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擒故纵,要想得到先要给予
有时候,你想得到某件东西,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强行地去夺取,而是顺应对方的心理,让他自动地投降。
有一个女孩,结交了一个男朋友,开始她对这个男生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各方面的条件都要比他好,男生有点配不上她。而这个男生当然对她非常满意,几乎寸步不离,百依百顺,生怕她跑掉了。男生越是这样,这个女孩越是反感,不久就和男生分手了。
后来,这个女孩又有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生的条件同样不太好,但是却把这个女孩迷得神魂颠倒。原因就是他不太在乎她,对她若即若离,而且他有自己的交际圈子,经常会走出她的视线。他说爱她,但是从来不干涉她的活动,不刻意掌握她的行踪。这个男生越表现出对她的不在乎,她越是对这个男生着迷。
很多恋爱高手都会使用这一招,想要抓住你,却故意装出一副不理睬的样子,这样更加吸引了你的注意。
有时候,你想得到某件东西,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强行地去夺取,而是顺应对方的心理,让他自动地投降。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的一则寓言,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越来越热,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有的人企图以自己的强势来压倒别人,但是他不了解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比如,在工作上,你要管理他,有时候并不一定就是你比他强,只是因为你的职务比他高而已。运用强势的手段,往往给他人带来的是北风效应。你想征服他,反而迫使他产生抗拒心理。
因此,想要“擒住”他,不妨先“放纵”他。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一个让对手主动投降,心悦诚服的例子。
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第48节:战胜他人的心理策略(4)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西南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
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
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欲擒故纵,表面上用与目标相反的行为,却达到目标的心理效应。通过顺从被擒者的意愿的方式,让其遭受挫折、碰壁,纠正其认知,从而使其自觉接受自己的意图。我们常说的“欲将取之,必先予之”也有这层意思。
当你对他人言行不满时,如果你采取遏制的方法去改变他,他的对抗性会更加强烈地喷发出来。你越是遏制,他人就会越反抗,后果只会越严重。遏制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会更好。
有个女人,丈夫有了婚外恋,她非常痛苦,每天失眠,吃不下饭,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她的精力完全用在跟踪、调查丈夫,尽管她并没有跟丈夫挑明这件事,她自己也感到很累。
有一天,这个女人与一个女朋友聊天,诉说了自己的痛苦。朋友开解她道:“既然你丈夫没有跟你摊牌,说明他还是不想影响到你们的家庭,他还是在乎你的,况且你们还有孩子。不如你自己改变态度,把他拉回来。不要再跟踪他了,让他感受到你的好处,自然会改变对你的态度,说不定他会因为背叛你而感到内疚。”
之后,这个女人按朋友说的去做,对丈夫的行为装傻,也不盘问,丈夫的手机放在桌上她也不去查看。她对丈夫比以前更加温柔了,以前她经常不做晚饭,去邻居家打麻将,现在她也戒掉了,买了食谱,每天都亲手做一道新鲜菜。
果然,丈夫很快就重新开始重视她了,外遇也没有了。
记住,战胜对方,最好的结局就是让对方主动投降,心悦诚服。强行夺取并不一定会有好结局。
不要对付我,我们还有共同的敌人
若想接近一个对你怀有抵抗感的人,不妨找出你们共同的敌人,培养同仇敌忾的情绪,这样可使双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小魏和小可是上下楼的邻居,关系处理得很紧张。原因是住在楼上的小魏经常带人到家里玩,吵到了楼下的小可。两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经常因为一些小的摩擦闹矛盾。
有一次,邻居们惊奇地发现,小魏和小可竟然变成了好朋友,还一起到物业处理事情。后来人们才知道,小区最近发生了一起保安谩骂和殴打业主的事情,被殴打的业主家人要物业公司道歉,却遭到了物业公司的拒绝。
于是,该业主在小区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作为业主的小魏和小可都认为业主有权获得物业的道歉。两个热血青年都觉得物业公司有些过分,并针对这件事跟那个受伤的业主一起去“讨伐”物业公司。
第49节:战胜他人的心理策略(5)
经过这件事后,小魏和小可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虽然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现在,总爱热闹的小魏经常会注意到是否吵到了楼下的小可,而小可也会注意对小魏的态度。
对于小魏和小可的关系的改善,物业公司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之前小魏和小可针锋相对,物业公司出现后,他们一起针对物业公司,他们邻里之间的小矛盾与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大矛盾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
在家经常打架的两兄弟,如果突然遭到恶人邻居来家捣乱,通常这对兄弟会适时采取联合抵抗的态度,发挥团结抵抗的力量。
平常感情恶劣得无以复加的姑嫂们,突然变得意气相投起来,而且经常为某事商讨得很激烈。原来她们的反目都是由于隔壁太太的拨弄是非,当她们面临邻居长舌妇这位共同敌人时,她们开始进入休战状态,而且拆除内心障碍,互相让步,团结对外。
共同的敌人的出现,可以改善两个对手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我防御意识,需要获得安全感,对付强劲对手的时候,都会尽量联合能联合的人,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对敌。
在博尔特成为短跑霸主之前,牙买加人鲍威尔和美国人盖伊之间的百米飞人之争一直是国际田径赛场上的焦点战,某届黄金大奖赛,博尔特缺席,鲍威尔与盖伊之间的同场竞技重新成为看点之一。
鲍威尔和盖伊曾经是最强劲敌,因为博尔特这一共同“敌人”,他们甚至变得有点惺惺相惜,二人在发布会上尽力撇清一切与博尔特有关的话题及关系。盖伊今年放弃200米的赛事,媒体自然谈起他与博尔特的竞争,“我今年更多的是参与百米比赛,而放弃200米是与我的腹股沟伤有关,与博尔特无关。”鲍威尔则说,“今年我和盖伊都有伤,即使这样盖伊还是跑出9秒71的好成绩,但将来也许能跑出更好的成绩。我想博尔特不是每次都可以跑出世界纪录,我和盖伊都会想着击败博尔特。”
“如果我足够健康,并且集中注意力,我还是有很大可能性战胜博尔特。”这句话从盖伊口中讲出来,有点酸酸的味道。但鲍威尔同样强调自我,“我很开心见到牙买加人取得好成绩,但短跑是个人项目,不是集体项目。”“我想这将会是一场精彩的比赛,我和鲍威尔难得有同场竞技的机会。”盖伊说,随后看了看鲍威尔。“是的,这是我今年最后一个比赛,虽然现在我很累,但我会尽全力跑好这场比赛。”鲍威尔响应道。
可见,若想接近一个对你怀有抵抗感的人,不妨找出你们共同的敌人,培养同仇敌忾的情绪,这样可使双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当你和对手处于备战状态,而你又不想挑起战争,或是无法打败对方的时候,不妨找一个你们共同的“敌人”出来。当你和对手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时,对方会不自觉地把你看成他的人。当然,这个“敌人”可以是某个真实的人,也可以是假想敌,也可以是同一种境遇。对于难以相处的人,最好是找出两人之间共同的假想敌。
比如,如果你的搭档与你不合作,始终对你有反感,你不妨对他说:“如果此事我们无法完成,我们都会被调到分公司去。”
小赵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在一个公司的企划部工作,同事们都不愿意带着他,很大的原因也在于同事们都瞧不起他。春节公司组织晚会,要求每个部门出一个节目,而且人人都要参与,获得一等奖的部门会得到几万块的旅游资金。销售部有几个漂亮女孩,有的唱歌不错,有的跳舞不错,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潜在获奖者。
第50节:战胜他人的心理策略(6)
当这个通知公布后,小赵马上就主动对同事说:“咱们企划部一定不要被销售部打败!争取拿到奖金!”春节前,企划部的同事们都拧成了一根绳地排练节目,部门关系空前和谐。他们的目标就是打败销售部,拿到奖金。
最后,虽然企划部没有拿到奖金,但是大家的关系却有所改善。
纵使与对方有着对立关系,但是如果你们的箭头指向共同的敌人,对手也会成为你的朋友。
让对方进入角色,自己搞定自己
当你想要对方做某件事时,不妨站在“角色”的角度,让对方自己去履行这个角色应该履行的“职责”。
有一个男孩,特别的调皮,谁都管理不了他。组长的话他不听,班长的话他不听,老师的话他有时候也不听。后来,班主任想了一个办法,让他担任班长。其他的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能让这么调皮捣蛋的孩子担任班长呢?他自己都管不好自己,怎么可能管好班上的同学?
可是让这些老师没想到的是,这个男孩当了班长之后,他日常的举动来了很大的转变。“王鑫,你上课时没有听老师讲课,讲话了,我记录了。”“李小磊,你把教室的玻璃打破了,要赔偿啊!”他管起人来,很有派头。同学们也都听他的。而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自习的时候帮助老师管理纪律,俨然就是一个称职的干部,因为他要做给他的“部下”看。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辛巴多和他的学生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进行了一项刺激“犯人”的实验。在这项计划为期两周的实验中,“看守”和“犯人”这两种角色,均通过被试抛掷硬币来决定。实验者很快进入了实验,而且如此彻底地投入了扮演的角色中。“看守”表现得越来越像真正的监狱看守,不断对“犯人”增加新的管制条例,他们开始羞辱、强迫、威胁,甚至殴打“犯人”。而受到羞辱的“犯人”在他们的反叛活动遭到“镇压”之后,渐渐对不公平的处罚变得习以为常,像真正的犯人那样开始表现出习得性无助的征象,一些人甚至渐渐感到大脑失常。参加实验的这群年轻人越来越像扮演的角色,行为失去控制,逐步变得让人害怕起来。
这项著名的实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角色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它能让一个年轻人迅速变成“看守”,也能让人轻易地变成“囚犯”。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行为。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的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孩子、兄弟(姐妹)、丈夫(妻子)、老师、医生、干部、职员等。不同的角色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责任和要求。
当一个人进入丈夫的角色,他就会按丈夫的角色要求自己,呵护妻子;当一个人进入领导的角色,他就会按领导的角色要求自己,对下属负责等。因此,如果你想让对方做某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首先就需要让他进入某个角色。这样即使你不说,他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