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企业政治研究-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这种生理需求与情感需求同时存在的特性,我们完全可以承传玛克斯的思维方式来描述,称之为人类需求二重性。既称之为二重性,那么就是说,人在获取生活能源的时候,不仅需要获取生理能源,同时还需获取情感能源。没有物质基础的尊严,人类生命的生理运动便无法延续,箕子不食周粟,义虽高,但必然会饿死在首阳山;没有尊严的物质人们也必然产生情感牴忤,宁愿“舍生而取义”,故箕子明知不食周粟将死,却仍然不食周粟。足见在满足人类需求时,生理元素与情感元素不可偏缺。

  人的情感需求常常表现为“不可理喻”。说川湘两地喜食辣味是气候使然,然而川湘两地不食辣味的大有人在,也并没因未食辣而生命中止。婉言总是悦耳,直言毕竟如骨哽喉,虽然人人都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然而,“悦耳”和“哽喉”的情感感受总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利于行”只是一种理智认识。而且,不同人在情感需求上,视觉、听觉、味觉、体觉、感觉经常因人而异,苦是人类唯恐避之不及的味觉,可苦咖啡却能成为一些人几上的特别嗜好,仿若灵魂深处一首不朽的诗。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并没有真正的理由可寻,这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无法苛责的特性。

  人类情感需求应当是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课题,这里只此提示,经济现象永远不会只是一个超人类的自然物质现象,人类经济行为总是带着浓浓的情感印记,更重要的是,许多的人类情感需求必须通过经济形式来满足。经济满足一般也会表现为情感需求的满足。换句话说,经济运动总是无可避免地贯串着情感活动。

  人类情感活动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世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着不同的情感表现。个人情感世界无法完整解读定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求往往是无法完整复制的。因此,研究社会经济,试图仅仅用解读物质运动的同一律思维方式来解读经济运动,很多经济现象便无法破解。同样地,社会经济生活中,仅仅单纯的追求经济运动的完全同一结果,是与人类生活规律相违背的。经济以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其本质是服务于人类生活,如果反过来让生活需求成为经济的奴隶,是一种反人类的表现,是人性的泯灭。20世纪初期的泰罗制便是这样。

  中国自以来的教育崇尚理性教育,理性型的教育总是把人类最活跃的情感需求摒弃在教育之外,结果将丰富多彩的人类抽象成干巴巴的教条。殊不知,真正推动人类需求进步的是人类情感需求。我们只要稍加研究便可发现,人类的生理需求几乎是一个千古恒定,而情感需求才是一个真正可爱的色彩斑斓世界。人类社会运动之所以不是机械的物质运动,也不是动物的直线运动,就在于人类存在一个多变的情感。由于人类情感的多变和难以捉摸,一些人便试图以强制的方式或教育的方式贬谪情感,使其成一块理性上的灰*域而使人们不越雷池,便于统辖与管制,为政治专制、经济专制,乃至文化专制垫铺。而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昭示出一个不变的规律,人类每一次的进化都是一种情感上的释放。

  至今的多数学术理论,总是把人的情感需求归识为文化需求,这是一种谬误。文化与情感并不是同一范畴,文化也有理性文化,诸子百家、周易老庄、程朱理学,大多都是理性文化,早期儒家学说人情味还是比较浓的,“仁者爱人”并不是孔子空洞的口号,其《论语》确实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后期的程朱理学把好端端的儒家学说演化成“礼”教,将生动的情感需求抽象成公式,则是一种僵化了的文化。因此,文化需求与情感需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将人的生理需求比喻为骨架,那么,情感需求则是血肉,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稍许分离。我们研究人的需求,是不能摒弃人的情感需求的,而且应当成为研究重点,才能总结出真正的人类需求发展规律。

劳动是社会价值增长过程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通过上面对经济过程的探讨我们认识到,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一切。为什么说是劳动创造了财富的问题,前人早已论述得非常清楚,这里需要着重讨论的是劳动的社会化问题。劳动社会化不仅仅表现在突破单干、溢出家庭的外延扩展上,更重要的是劳动行为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现代人类社会里,任何一个劳动过程的发生,都将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联系发生,而且联系日益密切。企业是劳动不断社会化的产物,认识企业的本质不能不深入探讨人类劳动社会化。

  1、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增长过程

  劳动是一种人类行为,然而,并不是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劳动,人的行为存在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劳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无意识行为显然不是劳动行为。所谓“有意识”,即是指行为强烈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其中,目的性是自觉性的原动力,没有目的就不会有动力,也就不会有自觉性;目的越明确,动力越大;目的越集中,动力也越集中;目的越准确,动力发挥的效率越高。人的劳动干劲、劳动积极性就在于目的确定的科学性。如果把人的主观动能比作核能,那么,目的则是重水,是维持、控制人的主观动能朝着一定的方向用力的管束力。这种将人的动能与目的紧密结合起来的机制,就是劳动过程。因为目的内涵上的趋同性和外延上的普遍联系,目的可以并合,也可以组合;可以扩展,也可以压缩,连结这些目的的内在吸引力是目的本身内核——利益。因此,从语言上扩展来看,目的就是利益的同义词。目标管理理论运用的就是这个机理。

  目的的内核是利益,这个利益又是什么呢?“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一著名论断启示我们,劳动行为的目的就是“价值创造”,这个“价值创造”就是利益。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劳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朝着价值创造这一目的自觉地开展劳动。

  “价值创造”有着较宽的语言涵盖。“价值创造”意味着价值的创新,即在原“价值”上出现一个增长。这样就有了一个要讨论的问题:原“价值”是指什么。因为“创造”是相对于这个原“价值”的。例如盗窃的财物,相对于盗窃者自身利益是增长了价值,但相对于被盗者而言,却是损失了价值;同样地,日本军国主义者武装侵略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者而言是增长了价值,但对于中日两国人民则是一场深重灾难。可见,“创造价值”的原“价值”应当是指向一个广大的社会基面,并不是相对于受益者的利益。

  也就是说,“创造价值”应当是无损于社会整体存量的利益增长,虽然利益增长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社会利益存量,但增长的利益比消耗的利益价值更高。这种消耗不是利益的灭损,而是资源投入,即投入一定的资源而再生出更多的资源。依照“价值创造”论命题,就是投入一定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价值,一个新的价值产生了,必然是社会存量价值的增长,简言之就是价值增长。这种价值增长是以社会存量来检验的,所以,严格的学术用语,价值增长应为社会价值增长。检验一个行为结果是不是社会价值增长,或是否促进了社会价值增长,并不需要精确的统计手段,只需看这个价值增长过程中是否损害了其他利益,没有损害就是社会价值增长。反之则不是。

  价值创造与价值增长在语义上并无重大差别,我们采用“价值增长”,而不采用“价值创造”,是基于经济数据排列判读习惯,让语汇更有阅读上的熟识感,别无他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劳动过程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劳动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动作或行为。一个动作或行为,可以认识为劳动动作或劳动行为,但绝不能认识为就是劳动的全部。劳动是由许多劳动行为组合而成的行为系统过程,简单的劳动行为不能创造出完整的价值。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这样。

  第二,劳动是一个社会价值增长行为,而不是别的什么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而劳动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增长”。不是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不能称之为劳动行为。人的消费行为不是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所以,人的消费行为不是劳动行为。

  第三,劳动具有的“有目的”性,其主观意愿特性非常明晰。劳动的目的不仅非常明确,而且,这个目的是经过人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判断而形成的,是人的一种清晰的思维结果。目的的存在与否不以行为结果认定,行为结果与目的意愿相一致,是行为的成功,否则为失败。因此,仅仅有社会价值增长这个结果,但行为的目的意愿并不是社会价值增长,不能认定为劳动行为,有如战士打靶射中了一只野狗仍然不是打猎一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中,社会价值增长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首先是一个期望。这个期望以目标的形式存在着。

  第四,劳动是人类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特有命题。虽然人类劳动过程中也有动物参与,但动物的参与不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只表现为人类对动物能动特性的发现与利用。所以,人类过程中的动物只是一种工具。

  第五,由于劳动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便确定了劳动的经济范畴属性。人类非经济范畴行为是影响社会价值增长的重要因素,如娱乐行为可以适当提高人类劳动的兴趣,然而,那不是一个具体的社会价值增长目标系统中的劳动行为,只是一个社会价值增长目标系统的外部因素。

  归结上述可以说,劳动的本质特性就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增长过程。当然 ,我们也可将其表述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创造过程。。 最好的txt下载网

劳动过程的一般形式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2、劳动过程的一般形式

  劳动是根据人类需求而进行的,人类生活需要什么,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出现。人类生活需求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劳动形式表现出极其的多样化,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而日益丰富多彩。

  我们已经认识到,从劳动力形式来说,人类劳动可以区分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而从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上看,劳动形式非常复杂,很难做到学术精确上的类别划分,中国国家统计局现执行的行业分类标准多达24个门类、98个大类、508个中类、1001个小类。劳动在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上的复杂性,源于使用价值的可分割性,这深刻反映了劳动组合的内在机理,也深刻反映了劳动成果利益多元特性的客观基础。

  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是人类需求原点,是劳动价值依存的物质基础。采矿、种植、养殖、制造、加工、仓贮、建筑、运输、贸易、餐饮、旅馆、金融、文化、医务等,不同的劳动形式体现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功用,不同的劳动形式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和组织方法。这种以劳动成果使用价值为特性的劳动形式分类,是劳动行业分类的客观基础,人们认识劳动一般也是从这个角度开始的。

  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劳动产品有着不同的技术流程,不同的技术流程又体现为一个个的流程环节,这个流程环节一般通称为工序。工序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基本技术单元,有着独立的技术结果,钉一颗钉子,修改一篇文章,都可是一道工序。一个劳动过程的工序的多少,由这个劳动产品的特点与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决定。越简单的产品工序越少,反之越多,劳动的简单与复杂之分就在于劳动工序的多与少。工序之间的关系有平行的,有递进的,也存在着交叉。不同的劳动环节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不同的技术水平决定着一定劳动时间内劳动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劳动动作是劳动活动的最基本元素。没有动作,不成其为劳动,即使是智力劳动也必须将思维结果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收集资料,发出声音,写成文字,绘成画面,或做出表情。因此,一个工序总是由若干劳动动作构成。劳动动作不仅表现为劳动活动的最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