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
作者:佚名


第1节:写在前面的
当您翻开本书,阅览这些铺展在您面前的文字时,作为编著者,我深感荣幸,因为见字如人,你我因这本书而相见,相见即缘,缘者自圆!
记得,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一次“大学生就业论坛”上,有幸与大家一同交流一些就业心得,那次与大家聊的,主要便是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在论坛的最后,大家希望我能够现身说法,聊聊自己求职应聘的经历,这到让我有些手足无措,盛情之下,我也只好从一些不愿回首的往事中,打捞起那些片片段段的回忆。
似乎那年是大二刚开始,同寝的兄弟突然跑来找我,“大为,我在报摊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一家新成立的杂志社招记者,不要求学历,不要求户口,也不要求经验。你不是总想当记者吗?去试试吧。”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记得从高一开始,我像其他青年人一样,狂热地追星,整日抄写罗大佑、郑智化的歌词,到后来自己写歌词、写诗、写小说……这些内心触动逐渐成为我的行为动机,直至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将写作融入到生命中,沉淀成一种“自我文化”,这也便是我求职应聘的“一技之长”。这一路走过,使我深深地觉得: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学腹九车、博学广才的人更具竞争力。一技之长使你的成长更为专注,使你更加拥有行动自信,使你更加拥有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当我跨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便深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那天起便树立了自己的从业目标:做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也因此,我随时、随地都会随心而发,向周围的人透露一个信息:我要当记者!只有让周围的亲友、同学、同事都知道你的明确目标时,他们才会有的放矢地向你提供奔向目标的机遇。所以,我的同学才会向我,而不是向别人,传递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招聘信息。
下图为我在大二时,为自己树立的职业目标,以及为达成这些目标而设立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在当初看来似乎有些不切实际,连自己心里都没底,但历经这一路跌跌撞撞的努力与坚持,现在都已一一实现了。因此,现在又开始了奔向新目标的幸福旅程。
得到了这一招聘信息后,我便按照同学提供的联系方式给对方打电话,询问对方的相关信息。原来,这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直属的一家杂志社,总部在武汉,名为《成功》杂志。专门为追求成功人生的有志之士,推荐成功理念,介绍成功人生。此次,是《成功》杂志驻北京办事处初建伊始之时,不唯背景、不唯经验,广招贤才,共铸大业。
虽然是唯才是举,但对于一个韧性不足,刚性有余,毫无工作经验的热血青年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怯之余便约上了其他三名同学,两男两女,组成一个小团队,打着同是校刊同仁的名义,各有定位,各司其职,有策划、有记者、有编辑、有校对录排,这些也只是从别人那里道听途说来的,其实也并不知道这些职位的职能是哪些。总之,在我的策划和鼓舞之下,我们既是一个各具其能的应聘团队,又能免于自家人同时争夺一个职位那种“相煎何太急”的尴尬局面。
头顶北京夏天的炎炎烈日,四个人骑着四辆单车奔向位于紫竹院内的杂志社。当四个人坐在会客厅等待面试时,八目相对,紧张无言,好在负责接待的小姐一团和气,“你们是来应聘的吧,我们主任马上就到,你们先耐心地等等。先把这份简历表填一下。”由于没有应聘经验,我们居然忘了准备简历,好在有“简历表”可以填,但等填完这份表格,大家就更没有信心了,一没学历,二没户口,三没经验,四个“三无”人员居然也想创造奇迹!
不多时,那位小姐告诉我们:“主任到了,你们准备面试吧。”随着门外脚步声渐渐接近,四颗心都悬到了嗓子眼,毕竟是第一次接受“审判”。
主任见我们有些局促不安,便说:“噢!都还是学生啊,而且是金融专业,还没有什么相关的经验,想做兼职的编辑、记者……”他一边看着简历一边自言自语。
之后,一一问了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具体内容无碍乎家庭、学业、特长、理想等大众问题,但已让我们四个焦头烂额,不知所云了。原本以为可以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没想到这位主任的表现欲极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竟然一时兴起,向我们大谈“成功学”。当我们被他砍得云里雾里、满眼金星时,兴奋不已的主任突然归于理性,“你们虽然没什么经验,但看你们勤奋好学,还是给你们一个机会,我们杂志社旁边是全国知名的‘席殊书屋’总部,他们的总负责人是青年企业家席殊先生,我要求你们每个人为他做一次专访,而后写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采访文章,要求写出他的创业经历、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明天中午之前拿给我。”
四个人兴奋地走出杂志社,不假思索地便直奔“席殊书屋”,但还没走两步就停住了脚步。四个学生,一没有记者证,二没有采访题纲,三没有事先预约,便贸然行事,像我们这种“三无”人员,不要说见不到席殊先生,就是见到了又能问些什么呢?此时才恍然大悟,让我们这些不荫世事的学生在一天时间里写完一篇5000字的采访报道,无疑是变相地回绝,扫地出门。一篇5000多字的毕业论文都要写几个月,怎么可能完成呢?顶着中午的烈日,我们就这样失意无语地打道回府了。
坐在食堂里吃着馒头和青菜,心里却总是觉得不甘心:人家没有说我们不行呀!只是给出了一道难题而已,有难题,就自然有解决难题的方法。
于是,我去和其中一位女同学商量:“你想不想得到这份工作?”
“想又怎么样?就剩下半天时间了,5000字的文章怎么写,采访你会吗?”
“你不用多问,下午陪我去,你不用说一句话,只要听我的就好了!”
同学一脸的疑惑:“行吗?那我就听你一回。”
随后我便立即跑到一个已经参加工作的朋友那里,向他要了一张名片,与同学一同骑着单车来到“席殊书屋”总部。此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走进“席殊”,长长的走廊两侧都是办公室。一时有些头晕,不知该找谁,更不知该进哪间办公室,突然发现正门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型图表,仔细一看,原来是“席殊书屋”全国连锁加盟书店的示意图。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头。迈步走到前台接待小姐面前:“我要加盟席殊书屋,想见一下席殊先生!”
“噢,凡有意加盟席殊书屋的人,都是和我们的市场部人员沟通,您稍等一下,我去请市场部的人来。”接待小姐和善地说。
“我与其他人不同,网上书店是一种新兴事物,我们即将成立一家国内大型的网上书店,需要进上百万的书,我只和席殊先生谈。”同学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噢,原来是这样,实在是抱歉,席殊先生现在在广州,那我请市场部王经理来接待您吧,他也可以代表席殊先生。”看来接待小姐是上当了,不过席殊先生在广州,也只好见这位王经理了。
不多时,接待小姐将王经理请到了我的面前,并向他介绍了我的来意。既然是大客户,王经理自然不敢怠慢。回忆到这里,我还真是有一种深深地负罪感。我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做法蒙蔽了这位王经理,在此真诚地向他表示歉意。
王经理见大客户上门了,而且还带着“秘书”(我那一言不发的同学),自然热情地接待,耐心地讲解。于是,我按照那位主任的要求,向王经理问及了席殊先生的创业历程,席殊书屋的经营理念,发展未来,以及为了蒙蔽王经理而不得不问的代理制度、代理细则,甚至还要进行“讨价还价”。我一一予以细心地记录,而且,双方还友好地交换了“名片”,那一刻我才知道名片为什么被叫做“明着骗!”因为名片根本就不是我的。最后,王经理还给了我一大堆相关资料,我们需要的东西几乎都在这上面。
“王经理,打扰您一下午的时间,真是不好意思,我会把今天的谈话内容转达给我的同事,回头有什么意向再与您联系,再见!”
就这样,我们凯旋而归了,而在此过程中,我的同学却一言未发。
回到学校,坐在自习室里,将下午的谈话内容以及那些资料整合在一起,并将“席殊书屋”的成功理念,一一对照到杂志社身上,写出了一些应该借鉴的建议。虽然不够专业,但那毕竟是我自己的想法。一直到晚自习结束,这份长达5000字的采访稿终于大功告成。我如释重负,并且将王经理的名片订在稿子上,以示其真实性。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如约将稿子递到主任手里,“我做的采访,她编辑整理的稿子。”主任用手摸着那张名片,看着稿子,既吃惊又满意地笑了,“你们两个明天来上班吧!”
从那以后,只要学校没有课,我便会骑着单车,幸福地上班去。虽然杂志社只为我提供了一部电话,一张办公桌,一些任务量,但我认为一个平台就是一个支点,一个支点便足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几天后,由于任务量众多,而且杂志社与我们既无劳务协议,又未约定薪酬,我的同学离开了。
我并没有放弃,没有任何人教我该如何去做,我有的只是一个身份,从选题策划、预约采访、撰写采访题纲,到人物专访、撰写、编辑、校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感受而来的往往是最深刻的。我也因此有缘与政界要员、商界名流、影视明星……这些成功之士做面对面的交流,耳濡目染那些真实的成功历程,也才会在日后出版我个人的采访手记——《逆商》。
两个月奔波下来,平均每个月要写四篇长达5000字的专访稿,后来我为《知音》杂志撰稿,每篇大约是2000元,而那两个月我一共拿到了100元人民币。看着这得来不易的100元,我并不后悔,没有那100元,便不会有日后的1000元、2000元……5000元、8000元!
特将此文写在前面,彼此共勉!
陈大为
于北京上岛咖啡屋
2004年8月28日夜

第2节:序
记得过去读书的时候,报刊文章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其中论据之一就是:大学生毕业就可能失业。
用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确实很难理解这样的社会现象。因为当时的中国大学生,是被当作国家的精英来培养的。上学时非但不用交费,而且还可以享受助学金待遇;毕业时不用自己跑腿费口舌,没出校门,国家和学校就已经给找好了单位,安排好了工作。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西方国家简直是在浪费资源和糟蹋人才。
没有想到,现在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就可能失业。
如果抛开意识形态的视角问题,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事实: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并不一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只要是实行市场经济,劳动者的供应和需求就不会是始终平衡的,其中也包括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的供应和需求。这是因为,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总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高等院校培养人才需要一定的周期,几年前制定的人才培养规划,等到学生毕业时便可能会遇到市场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在人才的供应和需求方面,会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会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暂时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在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的情况下更甚。
既然毕业就可能失业,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求职路上的曲折艰辛以及职场上的激烈竞争,就成为了职业生涯发展中无法回避的必修课程。
陈大为的书稿《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是面临毕业求职人生课题的大学生们的好教材。我与陈大为先生并不相识,通过我的同事相托,让我为书作序。拿到书稿后,我细细翻阅,不禁被深深吸引。
首先,《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一书,对于困扰大学生求职的主观因素的分析十分准确到位。例如,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不得要领、对就业地域选择的狭碍性、对职业收入不切实际的期望等等,都是影响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原因,我想,大学毕业生如果能从自身的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顺利就业应该是不难的。
其次,《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一书所采用的理论框架科学严谨,生涯规划学是近年来在国内外较为盛行的一门学科,是建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之上的理论知识体系,科学地揭示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如“社会行业发展轴”、“宇宙点”、“塑造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