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悟空此次与二郎神称兄道弟,与他当初做齐天大圣时,与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的含义大不相同。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悟空对朋友的性质和作用的看法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于何为真正的朋友,也有了更大的辨别力。
在取经过程中建立的这些人情关系确实很有用,悟空对此深有体会。在金平府青龙山玄英洞,唐僧一行被犀牛精所阻,悟空上天求玉帝帮忙,玉帝差遣二十八宿中的四位下来,其中就包括被悟空留下人情的奎木狼。降伏妖怪后,唐僧拜谢奎木狼等人时,八戒搀起师父,说:“师父,礼多必诈,不须只管拜了。四星官一则是玉帝圣旨,二则是师兄人情”。连八戒都看出这里面有师兄的人情在起作用了。
更有甚者,悟空不知什么时候还学会了送礼这一套。捉拿了三只犀牛精,共得到六只犀牛角,这可是个好东西。悟空让奎木狼等人拿四只犀牛角进贡玉帝,回缴圣旨,留一只给金平府作为镇府之宝,然后“我们带一只去,献灵山佛祖”。不过,到了西天,这个礼物最终并没有交给如来。这其实怪不得悟空,而应怪唐僧不懂礼节,不理解天界的潜规则。唐僧在金平府动身之前,吩咐悟空“将余剩的宝物,尽送慈云寺僧,以为酬礼”,这犀牛角十有###就属于这“余剩的宝物”之列了,所以,到了西天,悟空也就拿不出犀牛角来了。不知道灵山之上,阿傩、伽叶索要人事之事,与此有没有关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心所欲不逾矩(1)
十四年的取经路程;更是悟空的一个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悟空的心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到达西天被封为佛,标志着这个变化过程的最终完成。
话里话外紧箍咒悟空保唐僧取经的路程,也是他心性得到修炼的过程。从表面上,孙悟空对付的是外在的魔,但与外在妖魔作斗争的过程,也是内心在发生变化的过程。这就像一个人经历人生的逆境,虽然从事后看,逆境已经过去了,但他的心志在逆境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炼,他的很多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同样,取经过程中,很多外在的物质方面的过程很快过去了,内在的变化却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当唐僧师徒到达西天时,悟空的转变得以圆满完成。以如来的高明,这段路程的长短安排的正合适。如果到达西天之时,悟空的心性未发生足够的转变,如来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就失败了。扫荡沿途妖魔,不是取经行动的主要目的,充其量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因为一方面这些妖魔很多就是神佛放纵下来的,或是神佛“疏于管理”而走失的;另一方面,收伏这些妖魔,主要依靠的是神界的力量。另外,把经书送往东土,也不需要这么大张旗鼓,兴师动众,这个任务对佛祖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罢了,由金刚护送唐僧及经书返回大唐,一个来回也只花了八天时间。
因此,考察和改造唐僧师徒特别是孙悟空与唐僧,才是此行的重点。这次改造行动确实也很成功。我们在这里先讨论一下紧箍咒在改造孙悟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紧箍咒与意志无力问题
《西游记》的读者,包括我自己在内,从感情上说基本上都倾向于孙悟空,因此难免对悟空头上的紧箍非常反感。特别是从事实上看,唐僧念紧箍咒的时机常常并不合理,这样,紧箍咒似乎起到的主要是负面作用,在客观上反而是在帮助妖怪。如果这样理解,其实是没有看到紧箍咒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首先我们承认,紧箍对孙悟空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约束,是他心底的痛。悟空在取经路上不肯还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头上戴了个紧箍,还俗了心里也不舒服。他在唐僧的面前不敢胡来,也是因为有很大的顾忌。紧箍咒是一个最后的威慑手段,虽然唐僧使用的次数并不多,但有着绝大的威慑力。这就像现在的原子弹一样,虽然不怎么使用,但你手里有它和你手里没有它时,别人对你的态度是很不一样的。紧箍咒这个东西,你只要会念就行了,并不需要天天念,天天念的就落了下乘。
其次,从积极的角度讲,紧箍咒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在具体的场合避免孙悟空不听话,避免他做“坏事”这么简单。紧箍咒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个“意志无力”问题。
观音让悟空戴上紧箍并没有什么恶意。她也没有利用悟空头上有紧箍为自己谋利益。对于为什么给悟空头上戴紧箍,观音菩萨有自己的解释:
菩萨笑道:“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管?须是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门路哩!”(第十六回)。
对菩萨的解释,悟空没有多说,基本上接受了。菩萨讲的不光是骗人之语,其实是有些道理的。我们仔细看一下菩萨所讲的道理:悟空你并不是不想入我佛门,但以你的性格,你管不住自己,必然又要惹出祸事来,结果还是你自己倒霉;有了紧箍咒,就可以使你不惹祸,紧箍表面上是在约束你,其实是在帮助你,是为你好。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孙悟空以前自我约束能力差,总是凭着一时的想法和心情行事,闯下许多祸事来,导致出现他所不希望的结果。菩萨的这段论证实在是妙极了,它涉及一个人的意志有时无法控制其行为这个很深的问题。
意志无力涉及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我明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应该那么做,却没有能力使自己做正确的事情,而不做错误的事情。结果明知道应该那么做,实际却这么做了。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意味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没有听从理性和意志的控制。
意志无力的情况,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有些人其实不想做贪官,却成了大贪污犯;很多人说我好想努力学习,但每次拿起书本时学习的欲望又没有了,他也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使自己去看书;有些人不想做叛徒,但耐不住严刑拷打,结果一股脑地全招了;等等。
从心所欲不逾矩(2)
孙悟空的意志无力表现在,从大的方向上,他愿意成正果,成为被神佛所接受的体制内人物,为此,他愿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但到了具体场合,由于性格、观念、情绪及师徒二人本事差异等方面因素的作用,他又无法容忍唐僧的一些做法,容易做出有违他根本利益的事情。孙悟空比较性急、容易意气用事。他在生气的时候,甚至会进入狂暴状态,犯下一些自己事后也后悔的错误。
这一点在五庄观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清风、明月怪他们偷吃了人参果,八戒也怪他多吃了一个,打了一个“偏手”,你看悟空的反应:
恨得个大圣钢牙咬响,火眼睁圆,把条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道:“这童子这样可恶,只说当面打人也罢,受他些气儿,等我送他一个绝后计,教他大家都吃不成!”好行者,把脑后的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个假行者,跟定唐僧,陪着悟能、悟净,忍受着道童嚷骂。他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怜叶落桠开根出土,道人断绝草还丹!那大圣推倒树,却在枝儿上寻果子,哪里得有半个?原来这宝贝遇金而落,他的棒刃头却是金裹之物,况铁又是五金之类,所以敲着就振下来,既下来,又遇土而入,因此上边再没一个果子。他道:“好,好,好!大家散火!”(第二十五回)
孙悟空把“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是在干什么?这就是感性与理性在作斗争。一方面,理性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忍耐,不能冲动。另一方面,感性又很强烈地驱动着他往另外一个方向采取行动,并且他清楚地知道,这么行动的结果将不符合他的利益。理性想抑制住感性的冲动,最终却没有成功,这就是“意志无力”的一种表现。
就为了别人骂他这点小事,他竟然索性把大树给毁了,断绝了五庄观的灵根。而且他确实偷吃了人参果,别人骂的也不错。这样的性格,不说是取经成佛了,在任何一个密切一点的社会关系中都没法混。
推倒人参果树的那一会,他的心情倒是很畅快,还说什么“好,好,好!大家散火!”那他真的想散伙吗?又不是。等到镇元大仙回来,悟空又被逼无奈,四处求人医活人参果树。好在观音施展神通将树救活了,要不然镇元大仙肯定跟他没完,永远也不会原谅他。
或许孙悟空对自己在五庄观的行为后来也有所反思,反思的结果应该是认为自己当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害得还要到处去求人帮忙救活人参果树。问题在于,好多事情,孙悟空也知道这么做不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控制不住自己,感情战胜了理智,做下了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以孙悟空打倒人参果树的情况来看,他当时的表现,跟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没什么两样,不过是逞一时快意、斗一口气罢了。
因此,孙悟空需要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以及有时想中途而废的想法①。如果头上不戴个紧箍,完全靠孙悟空自觉自制,这是很难实现的。紧箍有助于帮助他解决自控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继续戴着紧箍就没有意义了。到达西天之后,孙悟空的头上不再有紧箍了,他也不想还俗,性格不那么冲动了。
①孙悟空曾经分别向观音和如来提出,给他念一个松箍咒,放他还俗。
从长期的角度来说,紧箍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紧箍的消极作用并不明显。因为孙悟空最终实现的是自制,而不是压制自己的欲望。与之相比,唐僧在很大程度上实践的是苦行,而不是自制,他对很多事情是想做而不敢做,甚至是连想也不敢想。唐僧对菩萨的很多说法采取“谨遵教旨”的态度,通过反复念诵的方式,强迫自己接受和认同,而不敢有丝毫的怀疑。他并不是采取疑而后信的态度,有一点“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像是在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①他没有见过喜爱道德能像喜爱女色那样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喜爱美色,是真心诚意的喜欢,而人们对道德的喜爱,就没有好色那么“诚”了。这里的好色,可以广泛地指喜欢物质享受。欲望是自然的,但我们也不能做欲望的奴隶,所以要靠意志的力量来约束。通过反思和修炼的过程,意志力逐渐增强,意志与欲望的较量达到一个平衡,人也就成了社会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心所欲不逾矩(3)
①《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从总体上说,紧箍咒代表的是来自外部的约束,它以一种相对消极的方式起作用。随着悟空心智的进一步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以及社会道德观的形成,他逐渐学会了自我约束,并且自我约束的能力逐渐增强。当他心不起念、清净无垢之际,便成佛了,紧箍也随之消失了。
◆自动消失的紧箍
到达西天,悟空成佛后: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咒》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第一百回)
紧箍自行消失显然不是有人念松箍咒的结果。紧箍的消失应该是一个隐喻,表明悟空不会再犯会使唐僧念紧箍咒的事情了。经过十四年的磨砺,悟空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以及事情该怎么做,在这些方面,他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以后悟空不会再说“皇帝轮流座”之类的话了。他在如来、观音面前,也不会轻易失了礼数。
我们看唐僧对紧箍消失的说法,“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为什么给你戴紧箍,因为你不听话。这话反过来理解就是,现在你头上的紧箍之所以消失,是因为你已不再“难管”了。这里,唐僧使用了一种隐晦的说法,“今已成佛,自然去矣”。综合起来看,唐僧的话是否意味着“成佛”与“不难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就不易知了。
在取经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次,当悟空去化斋之前:
行者转身欲行,却又回来道:“师父,我知你没甚坐性,我与你个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