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完善,所拍影片为“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等五大类,前后历时十年之久。 1922年,新剧界郑正秋、周剑云和一度参与交易所生意的张石川等人决定投资电影事业,筹备成立明星影片公司。他们欲通过电影来“补家庭教育暨社会教育之不久”以改良社会(参看《影戏杂志》第一卷第3号,1922年5月25日文章),何况“影戏潮流”有利可图。明星影片公司就设在上海贵州路原大同交易所内,公司职员中不少是交易所倒闭后的求职人员。明星公司拍摄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尚佳的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二八佳人》等。明星公司的成功,使社会上投资开设电影公司者日众。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共有近40家摄制电影的公司,其余挂牌而形同虚设的尚有一百多家。在这40家公司中,以大中华、百合、天一、长城、祚州、民新、联华等公司为佼佼者。拍摄的片种有“黑幕片”、武侠片、古装戏曲片、纪录片等,既有《白芙蓉》、《东方夜谭》、《媚眼侠》、《盘丝洞》之类庸俗低劣之作,也不乏像《天涯歌女》、《胡都春梦》、《难为了妹妹》等佳品。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4)
民国初期电影公司林立,拍片甚多,原因是拍片成本不高,只要影片稍够水准,就不难售出。以1926—1927年为例,那时底片4.5分钱一尺,副片2分钱一尺,洗一套拷贝约300银圆。编导、演员酬劳均低,女主角日工资4—7圆,或月支200圆,男演员更少,配角和临时演员大多义务参加。所以拍一部片子仅需4000圆。电影市场以上海为主,片子在上海放映收入即可收回成本的1/2,加上发行到全国和海外的收入,盈利高达一倍以上。民国初期拍摄的电影很呆板,谈不上什么镜头、导演、技巧运用。只要把摄影机架好,镜头对准演戏的演员,固定不动,永远是一个“远景”,直到一盒200尺底片拍完为止。又因为是无声片,不需录音,演员表演时只要动嘴,不必出声,技术很简单。 1926年12月,美国的有声电影传入中国,各地大电影院纷纷改装设备,放映有声电影。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现代电影院 1927年,美国商业部海外代表有一份报告《中国的电影市场》(刊载于美国《贸易信息公报》467期)提供了当时中国电影状况的信息。这份报告提到:“中国目前有一百零六家电影院,共六万八千个座位。它们分布于十八个大城市”,主要是通商口岸,而在106家影院里面,上海占26家,也就是四分之一。1920年代最豪华的电影院是奥登(Odeon),有1420个座位:“底楼的座位按现代影院的风格来设计,包厢里则都是皮套座椅(在上海,好座位总是在包厢里,便宜的在底楼)。” 1930年美国商业部的《贸易信息公报》722期刊载一份《电影在中国》的报告,指出“欧美所有的大制片公司都在上海有代理和发行人”,还记录了豪华影院的门票价:“从二角到三圆”(合美金7分到1元)。为了吸引上海的电影观众,“电影院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广告策略,尤其是那些首轮影院。广告的主要媒介是中外日报,在城市各处、电车和公共汽车上张贴的海报和宣传画,霓虹灯以及其他的电招牌,新片预告邮件”,再加上电影院出售的一系列电影杂志。在《良友》画报上连载了好几期的奥登影院的英文广告是这样写的:“奥登是东方最宽敞最华美的电影宫殿。完美的构造和设计。一切为观众的舒适和健康着想。奥登首家为您提供最佳影像。” 奥登亦不过是上海12家有殖民英文名中的一个,其余还有卡尔登(Carlton)、恩派亚(Empire)、夏令配克(Olympic,即Embassy)、中央(Palace)、维多利亚(Victoria)、巴黎(Paris)、上海(Isis)、美琪(Majestic),等等。在这些影院,好莱坞的八大电影公司都享有放映他们首轮影片的权利。 不过,奥登的豪华魅力迅速被革新了的大光明影院取而代之。大光明于1933年开张,配有空调,由著名的捷克建筑师乌达克(Ladislaus Hudec)设计,计有2000个沙发座。(1939年后还配备了“译意风”,也即当地的一家英文报纸所谓的“中国风”(Sinophone),可资同步翻译。)宽敞的艺饰风格的大堂,三座喷泉,霓虹闪烁的巨幅遮帘以及淡绿色的盥洗室。《大美沪报和水星》为“大光明的新发明”登了这样的标题——《中国风:给本土影迷的大恩惠》。 电影院在物质和文化上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种新习惯——看电影去;而如果没有这种文化气候,中国本土电影业的迅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早期电影制作环境简陋,但中国电影制作者们还是力争跟上西方电影的潮流。早期电影业的一大赞助商实际上是商务印书馆。到20年代,从流行小说和戏剧中取材的中国无声电影已经有了相当的观众。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会说话”的电影在好莱坞首映的第二年,上海的首轮影院就开始播映有声片了。 1930年,明星、友联等影片公司开始从事国产有声片的摄制。由于资金、设备和技术上的困难,这两家公司采用了成本低、制作简单的蜡盘发音方法。1931年3月15日,明星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国产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轰动全国及南洋华侨社会。接着友联生产的《虞美人》也于5月24日在上海夏令配克影院与观众见面。同年,天一、大中国和明星三公司,又聘请外国技师,分别摄成了采用片上发音方法的《歌场春色》、《雨过天晴》、《旧时京华》三部新片。 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上海的电影票价 上海放映电影的场次,有“首轮、二轮、三轮”之分别。头等电影院,专映首轮影片,特别是名片。二等电影院,专映第二轮放映的名片,和小公司出品的影片。三等电影院规模狭小,完全放映三轮、末轮片(旧片)。所以电影票价的档次差别比较大。 不仅有首轮、二轮、三轮的级差,而且有日场和夜场的级差。同一电影院又有楼上、楼下,中排、前排、后排座位的级差。 一般说来,在20—30年代,上海电影票价的档次约为—— 日场:7角、5角、3角、1角; 夜场:8角、6角、4角、2角; 夏季露天电影一般票价仅为1角钱一张。 头等电影院放映首轮名片的票价,夜场为8角至6角,日场为7角至5角;最贵的是1圆。三等电影院票价仅为1角至2角。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5)
北京各电影院的票价 经多年搜罗,我找到1916—1938年间先后6部以《北京指南》、《北京便览》、《北平指南》为书名的游览手册,可以看出这二十多年间北京电影业发展之一斑。 根据民国五年(1916年)九月出版的《北京指南》卷五所载“电光影戏”一条,民国初年北京电影院情况如下—— “电光影戏,京中称为‘电影’,初自泰西流入中国南方各埠,继自上海天津等处,流行入京。惟专设常演之处,亦无多多。于戏园中加演之余,则东安、西安市场中间或有专演者。看资则贵贱不等。大抵专门常演之处,则取资贵,优等须八角,头等四角,二等二角半,起码铜元十二个。其稍便宜者,则以铜元为标码,头等二十四枚,二等二十枚,三等十二枚。” 电光影戏之专演者(两处):平安电影公司——东长安街;大观楼电影公司——大栅栏。加演者:三庆园,升平电影(场)——大栅栏南;庆乐园,华安电影(场)——大栅栏中。 又,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九月出版的《北平指南》第八编所载“戏园电影院”条目—— “北平电影院价目,平时最高者五角,最低二角。有加演特别片时,加价不过一圆而已。”电影院列出十家:中天电影院——绒线胡同,真光电影院——东安门外大街,平安电影院——东长安街,中央电影院——北新华街,吉祥电影院——东安市场内,春明电影院——东四商场内,大观楼电影院——前门外大栅栏,青年会电影院——米市大街(即后来的光陆电影院),通俗教育馆电影院——钟楼,国货陈列馆电影院——前门箭楼。 其中设备最好的真光电影院,票价大体分三个档次:一等是专利特轮名片,即“只此一家”上映的获奖的世界名片,如《赖婚》、《自由魂》及后来的《乱世佳人》等,最高票价银洋圆,最低6角;二等价是多家上映的头轮片,最高1圆,最低5角;三等价是复映片,最高8角,最低4角。那时银洋2圆可以买一袋面粉(注:合40斤)。1922年3月曾举办特场电影,上映《书痴福》,最高票价5角,最低2角。 20世纪30年代电影演员的经济生活 30年代,由于一批左翼作家、演员的努力,中国的电影事业迈进了新阶段。上海成为东方电影艺术中心,影星云集。1931—1933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了电影小组,剧联成员夏衍、阿英、郑伯奇、沈西苓、赵丹、魏鹤龄先后进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导演和演员;1932年,田汉、阳翰笙等作为严春堂的总顾问,筹建了艺华影片公司,并拍摄了《生之意志》、《肉搏》等影片。金焰、郑君里等分别在联华公司当演员;汤晓丹、司徒慧敏则进入了天一公司。 30年代中国电影步入黄金时代,以《渔光曲》、《桃李劫》、《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为代表的影片已经走向世界。电影艺术中心——上海的影业公司有4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明星、天一、电通、联华、艺华等。 昔日明星们的经济状况究竟如何呢?未见系统研究。但我从先辈们的遗物中找到当时留下的两种史料:(1)若干部影片主要演员的片酬合同;(2)影业公司长期聘用的月薪合同。当时片酬最高纪录是胡蝶,2000圆(合今6万元),但其中1000圆为现金,另外1000圆为股本入账;其次阮玲玉,1000圆(合今3万元)。普通演员月薪最低起点为30圆(合今1000元),较高的为数百银圆。一般收入的幅度在这两端之间。不妨再举几个例证。 1。 陈波儿 1907年7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原名陈舜华。 我查到了第一手史料:当时陈波儿留存的两份片酬合同。 1934年4月,陈波儿正式进入明星影片公司。5月签订了拍摄无声影片《青春线》的合同,期限为4个月,片酬300银圆。见证人张凤梧(阿英)、郑君平(郑伯奇)。 几乎同时,1934年5月,陈波儿又与电通公司签订了拍摄有声影片《桃李劫》的合同。约定从5月16日到8月15日,整整三个月期间参加影片《桃李劫》的拍摄工作,担任女主角,片酬300银圆。分两期支付:第一期150银圆在合同签订之日支付,第二期150银圆于全片完成后支付。合同介绍人司徒慧敏,证明人应云卫。 这一年10月29日,《现代演剧》杂志记者吴湄采访了陈波儿。记者问起:“陈小姐每月的生活费要多少?”回答说:“不到一百块吧。” 1934年,陈波儿不仅成功地主演了两部电影,还发表了23篇文章。稿酬为千字3银圆。因此,她每月收入超过200银圆。 我还查到了当时陈波儿留下的两份长期合同。 在1935年5月,电通公司跟陈波儿签订了长期聘用合同,时限为二年。约定薪金为: 从1935年5月到1936年5月,月薪140银圆; 从1936年6月到1937年5月,月薪160银圆。 但是电通影片公司于1935年底被迫结束,陈波儿转到明星公司二厂。1936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又和陈波儿签订了聘用合同,为期三年,从1936年6月1日起,到1938年5月31日为止。合同规定月薪为200银圆(一年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合同被迫中断)。。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6)
2。 艾霞 生于1913年。她在30年代初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加入天一影片公司做普通演员,试用期月薪只有30银圆。 1932年她转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主演,月薪由60银圆增加到100银圆。1934年初,艾霞自杀身亡。 3。 王莹 1913年3月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原名俞志华。生母早丧,幼年被继母卖为童养媳,出逃后被舅妈收养,改名王克勤。17岁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共地下党。 1932年王莹进入电影圈,首次在天一影片公司主演了《女性的呐喊》,然后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铁板红泪录》、《同仇》。两年内积攒了将近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