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杨庆还在那里絮絮叨叨个不停。元敏猛的勒住坐骑,长叹一声:“越是如此,我们越需要决断啊。你我父亲都是迂腐死忠的性子。可当今世道,这有什么用。只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啊。这个时候,还讲什么死忠。谈什么犹豫,再说了,如果你父亲真要谈忠心,那先皇驾崩之后,有资格名正言顺接替大统的是太子杨勇,你父亲也该向太原朝廷效忠,为何却效忠晋王?”
“我父亲一直认为晋王更有才能,而且皇帝一直也打算立晋王为太子的。”
“你说这些不是自欺欺人吗,不管皇帝想不想立,总之杨勇才是当了十九年的太子,皇帝驾崩,自然是太子继位,这有什么可疑惑的?荆王效忠当今,那就是对先皇的不忠。”
“你怎么能这么说。”
“我说的都是实话。”
杨庆道:“我父亲支持当今,我又如何改投洛阳?”
元敏冷笑,“现在都是什么世道了,若是只是和杨秀争夺天下,那我自然也是支持今上的。可这不是还有一个洛阳朝廷嘛,而如今的局势你也清楚,杨林是洛阳朝廷的监国摄政太子,手握重兵,又深得关东民心,如今他一面发兵攻蒲津关,一面却进了洛阳,然后挥兵南下扬州,这还用犹豫?皇上如今又昏迷不醒,甚至是不是已经驾崩我们都不知道,短短时间,太子身死军没,益州丢失,如今连皇帝的龙兴之地扬州也丢了,只剩下这荆襄一地,这是败亡的征兆啊,我们必须早做决断,安排退路了。”
皇帝驾崩,天下大乱,原本也许能够取代杨勇成为太子的杨广,在这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并不顺利。
不但不顺利,甚至已经能用前景堪忧来形容了。杨广在扬州称帝,然后起兵向西进军,那时杨勇杨林还在太原,杨秀则是一个弑君者,形势对杨广十分有利。因此杨广尽统江淮兵马西进,甚至都没有打算派兵留守江淮,那时扬州上下都以为,等他们讨逆大军一到,关中百官将士必然群起响应,宰杀杨秀开关迎接。可事实并不如此,太子杨昭率五万益州兵出蜀,结果在剑门被杨秀手下诱杀,五万益州兵倒戈,紧跟着蜀中易帜。然后梁刚还带着益州兵杀奔荆州来,使得他们难以全军西进,可等他们回师想要先剿灭他,对方却根本不跟他们正面对决。
如今兵马困于荆州,皇帝却昏迷不醒,淮南又传来如此噩耗。
在他们困于荆州的这段时间里,在扬州朝廷局势不断恶化的时间里,太原朝廷虽然也经历了大变,太子杨林入关软禁了皇帝杨勇,可他们没有内讧争斗,反而是合二为一,实力大增。杨林不但调派了十余万兵马去攻关中,甚至还迅速的分兵接管了关东诸州县,然后迅速南下了洛阳,虽然营州韦冲效忠杨广,并成功的向高句丽借来了大军,但易风立即派出十万兵马把他们挡在了关外。然后易风还有余力又派出一支大军南下,将他们那本就没有多少防守的寿州、扬州两重镇破了,眼看着整个淮南都将不保,接下来就是江南那广大的更没有什么防御的州县的陷落失守了。
局势恶劣至此,已经让人绝望了。
做为豪门子弟,关陇贵族,元敏是北魏皇族,虽然北魏灭亡都数十年,后面又经历了数朝,可元家也依然是个豪门。
如果没有这场内乱,继续是在大隋盛世,那么他会凭自己家族的势力,在亲勋翊卫里做一名皇帝侍卫,然后再到朝中做个低级的属官,或者外县当个县令县丞什么的,运气好的话,等到三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当个将军,四十来岁说不定就能当个刺史或总管,五十岁后就能入朝迁为九卿或者六部的侍郎,若是运气好,能与朝中顶级大阀联姻结亲得个强力臂助,甚至能在六十前就当上尚书甚至是上将军,说不定还能在袭封的家族侯爵上,再进一步晋封为县公或者郡公国公,为家族带来无限的光荣。
可如今天下纷乱啊,一个国家有三个皇帝。
站错了队,如果最后成了失败者的一边,那不但家族百余年来传承的荣耀没了,甚至连家族能不能保存都两说。
最终谁会拥有天下?
以元敏的聪明头脑分析,当今的这三个天子都当不会是胜利者,最有可能结束这场纷乱,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当是如今洛阳的摄政,监国皇太子杨林了。
元敏觉得,如今这局势,已经不必再继续观望了,必须立即做出决断,做出选择。
为什么自己都能看的如此清楚,父亲却看不透呢?元敏心中叹息,父亲怎么就跟着了迷一样,非要跟着杨广。如果是在两月以前,他确实也觉得杨广最有得天下的可能,可如今,哎,皇帝是死是活都还不知道呢。可是父亲根本不会听自己的劝告的,元敏摇头,他不会听的。(未完待续。。)
第509章 捷报连连
天气渐热,但洛阳朝廷少了高颎、贺若弼两人后,易风操纵起来倒是越发的方便了。
许多事情易风都不用经过朝廷,直接与自己的东宫官员们商议过后,然后直接由翰林学士院草诏颁布,只是通知三省一声而已。随着各省的长官到任,加上各州官员的一**调整,有北衙禁军分驻各处要地,各项政令都进行的非常顺利。各地的夏收工作有条不紊,易风特别传令各省州县,让他们加大今年的夏粮收获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夏粮收获之后,官府做好征粮工作,把新收的粮食征收上来。同时易风已经让各省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修建粮仓,存储粮食,以方便转运或者就地存储。河东拟建太原仓、河北拟建幽州仓、以及黄河北岸的黎阳仓,河南拟建含嘉仓、河阳仓、回洛仓、洛口仓,宋州的开封仓,山东的齐州历城仓九个最低储粮一百万石以上的大仓,其中洛阳城周围就有含嘉、河阳、洛口、回洛四大仓,计划最高能存储五千万石粮,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储备和转运中心。
“九大仓城俱已开工,主要采用地底窖藏技术,通过挖窖封存于地底,最长可以密封存储九年。”民部尚书、建安侯樊子盖向易风禀报道。按他的禀报,这些仓窖都不是地上仓城而是地下仓窖,采用的是窖藏技术,仓窖的建设顺序大约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外直径六丈、内直径四丈、宽约一丈、深半丈的环形基槽,然后对基槽进行夯打,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仓窖口。再在夯打后的仓窖口内挖一个深约三丈半。口略大于底的缸形仓窖,外围的基槽就像一个保护罩。让内层的仓窖更加的牢固。此外对于仓中的粮食,也是再采用了层层分隔的储藏技术。总的来说,这种废时废力远比地上仓库麻烦的地下窖藏,最终的目的还是低温密封窖藏,普通的粮食在地面上也就存三年左右,可用这种地底窖藏技术,却能最高保存九年。
“存九年时间,那粮食还能吃吗?”易风问。正常粮食都是过一年就陈粮了。粮商们每年都是收新粮换旧粮,而超过两年的仓底粮甚至都直接做为牲口饲料了。九年,这个时间也太长了。那能吃?
“可以,只要密封的好,不要打开,那么九年时间完全可以吃。”
按民部和工部设计的地下仓窖,每个粮仓能储粮八千石。九大粮仓最低设计都拥有一百五十个地下仓窖,而做为设计中最大的一个粮仓洛口仓,更是规划建造三千孔这样的窖仓,最多存粮两千四百万石,野心勃勃。这样巨大的一个粮仓。工部因此提出建成一个仓城,建立城墙城门,并驻有重兵,同时修建有配套的河口粮运码头。修建马车轨道等。使之成为京城洛阳最大的粮食基地、转运基地。九大仓城建立的目的,就是把关东各地的粮食,通过各个粮仓分段转运。并存储,让朝廷能更加合理的管理利用这些粮食。做到更好的统筹调动。
“三千窖,会不会太多了一些?另外。洛口仓这样重要的大粮仓,建在洛阳城外,是不是会有些隐患?”易风可是记得历史上,杨广后来营建东都,开挖运河,然后沿运河以及在洛阳修建了不少粮仓,洛口的兴洛仓就是如樊子盖提出的三千窖,不过这样巨大的粮仓,最后因为是修建在洛阳城外,导致被李密给攻占了。李密先夺了黎阳仓,以此招兵买马,然后攻下洛口仓,顿时势力大增,成为关东反王的盟主,把洛阳守军打的出不了城。洛阳空有许多兵马,结果因为粮仓却在城外,不得不出城作战抢粮,失去防御优势,被李密先后打的大败。
“三千窖是最大的存储计划,这是为长远规划,但并不会一次性建造,会分为多期进行。至于修建在洛口,那也是因为洛口就在黄河边,转运方便,毕竟如果存满三千窖,那就是两千四百万石粮食的巨大储量,这么多粮食的运输和存储都是极其巨大的量。而且洛阳城内也已经有修建含嘉仓,含嘉仓计划建造五百仓,可存储四百万石粮食,足够东都军民使用。至于洛口仓的安全,我们也有考虑,因此提出要建一座仓城,并驻重兵以保护,因此安全不会是问题。”樊子盖明显也是早有考虑到易风担忧的这些问题。
“嗯,建造方面,一定要注意,不要强行征用民夫,得换个思路,出钱招募民壮修建。”易风交待。
樊子盖有些意外,还从没听说朝廷营建工程不直接征用民夫,反而要招募工人还给钱的。
“其实那也花不了多少钱,最近出台新的工商税法,我们从这方面能征收到不少的工商税,拿这些收入拔付到工程,完全足够支付。而百姓们免了这工役,有自愿往工地做工的也能赚钱,百姓必然高兴,也就会拥护我们朝廷了,花点钱就能换来民心,这帐难道划不来?”
“这都是殿下仁慈爱民,要不然,就算朝廷再有钱,也不会有人这样做的。”樊子盖连忙称赞道,虽然他心里不赞同这样做法。但既然皇太子从工商税收那边新增的收入中拔钱过来,那他也自然是没什么可说的。毕竟新工商税法实行后,民部确实多收了许多钱,但这新工商税法的税制却又极为先进,并不是那种胡乱摊派加派,而是设计的很合理,拔了最多的羊毛,可却听了最少的羊叫,也不知道太子是如何想出来的。可财政收入大增,现在户部里口袋很满,确实不差这点钱。
易风想了想,又道,“建立九大粮仓是好事,这是长远考虑。不过我还有个提议,那就是在各州县。也还得建立常平仓,用以调节粮食价格。我们都知道。每当粮食收获的时候,也就是那些粮商们出动的时候。他们往往联合起来打压粮价,导致很多时候粮食越是丰收,粮价就越低,百姓反越加困难。对这种情况,朝廷必须有所作为,要加大常平仓的布置,建到各州各县。合理的制定一个最低粮食收购价,当市场上粮食价格越过这条警戒线的时候,朝廷按原定的最低价官方出钱大量收购粮食。而当市场价格高过最高价时。那么官府就打开常平仓,按官定的最高价,向百姓平价出售粮食,这样既可避免谷贱伤农,也能防止谷贵伤民,以平抑粮食市场,安定人心。”
“这是早已有的仁政,我朝也有,不过数量有限。殿下如今要扩大常平仓规模,这是大大的好事啊。”
“民部得专门从财政中拔出一笔专款,用做每年的粮食平价收购,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另外要来回审核都督,不可使仁政最后变成了某些人的贪腐发财的源泉。”
“微臣谨记。”
易风看着樊子盖认真的掏出一支铅笔在小笔记本上记录。赞赏的点了点头,这种源自怀荒的风气很好。很务实,官员就当如此。
“还有一点你记一下。关于在各地建立义仓,应当由官府出面,主动的联系各地的地主大族富户,建立义仓。平时丰年各家捐献粮食进去,以防备灾荒。义仓是本朝特创,开皇五年就已经创立,不过原先朝廷每年秋天每家出麦粟一石这一点,还有待改进。义仓虽然是为了备荒,但应当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理念。我以为,当按百姓的贫富等级不同,而各捐不同的粮食入仓。比如说按各家的田产数量捐粮,每亩捐粮一升,田多者多捐,田少者少捐,让义仓成为一种保障,而不是一个负担。”
一亩捐粮一升,百亩捐粮十石,看似比原来每家捐五石要多,但现在很少有百姓还有百亩田产,而且易风特别说明,这亩田捐一升,只是粮田数量,不包含桑田麻田。最大的改变还是按家捐纳,改成按亩捐粮,如此一来有田者自然多捐。
“殿下,这义仓是备粮防灾荒,丰年补欠。平时捐粮存储,一遇荒年则开仓均分给义仓的百姓。若是现在按亩捐粮,那到时遇灾后放粮也平均分粮,只怕田产多的富户们会不满意。”
易风却并不在意,“看起来这样是富户吃点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