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79年,在沈葆桢生命的最后一年,沈葆桢开会总结海防专款被抽拨挪用的经验教训,并针对李鸿章“弟所以徘徊四顾未敢力倡铁甲之议,一无巨款,一无真才也”的辩解之词进行了反驳。
沈葆桢说:“外洋定制物价,分期偿债,有百万以为权舆,似不甚窘。其余指款各省,咸知其不能不解,亦必踊跃。万一不敷,奏请部库暂借数时,亦必邀允。倘悬而无簿,人人虎视眈眈,欲留此百万金以备缓急之需,恐口众我寡,大大易易。”
应该说,沈葆桢的这些话对李鸿章颇有启发,为后来订购定、镇二舰指明了一条筹款的途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海防知识的逐步了解,李鸿章的思想也开始逐渐转变。
为了寻求补救,沈葆桢还奏准自光绪四年起从李鸿章手中分出南洋海防经费,并建议各省兵轮定期会操。但铁甲舰未能购得使沈葆桢抱憾终生。沈于病逝前夕,此衷难忘,弥留之际口授遗疏,倾吐肺腑之言:“臣所每饭不忘者,在购买铁甲船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伏望皇太后圣断施行,早日定计,事机呼吸,迟则噬脐!”
就在沈葆桢去世的一年,李鸿章曾数次对购买铁甲舰一事动心,但却迟迟未买。李鸿章写信给沈葆桢称:“所论铁甲船必须购置,头头是道,精凿不磨,深为敬佩。若能添购两号,纵不足以敌西洋,当可与日本角胜于海上。日意格寄到英厂铁甲图式、图说,如已译出,乞寄示一阅。”接着,李鸿章派李凤苞出洋“会商日意格察勘铁甲船”。
沈葆桢生前的影响加之其弥留之际口授遗疏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最终令李鸿章下定决心购买铁甲舰的却是两位留学归来的年青人。
1879年7月,在英国留学、实习的刘步蟾、林泰曾二人结业回国。他俩回国之初即怀一腔热情向福建船政局呈上《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决心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该略论不久后由船政提调吴仲翔转寄给李鸿章。当李鸿章看到略论内有“蚊船利于攻人,而无能自卫”,“若中炮子即有沉破之患”,“非拥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守之妙”等话时,感到触目惊心。
李鸿章打算与刘步蟾逐一研讨略论中的各条、各图,并咨询海防政策,便写信给沈葆桢,议定刘步蟾不去南洋转而来北洋供职,林泰曾拨赴南洋备沈“就近顾问”。
刘步蟾到北洋后,李鸿章了解了不少有关海防的知识,知道了西洋新式大军舰均备有铁甲,分为洋面铁甲(即铁甲舰)、海口铁甲(即海防舰)、铁甲冲船(即装甲巡洋舰)等三种,终于明白蚊子船在海上毫无用途,即使守口也要用海口铁甲。
接下来,李鸿章再次征询的林泰曾意见。林泰曾看到“伯相”受刘步蟾的影响后对铁甲舰的认识有所转变,便答称“蚊船仅能守口,即快船兼碰船亦只能在洋面探贼、通信、为铁甲助势”,“无铁甲以为坐镇,无快船以为迎敌,专侍蚊船,一击不中,束手受困,是直孤注而已”。
“能与铁甲船敌者惟铁甲船,能与巡海快船敌者惟快船。西国设置水军皆权衡邻邦力量,必与之势均力敌,故邻有铁甲我不可无,今日本既有铁甲二艘,大清独无岂能与敌?”
“应请赶购铁甲二只,快船或购或造四只,水雷水艇二十只,则进可战,退可守,日本当不敢轻视。若仅恃数号蚊船,东洋铁甲纷沓来扰,无可驰援,必至误事”。
直到此时,李鸿章对各舰种的性能有所了解后,购买铁甲舰的决心才逐渐定了下来。
李鸿章意识到铁甲舰的重要作用后,便奏请“为筹办海防,通融挪款,先购铁甲船二只,以壮声威而备战守”。
在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下,清廷终于意动。清政府内部围绕着是否需要铁甲舰、如何购舰及将来的维护经费如何筹集等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其间又夹杂了派系倾轧、铁甲舰过时论、要大舰还是要小舰等因素的干扰。
就在此时,在英国又发生了一件对大清订造铁甲舰产生重要刺激的事件。
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应邀参加日本在英订购的“扶桑”号铁甲舰的下水仪式。倭国订造的这艘军舰,由设计师里得操刀,沙姆达船厂建造。
扶桑号铁甲舰正常排水量3717吨,垂线间长67。1米、舰宽14。6米、平均吃水5。5米,水线带装甲厚231毫米,主要武备是4门24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后膛炮,采用老式的船腰炮房布置法,航速13节,属于小型的二等铁甲舰。依据当时的军舰分类标准,五六千吨及以上的铁甲舰称一等;三四千吨及以下的称为二等。
设计上虽然已显过时,但在当时的亚洲,这艘军舰无疑是强大、没有敌手的,对尚在襁褓之中的大清海军是个巨大的威胁。
以开明著称、六十余岁还在试图学习英文的大清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勉赞数语”后,倭国已经拥有铁甲舰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国内。
1878年侵琉球事件的余痛还没有消除,倭国现在竟然有了铁甲舰,其目的何在,昭然若揭。
李鸿章在随后给清廷的报告中激动地称“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当觅所无以求自强”,由此,大清和倭国开始了一轮海军装备建设竞赛,受倭国的刺激,购买铁甲舰真正开始进入议事日程。
第九十八章 撤离
在倭国的的刺激下,清廷终于醒悟,最终拍板准备购买两条土耳其在英国订造的八角台铁甲舰。但是此时英国顾问赫德称:“早经转售他国”。
其实这两艘铁甲舰是被英国海军部买去了。李鸿章“函属丹崖探问”,李凤苞先回电“英肯转售”,继而又复信“英国海部允转售”。
这两艘铁甲舰,一名“柏尔来”,一名“奥利恩”,各重4,830吨,大于倭国西海舰队旗舰扶桑号腰炮房型铁甲舰,是典型的二等铁甲舰,其中,“柏尔来”可立即来华,“奥利恩”则“须迟一年后交卸”。
谈妥的售价是,“柏尔来”267,604英镑,“奥利恩”275,776英镑,两舰共计543,380英镑,比英国海军部买去前报称的每舰约25万英镑稍贵一点。
正当奕䜣、李鸿章紧张地为购买铁甲舰筹款的时候,英国发生政府更迭,迪斯雷利的保守党内阁倒台,格莱斯顿为首的自由党成为执政党。自由党内阁考虑到英国的海外殖民利益,不愿让中国拥有铁甲舰,便托词“中俄交涉吃紧,英碍于公法,不能再践前言”,拒绝向中国转售该两舰。
李鸿章醒悟到“铁甲若非利器,英人何至忽允忽翻”,凭着逆反心理,非购到铁甲舰不可。
经清朝驻英国公使李凤苞、徐建寅在欧洲反复考察比较,李鸿章于1880年当年底决定德国伏耳铿厂定造了第一艘铁甲舰。该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35吨,航速14。5节,是远东各国中最威武雄壮的战舰。
徐建寅称:“现在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来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两者之长,去两者之弊,如此经营,似可列于当今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
经过查访,李凤苞于1880年12月4日向李鸿章致电:“钢面铁甲在德已定一艘,价六百二十万马克,炮另加。”
李鸿章则抖擞精神,奏请在德国伏尔铿厂续造第二船,并请敕下四处拨款。这两艘军舰便是“定远”和“镇远”,各重7350吨,连炮共用原平银约340万两。
两舰采用克虏伯火炮。铁甲舰的设计及技术均为当时最先进的。定远级的装甲布置类似英弗来息白的设计,厚达12英寸的装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护机械、主炮及弹药库,而非分散在水线之上。
其吨位亦是远东第一,号称远东第一舰。1881年正式签署合约,每舰造价为620万马克。清政府吸收之前经验,派刘步蟾、魏瀚等熟识海军者到德国船厂监工。两艘战舰由李鸿章亲自名为定远、镇远。
至此,在折腾了数十年后,拖到沈葆桢入土之后,大清帝国终于拥有了两艘强大无匹的铁甲舰,北洋舰队的雏形已经产生。
想到购置钢面铁甲的整个过程,想到沈葆桢的音容笑貌,李鸿章不胜唏嘘。大清水师走了太多的弯路。
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创办近代企业最多的人之一,李鸿章的思想不可谓不进步。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鸿章是慈禧的心腹,顽固的保皇党,没有慈禧太后的点头,李鸿章什么事都不敢干,不愿干,干了他就不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了。
派系倾轧,经费筹措,眼光的局限,奸佞的谗言,政治的腐朽。坐镇北洋,遥执朝政也不过是个噱头而已,李鸿章顾虑的太多。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这又是谁的错呢?大清输在体制上,输在思想与文化上,输在民族劣根性上。不是输在某个人身上。
总之,现在的李鸿章,这位为现代化折腾了一辈子的卖国贼在接见台海使者之时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在南台海海军重创倭国舰队之后,是否就意味着大清水师在今后就能够力压倭国水师一头呢。而台海岛在回归之后腐朽的大清是否又能保住这块土地呢?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
就在大清水师出发救援南台海不久之后。
琉球群岛。
金湾军港。
标准倭式平头,鼻子下留着一小撮胡子,双手握在刀柄上方,以指挥刀支地,春平一郎站立在船舱之中努力维持着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
“小犬君的干活,你的大大的坏!心的坏啦坏啦的有。”
春平一郎没有想到一纸任命书就让自己的副官小犬二郎立即从一条温顺谄媚的哈巴狗变成了一匹择人而噬的野狼。
“春平君,你可不要怪我,我是奉命行事。按照大倭寇帝国军部密令,海军中将春平一郎指挥作战不利,就地免职看押。而我,小犬二郎,帝国海军上校,将成为西海舰队临时指挥官,率领帝国舰队立即回国。”
一脸狼像,小犬二郎拿着鸡毛当令箭,翻身农奴把歌唱。接连损失了两艘铁甲舰,可以想象倭国高层是如何震怒,就算春平一郎贵为海军中将,也根本就没有翻身的可能,是以小犬二郎毫不忌讳的充起了老大。
“倭国和南台海很多人家,离散的有,死亡的有……友好,永远的要,战争,永远的不要。”一封议和书,止戈兴仁,代表着倭国和南台海的战事告一段落,短暂的和平又将到来。
登陆后陆军的失利,海军被重创,就这样,未等大清南、北洋水师凑出的十几艘小艇到来,倭国舰队就踏上了回国之旅。
第九十九章 风云变
在满清入关前的数百年间,台海岛上的各族一直为东方古老帝国所统治。来自大海彼岸的一道道七彩圣旨就如同上苍的旨意,为台海各族所尊崇。
世间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它们用的都还是圣旨,它们统治的都是那片土地。
长时间的服从形成了惯性,习惯使得台海岛的各族都无法完全忽视那一张薄薄绫锦织品和上面所写之文字。
被光绪帝任命为台海总督,高举大义之旗,罗凯一统台海岛的步伐不知道被加快了多少倍。
不过在和倭人较量一场之后,罗凯的眼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小小一台海岛上。
以借刀杀人之计把海军和陆军中不和谐的声音全部和谐掉,罗凯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军政,发展势力。
罗凯知道在这列强并起的十九世纪末期,自己的这点势力根本算不上什么。自己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那座现代化的造船厂了。
时间稍纵即逝,岁月辗转如梭。
东亚局势如风如云,风云聚会,变化无常。罗凯一边静观东亚局势的变换一边努力壮大着自己的实力。没有海权,何来话语权,更不提霸权。
阴历壬午年五月,即1882年7月23日,朝鲜京城五营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