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醒狮-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卫星对一个固定目标的连续侦察受到很大的限制,它们必须飞越目标的顶部才能得到最清晰的图像,如果斜距过大,细节就较模糊。低轨道卫星要绕行地球好几圈,才能得到一次机会。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不得不发射多枚同类型的卫星,才能连续监视战区的敌军动态。那是成本很高的。有了微动力推进器就不同了,可以通过改变卫星的轨道,准确地越过目标顶上,并可增加飞越目标上空的次数,一枚卫星就可顶2枚用了。
    变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令敌方无法准确地知道侦察卫星越过那些敏感地区的时间。一般的空间大国,如美、俄、中国、日等国,都有监视敌方按固定轨道运行的卫星,因此可以制定一张“星表”,各战区的指挥官可以知道何时有敌军卫星通过自己的上空,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采用了变轨技术,就可以给敌方一个措手不及。
    根据这些情况,他们按顺序列出了一系列的重点发展项目:
    -空射型反卫星导弹:他们以攻击机或重型轰炸机挂载发射,部署比较灵活。
    -地面高能激光反卫星炮:我国有很多高海拔地区可以部署,以减弱大气的干扰。
    -变轨跟踪式远地卫星拦截器:可以攻击36000公里上空的同步通讯卫星之类的通讯卫星、洲际导弹和海洋监视卫星。
    -雷达卫星:这是对付美军隐形战机的利器,隐形战机反雷达措施大多数是针对前方地面雷达的,对预警机和高空卫星雷达的效能要差得多;雷达卫星还能为攻击航母的远程反舰导弹制导。
    -载人航天飞机:他们认为仿制俄国联盟号建造的神州号飞船在军事上的意义不大,它难以在空间机动,搭载的有效载荷小,而发射成本高。为了缩短研制周期争取引进俄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技术,它是以安-225巨型运输机驮运到空中后发射的,比美国航天飞机发射的效率还高。航天飞机在必要时可以把数吨的载荷变成推进剂和武器,进行太空战或对地攻击。
    还有中国的GPS、覆盖全球的通讯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
    最惊人的是,他们提出为了建立一个全天候、覆盖全球的空间监视系统,以中国的辽阔国土也是不够的。
    在座的不少将领大吃一惊,难道要扩展领土。那当然不是。美军除了在自己西半球的国土部署超大功率的探测雷达,还在东半球的英国、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部署了探测雷达。前苏联的国土面积惊人,但仍在西半球的古巴和南方的越南部署了探测雷达,这才勉强构成了全天候的卫星监视系统。
    有一个事例打动了在座将领的心:上世纪末我国在发射一枚重要的卫星时,姿态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卫星开始了危险的翻滚。专家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但是只能利用卫星再次越过我国的20多分钟时间,根据探测到的卫星状况来采取补救措施,幸运地获得了成功。如果我国拥有全球监视系统,那就不会如此被动了。
    更大的问题是美军的侦察卫星越来越频繁地采取变轨机动,如果没有全球监视系统,就不可能排出“星表”,许多战略隐蔽措施就难以进行。反过来,我国虽然掌握了微动量推进技术,但是卫星变轨飞行实施起来仍相当困难。卫星的机动绝对不能等同战机的机动。卫星本身以8000米/秒的速度在疾飞,变轨用的推进器推力极小,仅1公斤或几百克重,要推动几吨、十几吨重的卫星,加速度是非常小的,推进器要工作很长时间,卫星要飞行几千公里才能偏离原轨道几十、上百公里。没有全球探测系统要控制这一动作难度就太大了。
    那么去扩张领土吗?当然不是的。以远望号之类的探测船效果也不好,费用高,而且船舶自己还要定位,还要消除雷达天线自身晃动的影响。更大的问题是在战时还要保护这些船。项目组提出的办法,一是,争取在友好国家以民用方式建卫星探测站,部署大功率探测雷达。二是,研制小功率高灵敏度的探测雷达、被动雷达和无源探测器,安放在驻外使领馆的屋顶。
    王刚和军委领导极为赞赏王兴国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决策由王兴国组建一个太空战司令部,暂时挂在第二炮兵司令部,这是我军天军的雏形。
    王兴国以极大的毅力把散布在政府各部委、各军种的相关部门的人才和设备集中起来。尽管有高层的全力支持,这也绝非易事,王兴国他们做到了。他们的许多项目都具有很高的优先级,因此其他各方的最新成果他们都能享用。例如金龙电池的首批用户自然有他们。众所周知,大型卫星、宇宙飞船的耗电量相当大,供电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长寿命的卫星如通讯卫星、GPS导航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同步轨道的预警卫星等都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而近地大型侦察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只能使用电池,而且为了得到大功率电能大多数是使用液氢-液氧燃料电池。
    然而这有相当的危险性,美国的“阿波罗13”就是由于燃料电池发生爆炸才导致登月失败的。燃料电池不但危险,单位质量的发电量也不大,按说液氢的热值高过汽油,燃料电池的效率又极高,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所谓的热值是指燃料在大气中氧化时发出的热量,要知道为氧化1公斤氢需要8公斤氧呢,综合起来每公斤装置+燃料还产生不了1千瓦·小时的电能呢。任何人都可以想见12千瓦·小时/公斤储电量的金龙电池对我国的卫星和飞船意义有多大。
    金龙电池还被应用于等离子微动量推进器上。不少人醉心于“星球大战”中航天战机的宇宙空间来回穿梭的壮观景象,不过那在近期是没有可能的。以美国的航天飞机为例,它在没有空气的外层空间以8000米/秒的惊人速度沿着环绕轨道飞行,它的质量在40吨以上。速度的变化、角度的变化都得依靠推进器,甚至减速都是如此。即使以氢氧作为推进剂100米/秒,速度只不过变化了八十分之一!
    而等离子推进器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使易于离子化的金属物质转化成等离子体,然后把等离子体在磁场中加速到100千米/秒喷射出去。此类发动机目前已经实用化了,但推力都很小,达到1千克重级的都算是“大推力”级的了。与动辄几十吨、几百吨推力的火箭发动机相比,只能算是“微动力”了。你可别小看它,它甚至可以工作几个小时呢,因为受磁场的约束,超高温的等离子体不会碰到喷管。在没有阻力的空间,它可以推动几十吨的飞船。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只需要40公斤的推进剂就能让40吨的飞船同样加速100米/秒。当然为此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以往只能靠太阳能电池板积累电能,或微型核电堆供电来工作,用于姿态控制或变轨飞行。
    现在依靠金龙电池供电就能扩大应用范围了。
    我军独立开发的航空发动机的电磁TVC也成功地移植到火箭发动机上来了。美、俄等国的固体燃料火箭中曾经添加了铝、镁等金属粉末,那是为了增加固体燃料的能量。我国研究人员则适当添加了铯的粉末,它很容易在喷流中形成等离子体,通过喷管周边的电极片和磁场就可以致偏这股等离子体喷流,由于气流的附壁效应会引导更多的燃气偏移中心轴线,由此产生强大的控制力矩。这比石墨舵或摆动喷管的响应速度快,还可降低装置重量。
    为高温涡轮研制的钨基高温合金也应用到了火箭燃烧室和喷管,还应用到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耐热护盾上。
    镁钠合金对“斤斤计较”的宇航事业更是意义重大,它的比强度大大高于钛和铝合金,而加工性能又极佳。我国电脑、电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对宇航事业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王兴国率领的一班人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的。国家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别的军事研究部门的投入是成倍地增长,而他们得到的经费则是十几倍的增长。他们不负众望,经过2年的拼搏,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骄人业绩。
    去年12月20日他们研制成功的“火流星-1”型空射型反卫星导弹进行的第一次试射,由苏-34攻击机携载到高空发射,在480公里的高空成功地拦截了一枚我国多年前发射的探测卫星,将它炸得粉碎。由于我国预先的明示,美军的侦察系统全程跟踪了这次拦截试验,俄、日、英、法的探测系统也观察到了攻击的结果。原来的卫星破碎成了大片的“碎片云”。其意义不言自明,美军在500公里以下的重型侦察卫星都已落入我军的打击范围。
    早在1986年美军就由F-15在空中发射的反卫星导弹进行了拦截试验,美军的导弹,长5。5米,直径0。5米,重1196千克,前端的寻的拦截器长0。33米,直径0。35米,重16公斤,依靠碰撞的动能来摧毁目标卫星。当推进器把拦截器送到预定位置瞄准目标后,就与拦截器分离了。其关键的技术是在寻的器的指引下,小发动机阵列能让拦截器准确地命中目标卫星。要知道两者的相对速度高达11千米/秒啊。
    “火流星-1”重1350公斤,也可以由Q-6攻击机挂载发射。拦截器要大得多,重38公斤,采用微型曲面相控阵雷达作末端制导,周边是一圈36个阵列小发动机。还有一个5公斤的战斗部,这是为了对付现在的大型侦察卫星,它们有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如果拦截器撞击在电池板上,并不能让卫星完全失效,加上战斗部就万无一失了。
    今年元旦刚过,1月3日我军的“夸夫-1”型空射型反卫星拦截器再次大显神威,由1架安-124搭载到空中发射,是一箭双星。其中的一枚,经过两次变轨飞行后击中了1600公里高度的一颗目标卫星-那是我国多年前发射的一颗椭圆轨道卫星。“夸夫-1”型完全不同于“火流星”,它是我国空射卫星计划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纪末,美、俄等国就在研究空中发射卫星的方案,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不必使用昂贵的发射场;效能也会高得多,因为载机可以把火箭送到万米高空,并让它得到300米/秒的初速。在发射商业卫星时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由此能在国际市场上夺占更大的份额。
    美国1990年开始研制的“飞马座”系统,三级固体运载火箭,直径1。3米,长15。2米,总重19吨,采用B-52的卫星。后来美国又在研制第一级采用冲压式发动机,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卫星的最大质量可达858公斤。
    俄国1999年推出的方案与“飞马座”不同,力度更大。采用二级液体运载火箭,重达100吨,由“鲁斯兰”装载,发射前使载机的飞行接近于失重状态,然后投下火箭,火箭在空中点火升空。可把3吨的载荷送上200公里的极地轨道。
    如此好事当然是有极大的技术难度的,首先要有巨型运输机,还要作必要的改装,才能挂载或搭载如此重的火箭。空中发射自然有一系列的自身问题,火箭一定要选可靠的,脱离装置也不是容易设置的。但是在发射小型卫星时其效益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各国的研制人员都在为此拼搏。
    我军从俄国、乌克兰引进了安-124,并且联合进行了改进。又引进了俄国的空中发射技术,并聘请俄国专家继续改进。俄国苦于缺乏资金,还是愿意进行合作的。我国为了研制下文要提到的空中发射的航天飞机,在控制液氧、液氢――这对最危险的、而比能量又最高的推进剂上开发了独创的技术,所以运载火箭选择了“液氧-液氢”推进剂。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并非单纯为了发射反卫星拦截器,它是我国进一步降低空间飞行器发射成本的计划的一部分。它还是“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美军早在1974年就首次以C-5“银河”运输机在空中发射了“民兵”洲际弹道导弹,其后空中发射洲际导弹就构成了“三位一体”核武器系统的重要一环。我国引进安-124并将其改进为电动螺旋桨推进,大大地延长了它在空中的巡航时间,它的庞大机舱至少可以容纳3-4枚东风-41型洲际导弹,一旦成功地实施空中发射,在空中巡游的这个导弹发射台当然有很大的威慑力。
    “夸夫-1”的第一级有机翼,由特殊设计的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推进,当运载火箭整体被推出安-124的后舱门时,它只有很小的速度,不足以启动冲压式发动机。因此一开始在燃料喷入燃烧室时,有液氧汽化后同时注入,当火箭被加速到2马赫后,迎面气流在进气口形成的动压就足以把自身压入燃烧室,因此可以停止液氧的喷入。第一级可以把火箭送上4万米高空,并赋予其2千米/秒的速度。第二级是氢氧液体燃料火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