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让我们做最好的母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妻关系之上,这个时候,家庭也容易出现危机,比如丈夫感觉被冷落,导致出轨;长大之后的孩子,又想摆脱母子过分粘连的紧密关系,走出母亲的控制,于是就出现逆反,甚至“学坏”。
  一个妈妈面对十七岁的儿子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过去那么亲、整天恨不得往妈妈怀里钻的儿子,一下子就和自己疏远了呢?妈妈不理解逐渐长大的孩子,实际上是在遵循着“爱的序位”,调整和妈妈的关系呢!将来的某一天,他会真的离开妈妈,和另一个女孩儿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妈妈要知道这是和儿子再正常不过的分离,那个走到儿子生活中的“新娘”,将取代“老娘”与儿子的亲密关系,建立属于他们新家庭的秩序。尽管儿子还会很爱很爱妈妈,但这一切的发生终将不可避免。
  西方人遵守家庭中爱的秩序要比我们好,他们最紧密的是夫妻关系,孩子退而次之,父母更加退居其次。所以,家庭成员之间比较容易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海灵格认为,破坏秩序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独有的“婆媳问题”就是违背这个秩序的产物。人类关系中有一些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我们唯有洞察这些秩序,遵循这些秩序,爱才能长久且成功。
  海灵格说,在家庭中,还有一个秩序需要遵守,那就是“女人跟随男人,男人服务女人”,如同交际舞,男人引领,女人跟随。
  这样的理论,不知道在今天的社会是否还被认同。女人嫁给男人后,要进入男人的家族,进入男人的城市、国家,跟随男人的语言文化和信仰,跟随男人的事业,有时甚至牺牲自己。如果颠倒,那就会有不和谐出现。比如上门女婿,比如女强人,处理不好很可能会成为家庭关系的隐患。
  男人服务女人。男人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女人,当女人抱怨男人不管家的时候,男人往往以事业为借口。其实顾事业多过顾家,也会成为家庭成员关系的隐患。
  “女人跟随男人,男人服务女人”看起来矛盾,其实是互相的。夫妻情爱,就在这个秩序中流动起来。当然,女人的这种跟随并不是完全失去自我价值和自尊,而是在生活中的一种关系调节。
  在家庭中,还有一种秩序需要遵守,那就是爱递增,伤害递减。
  海灵格认为,在平等的关系中,比如夫妻,爱只有在递增的情况下才会越来越多。你爱我多一点,我爱你再多一点,不断的付出多一点,爱就能流动下去,宛若百川汇成大海,一个家庭系统就成为爱的幸福海洋。
  懂得付出也要懂得接受。有一人只付出不接受,两人爱之关系也很难平衡;当然,如果只接受不付出,那结果会更差。
  海灵格深谙中国哲学,他认为爱的良好秩序,有赖于关系的平衡。如果一方伤害了另一方,另一方不妨再伤害回来,但是其伤害程度要小于原有的伤害,否则关系不会平衡。如果你在被伤害后忍气吞声,或站在道德的高度做圣贤状,就是要别人欠你的,和谐关系也不会长久,但如果你回击给对方的伤害过于强烈,那伤害会不断升级,和谐亲密也就不再存在。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就不能原谅吗?海灵格说,我们没有权力原谅,纯粹的原谅不存在。因为事情一旦发生,就很难抹掉,关系的天平已经失衡,只有再做一些事情,让关系回到平衡状态,爱才会重新流动起来。
  如果你是一个热衷探索自我的人,正在追求丰富的自我生活,寻求家庭和谐关系的创建,有愿望成长成熟自己,你不妨把注意力放在你出生成长的家庭中。借此,我们可以反省、审视我们的家庭秩序,运用海灵格的爱的序位,看看能否让我们的家庭在爱的流动中,越来越多地充盈着温馨和深情。
  注:本节内容参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伯特·海灵格《爱的序位》《谁在我家》,观点仅作者本人认可,希望与读者共商榷探讨。——作者
  

别让孩子做父母的“夹心饼”
电视台曾经有个报道叫“神童之伤”,说的是北京一位曾经名噪一时的神童,夹在反目的父母之间的遭遇。
  这个9岁的男孩儿会说流利的英语,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父母离婚时他跟随了父亲。跟着父亲他怨恨母亲,对母亲说“我不叫你妈妈,我讨厌你”,而且在母亲争夺对他的抚养权时他给法官写信,说“对于某某(他母亲)这样的人要保持警惕”。后来母亲强行把他带到自己身边,这个孩子又反戈一击,在网上大骂父亲“精神病,变态狂”“混蛋爸爸等着命运的惩罚吧”等等。
  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他两岁的时候离婚,他夹在父母之间,跟父怨母,跟母怨父,对自己父母那份不时改变的极端情绪,不禁让人为这个9岁孩子的命运担忧。心理学家对此分析说,这个聪明的“神童”是个敏感的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所以,当他面对父亲对母亲的愤恨时,他就跟着父亲反对母亲;当他面对母亲对父亲的怨愤时,他又和母亲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咒骂父亲。这种对亲生父母反复不定的极端态度,不是一个9岁孩子的情感本质,而是他处在父母夹缝中痛苦的心理扭曲的反应。
  还有一个妈妈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就把孩子当“桥梁”,对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让孩子去和父亲较劲,完全从自己的感受和角度去处理夫妻关系,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和感受去解决问题。丈夫也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不是积极地去和妻子协调沟通,而是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妻子是“不可理喻的人,孩子都让你带坏了”。夫妻双方把埋怨和愤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最终孩子用自闭来躲避父母之间的纷争。因为那个还不成熟的心灵,那个需要父母温暖和安全感的心灵,无法承载成人世界的那些烦恼和争执。
  当然,上面是两个很极端的例子,但在一个家庭里,这样的语言恐怕也不少见吧?妈妈对孩子说:“你爸爸这个人从来不管家,你还给他弄什么礼物,从小到大他管过你吗?是送你上学了还是给你做饭了?”父亲也对孩子说:“你妈这个人真是唠叨,没完没了,一点素质也没有。”有的妈妈甚至在和丈夫吵架时喊:“我怕你啊?我有孩子怕什么?我到哪里就把孩子带哪里,你甭想见他一面。”你说,孩子听了这些会是什么感觉?尤其对那些少不更事的敏感孩子,真的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有一个女儿已经四十岁了,和父母同在一个城市。这么多年她一直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彼此相爱、理解,而不是互相挑剔、指责。在她的记忆中,她最难过的就是怀着渴望温暖的心情回家,结果听到的不是妈妈“控诉”爸爸,就是爸爸“反感”妈妈。其实也没有原则性的矛盾,但两人就是喜欢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每当此时,敏感的她就感觉自己被两种透彻心扉的力量撕扯着,一会儿觉得妈妈有理,一会儿觉得爸爸也没错;恨妈妈一番,恼爸爸一顿,结果导致她每次回家都提心吊胆,最终求助于心理医生。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她终于走出从童年就夹在父母矛盾中间的阴影,而能成熟、平静地面对父母的相处方式,不再为此恐惧和痛苦。要知道,她经过了一番多么漫长的冲突和挣扎,才摆脱童年的梦魇,赢得中年生活的阳光。
  夫妻之间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更不要把孩子夹在两人的矛盾中,你拉一把他推一把的。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对于孩子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爸爸妈妈一样亲,即使人为地用伤害割断那血脉亲情,那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痛。
  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带着对父母同样美好的爱去长大成人吧!不管我们大人之间发生了什么,请用宽容和理智,给我们的孩子留下这份人世间亲情的美好,那将是他一生最温暖、宝贵的财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告诉孩子“你是一个怎样的人”(1)
日本有一位名叫乙武洋匡的主持人写了一本风靡日本的书《五体不满足》。封面是一位无手无脚的年轻人坐在轮椅上,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那么富有感染力,看起来是那么的自信、坦然,让你感觉世间没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乙武洋匡天生就没手没脚,医生怕他妈妈看到孩子出生的样子晕过去,就准备了急救包、氧气瓶。没想到他的妈妈看到这样一个残疾孩子的第一反应竟是:“我的孩子,终于见到你了,让妈妈想死了。”
  乙武洋匡的妈妈没有唉声叹气,更没有放弃养育的责任。她认为四肢残缺的儿子也有他独特的生命价值,应该和其他生命一样认定自己的自尊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她没有因为儿子身体的缺陷而过多地溺爱、担心、纵容他。她给儿子的爱很有理性,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做,这样,乙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他在读小学时参加学校的体育课,和同学们参加晨跑和游泳比赛;读中学时参加学校的篮球俱乐部,并成为比赛取胜关键的“秘密武器”;读高中时参加橄榄球俱乐部,成为俱乐部里教练的得力助手和情报收集员;读大学时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当一个残疾人被认为能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类活动时,他还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残缺的吗?
  所以,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是这个日本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的学生自强不息、快乐洒脱的性情,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感恩情怀和心灵永不满足、顽强不屈、矢志奋斗的积极心态,全然没有因自己是无手无脚的残疾人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自卑、封闭自己的悲观情绪。乙武虽是位残疾人,但他的心灵比正常人还要健康、自信。
  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张海迪,从小她的妈妈也是这样对待自己女儿的。“海迪,把床上的被子叠起来”“海迪,帮妈妈拿书过来”……  妈妈眼中的海迪和正常人无异。所以,无论怎样,海迪总会找出很多办法来,让自己克服困难,能够像健康人一样拥有理想的生活。她去创造,去尝试,去学习知识,获得了工作,取得了成绩,拥有了美好的家庭,把被疾病折磨的生活过得“像春天的蓓蕾芬芳多彩”。
  人无法全凭自己拥有自我价值感,即使是一个健全的人,也至少需要一个重要的他人,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人的自我概念,生成于生命的头三年,主要来自于照顾者的反映。对孩子来说,这个重要的人就是妈妈。妈妈的眼睛,妈妈对孩子的感觉与期望,培养了孩子的自我信念。在我们幼小而依赖别人的岁月里,妈妈决定着我们早期的命运,如果我们从妈妈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珍贵和独特,就会容易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我的尊严。
  台湾有一位母亲因为对丈夫不满,就把对丈夫的怨愤迁怒到孩子身上。她的女儿本来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可是她总嫌女儿无能没用,总是拿女儿与她的一个好朋友相比:“你看人家,活泼可爱能干,显得你就跟个小傻瓜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儿就朝着她的精神暗示方向发展,把母亲对她的指责一一实现了。母亲给她留下了童年的创伤回忆,使这个孩子的“生命过程中经历的艰苦非言语能道尽”。但最终她重新修正自己,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找到了母亲指责的印证,并在灵修中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悦然宁静的状态,而这样的结果,是她经过了许多次精神病痛的折磨之后才得到的。

告诉孩子“你是一个怎样的人”(2)
早期家庭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地决定着一个人对生命的认知。所以,妈妈的眼睛就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镜子,童年经验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乙武洋匡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母亲不仅对老师特别尊重,就是对我也不过多干涉。入学之初,小朋友们常常问我为什么没有手脚,还时不时地触摸我残肢的断面,有的孩子还故意不穿袖子,一摇一摆,模仿我的样子戏弄我。老师有些担心,生怕母亲会怪罪学校,可母亲一笑置之,说:“这是孩子们之间的事,大人没必要管,让他自己解决就行了。”老师为母亲的宽宏大量深感钦佩。
  我上了中学以后,母亲对我的自主权更加尊重。一般情况下,为人父母者往往过于呵护自己身有残疾的孩子,我的父母却不这样,不但敢于放任儿子离家,而且还趁此机会外出旅游,好像巴不得似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儿子当成残疾人。
  这样最好!过于呵护自己的残疾孩子,就是因为觉得他“可怜”。如果父母先有这种想法,时时处处小心翼翼,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