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波兰引发的剧变在东欧各国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1989年2月11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几个迫切问题的立场》决议,指出匈牙利在特定的情况下,政治体制多元化可在多党制的范畴内实现。这一决定催化了匈牙利党内及社会上各种流派的衍生。匈牙利党内出现了强大的反对派,社会上新建和重新恢复活动的反对党和政治团体有30多个。当年6月13~21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与“反对派圆桌会议”代表和7个社会团体的代表举行了第一轮三方圆桌会议,共同商讨向多党制和平过渡的具体步骤和办法。10月17~20日召开的国会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改草案,包括国家性质、政治权力分配、人*权、多党制、*等诸多内容。宪法修改草案取消了*列宁主义政党在国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条款,认定“匈牙利是一个议会型、独立、*的法治国家”;同时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取消共和国主席团,改行总统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反对党通过自由大选掌握了全部政权,匈牙利结束了存在了43年的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局面。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2)
1989年11月11日,“柏林墙”倒塌,*德国政局突变之后,同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大学生*发展成数万人的*示威,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下台,“取消*”,并同警方发生了冲突。11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批准修改宪法,取消了关于共产党在社会中的领导作用的条款。12月19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批准了新政府施政纲领,指出新政府“将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多元化*政治体制”。1990年3月29日,联邦议会决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国。这样,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政权通过“温和的革命”,“天鹅绒般的革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9年11月10日,保加利亚共产党举行中央全会,保共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托多尔?日夫科夫在执政33年后被迫辞职,该国媒体称这是一次“宫廷政变”。12月7日,16个反对派组织联合成为右翼“*力量联盟”,向保加利亚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发起进攻,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问题。1990年1月和2月,保加利亚当权派和反对派就国家前途问题举行“圆桌会议”,决定对宪法进行修改。1991年7月12日,保加利亚新宪法规定,保加利亚改为多党议会制共和国,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
1989年12月16日,在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匈牙利族神父拉斯洛?托克什因反对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的政策而被当局驱逐。20日,该市的一些示威者夺取了军队的武器,开始向军队开火,罗马尼亚当局宣布该地区进入紧急状态。21日,齐奥塞斯库谴责蒂米什瓦拉市的冲突事件。22日,罗马尼亚军队倒戈,与支持齐奥塞斯库的保安部队展开巷战,局势急转直下,*群众包围了总统府,占领了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府大厦、国家电视台和电台,逮捕了齐奥塞斯库夫妇。同时,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告成立,接管了国务委员会和政府的一切权力。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救国阵线委员会组成的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这就是震撼东欧的罗马尼亚“十二月事件”。27日,救国阵线委员会颁布纲领,宣称“放弃一党领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政体”,“实行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29日,救国阵线委员会决定更改国名,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以暴力夺权方式开始向多党议会*制演变。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1990年4月17日召开的9届10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要实现“社会生活*化”和“新经济体制”。当年7月,出现难民潮。10月,地拉那等地发生大规模骚乱,参与者提出了改善经济状况、实现*化和释放*等要求。1990年12月11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举行9届13中全会,决定允许成立独立的政治组织,这实际上是宣布实行多党制。1991年3月31日,阿尔巴尼亚举行人民议会多元差额选举。新选举产生的人民议会于4月29日通过《宪法要则》,把“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宣布阿尔巴尼亚为“*法治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和“政治多元化”。6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召开“10大”,决定改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宣布“放弃*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阿尔巴尼亚也随其他东欧国家一道走上了政治转轨之路。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3)
南斯拉夫联邦面临解体
1989年,当苏联和东欧的政局发生剧变的时候,南共联盟和南斯拉夫联邦遭到强烈冲击,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迅速瓦解的情况下,西方把南斯拉夫联邦视为欧洲“社会主义的最后堡垒”,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南斯拉夫联邦各地不断发生*事件,处于动荡和走向解体的危机之中。
早在1988年12月30日,南斯拉夫联邦总理布兰科?米库里奇(波黑人)因联邦经济危机和各共和国“邦联化倾向”加剧,宣布解散联邦政府,一度出现政治危机。于是,在南斯拉夫联邦和南共联盟中央形成了4票对4票的状态,即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为一方,主张维护南共联盟和联邦的现行体制;而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四个共和国为另一方,支持改革联邦的党政体制。联邦党政部门已难以正常运作。
1989年1月10~11日,黑山共和国因对塞尔维亚在联邦的强硬政策不满,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活动。时任塞尔维亚共和国共盟主席的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借口“人民的不满”迫使黑山党政主要领导集体辞职,并将自己的亲信扶上台。
1989年2月中旬,科索沃自治省煤矿的阿族工人举行大*,成千上万的工人、职员、学生加入*活动,整个自治省陷入瘫痪。联邦主席团宣布在科索沃自治省实行*,派特种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进入*地区。这时,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和克罗地亚共和国的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组织大型*支持和声援科索沃自治省阿族的*活动,谴责塞尔维亚共和国实行“沙文主义政策”。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领导人还公开声称,“塞尔维亚对科索沃阿族的态度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政策毫无二致。每一个塞尔维亚人都可以辱骂阿尔巴尼亚人,而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后果。”1989年3月1日〔保〕《祖国阵线报》(Отечествен фронт),索非亚。
这时,塞尔维亚共和国强调要加强内部(包括两个自治省)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于3月28日通过了修改宪法的决议,取消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的地位,宣布这两个地区完全由塞尔维亚司法部门管辖。这实际上是否定了1974年宪法所赋予这两个自治省的所有权利。这对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1989年上半年,南斯拉夫联邦的党政领导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塞尔维亚共和国在联邦的垄断地位已严重动摇。1月,克罗地亚人安特?马尔科维奇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总理,年仅39岁的斯洛文尼亚人亚内兹?德尔诺夫舍克代表斯洛文尼亚担任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南共联盟主席团主席则由较为中立的马其顿人米兰?潘切夫斯基担任。在社会和政治形势对塞尔维亚不利的背景下,新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的米洛舍维奇决定利用“科索沃战役”600周年纪念日的机会,显示塞尔维亚共和国在联邦中的强势地位。6月28日,他在科索沃有近百万人参加的*上发表演讲时强调说,“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心脏”,“科索沃历史性战役六个世纪以来,我们又面临新的战斗……而且,不排除有新的战役。”韦?恩切夫:《南斯拉夫——最后一个巴尔干帝国》,第424页。他的这一讲话激起科索沃、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人们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在煽动塞尔维亚人同联邦内其他民族的矛盾,为南斯拉夫联邦解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4)
在这次*之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要求恢复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并向美国国会和欧洲议会投诉,称塞尔维亚共和国侵犯了科索沃阿族的*。这为后来的科索沃问题国际化迈出了第一步。
1988年底至1989年初,克罗地亚共和国发生了数起要求实行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的政治性示威活动。1989年上半年,在对待科索沃自治省*事件的态度上,克罗地亚共和国反对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做法,趁机决定从联邦派往科索沃自治省的特种部队中撤回全部克罗地亚人员,并停止缴纳援助不发达地区的基金。
1989年9月27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议会通过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认共和国的自决权和同联邦的分离权,并禁止联邦机构和军队在该共和国实施*的权利。修正案决定在宪法中删去“南共联盟的引导作用”的条款,为成立其他政党铺平了道路。当时,除了克罗地亚共和国以外,其他共和国和自治省在塞尔维亚的带领下向斯洛文尼亚群起而攻之,攻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领导人“出卖国家”、“肢解南斯拉夫”,认为鼓吹“多党制才是唯一的拯救办法”是“不折不扣的分离主义”。1989年10月8日〔南〕《政治报》,贝尔格莱德。
接着,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许多大型企业宣布断绝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经贸联系,塞尔维亚居民开始抵制斯洛文尼亚生产的商品。克罗地亚共和国则表示站在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一边。
众所周知,斯洛文尼亚是南斯拉夫联邦的第四大共和国,也是联邦内最富有的共和国。失去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的联邦制就难以存在下去。20世纪80年代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内部关于同经济上无能的“南方”(即欠发达的共和国和自治省)断绝经贸关系的观点已占上风,越来越倒向西欧。1989年末和1990年初,米洛舍维奇代表塞尔维亚共和国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领导人举行了多次谈判,试图改善南斯拉夫联邦政府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关系,但未取得预期效果。
面对国内外出现的严峻形势,1989年1月底2月初,南共联盟召开了13届20中全会,但领导层内部对南共联盟和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南共联盟中央委员德鲁日奇曾形象地把当时的南共联盟和南斯拉夫联邦比作两列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一列火车的火车头是塞尔维亚,另一列火车的火车头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南共联盟“联邦化”和南斯拉夫联邦“邦联化”问题。
早在1989年上半年,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就多次开会研究在东欧和南联邦正在发生和将会发生的事态。3月和5月,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和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曾先后表态,认为多党议会制不适合南斯拉夫联邦宪法,在这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成立各种政党会激化民族矛盾,甚至导致分裂联邦国家。
所以,南共联盟和联邦政府一开始不主张实行多党制,只赞成实行“政治多元化”。然而,面对东欧国家掀起的多党制狂潮,国内一部分反对派政党的进攻和西方国家的施压,南斯拉夫联邦党政领导人不得不步步退让。起初,他们只同意成立各种政党,想把反对党的活动限制在统一战线组织——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的范围之内,但这种想法已抵挡不住反对党发起的公开挑战。南共联盟在1989年10月召开的13届23中全会通过了《政治体制改革纲领》,表示愿意放弃“一党垄断”,接受多党制政治模式。自打开这一缺口后,南共联盟领导层内的分歧日益严重,共盟的“联邦化”问题更加突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5)
南共联盟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即使在这时,南共联盟领导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90年初,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书记科罗舍茨乐观地预测,南共联盟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各共和国多党议会选举中获胜。南共联盟领导人还认为,南斯拉夫人民夺取政权跟其他东欧国家不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打出来的,是用自己的鲜血赢得的,战后又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所以,即使实行多党议会选举,南共联盟也能稳操胜券。然而,此后的事态发展却令南共联盟领导人措手不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