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囊全集-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述评]

昔裴谞为史思明所得,伪授御史中丞。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十百人。乃知随地肯作方便者,皆有益于国家,视死抄忠孝旧本子者,不知孰愈?

【译文】

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下,陷宋都,掳钦、徽二帝)后金人想虏尽京城中所有皇族。有人向金主献计,说宗正寺(掌宗室属籍)藏有皇室族谱,据谱搜捕一定万无一失。

金主立即派人前往宗正寺,不久族谱送至南薰门(宫殿门名),正巧守殿门北方官回乡探亲,因此这夜就只有几位监交官在。当时户部侍郎邵溥(宋朝人,字泽民)也在场,就索过宗谱检视,每看二,三页就撕去一页丢入火中,说:“可惜不可能全数救下。”最后整本族谱中被邵溥丢入火中的约有十分之二、三。不久金主使者来到宫门,小吏呈上宗谱,日后金主就照着宗谱所载拘捕皇亲。京城皇族躲过了这场劫难,全都要感谢邵傅。

[述评译文]

从前裴谞(唐朝人,字士明)被史思明(突厥人,曾自立为大燕皇帝)所俘。史思明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当时史思明残杀唐宗室,裴谞暗中救援,因此而保住一命的皇亲不下数十百人。虽身在异朝但却能心怀故国,甚至借己之便不忘救援者,和那些为尽忠而死的人比起来,不晓得哪种人的贡献大些?

667、盛度
【原文】

盛文肃在翰苑日,昭陵尝召入,面谕:“近日亢旱,祷而不应,朕当痛自咎责,诏求民间疾苦。卿只就此草诏,庶几可以商量,不欲进本往复也。”文肃奏曰:“臣体肥,不能伏地作字,乞赐一平面子。”上从之,逮传旨下有司而平面子至,则诏已成矣。上嘉其敏速,更不易一字。或曰:“文肃属文思迟,乞平面子,盖亦善用其短也。”[边批:反迟为疾,妙妙!]

【译文】

盛文肃(盛度)在翰林学院,有一次皇帝召他来,告诉他因久旱不雨,祈神降雨又未应验,必因自身有过失,想下诏书了解民间疾苦,借以反省检讨。皇帝要盛文肃立即起草诏书,若有词句不能定夺,也可当场商议,就不要上奏批复往返费时了。盛文肃奏道:“臣体肥不能伏地写字,乞请皇上赐臣一平面子(承物的桌几)。”皇帝于是传旨有司索取,等平面子送入宫,文肃的草诏已拟好。皇帝嘉许文肃才思敏捷,一字未改便作为正式诏书发下去。有人说文肃写文章一向需要时间思考,向皇帝乞赐平面子,或许在掩其短处。

敏悟卷十八
【原文】

剪彩成花,青阳笑之。人工则劳,大巧自如。不卜不筮,匪虑匪思。集“敏悟”。

【译文】

人工的剪纸再美丽,也比不上大自然的美景天成。人的思虑再周全,也难预料上天冥冥中的安排。智者有时不算、不卜、不思、不虑,靠当时的领悟来作出反应。

668、司马遹
【原文】

晋惠帝太子遹。自幼聪慧,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太子乃牵帝衣入暗中。帝问其故,对曰:“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时遹才五岁耳,帝大奇之。尝从帝观豕牢,言于帝曰:“豕甚肥,何不杀以养士,而令坐费五谷?”帝抚其背曰:“是儿当兴吾家。”后竟以贾后谗废死,谥愍怀,吁,真可愍可怀也!

'评'

此大智识人,何以不禄?噫!斯人而禄也,司马氏必昌,而天道僭矣。遹谥愍怀,而继惠世者,一怀一愍,马遂革而为牛,天之巧于示应乎?

【译文】

晋惠帝的太子名遹(字熙祖,谥愍怀)从小就聪明绝顶,某夜宫中大火,惠帝登楼观看火势,太子拉着惠帝衣角,要惠帝隐身暗处。惠帝问太子原因,太子说:“夜色昏暗,火场一片混乱,须小心防犯意外,皇上不应该站在火光映照清楚、每个人都看得见的地方。”这时太子才五岁,惠帝大感惊异。

还有一次,司马遹随同晋惠帝去检查猪圈,他指着满栏的肥猪问晋武帝:“这些猪已养得很肥了,为什么不杀了来犒劳将士,反而让它们白白浪费粮食呢?”惠帝听后,轻抚太子的背说,。这孩子如此聪明,必能兴旺我家。”

没想到日后惠帝却因贾后(晋惠帝后,性善妒,多权诈)的谗言使太子惨死,谥号“愍怀”,实在是一位值得怜悯、值得怀念的太子啊!

[评译文]

太子大智过人,何以如此短命呢?唉!如果太子活得长些,司马氏必然昌盛。然而,真如此的话,是不是会违犯天道的正常运行呢?遹谥号愍怀,而惠帝崩后,继承帝位的竟分别是怀帝和愍帝。马(司马)最后为牛(刘)氏所取代,难道上天的安排,早已巧妙的显示出来了吗?

669、李德裕
【原文】

李德裕神俊,父吉甫每向同列夸之。武相元衡召谓曰:“吾子在家,所读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阴阳,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是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

'评'

便知是公辅之器。

【译文】

唐朝人李德裕(字文饶)长得俊美挺拔。其父李吉甫(字弘宪)每每向同朝官员夸赞儿子的聪明。

宰相武元衡(字伯苍)有一次召李德裕来。问道:“孩子,你在家都念些什么书?”

想借此试探德裕的志向。不料李德裕竟不回答。第二天把这件事告诉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后责备儿子。李德裕说:“武公身为宰相。不问兴邦治国的道理,却问我所读何书。读什么书是礼部大臣管的事,武公所问不当,所以我没有回答他。”李吉甫将原委告知武相,武相大为惭愧。

[评译文]

李德裕小小年纪能说出这番话,就知道他日后必为相才。

670、洪钟
【原文】

崇仁洪钟,生四岁,随父朝京以训导考满之京。舟中朝京与客奕,钟在旁谛观久之,悟其行势,导父累胜。比至临清,见牌坊大字题额,索笔书之,遂得字体,至京师,即设肆鬻字,京师异为神童。宪宗闻之,召见,命书,即地连画数字,又命书“圣寿无疆”四字,钟握笔久之,不动。上曰:“汝容有不识者乎?”钟叩头曰:“臣非不识字,第为此字不敢于地上书耳。”上嘉其言,即命内侍舁几,复以蹋凳立其上,书之,一挥而就。上喜,命翰林给廪读书,其父升国子助教,以便其子。

'按'

钟弘治庚戌年十八登进士,策授中书。不幸婴疾,未三十而夭。岂佛家所谓“修慧未修福”者邪?

【译文】

明朝人洪钟(字季和)四岁时随父搭船进京,途中洪父与人下棋。洪钟观察一阵子后,竟能领悟其中的攻守进退,洪父在其指点下竟连连获胜。船行至临清,见牌坊上有名家题字,洪钟就取出纸笔临摹,竟深得神韵,船抵京城后就在街市设摊卖字。一时被人称为神童,宪宗也耳闻洪钟神童的名声,召洪钟入宫,想亲自测试。洪钟就地连写数字,宪宗命他写“圣寿无疆”四字,只见洪钟手握毛笔却久久不下笔,宪宗以为洪钟年幼不识这几个字,洪钟连忙叩头说:“小民非不识字,只是这几个字不敢草率写在地上。”宪宗听了大为高兴,立即命人抬来桌子,洪钟站在椅上轻轻松松的写下“圣寿无疆”四字。宪宗赐他由翰林院拨款以公费供他读书,并命洪父为国子助教,方便教导儿子。

[按译文]

洪钟在明孝宗弘治庚戌年登进士,年十八岁,曾任命为中书侍郎。但不幸英年早逝,死时尚不满三十岁。这难道是佛家所谓“修慧未修福”吗?

671、高定
【原文】

高定年七岁,读《尚书》。至《汤誓》,问父郢曰:“奈何以臣伐君?”父曰:“应天顺人。”定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岂是顺人?”父不能答。

'述评'

夷、齐争之千年,高童决之一语。彼獐鹿、松槐之对,徒齿牙得利,不足道矣。

贾嘉隐七岁,以神童召见。时长孙无忌、徐勣于朝堂立语,徐戏之曰:“吾所倚何树?”曰:“松树。”徐曰:“此槐也,何言松?”贾云:“以公配木,何得非松?”长孙亦如徐问之,答曰:“槐树。”长孙曰:“不能复矫对耶?”曰:“木旁加鬼,何烦矫对?”

王雱數歲時,客有以一獐一鹿同器以獻荆公者,問雱:“何者是鹿,何者是獐?”雱實未辨,乃熟視曰:“獐邊者鹿,鹿邊者是獐。”客大奇之。

【译文】

唐朝人高定(小字董二)七岁时读《尚书》,读到其中《汤誓》篇(商汤相伊尹伐桀,与桀战于鸣条郊野作汤誓)时问其父:“为臣下者有什么权力讨伐君上?”高父答:“为了顺应天道人心。”高定说:“奉祖先宗庙之名牺牲百姓的生命,怎能说是顺应人心?”高父无话可答。

[述评译文]

千年来,多少假借替天行道实为个人私利的战争,被小小的高定一语道破,高定可真是个神童!至于其他像獐鹿松槐之对话的故事,只能算是伶牙俐齿,不值一提。

贾嘉隐七岁时以神童被召入宫,长孙无忌、徐勣(即李勣)也在场。徐勣故意考贾嘉隐,自己身旁为何树。贾曰:“松。”徐曰:“明明是槐树,怎么说是松呢?”贾曰:“以公配木,怎么不是松?”长孙无忌也问相同问题,贾答:“槐。”长孙说:“你不能像上次那样,故意指槐为松吗?”贾说:“我是那么回答的啊,木旁有鬼,怎么不是槐呢?”

王雱(王安石之子)年幼时,有客人在笼中装了一鹿一獐献给王安石,问王雱可知何者是鹿,何者是獐。王雱看了一会儿分辨不出,于是说:“獐旁是鹿,鹿旁是獐。”客人不由称奇。

672、杜镐
【原文】

杜镐侍郎兄仕江南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近亲所证者,兄疑其法未能决,形于颜色。镐尚幼,问知其故,辄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以比也。”兄甚奇之。

【译文】

宋朝人杜镐(字文周)的哥哥在江南任法官时,有一天碰到一桩儿子撕毁父亲画像的案件,而且有亲人为证。杜兄以为律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儿子毁父亲像该判何罪,所以迟迟不能判决,十分烦恼。杜镐年纪虽小,见哥哥愁容满面,问明原因后说:“不妨比照和尚毁坏佛像的律法判刑。”杜兄听了,对杜镐的聪明大加赞赏。

673、文彦博 司马光
【原文】

彦博幼时,与群儿戏,击球,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司马光幼与群儿戏,一儿误堕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光取石破瓮,遂得出。

[评]

二公应变之才,济人之术,已露一斑。孰谓“小时了了者,大定不佳”耶?

【译文】

文彦博幼时常和同伴一起玩球,有一次球儿滚入洞中拿不出,文彦博就提水灌洞,不久球就浮出洞口。

司马光和同伴嬉戏时,有个玩伴不小心失足掉入大水缸中,眼看就要淹死,大家惊惶的一哄而散。只有司马光不慌不忙地拿起一块大石头把水缸打破,救了那小孩。

674、王戎
【原文】

王戎年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瞩见道旁李树,有子扳折,诸小儿竞走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试之果然。

[述评]

许衡少时,尝暑中过河阳,其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曰:“人亡世乱,此无主矣。”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边批:真道学。]合二事观戎为智,衡为义,皆神童也。

【译文】

晋朝人王戎(字浚冲)七岁时,有一次和同伴游戏,见路旁有棵李树结实垒垒,同伴们争相攀折,唯有王戎留在原地。问他原因,他说:“李树在路旁,人来人往竟无人摘采,可见李子一定是苦的,”众人不信,尝过,证明王戎所言不虚。

[述评译文]

元朝人许衡(字仲平)年轻时曾到河阳,正值天热口干,路旁有棵梨树,同伴争相摘食,只有许衡独自坐在树下乘凉。问他原因,许衡答:“梨不是我的,怎可随意摘采?”人说:“现在兵荒马乱,这是无主之梨。”许衡说:“梨无主,难道心也无主吗?”由王戎和许衡的故事来看,王戎不摘李是因为聪明,许衡不吃梨是因为行为处事坚持正当原则,两人都是神童。

675、曹冲
【原文】

曹冲字仓舒,自幼聪慧。孙权尝致巨象于曹公,公欲知其斤重,以访群下,莫能得策。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一较可知矣。”冲时仅五六岁,公大奇之。

【译文】

曹冲(曹操子,字仓野)从小聪明。有一次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问遍所有官员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