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呀?我想这和诗人的满腔爱国主义热情有关,但是诗人就是诗人,诗人的本性就是率性而为,和官场的尔虞我诈、深藏不露、极具城府的性格完全背道而驰,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诗人大约是不知道的,即便机会就在面前,也会因为时机和分寸的把握问题而与高管失之交臂。
比如屈原,就是因为得罪了公子子兰等权贵,而被一贬再贬。贬就贬吧,可爱的诗人还要写《离骚》,说楚王不不听忠言,你想呀,楚王怎么会错呢?于是就被发配。发配就发配吧,可爱的诗人在发配的路上还要写《天问》,说楚王呀你错了,结果成了永不叙用;当秦国的军队攻来的时候,可爱的诗人彻底绝望,于是放弃抵抗跳了汨罗……
这就是诗人。
其实诗人在古代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歌星,那个年代,诗歌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就像刘邦,功成名就之后回家请老乡吃饭,吃的高兴,就唱出了一首《大风歌》,在我们今天,也就成诗了。大抵屈原是属于创新人才的那种,不守规矩,打破了《诗经》的格式,按照现在的话说,屈原属于自由诗派,因此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老百姓都爱唱他的歌。
但是这种喜欢归喜欢,影响归影响,即使在今天,假如让刘德华去当文化部长,你会同意吗?所以诗人就应该做诗人的事情——用一种娱乐的方式写诗,让人民在这种娱乐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像赵丽华那样写诗总比像杨丽娟的父亲那样为追刘德华而死好吧!
而我们的诗人,是缺少娱乐精神的,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高,结果是既做不了官,也让诗歌失去了泥土的芳香。
当少了“爱国”的政治帽子之后的屈原,是可爱的明星,他创新诗歌的写作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
朋友,爱国的屈原和诗人的屈原,你喜欢哪个呢?
读赵括
赵括(?~前260年):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
长平。纸上谈兵。赵括不仅尸首全无,而且背上了千古骂名。一个大话将军就这样诞生了。
20万对50万,而且没有粮草没有援军,再高明的军事家恐怕也难以获胜。但是,赵括必须胜利,因为很多人认为就他一个人的韬略,就能挡得了50万秦军,但是赵括没有挡住,所以赵括就是纸上谈兵了。而那位“尚食三饭”的将军,领兵20万却被万秦军吓得不敢驰援,导致赵括被重重包围;而且,长平之战的起因,也是因为这位老将军治军不严引发的,但是,谁去追究这位将军的责任?
留言不可怕,可怕的是历史学家们的偏见。
当年长平之战,白起回师,对秦王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
都怪当年资讯不发达,要是白起当年也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然后报纸电视进行报道,我想赵国上下会一片赞扬,太史公也可能会把他当成英雄的典型予以宣传。
当然,赵括也不是没有责任的。谁叫你写了这么多兵书发表了这么多见解?打了败仗自然就没话可说了,自己把自己的退路给挡住了。
廉颇聪明呀!吃我的饭,干我的事情,知道20万对50万必败,所以不管赵王怎么催促,就是不出战,我不打!赵括呢,得了鸡毛当令箭,大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气派,于是进攻,于是败在情理之中,预料之中,完全与纸上谈兵没有关系。
1、赵括曾经在阏与打败秦军。长平决战,赵括是田单推荐的,因为廉颇不善于山地作战。2、坚守还是出击,是赵国战略决策,出击还是固守最后的决定权在赵王。3、20万对50万,赵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3、赵括被困,而数十万援军却不能驰援。4、赵括粮草断尽,15万人投降,实际只有5万人死亡,在50万大军面前,用5万人代价换取秦军20多万精锐的死亡,赵括是胜利的。5、乐毅对赵王说,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6、长平之战必败,赵括心里是清楚的,否则赵括的母亲也不会和赵孝成王“约法三章”了。
赵括错就错在太张扬。要是赵括地下有知,可能最想说的是:做事之前,千万不能说话!。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读墨子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一般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春秋时期宋国人(鲁国人),著名思想家,军事家。
假如我们把墨子称为科学家,你会同意吗?如果我们说飞机的最初制造者不是莱特兄弟而是墨子,你会相信吗?
中国文化传承中重理论不重自然科学的传统,由此可鉴。从我们的小学甚至到大学,我们似乎只知道墨子的“非攻”(军事)“兼爱”(思想),而不知道墨子的“杠杆原理”更不知道墨子的“小孔成像”,还以为,这些只有西方人才能发现,而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早就发现了。
打开《墨子》,细心考证,今人还发现了墨子的宇宙学原理、数学原理、物理学原理、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学术和发明远远超过“墨家”哲学。墨子主张“非攻”,墨家军之所以四处帮人防御外敌,就是因为在那个只注重思想的年代,而墨子是靠创造发明而获得成功的。假如墨子不主张“兼爱”的思想,而把他的发明用在侵略上,可能历史的胜利者是墨家,中国也将可能成为一个注重自然科学研究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注重人文研究的国家。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当墨子生命结束的时候,也就结束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探索。当初那个反对礼教的儒家叛逆学生,伴随着他的发明与发现,也就成了历史,即便墨家的哲学,也没有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
而对墨子的继承,恐怕要算“鬼神”了。墨子发明的“鬼神”,不仅成为封建中国几千年长盛不衰的独特文化,而且为中国的文学包括现在的电影电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但是当我们左眼看到鬼的时候,右眼却没有看到小孔所生成的像。
遗憾!
读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最早的军国主义思想可能于发祥于秦国,但是在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压制下,这种思想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而徐福带领的3000童男童女,却远渡东瀛,自然没有受到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于是便泛滥了。
按照此推理,日本是应该把白起供为祖师爷的。当年白起为秦国征战,帮助秦始皇的爷爷消灭了2/3的国家,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长平之战,15万赵军尽数被坑,可谓人间惨剧。而今也有骷髅王庙作证:“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很,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庙内的骷髅王不是白起,而是赵括,大约是因为这些骷髅曾是赵括的兵罢,因此当赵括也成为骷髅的时候,便成了这些骷髅的统帅。
不过白起也因虚报战果而出名,长平之战明明只有20万赵军,他报告秦昭王说灭了60万,灭楚国,楚军只有15万,他说有35万……
按照佛学的因果报应,白起并没有因为他的杀人如麻的残酷军人形象而吓到秦昭王,功高盖主的时候,白起的死期也就到了。因了范睢三言两语的告状,白起只有提剑自刎,方才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想想电影里面演的鳌拜,威胁时康熙说:其麾下军兵何止千万……。哪知道,千万精兵抵不住文人一句谗言,所谓武功越高者越不会有好的结果。
最好的方法,不要把自己的全部家当卖给你的老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读孟尝君
孟尝君:生卒不详。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宣王之弟。
所谓“官”字下面两张嘴,大抵就是指的孟尝君之类的战国四大公子罢,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也能谋个一官半职的。
比如孟尝君,养士三千,在那个口口相传的年代,别以为养士是为了收集人才,其实就是为的就是给自己制造舆论氛围(比如平原君,毛遂在其门下三年却不相识,谈何尊重?)。三千文化人都说你是好人,而且到处宣讲,你自然就是好人了。其次是求职的技巧,借其他单位将高薪聘请的信息要挟现在的单位。孟尝君托人向齐愍王说,秦国要请我去当丞相了,齐愍王一想,哎呀,这个人要到秦国为相了,太有才了,我为什么不珍惜呢?于是就当了丞相了。
然而靠两张嘴是拯救不了齐国的衰势的,任凭孟尝君雄辩,其相位也不能保全,齐国也不能保全。在那个战国烽烟的年代,国家的存亡是要靠军事实力来保障的,一个演说家可以把自己包装得无可挑剔,但是总归是演说而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也不是内安于民促成国富民强的社稷大臣。
靠舆论包装出来的孟尝君,就像现今用广告包装出来的产品,水分太多,自然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不过很多人还是相信这样的广告,因此一旦广告出去,销路自然不错。孟尝君忽悠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可以与这些国王们平起平坐。喝酒聊天,小日子也过的舒坦,最后得以终老,也算幸事。
其实,当座上宾的滋味远比当丞相的滋味好——你仔细想想!
读毛遂
毛遂:?…公元前256年,战国著名名士,邯郸人。
在那个养士成风的年代,能够成为“士”是最为理想的,不仅可以衣食无忧,而且一不小心,还可以成为社会名流。当然也有“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就是为了讨口饭吃。
不敢把毛遂等同于南郭处士,但是平原君养了三年却不认识毛遂何许人,多少也可以说明毛遂有些平庸。不过其勇气可嘉:敢于自荐,勇气一也;不畏楚王,勇气二也;明知自己是“剑客”中的“南郭”,也敢于冲锋陷阵,勇气三也。
不过话又说回来,假如平原君凑足了二十出使楚国的文武双全的“士”,没有毛遂的机会,即使毛遂自荐100次,也是不可能随至出使楚国的;假如楚王不是一个义气用事的人,仅仅凭借“为祖宗复仇”的游说就能联合赵国而得罪秦国?试想诸葛亮舌战群儒,孙权的表现,楚王只不过是撞上了毛遂,义气之后追悔莫及;假如赵王不一意孤行,强要派毛遂领兵,毛遂也不可能隐林自刎。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不过毛遂“三寸之舌,强过百万雄兵”的美誉,多少是有几分巧合的——燕国还没有百万雄兵呢,毛遂为何就抵挡不住?
毛遂的悲剧就在于:勇气可以而不是一个好“士”;口才可以,但是没有考虑国际国内形势。一个不修内力的赵国和一个苟且保命的楚国形成的赵楚联合体虽然暂时阻止了秦国的战车,但是注定要被秦国灭亡的。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赵楚联合只不过是延缓了赵国的生命,却加速了楚国的死亡。毛遂如果自己不去冒大,瞎猫撞死耗子,也不可能名声在外,赵王也就不可能把兵权交给他,他也就不可能自杀。
勇气固然要有,但是不能当饭吃;雄辩可以,但是要有事实作为基础——大抵如此。
读商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改革家。但但凡独裁体制下的改革家很少有善终的,革来革去,最后把自己的命都革掉了。
商鞅怎么死的?我们都以为是受车裂之行而死的。其实商鞅是在率自己的封地士兵抵抗秦兵失败后被杀死的,本来人死为大,但还是逃不过自己制订的酷刑,又被送到秦国车裂了一次,无个全尸。
而我所一直想关心的是商鞅变法的核心问题。我们都知道“废井田开阡陌”让秦国富裕了起来,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任何一项经济改革必然是要打破固有经济利益分配方式、以牺牲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利益为前提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似乎对此含糊其词,只关注了商鞅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却忽略商鞅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步骤。
因此,我们看不到商鞅先在秦国推行了六年的《法经》和“中央集权制”:《法经》让所有臣民有了约束——不听我可以制裁你;“中央集权”让那些王公贵族失去了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