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父母的一天天变老,他们在情感和生活上依赖孩子的心理逐渐增强,有时还会在言行上表现得如同孩子一般。这时,当年的孩子的m和Q值变得很大,而自己的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非常能理解当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就又开始反作用于父母了,所以,相互作用强度又有所增加。
人际关系——原子模型(2)
围绕着同一个人构成的力心,在具有相同半径的球面上就具有相同的势能,这就构成了具有不同势能的等能量带——人际关系圈。不同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心理交往距离,在心理学上,将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一般间隔在15~50厘米之间,正好处在一臂之内的作用范围。处在这个关系圈里的人很容易就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都是能够肌肤相亲的人,如夫妻、情人、父母与子女或极其要好的朋友之间,可以耳鬓厮磨,窃窃耳语,零距离交谈。
个人距离一般在50厘米到1米之间。处于这个关系圈里的人,正好处于手臂可以触及的范围,可以相互拉手,但又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只有握手时才可以接触到对方。通常普通朋友、同事、熟人之间都保持在这个距离范围。如果陌生人想向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时,也可以采用这种距离。
社交距离一般比较灵活,可远可近,因不同场合、交往目的而异,通常在1米左右,也可以在3米以上,适用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处于这个交往范围的人,通常只是隔几步远的距离打打招呼或寒暄几句就又分开。
公共距离一般都在3米以上,人们在公共场合经常采取这种距离,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等,在演讲或教师上课时通常也采用这个距离。在公共场合陌生人之间一旦不得已进入了一米左右的距离,就会感到心理上有压力,不舒服,从而产生想躲避的念头,如在公交车上或在电梯里。在欧美国家,若两个人在小路上相遇,即使是陌生人通常也会互致问候,以示礼貌,同时也是向对方传递友好信息、减轻彼此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
由此看来,处在不同的人际交往圈上的人,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又决定了交谈距离。如果双方对相互关系的确认程度不同,就会造成心理距离的差异,进而产生交往中的不礼貌和不友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冒犯”。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你不太喜欢的人主动和你勾肩搭背地走路,你会感到很厌烦,很想立刻躲开。同样,一个你将其看作亲密朋友的人,一直和你保持一米以上的谈话距离,说明他并不把你当亲密朋友,而你却会因此产生被疏远的不悦感。人们总是在彼此交往中调整着心理距离和交往距离,使两者达到和谐和统一,这就定位了他们之间的能级和轨道——人际关系的原子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如果把原子核看作是我们自己,核外电子看作是社会上与我们具有不同关系的人群,那么就构成了具有壳层结构的大原子,我们自己处在原子的中心,离我们距离最近的是亲人,然后才是亲属、亲密朋友、朋友、同事、熟人……。
根据原子物理理论,最内壳为K壳(n=1),只能允许存在2个电子,因此,通常只能让有亲子关系的人待在这里(核心家庭成员,父母和孩子);次内壳为L壳(n=2),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属于直系亲属和最亲密的朋友;第三壳层是M壳(n=3),最多可容纳16个电子,应该留给好朋友,第四壳层叫N 壳(n=4),可以容下 32个电子属于同事和普通朋友。
原子序数Z反映了原子核具有的正电荷数,同时也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目。一个人的Z(个人魅力)值越大,产生的场强越大,其作用空间半径越大,允许存在的核外电子越多,社会关系就越多。每个人的Z值的大小,往往标志着他的交际能力和交际圈的大小。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际关系——原子模型(3)
决定电子所处状态的有n; l; m; s这四个量子数。不同的量子数,决定了电子不同轨道的能量和半径。如果把这个半径看作是人际交往中的距离,那么,n被称为主量子数,它确定了与其打交道的人的主轨道,等同于分类,比如:亲人、朋友、同事、熟人、陌生人等;l是轨道量子数, 确定了同一主轨道上的精细结构,使得同一大类的人群与自己的距离也产生了些许差异,我们可称其为子类,犹如朋友中还分远近,亲人里还有亲疏一样;m是磁量子数,确定了同一精细结构中的超精细结构,反映了同一子类的关系者之间也有细微差异,就犹如同是自家儿女,但依旧有的亲近一些,有的疏远一些;s是自旋量子数,决定了处于同一超精细轨道上电子的两个不同自旋(转动方向)取向,使得即使和自己几乎完全等距离的人也有差异,就如同两个双胞胎孩子,尽管智力、长相、生长环境等都非常相近,还总还存在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细微区别,与父母的关系也有差异。
其实这和原子的壳电子的分布特性一样,在同一个精细轨道上不允许存在两个电子(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人际交往之中也不存在与你完全等距离交往的两个人。n; l; m; s四个量子数的组合使得与你交往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定的距离上,从而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原子结构。
人类社会是由人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而成的。因此,任何人都需要与周边的其他人建立合作与支撑关系。在一个稳定的原子中,电子应该从内向外依次填充到轨道上,这样形成的原子能量最低,最稳定。通常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也是由内向外的,首先是亲子关系,接着是亲属关系和亲密朋友,而后才依次是朋友、同事、熟人……。当有的人内壳出现空位时,外壳的电子就容易向内跃迁。
不同于原子核,人的A、Z值都有一个后天成长的过程,随着人的年龄增长,知识、阅历和社会交往不断增加,人的A、Z值也会不断增大,到了成年后趋于最大值,他对外界的作用场强也趋于稳定。由于人的交际活动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处在不同社交轨道上的人还会像轨道电子一样发生跃迁和退激,甚至电离。
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变化、朋友的更替等等恰似这种过程。受自身Z值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只能同时拥有有限的交往对象,结识新的朋友往往会占据老朋友的轨道。因此,人们总是在不断地结识新朋友、告别老朋友,随着新朋友的到来,与老朋友的交往就会减少。而当一段交往结束,束缚电子将被转化成自由电子,原本很亲密的朋友就慢慢地变得疏远起来。但是人不同于自由电子,人是有记忆的,因此,分开的朋友再次相遇时依旧会想起他们的曾经,并很容易再次回到原先的轨道上去,恢复往日的情谊。
回想起来,我们有多少往日朝夕相处的好朋友现在都已留在了记忆中……
社会交往——碰撞原理
社会是由人、团体、组织、机构等组成的复合体,其内部有有序的部分,也有无序的部分。整个社会的运转,就是人、团体、国家之间的互相作用结果,这种作用的过程就是社会交往。
从物理意义上讲社会交往犹如碰撞,简单的两个对手的交往可以看作是两体碰撞;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就是多体碰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俗称打交道,其实等同于两体之间的相互碰撞,即:
接触就是碰撞,是物体之间最直接、最简单的相互作用方式。
在物理上可利用两球碰撞来研究碰撞行为,通常可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三种形式。
完全弹性碰撞(图1…8):两球发生了一次碰撞后就分开了,彼此有动能和动量的传递,但是,碰撞前后两球保持着动能和动量的守恒,即: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8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台球时球与球的碰撞,几乎可以看作是完全弹性碰撞,当用一个球去击打另一个静止不动的球时,这个球获得能量开始运动,而用来击打的球因将能量全部输出而又静止不动。在生活中,比如甲乙双方做成了一笔生意,一方出钱,一方出物,双方最后互有所得,相当于彼此交换了能量,然后再分开接着去和别人做下一笔生意。这种碰撞,双方只有能量的交换,而没有能量的损失,是一种互利互惠的交往模式。
完全非弹性碰撞(图1…9):两个球体发生了一次相互作用,在碰撞的过程中合成了一体,并以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碰撞前后机械能和动量守恒,但是相当一部分动能被转化成了势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9
这就像是一次成功的应聘,应聘者很快被公司录用了,他就成为公司的一员,并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由于他的加盟,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公司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样的碰撞会产生能量形式的转变,但总能量不变,而且发生了碰撞物体形态的改变。
非完全弹性碰撞(图1…10):两球发生了一次作用,彼此之间有能量和动量的传递,其中一部分动能转化成了势能,使得双方发生了形变和损伤,碰撞后动能损失了一部分,转化成了形变势能,即:
图1…10
这就好比一名毕业生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但没有做完实习期就被解聘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失,甚至还导致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打官司,以争取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在碰撞过程中,双方都消耗了不少能量,损失了财力和物力,造成了彼此的伤害。到头来两败俱伤,这就使一部分动能转变成了势能。
在今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一定非常渴望能在一次次的应聘中能与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发生一次完全非弹性碰撞。然而,现实总是比较残酷的,在求职过程中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总是大大多于完全非弹性碰撞。
建立幸福人生与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社交目标。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变换交往方式。在直接与间接的碰撞之中,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都对交往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尽量掌握好分寸,做到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人与人的互动——动量传递(1)
碰撞过程中能量和动量的传递是通过力(F)的作用实现的。根据冲量定理,物体动量(p1; p2)的改变(Dp)等于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冲量(I),即:
由此看来,力(F)和作用时间(t)决定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大小。
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作用也是通过施加外力来实现的。施加的作用力太大了,有的时候会让人难以承受,不愿再继续交往下去;作用力太小,效果又不明显,与没有进行交往差不多。所以,交往应以彼此不受伤害为限度,适度地增加作用力的强度,或者,适当地延长作用时间,都可有效地使事物发生变化,关键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因此,社会交往中,重要的是把握住火候,强攻可能会速战速决,蚕食也同样可以解决问题。根本的目的是在不伤害双方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冲量转移,使得双方的关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大的转变。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看到总经理疑惑不解的样子,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的表现很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进步了许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了,并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从这个例子可见,最初这个年轻人与微软的碰撞传递的总动量(能量)不足以让公司录用。但是他一次次不断的碰撞,使得传递的总动量(能量)达到了微软的门槛,就被录用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和很多自然现象一样,石头很坚硬,水很软,然而却可以滴水穿石。水正是利用它坚韧不拔的毅力,连续不断的微弱冲量传递,洞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