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右龙虎君,侍香众灵官,当令臣向来静夜行道之所,自然生金液丹碧芝英,百灵众真交会在此香火炉前。”⑷道士幻觉坛场已是百灵众真交会的所在,只是这样的幻化仅仅是依靠高功的祈愿启白。而南宋时期的科仪就要求高功法师作大量存思幻化,称“面天门,上香,存天门有素车白马,千乘万骑,十方各有天尊大神大将军,浮空而来,鉴观修奉,面天门口奏,依式扬幡。化建坛立幡之所为太溟水府之宫,净莹无翳,上结宝盖,如芝幢,日月流光,照透水府。内化一大旌幢,四畔灵风鼓荡,直接盖上。存一似莲花于水之中,芬馥无尽,上有金光祥云,梵气周回,首脚花幡,风散十方,如细雨密雾,青玄上帝居盖之下,手持枝水,随幡洒布,作法雨祥云,升接阴魂,并赴幡下,以伺开坛,朝礼上帝,受化更生”。⑸南宋时编成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有《宣表卷帘》一节,内称:“法师存金阙寥阳殿内,隐隐群真,侍卫元始,星斗飞芒,龙灯凤烛,并在帘里,惟遥迎而已。帘之外,无景光也。宣表后,举稽首虚皇天尊前,法事毕,忽然卷帘内外,华灯璀璨,宛如浮黎土矣。”⑹该书卷三百二十又称:“诸分灯毕,然后升坛宿启,至都门外,行卷帘仪,宣通真表,徐徐入门,此旧法也。今人每于分灯后,垂帘遮蔽华夏,再出坛前,行卷帘仪,宣通真表,入坛法事,左旋一匝,出都门,方入靖室,行宿启仪,失之矣。卷帘非古式,后世欲威仪可观,始为之。”⑺由此可见卷帘科仪在两宋时期已逐渐形成和流行。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五称卷帘是“九清上帝乃虚无百千、万重道气之上,凡升御座不可以目瞻仰,谓如阳间,帝王登殿以扇八柄遮之,升御座毕,方开扇引班,故先垂帘。行持想上帝升殿,次宣文仪,方许卷帘”。⑻据施舟人的《分灯──道教的仪式》一书所附光绪己丑年(1889)《金箓清醮卷帘科仪》的抄本,卷帘的过程分三步,即“珠帘卷起一分”、“珠帘卷起二分”和“珠帘揭起三分”。珠帘卷起以后,醮坛就成了神仙世界:“琳琅振响,十方肃净,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绝妖尘。”⑼同卷帘相连接的是“金钟玉磬”仪式元。其形成时代大约同卷帘相当。钟磬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引《月令章句》曰:“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不可以文载口传,于是始铸金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引《皇图要纪》曰:“帝喾造钟磬。”⑽钟磬一开始就是帝王使用的礼仪乐器,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道教科仪的鸣钟击磬,一方面是为了渲染群神降坛,感动群灵。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称:“坛场将肃,钟磬交鸣。韵奏均天,仿佛神游于帝所;音高梵唱,依稀境类于玄都。”⑾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五则称:“《太真科》曰:奉行上道,讲演经典,建斋行道,悉先叩击钟磬,非惟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灵。仙真神人相关,同时集会,弘道济物,盛德交归,谛心存神,与己相见,调槌上击,从微至著,数一十二、二十四、三十六,手执钟磬槌,先祝曰:圆槌震法器,流声遍十方,入下通长夜,登高响玉房,九幽闻离苦,七祖上仙堂。”⑿另一方面,据称鸣钟击磬又是为了召集高功自身身中的阴阳二神。《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五又称“钟之形,上圆而势俯,其声清远,其顶蟠龙,其从金钟,曰阳。磬之形,下圆而势仰,其声重浊,其座虎伏,其从磬,曰阴”,“金钟玉磬之法,召集高功身中阴阳二神,和合天地,驱逐厌秽,招集真灵,启格十方,通幽达明,追摄魂魄,调集息度,无致妄耗,有二神以主之。故开坛之初,必鸣钟磬以召集之,交鸣者乃互出合为一,所以炼阴成阳,秉志纯诚,无妄想,无乱志,则可招灵”。⒀叩击钟磬的次数多少,其意义亦不相同。“先鸣三下,发长芽之音,应阳数,生于一成于九。次引九下,震琼瑶之响,三下者上闻清微、禹余、大赤之三天,又三下中应欲、色、无色之三界,又三下警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界也。长敛二十七下,九下通九天之道君,九下觉九宫之真帝,又九下招九幽之苦爽,合四九三十六下,上闻三十六天帝,中应三十六部尊经,下彻三十六狱”。⒁《金箓清醮卷帘科仪》光绪己丑年抄本则按次序,一是振金钟二十四声,再振本命一声;二是击玉磬二十九声,再振本命一声;三是钟磬齐交各各三十六声;四是振金钟九声,击玉磬六声,称“金钟交彻,玉磬和鸣,召十方阳德之灵,集九地阴冥之宰,普临法会,共证斋功”。⒂由化坛、卷帘和金钟玉磬等三项科仪元组合起来,成为道教科仪开坛和启请部分的主要内容,一直沿用至今。QO3YHT025YD,dDp'
注释BcQgpNmn'7LW0Z48,
⑴⑵⑸⑹⑺⑻⑾⑿⒀⒁⒂《道藏》第7册34页,第8册482页,第31册206页,第8册486页,第8册819页,第31册208页,第31册467页,第31册209页,第31册208页,第31册209页,第31册20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c的cnYQkgpmqa‘U2
⑶余尚清:《苏州道教艺术集》第7页eN8aZOFpe。bIO4le3
⑷《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1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FPl^orOHBN'BcUfJ
⑼《分灯──道教的仪式》(法文版),法国远东研究院院刊,1975年BWP0。J3aRjQT8RpQi
⑽《事物纪原》(丛书集成本)69、71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
分灯
分灯是斋醮中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起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则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体中,作为某种斋仪的一项内容。NOTa7rUc的7的BLfahr
据《上清灵宝大法》称:“欲荐拔阴灵照破幽暗之灯,须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摄受度。如无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脱矣。”⑴它认为坛场灯烛之火非同凡火,必须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灯烛具有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的功用。,t4'3jjQIjf0513tr
宋金时期,分灯仪式的程式是:取火,分点和念颂。W的bYpJafP7Xn3qO
取火。在正斋日午时,面南,对太阳焚香,口奏,吸气,吹笔,以黄纸九寸朱书慧光符一十二道,玉清诀,东方气,以蜡封作炬子,用于应发灯光。在太阳正南时,以阳燧(凸透镜),聚焦于炬子上,念“太阳辉神咒”,意为取太阳正气,点燃烛炬。然后,由法师点燃一灯于坛正中元始天尊神位前。PqjHmFrBQe5aBooJY
分点。高功法师出班,至元始天尊神位前,上香三礼,默诵“明灯颂”。侍灯立左,侍香立右,高功执符炬于元始天尊神位前,请降宝光,存思元始允奏,想象金光透彻宝篆之上,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结化为大日圆轮。然后,高功以符炬于中灯光内点。侍灯三礼,受灯于师前点。侍香也三礼,受符炬。遍十方点,分班点毕。三师回,各三礼,纳余炬并为一。高功三礼焚于元始前炉中,又存思宝光上彻九天、下辉九州九地。0hmk3YcXB。T‘L4^4l
念颂。法师默诵灭灯颂,称“太上散十方,华灯通精诚。'YrUc。OG,8JDpZ^TR
诸天悉开耀,地狱皆朗明。我身亦光彻,五脏生荣华。炎景照太无,遐想通玉京”。6_s的,W8bmDXKPs7m
分灯仪式的构成,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思想。法师在元始天尊神位前“以符炬于灯光内点,先运一生二,二生三”,侍灯侍香各执一符就高功手中分光,然后点遍十方,正是《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教义的象征。其次,在取火和分点等阶段,法师都要念咒、存想和运动自己的内气,例如:高功在分点时,执符于元始天尊神位前,存想金光如流,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结化为大日圆轮,法师要运自身一气上接丹霄,两气交合,口中吐金光,若日升透转下坛,直至玄境之前、虚皇之下,隔于侧存,宝光运动,想金楼朱户,龙虎交盘。高功在符炬点遍十方后,存想“诸天上圣同布祥光,迸彻十方,内外上下,山林河海,官舍人门,水火阴牢,阳治关岳,上彻九天,下辉九州九地,重阴极恶,逐处皆承宝光,洞照开破,悉为异境。至于建斋之所,内外人物,一切皆在宝光之内”。最后,“以鼻目收光,徐徐引吸,入真中之形,回丹房上泥丸之内”。⑵分点过程贯串于法师的存想和内炼外接。ZqfcaSXs4P'UVtTK,
由于从阳燧取火受到阴雨天气的条件限制,后世对取火的方法作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改变。南宋道士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曾经指出:“浙东有数郡却亦先点一灯在高功手中,长跪致词,道众却受之以进入三清天尊前,逐位宣白文,点之方行分光。”⑶金允中认为这是“理大不通”的。但是,毕竟演习方便,遂流传至今。上海道教《进表科仪》的“分灯”,就是高功喝白道:“夫灯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化九,九九化为八十一灯,无幽无烛,无暗不明。”以虚的分灯程式,实的喝白经文,加上晃动火束的动作制造气氛。接着,高功大声问道:“灯光明否?”众答:“灯光明!”再问:“灯光变否?”众再答:“灯光变。”接着在众举“灯光朗耀天尊”声中结束,达到“进表”科仪“启坛”部分的高潮,既体现了分灯的教义思想,又适应了上海地区无以阳燧取火的社会条件,同样达到了吸引信众的效果。5,^D3LFXaVqHa_FR
注释26HDIr_'^FX6XpB2_
⑴⑵⑶《道藏》第31册210页,210页,46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解冤释结
解冤释结在科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称:6。'oWgYItTek3Gta
“凡人处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阴讼牵连,无由托化,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⑴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如炼度仪和施食仪。⑵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释结都属于黄箓类的内容。的3Ka98t59bOa^FO7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认为,以道德准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是无冤结社会,称“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认为“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⑶以这样一种无冤结的太平社会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反映了两汉社会绝大多数民众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冤对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据现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仪似乎尚未有解冤释结的内容。HGmd5nck7QnlQUKS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有《道教灵验记》,记载了许多修道学道获验的故事,其中《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经》《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公孙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和《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等大都与解冤释结的内容有关。⑷这些故事大多发生于隋末唐初,皆称由于人世的杀戮冤对,致使生人或后代灾疾不断,经过修建黄箓道场后,永解冤结,生人消灾平安,亡人升登仙界。但在这些记载中,也未见单独的解冤释结科仪的内容。be2qs4SWYmXiVSmm^
《道藏》收有《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全文仅三百余字,说太上道君在玉京山所见众鬼在地狱受苦,皆因生前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杀害众生所致。只有专志入静,持斋行道,诵念此经,才能解冤拔度,各获超升。文字古朴,仪式简便,便于个人诵念行持;再从其用“太上道君”神号这一点来看,估计此经出于六朝时期。《道藏》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⑸,经文与《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