希望。不少人纷纷从美洲各地来到这里,期望在这里建设新的家园。甚至连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像美国费城科学院长威廉·麦克留尔、经济学家和博物学家约西亚·华伦等也来到这里,热情地参加新村的建设。还有不少人川流不息地来到这里参观访问。那些对社会主义没有反感的人,情不自禁地对它大加赞扬;那些对社会主义抱敌视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公社的成就。
欧文在1825年10月发表的一篇演说中,阐明了他创办新和谐公社的目的。他说: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的原因。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
然而新和谐公社并不是和资本主义世界隔绝的。加入这个公社的人来自各个地方,抱有各自的目的,追求不同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这样,入社的社会上层分子和普通劳动者之间很快产生了矛盾,加上宗教信仰不同和民族偏见,使这个公社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和谐。而且按照欧文的理论,公社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满足公社社员的需要。因此,公社不仅没有积累,而且消费超过了生产。公社中从事和生产脱离的科学研究和文艺活动的人太多,而技术员、熟练的工匠和工人很缺乏。工厂、作坊常常停产。公社一家能和当时美国最完善的染坊相媲美的染坊,终日无事可干。一个每周能生产400磅棉纱的纺织厂和一个每天能生产60桶面粉的面粉厂常常停工。3600英亩麦地缺少足够的人力来耕种。欧文自己也再没有钱来补贴公社的亏损了。4年以后,新和谐公社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终于宣告破产。
同一个时期里,在美国纽约等地建立的另外18个欧文式的公社和40几个傅立叶式的合作公社也都失败了。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的主张中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按劳分配的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到新和谐公社遗址凭吊的人们,仍然由衷地敬佩当年创立新社会模型的那些志士们的勇气。
73。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20年代,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正在为他们的理想四处奔走,而工人阶级已经在酝酿着自己的实际斗争了。法国里昂的工人站在这种斗争的最前列。
一提到里昂,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法国的丝绸之城。从16世纪起,它出产的丝绸畅销欧洲,特别受到各国王公贵族的喜爱。在里昂城的中心,可以看到整洁的大街、林立的店铺和穿戴讲究的行人。可是在工业区,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里街道狭窄,遍地垃圾,街道两旁密布着低矮破旧的作坊。在作坊里干活的都是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纺织工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一天要干15到16个小时的活,挣到的钱只能买1磅面包,勉强维持生活;下工以后,还要拖着疲倦的身体走到郊区的住地。那里的房子破旧不堪,难避风雨。还有不少工人连这样的房子也没有,只好露宿街头,或者睡在机器下面。这样的生活把工人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最迫切的要求是增加工资。1831年10月,工人代表提出了工资标准草案,要和资本家一起开会讨论。
可是,资本家们根本不打算接受工人的要求。开会的这一天,他们想方设法地讨价还价,而工人代表则是理直气壮,毫不让步。正在双方激烈争论的时候,从外面传来了震耳的吼声和歌声。原来6000名纺织工人停止了工作,列队来到省政府门前示威。他们高唱着战歌,雄赳赳地来到了会议厅外。资本家们赶忙闭上嘴,仔细一听,听出工人们在唱《马赛曲》。他们顿时着了慌,乱成一团,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有几个大商人凑到一起交头接耳商量对策,决定先来个退兵之计,然后再想办法。这一天深夜,工资标准协议终于被通过了。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整个里昂的工人区立刻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工人们为斗争的初步胜利而欢呼。
然而,资本家们并不甘心认输。他们派人向内阁总理告状,反对工资标准协议。政府立即根据制造商的要求否决了这项协议,还准备用武力镇压工人。将军罗盖公开叫嚷:如果工人敢于起来,那就叫他们的肚皮开花。制造商们有罗盖撑腰,马上背信弃义地撕毁了协议。3个星期过去了,工资还是照旧。这种强硬的态度使工人们预感到一场恶战就要开始,他们立即行动起来。
11月21日早晨,工人们罢工了。一支2000人的游行队伍从工人区出发,直奔市中心。他们4个人一排,踏着坚定的步伐,高歌行进;
前进,前进,
冲向敌人的枪口,
冲过枪林弹雨,
奔赴胜利!
这时候,里昂通向工人区的城门已经有重兵把守。士兵们一个个手持马刀,荷枪实弹,满面杀气地站在城门口。显然他们已经接到命令,要向冲进城的游行者开枪。
游行队伍走到城门前,被军队挡住,一支支乌黑的枪口对准了工人们的胸膛。
工人们毫不示弱,齐声愤怒地高喊:放我们过去!反动军官也大声回答说:回去!都给我回去!双方怒目而视,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候,一位年轻的工人冲出队伍向城门跑去,口里高喊;弟兄们,冲过去!
砰!砰!砰!军队开枪了。几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鲜血浸透了上衣,他倒在了血泊中。工人们愤怒极了。他们呼喊着冲向敌人,没有枪支,便挥起木棍、腰刀;有的人拿起了石头,有的人抡起了拳头不一会儿,他们在城门外的空地上,筑起了街垒,用夺来的武器向敌人射击,政府军队顿时乱了手脚。
枪声传到了工人区,这里的人们立即沸腾了。他们拥进军械铺,把里面的枪支、弹药和刀剑抢在手里,又一齐赶到城门前。
工人的力量加强了。他们向政府军发动猛攻,终于破门而入,冲进了城里。
城里每个主要街口差不多都有政府军防守。工人们把路上的石头和灯柱刨起来,把货车推翻,又运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