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朝其实很疯狂-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信知道,诸侯战乱将会很快到来,而且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混乱,估计比反秦的过程漫长得多。

时代造就伟人,灾难造就英雄。战乱兴起,我会在哪里?将会扮演什么角色?能不能在战乱中建功立业?

思来想去,韩信觉得,如今天下唯有一人可投,这个人就汉王刘邦。刘邦的军事力量虽弱,但他西进伐秦,以收复人心为主,攻城杀敌为辅,能劝降则劝降;进了咸阳,又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秦朝地方的人心。此等韬略和气度,非一般的诸侯所能比拟。

对,就投刘邦。韩信主意打定,去往汉中。

跳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意味着一切重头开始,再从最基层做起。这就是很多人不愿轻易跳槽的原因,即便眼下的工作很糟糕。另有些人,崇尚骑马找马,这样看似安全,实则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要知道,没马的人找马,怎么也比有马骑着的人迫切,也更有冲劲。

韩信倒是说跳槽就跳槽,放弃中军仪仗队员不当,甘愿去往偏僻的汉中谋个差事。

说起来,韩信是个挺实在的人。他与张良和郦食其不同。张良善于自我包装,郦食其口才出众。面试的时候,张良拿出《太公兵法》进行忽悠;郦食其则肆无忌惮狂侃一气,充满自信。于是,两人不仅面试成功,且当即受到重用。

韩信则不擅长包装,也没有骗取中介费的职介所牵线举荐。他只能走老路子,老老实实去应募底层士卒。

还好,汉军士卒并不排斥他。只因这个非常时期非常乱,逃亡、易主是见惯不惊的事。只不过,汉中逃的人多,来的人少。好不容易来了一个,管他来自楚军还是别的军,先让他干着再说。

很快,韩信在汉军中谋到一个连敖的差事。连敖就是公关接待员。韩信面目英俊,人也能干,接客的工作自然是得心应手。可没干多久,他就犯了军法。

当时汉军缺粮,部署之间便互相抢夺。韩信带着几个下属,也参与了抢劫,却不幸被捕。按军法当斩首。

韩信在内的十几个抢劫犯,排成一排,等候行刑。刽子手都是熟练工,斩首如拍惊堂木,手一抬一落,一辈子就过去了。

一阵寒风吹过,远处旗幡摇曳,韩信似听到鬼哭之声,心中悲愤之极。想我韩信,忍辱负重,想成就一番事业,投项羽被项羽打,又投汉王,也没混出过眉目,就接了一段时间客,便被宰了,真是死得轻如鸡毛。

他忍不住高声嘶喊:我来投汉王,欲为汉王扫平天下,想不到汉王竟要斩杀英雄好汉!

一辈子所受的羞辱,一辈子的窝囊,一辈子的不称心,都在这一嗓子里喷涌出来。

监斩官夏侯婴吓了一跳。

这家伙嗓音够亮的,人也长得够靓的,喊出的话也够牛的。用司马迁的文言来说,夏侯婴是“状其貌,奇其行”;套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夏侯婴偶然一回眸,韩信方为人上人。

别砍!夏侯婴喝住刽子手,走到韩信跟前,与他交谈。从天下大势到人生理想,韩信说得头头是道,条条分析入情入理。

人才!砍头砍出一个人才,仿佛墓盗挖出一件稀世珍宝。夏侯婴极度兴奋,跑去向刘邦举荐。

夏侯婴替刘邦坐过牢,二人交情笃厚。夏侯婴在刘邦这里,是很有面子的。

刘邦果然给夏侯婴面子,既然有点才,授了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给韩信。就叫他管理粮草吧。

很显然,对于夏侯婴的举荐,并没往心里去。他不过是碍于朋友情面,给韩信升个职罢了。

但是,这次举荐,对于韩信的人生来说,还是尤其关键的。没有这次举荐,他很可能永远结识不到事业上的大恩人萧何。

管粮草的工作很琐碎,也很无聊。韩信仍然很郁闷,自从军以来,先是当仪仗队员,后是做公关接客,现又终日算计油盐柴米,这些事怎么想都像是娘们儿干的。

郁郁不得志的人,通常需要些口头宣泄。好比如今在现实中受尽欺辱的人,总喜欢到网络上煞有介事地恶评。从中找点可怜的自我感觉,第二天打工受气也就不那么委屈了。

闲暇郁闷之际,韩信也口若悬河,与军中士卒高谈阔论。时局、用兵、战略,什么都聊。说到项羽和刘邦,韩信更来劲,说那项羽,不过是外强中干,长久不了;咱们汉王力量虽弱,但有雄心壮志,定能打败项羽。

这就是典型的跟了新老板,贬低旧老板。

有些人不服气,说咱们汉王是有雄心,几次想拓宽地盘,带着大伙儿去袭击土著部落,可每一次都碰壁,碰得鼻青脸肿。连这蛮荒之地的土著都搞不定,还想和楚霸王争天下,做梦吧。

韩信很气愤,和士卒们争得面红耳赤。前来视察工作的萧何看在眼里,让韩信晚上到营帐一叙。

掌灯时分,韩信去了,与萧何畅谈了一通天下局势。萧何认定,这是一个文韬武略皆通的人才,管粮草实在是大材小用了,定要向刘邦举荐。

韩信千恩万谢,心潮起伏地等候佳音。

一天过去,又一天过去,三天、四天过去。没有一点音讯,韩信的心凉了半截。他像初恋姑娘等情郎约会一样忐忑不安,莫非萧何没有举荐,还是汉王没空?抑或是自己的建议汉王一点不感兴趣?

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拖拉太久,都不会有一个好结果。

终于,韩信的心彻底冷凉了。空无的等待很容易让人觉得周遭一切人事都是扯淡。

此时,汉军在军事上接连失利,士气低落到极端。将士对刘邦的能力产生怀疑,同时更加担忧自己的前途。于是,纷纷出逃,今天跑几个,明天跑几个。韩信也加入出逃的行列。

作为老板的刘邦日子很难过。眼睁睁看着员工出逃却无计可施,他此时的心境,只比当今富士康老板郭台铭稍稍开阔一点。再怎么说,员工集体跳槽总比排班跳楼要好。

可正当他兀自郁闷时,一个让他几乎崩溃的消息传来——丞相萧何也跑了!

刘邦如遭雷劈,腿也软了,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半晌醒过神,高声叫嚣:想不到萧何这厮也是忘恩负义之辈!

叫嚣也不管用,刘邦愤怒之余,更深的是失落。哪知道,这是虚惊一场。翌日清晨,萧何求见。原来,他是连夜出营追韩信去了。

NO3 善谋者

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一段历史,书中写戏中唱,早已家喻户晓。然而,作为刘邦与韩信之间保媒拉线之人,他的言辞倒值得回味。

当时萧何追到韩信问,欲往何处?

韩信说,此地不需要我,不能为汉王尽力,打算另谋出路。

萧何说,不对,你是盖世英才。项羽自负,不能相容。把其他诸侯都过一遍筛子,很显然,也都是庸碌之辈,一个个朝不保夕。汉王刘邦则不同,自斩白蛇起事以来,宽厚仁义,时时不忘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我辈追随汉王,虽忠诚但缺谋略,所以我主才屡遭失败,颠沛流离到这偏远的汉中。现在遇到将军,我屡次向汉王推荐,汉王正在考虑,想不到你却走了。也怪我,没把你的心意跟汉王说透,若你肯留下,定然会在将来创下不世之功。

贬诸侯,捧刘邦,赞韩信。萧何言简意赅,句句点到位,由不得韩信不动心。他当初弃项羽投刘邦,实际上已把天下诸侯过了一遍筛子,如今出走,他也是无计可施,既然自己的顶头上司如此看重,有什么理由不回去呢。

搞定韩信,萧何又去说服刘邦。

这一次,萧何直截了当问刘邦,您是想统一天下呢,还是想过一天算一天,在汉中当个王,就此了却一生。

这不废话吗,自打到了汉中,刘邦没有一天不感到憋屈。且不说他有没有大志向,换做一个普通人,活着就是为了高兴。若要一个人高兴,做梦;若要一家人高兴,做饭;若要一帮人高兴,做东;若要两个人高兴,做爱。若要一阵子高兴,做官;若要一辈子高兴,做佛。

刘邦不是普通人,但他也做不了佛。他此时迫切需要的就是能杀出关中,扫平关东,继而称霸天下。只有这样,他才会不感到憋屈,才会高兴。

萧何接着说,如果您要称霸天下,必须用韩信,如无此打算,此人倒可不用。

刘邦有点诧异,韩信有你讲的这么厉害吗?

萧何用了四个字回答刘邦的疑问,说韩信乃是普天下独一无二的人才。

夏侯婴曾说他是人才,萧何更上一层楼,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人才。那就试试吧,给他一支人马,让他和其他将军一起打仗。

萧何说:非也,这职位太低,他还得走。

将军都不行,那就大将军吧。刘邦许诺。

大将军就是上将军,武职是众中最高的。只因项羽曾经当过,刘邦心里不爽,于是换了个称谓,叫大将军。

可萧何仍不满意,又提出,封韩信为大将军,不能只说一句就完了,得挑个良辰吉日,斋戒沐浴,修筑祭坛,正经八百举行一个授衔仪式才行。只有这样,这个大将军才能名至实归,树立威信。

刘邦心里挺不乐意,可还是按萧何的建议办了。这便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听取意见分两种,一种是乐意听,一种是不乐意听。但只要能采纳,就是天大的好事。

当然,这要看提意见的人是饭桶还是智者。萧何一向干练忠诚,他不遗余力地保举韩信,必然有他的道理。刘邦此时不识韩信,但他了解萧何。

几日后,刘邦兑现诺言,筑坛摆香案,备好一应礼仪器具,要拜大将军。具体拜谁,将军们一开始并不知道,他们个个皆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大将,都认为大将军一职非自己莫属。

哪知刘邦却宣布,拜韩信为大将军。

这小子什么来头?汉王凭什么要拜他为大将军?众将议论纷纷。其实,这个疑问连刘邦自己都没搞清楚。凭什么?就凭萧何的一番话?不行,我得找韩信聊聊,掂掂他的分量。

于是,拜完将后。刘邦亲自会见了韩信。倒要看看这个大将军胸中有何良策?

韩信没回答,他反问刘邦:大王欲争霸天下,头号大敌便是项王,那么,您比得上项王么?

这个犀利的问题,完全是给刘邦添堵。论作战勇猛,自己和项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论粮草兵马,也不在一个档次;论地盘大小,更不用说了,我就是被项羽赶到这蛮荒之地来的。

沉吟半晌,刘邦很艰难地回答,我确实不如项羽。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韩信跪下,赞道,大王说得很对。

这小子疯了吧?刘邦发愣。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就离脱离平庸不远了。好比发现问题,问题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韩信心中暗喜——刘邦能讲大实话,说明他能听真话,若他只听吹捧,那我就跟错了人。

沉默片刻,韩信道:表面看,项羽是个英雄,勇猛无敌,实则匹夫之勇。他有四大弱项。

第一弱,目光短浅。号称霸王,拿诸侯当自己的大臣,可他却不在关中称王,而返回老家彭城,这便是狭隘。

第二弱,抠门,将士立功,他不发奖金不封官职;手下人得了病,反拎着一篮子食物去看望,这便是妇人之仁。

第三弱,孤傲且目空一切,把楚王迁移到穷乡僻壤,没了共同的盟主,诸侯成了一片散沙。

第四弱,残暴,烧杀掳掠,百姓与之离心离德。

而汉王您则不同,进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得了民心。现在,您若是攻取关中,一纸战书即可摆平。

而若取关中,当平定三秦!

三秦由章邯、董翳、司马欣镇守。尔等皆是秦朝旧将,投降项羽后,二十多万兵士被坑杀,他们却安然无恙,且获得高官厚禄,关中的父老乡亲,已然恨透了他们,他们虽为王,但没人支持和拥戴他们。

此番“汉中对”对天下局势分析得极为透彻。

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势为大局,子为局部。善谋者,从全盘、大局考虑问题。从物理学上讲,物体上坡和下坡是两种能量不同形式的转换。在一般情况下,下坡比上坡容易多了,这就是势的力量。

韩信的一番谋势见解,醍醐灌顶。刘邦如领日月之光华,如受天地之灵气,如开通任督之二脉,真正由头发颠爽到脚趾尖,不由感慨万千:韩信啊韩信,你可比张良还优良,真是相见恨晚。

此时是公元前206年,即汉王元年。这年夏末,50岁的刘邦在荒蛮闷热,烟瘴弥漫的汉中憋屈了大半年后,决定反攻三秦。

NO4 躲猫猫战术

反攻三秦的准备工作就绪。刘邦命丞相萧何留守关中,负责收巴蜀的田租,为大军提供粮饷。

后方交给萧何,稳定民心,调度战备物资,刘邦自然很放心,前方呢?攻打三秦,怎么个打法?这得听韩信的。

一席长谈,刘邦对韩信的才华深信不疑。这便是刘邦用人的强悍之处,只看真本事,不看其出身;而韩信也不在乎刘邦年已半百,他相信,刘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