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谢利的霍尔姆,要不是他这样一位伯乐,还真说不准,本来天才一般的托尔多,会不会早早的就给练废了。
现在,托尔多的技术风格已经基本定型,如果想在训练中获得进一步提高的话,那就必须找到一位更加懂得因材施教的守门员教练,不然的话,虽然对他造不成致命的影响,但这种训练中的“不适应”将会继续存在。说白了,现在的托尔多,实际上成了原地踏步式的,在自己训练自己,其他队中的守门员教练,反倒成了碍眼的累赘。
。。。。。。
把好了脉,就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的朱球,最后“缠”上了米兰实验室的首席中医婉儿。针对托尔多压力过大、心理状态不稳的问题,他请对方在药物方面对托尔多进行一些辅助的治疗。没办法,谁让朱大老板坚持认为西医有可能对球员身体造成的伤害会比较大呢,而且他也了解到,婉儿在球员中间的威信,比那位托纳奇尼队医要大多了。
最后根据加里亚尼的建议,对心理压力过大的托尔多,参照上赛季对卡斯塔库塔的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办法,放了托尔多两个星期的长假。
而“一号门将”的复出日,被初步定在在半个多月后,与莫斯科火车头队的联盟杯比赛上。。。。。。(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卷第321章 俄罗斯的冬天
转眼间,已经步入了十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这时候的俄罗斯,已经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冒着初冬的严寒,踏上这片陌生而向往的土地,朱球没有太多的抱怨,在这里,有着足够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等待着他去憧憬,去发现。。。。。。
在朱球模糊的记忆里,前苏联的足球,从来就是个强大的存在。1960年诞生的欧锦赛,前苏联的国家队,保持了极高的决赛圈“出镜率”,从1960到1972年期间,他们连续四届闯进了前四强——要知道那时候能够闯进决赛圈的球队,已经是公认的欧洲强队。尤其到了八十年代,在功勋教练洛巴洛夫斯基的带领下,这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球队,更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了那个时期,世界足坛最具实力的球队之一。
他们惜败于橙衣军团荷兰,再次成为了欧洲亚军,他们在汉城奥运会上,战胜了罗马里奥领衔的巴西,获得了那些奥运会上最重的一块金牌。尤其是前者,1988年在德国举行的欧洲杯上,人们惊叹于荷兰郁金香的绚丽光芒,同样也为拥有达萨耶夫、别拉诺夫、普罗塔索夫、扎瓦洛夫和米哈伊利琴科这“五大天王”的前苏联,拍案叫好。这支犹如当年柏林战役中那支所向披靡的苏联红军一样,连克强手(包括小组赛完胜荷兰)的前苏联国家队。用他们最后的辉煌成就了更加辉煌的荷兰,成就了傲然站在辉煌之上的范巴斯滕,荷兰人终于摘掉了无冕之王的帽子。但苏联人永恒的遗憾,却被送进了历史的轮回。
91年苏联解体,当年那支强大的“苏联红军”,也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门将普罗姆回到了家乡爱沙尼亚;而同处波罗的海沿岸的邻国拉脱维亚,则抢走了帕哈斯;弹丸之地的格鲁吉亚,拥有了阿维拉泽;飘荡在曼联的坎切尔斯基,最终决定向乌克兰效忠;而效力乌克兰基辅迪纳摩多年的老队长贝尔科维奇。则拒绝了乌克兰人的“邀请”,最终加入了白俄罗斯国家队。
似乎从球星的数量上看,俄罗斯成为了“瓜分前苏联行动”的最大赢家,因为他们同时拥有了哈林、莫斯托沃伊、卡尔平、阿列尼切夫、沙利莫夫、奥诺普科、科里瓦诺夫和基里亚科夫。但是这个在历史的动荡中已经渐渐失去了灵魂的强者,就像曾经一度低迷的南斯拉夫足球一样。也就此陷入了蛰伏。
尽管如此,没有人会因为这个强大存在一时的低迷而掉以轻心,在上赛季的欧洲三大杯的分配名额中,来自前苏联球队获得的参赛名额不减反增,他们一共获得了两张欧洲冠军杯、三张联盟杯和三张优胜者杯的参赛名额,总数量甚至超越了意甲、西甲等五大联赛获得的数量。
随着苏联的解体,取而代之的便是俄罗斯,但是市场化改革大潮的冲击,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体制彻底瓦解。传统的体育行业运行模式也变得举步维艰。那些在计划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俄罗斯球员,在市场化的改革面前充满了迷茫,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缓慢。严重制约了俄罗斯足球的重新崛起,俄罗斯俱乐部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就拿联盟杯第四轮的对手莫斯科火车头(其性质相当于原来中国的火车头体协俱乐部)来说,对方俱乐部的负责人,甚至在之前向米兰方面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极其滑稽和无理的要求:他们希望联盟杯两回合的比赛,能够在莫斯科连赛两场(米兰的主场也放在莫斯科进行),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他们则表示希望能够将客场比赛推迟几天进行。
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火车头方面希望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俱乐部糟糕的财政状况,已经无力承担球队长途旅行的费用,买不起飞机票的他们,要么放弃比赛,要么就得坐着缓慢颠簸的大巴,往返于欧洲赛场。
尽管后来这次幸运的闯进了联盟第四轮的俄罗斯球队,在某位俄罗斯商人的“赞助”下,没有放弃宝贵的联盟杯与米兰客场比赛的机会,但半个月后的那场比赛中,朱球才发现,对方来到米兰的全部人数,算上主教练和必要的工作人员,只有可怜的十五人。
在朱球的记忆中,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其实并不缺少足球方面的人才,就说那个在首届甲a联赛上威风八面的俄罗斯前锋瓦洛嘉吧,其实在去中国前,他不过是一个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可以一抓一大片的业余球员。
所以,对于这场客场对阵莫斯科火车头的比赛,即使不考虑恶劣的天气因素,仅对方可能突然爆发出的“超水平”实力这一点,就不可低估。
这个冬天来的特别早,莫斯科大街上的行人,在夜幕时分已经变得格外稀少,虽然知道俄罗斯足球现在正处于严冬,但刚从与莫斯科火车头将要比赛的球场回来的朱球,却发现情况远比想像中的还要遭。
他看到的是一座古老的球场,里面处处透露着无尽的荒凉:锈迹斑斑的球门、破烂不堪的球网、杂草丛生的场地、破损严重的看台。一位陪同他参观的俄罗斯足协官员,“诚实”的告诉他,俄罗斯足球过去的荣光已经不再,看台上留下的不过是死一般的空旷,优秀的球员因为生计纷纷远离他乡或者改行,曾经数以万计的热情球迷,如今关心的却是如何找到足够的食物和衣物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俱乐部方面,随着少年体校模式凡人破产,曾经人声鼎沸的青少年联赛甚至企业联赛已是门可罗雀,习惯了从少体校予取予求的俱乐部第一次尝到了断炊的滋味。那些昔日被扫地出门的二流球员在韩国、日本甚至中国混的是风生水起,而自己草草组建的梯队却难以找到可用之才。。。。。。这便是整个俄罗斯足球乃至整个体育行业的真实境况。
或许那位善良的俄罗斯足协官员,带着某种微茫的希望,希望可以从自己这个大手大脚花钱的花花公子身上,获得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救助吧。
对于这种僵硬化的思维模式,朱球也唯有无奈的安慰一番了事。乍一看起来,使他们陷入这种窘境的,是人的因素,因为朱球也了解到,这些俄罗斯的足球人士,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而曾经结伴到市政府甚至是总统府请愿,但是总统叶利钦却告诉他们:“我现在对足球不感兴趣!”
的确,叶利钦现在关心的是俄罗斯动荡的政治,关心的是疲软不见好转的经济状况,即使他这位资深的网球迷,会不惜俄罗斯杜马抗议的,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几百万用来专门发展俄罗斯的网球运动,但你以为他不想俄罗斯在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上面,重现昔日辉煌吗?
不是不想,实非形势所迫,在朱球想来,即使是后来记忆中的那位普京总统,据说照样对足球不太感冒。但此君却因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带来的强大底气,也毫无意外的提出了详细的“俄罗斯足球振兴计划”,硬是使近乎崩溃的俄罗斯超级联赛,搞得是轰轰烈烈。
一切的一切,还是落实到了一个“钱”字上!
………
抵达莫斯科的球队,入住在了位于机场附近的一家五星级宾馆内,俄罗斯方面的接待人员告诉朱球,这几年随着跨国间倒卖生意的兴盛,就数这家位于机场附近的“最高”星级宾馆,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和不断改善服务水平,能够一直维持很高的入住率。而市区内的那些宾馆,反倒没了往日的荣光。
虽然离机场很近,但宾馆里的隔音效果很好,在几名保镖的“护卫”下,朱球走出了宾馆房间。好不容易来这一次,总呆在宾馆里也不是回事儿嘛,朱球倒是很想见识下,这个年代的莫斯科大街上,究竟是不是像yy小说描写的那样,什么玩意都能买的到——军火、毒品啥的就算了,要是能在地摊上掏到一枚“苏联英雄”勋章或是几枚奥运会金牌,也是不虚此行的啦。
机场附近就有一条据说是可以买到各种杂货的大街,并不宽阔的大街上,倒是与俄罗斯经济萧条形成了鲜明反差的,呈现出了一派繁忙景象,各种装货卸货的车辆进进出出,不同肤色、不同妆扮的行人来来往往,来自不同地方的“倒爷们”,殊途同归的向这里供应着各种紧俏的小商品,朱球发现,这里面倒是来自中国的服装、鞋类和各种日用品卖得最好。
“快来看看啊,最新到货的中国东北产皮衣,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数量有限,先来先得啊!”
一路边摊旁,一位俄罗斯中年大叔,铺开了不知从哪里抗来了一大包服装,手脚麻利的就在大街边占据了一块显眼的位置,货一铺开,就大嗓门的吆喝上了。
随着他这一声吆喝,倒是吸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一些在大街上流连了大半阵子、正在货比三家的顾客,不约而同的向他那里涌了过去。
“呵呵,走小雪,我们也过去看看。”朱球招呼了一声身边的秘书小雪,不去管随行的保镖的,就凑了过去。。。。。。
第3卷第322章 让巴斯滕更伟大的人
第3卷第322章让巴斯滕更伟大的人
……
“小雪,刚才卖皮衣的那位中年大叔,我怎么觉得有点眼熟呢?”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朱球两手空空的返回了旅店,没办法,谁让这些摆地摊的俄罗斯人卖的东西,比南京路上所谓的高档服装店里卖得还要贵呢。对朱球来说,买这点东西倒是不在话下,可人心嘛,直观的比较之下总归是不平衡的。
“是吗,你以前见过他?你不是说是第一次来莫斯科吗?”
小雪对朱球的话倒是没太在意,在她想来,很多俄罗斯男性,看起来几乎就是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在他们面前偶尔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倒也不不足为奇,也许老板以前在哪儿见过样貌相似的俄罗斯人也说不定。
“应该没有见过吧。”
经秘书小雪这么一说,朱球也想起了,自己以前面对面见过的俄罗斯人,除了当初在外语学院的那几个有过寥寥几面的俄罗斯留学生外,其他的,好像都是在电视、网络上见到的了。至于“穿越”后,那就更没有结识什么俄罗斯人了——如果有的话,那位有着二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的意大利老国脚维尔乔伍德。勉强算是一个。
难道在大街上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穿越前留下的记忆?又或是自己的“前身”,在几年前苏东巨变前后。也跟那些俄国佬产生了某种交集?呃,应该第一种推测貌似比较合理吧,因为朱某人突然想起,之前吆卖衣服那位大叔的形象,还真有点符合苏联名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那位华斯科夫准尉的“光辉”形象。
外面天寒地冻的,是哪也甭想去。呆在酒店里,据酒店经理介绍。夜晚的时光好像也并不难打发,那丫信誓旦旦的表示哪也不去的话,守着一台电视机足矣。那就看看俄国佬的电视吧,这时候嘛。好看的电视剧、娱乐节目啥的是基本不用想了,不过朱球完全没想到的是,这时候的莫斯科,仅在这家旅馆内,可以接收到的“当地”的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