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素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增广贤文》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从历史的发展中总结经验,从过去的掌故中学习规律,才能理清纷乱的事理,洞晓事物演进的历程,在分析当下、预见未来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秦始皇因为暴虐无道而亡国,汉高祖宽宏大量、施行仁政得以兴邦,这些都是可以让人有所领悟的例子,如果肯以此为鉴,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从中悟出是非成败的历史规律,那么在遇到相同问题时就不会迷惑不知所措。
世事循环不息,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社会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但历史的经验不会变,所谓“读史可以明志”,就在于将前人的经历吸收、内化为自己谋略的一部分。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说文》中对于“揆”的解释是:揆,度也,也就是审度、度量、估量的意思。凡成大事者,必然谋定而后动,防患于未然。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要对事情的走向作出预测。对于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在事前想好应对的策略,一旦事情突然发生,在情势急转之下也能够从容应对。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阵云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一些反动势力认为,中国共产党会打仗,会搞政治工作,但在经济方面、管理城市方面,只能得零分,他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上海面临的经济工作的困难,想趁机搞乱经济,赚取暴利,同时在经济方面来个下马威。


第28节:素书(28)

  

上海是个大城市,粮食供应历来是个大问题。上海解放前由于遭到长期围困,粮食一度紧缺。人民政权成立后,想尽办法解决粮食问题。上海投机资本家意识到这一点后认为——刚刚建立政权的共产党手中绝对没有那么多存粮来平抑粮价。于是,投机商人开始操纵市场,大量囤积居奇,企图以此挑战人民政权。1949年夏,上海的粮食价格大涨,涨幅已经超过一般商品的一倍到两倍以上。
粮食价格的上涨,不但可以影响工业生产的成本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还可以造成人心浮动,影响新生政权。在这种危急的形式下,此时临危受命的陈云经过冷静仔细的计算,确定了上海每天粮食供应的上限为300万斤。他同时计算到了上市面粉可抵80万斤大米。而普通市场在战乱时期都存有应变粮,这些他也计算进补充粮食缺口。
陈云考虑到上海周边都是产粮区,七月底江苏的早稻便可以成熟,而且价格比上海低,于是他立即组织人员收购江苏的大米,运到上海,供应市场。接下来,他便组织政府人员从各产粮地区配售大米,每月配售3000万斤,每天100万斤。他还通过规范、整顿市场,使上海每天能自由上市大米80万斤。为了万无一失,陈云还从东北、华中调来1亿多斤粮食,然后,在九、十两个月每月供应市场6000万斤。一开始,投机资本家见政府运来粮食,便组织高价收购,企图把共产党调来的粮食也控制在手里。当他们手中囤积大批粮食时,才惊慌地发现,共产党组织的粮食供应源源不断,并且用平价销售,他们高价收购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只能低于市场价售出,大部分投机者因为他们的投机行为而倾家荡产。


第29节:素书(29)

  

为了把投机资本家彻底逼出上海的粮食市场,陈云组织干部,到江苏、浙江等产粮地区,与那里订立了长期的粮食交易协定,保证由这些地区长期、平稳地供应上海粮食,这样,投机资本家就被彻底挤出了上海粮食市场。粮食之战,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道尽了其中的玄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无论现代的陈云还是古代备受称赞的诸葛亮,他们能做到料事如神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能未卜先知,而在于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与事件发展有关的所有关键人物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推测出这些人在当时情况下的反应,因而才会果断有力地采取行动。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权,变也。“经,常也”(《广雅》),孔子在《春秋公羊传》中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孟子言:“常谓之经,变谓之权,怀其常经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并举了一个著名的事例:“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而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柳宗元在《断刑论》中也指出:“为仁必知经,智必知权”,“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皆仁智之事……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以变通求和解,以权变解死结,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纵观历史上善于用兵之人,都懂得通机达变战,以机敏巧妙的迂回战术解开死结。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孙膑这一避重就轻之举避免了与魏军正面交锋,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又达到了原定的目标,因此“围魏救赵”也被奉为军事史上的典范。


第30节:素书(30)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有志之士,在大志未展时往往牢记“志存于心而不张于口”,因此潜居抱道,隐藏起自己的锋芒,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进行表露,因此能够免于咎责。
毛遂是战国晚期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三年,一直默默无闻,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急赴楚国求救援兵,在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具备的随行人员。左挑右选得19人,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19人谓其傻皆讥笑之。至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日出而言,日终不决。众人无奈,毛遂展露才华,按剑而上,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同意马上发兵救赵,并立即歃血为盟。众皆佩服至极,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待毛遂为上客。
正是因为毛遂隐忍三年,一朝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便得以才惊四座、一鸣惊人,位列上宾之席。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立志容易,但坚持志向不动摇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橛橛梗梗,就像松树咬定青山,风吹雨打亦不动摇;孜孜淑淑,如同大浪淘金一般,勤勉奋发、精益求精。不半途而废,不朝三暮四,有志者才能事竟成。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名为“成功秘诀”的讲座,受邀进行演讲的人是丘吉尔。演讲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齐了,人人都在猜测这位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即将讲出怎样的成功秘诀。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鸣般的掌声后说:“我有三个成功秘诀,第一是百折不挠,第二是永不放弃,第三是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我的演讲到此结束!”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31节:素书(31)

  

世界上没有人能轻易成功,从某种意义来说,成功者就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爱迪生发明灯泡,试验了一千多种灯丝才找到了最为合适的材料;诺贝尔发明出炸药,曾经多次将实验室炸毁却依然坚持到底。正是有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
在汉末群雄角逐之中,刘备原本只是一支微不足道的力量,经常被其他的人马打得东奔西跑,动辄无栖身之地,只得寄人篱下。他指挥了五次战斗,有四次败落,而且在其中三回丢了妻儿。在此之后,还又被曹仁、曹操打败了两次,但是他有一种屡败屡战、百折不回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持他最终与孙权、曹操并立,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因此,《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字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因此,本章在最后以“橛橛梗梗,孜孜淑淑”勉励大家矢志不渝,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将志向变成现实。
本德宗道章
本德宗道章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令人目不暇接。想要在波澜迭起的社会中把握机会、成就自我,就一定要有所坚持的宗旨。本章的内容主要在于引导人们,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始终以德为本、以道为宗,通过修身修德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一个人,如果想坚守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地实施自己的计划,就要在各个方面尽善尽美,通过最大的努力做到无懈可击。具体说来,首先就要做到“博谋”。
齐国的国君桓公设置了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的地点,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桓公说:“‘九九’之术怎么有资格求见呢?”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泰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古代贤人所以有名言,是因为下问于樵夫的缘故啊’,说的是要广泛地求教啊。”(“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桓公说:“说的有道理!”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后,四方的学士都相伴一起来了。


第32节:素书(32)

  

这位向齐桓公进谏的俗人引用了《诗经?大雅?板》的话来说明“博谋”的重要性,所谓“博谋”就是要广泛而全面地听取意见,如同现代企业中推行的“头脑风暴法”一般。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种集中集体的力量进行决策的方法与中国古代的“博谋”不言而合。
安莫安于忍辱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被了解与被尊重。我们觉得屈辱,不是因为别人言辞粗鲁、举止不雅,而是因为我们的尊严受到了侵犯,我们的精神世界被否定、被践踏,因此一时难以忍心头之气,冲动之下便会意气用事,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难以收拾的局面。
其实,忍辱是为了负重,假如能以一时的牺牲换取回旋的余地,峰回路转之下柳暗花明,方能于困境之中走出新路、开拓新天地。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唯有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后,才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神力解决问题的地位。
人生不是止水,总会出现许多出乎意料之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风波骤起而泰然处之,就显得很重要。转危为安往往需要高超的心智,也需要好的心态。要永远坚信这一点:一切都会变的,无论受多大创伤心情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受人侮辱也好,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会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当你为你的选择适合于你并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你就获得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自尊自信。


第33节:素书(33)

  

先莫先于修德
德,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份至死不渝的信念,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气概,举手投足的潇洒来源于日久天长的积淀,杀伐决断的果敢来源于冷静细致的分析,良好的道德修养则来自于内心深处、理智约束下的镇定和智慧。
人们常说,心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始终相信,有一种力量可以决定行程的长短,这种心灵的力量就来自道德修养的积累与升华。以写作为例,纵观天下热爱写作的人成千上万,真正名流千古的还是苏东坡、欧阳修这样的修养高深之士。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就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君子性非善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