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均消费量,每年大米1248斤,面粉310斤;豆油75斤,猪肉51斤或牛肉72斤,青菜850斤;鲜鱼58斤;衣物用布176尺,可做10套单衣裤加10双布鞋,也就是平均每年每人两套单衣裤加两双布鞋。  根据《上海市统计·上海零售物价表(1928—1931年)》,上述生活水平,可折合为:  吃饭:每个等成人每月粮食32斤半(大米和面粉),每斤6至7分钱;1—1。5斤猪肉或牛肉,每斤2角至3角钱;1斤半鲜鱼,每斤1角6分钱;18斤蔬菜,每斤2至3分钱;1。6斤豆油,每斤2角钱。  穿衣:每个等成人每年衣物用布44尺,每尺布1角5分钱。全家衣物总值116圆,其中衣服价值73圆,每家仅有棉袄两件、棉裤两条,棉袍子两件,夹袄两件;人均两条短衫、两条单裤、一件棉衣。仅仅少数人家备有蚊帐和枕头。  这样的生活是相当贫苦的。  按照日用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当时国币1圆=今人民币30—35元。  根据国民政府工商部对于工人生活的调查统计,1928—1929年上海产业工人中的男工月工资最高为50圆,最低为8圆,一般为15。8圆;女工月工资最高为24圆,最低为7圆,一般为12。5圆;此外还有奖金、津贴等附加收入。上海工人家庭一般为4—5口人,通常有两人同时做工,一般每月工资收入为28至32圆左右,年工资约为336—384圆;加上奖金和津贴,还能多几十圆,一家总收入达到每年400圆左右。  又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工商局1931年统计,当时中国城市下层一个五口之家的月均生活费为27。2圆。也就是说,这样的家庭仅能维持收支平衡,少有积蓄,经济生活相当紧张,甚至很艰难。  职工收入稍高的,如上海申新纺织公司,这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纺织企业,工资分为7等12级。1927年厂长、总工程师月薪为400圆,而第七等副班工人月工资为20—30圆。  又据1927—1929年间上海社会调查所、南京市社会局、金陵大学对上海、南京、北京、安徽等地各类家庭消费情况的调查资料,南京和上海的工人、店员家庭平均每年消费390—475圆,每月33—40圆。北平的车夫、手工业者每年消费200多圆;而以安徽的农户消费水平最低,每年仅185圆,每月15圆。上述统计数字稍有差别,但是出入不大,仍可做出基本一致的结论。  20世纪20年代上海市的一般生活水平  根据《中国劳动问题》的资料(光华书局1927年版),上海一个典型市民五口之家(相当于4个“等成人”的消费)的生活水平,以每月200银圆为中上等之分界线;每月66银圆为一般市民经济状况,每月100以上至200银圆左右为中等生活;每月30银圆为贫民的下等生活分界线。  一家月收入66银圆,也就是每年800银圆(相当于今人民币28000元),每个“等成人”每月16圆6角7分(合今583元)。这样水平的家庭,在上海工人里面大约占4%,而在普通的知识阶层和职员中占多数。根据1925—1926年上海市的物价情况,这样的市民家庭生活水平如下:  1。 食品类  每年用于基本食品(一日三餐)消费352银圆,占总支出的44%,平均每个等成人88银圆,每月7圆3角3分;按照当时物价,每人每月可以消费——  早餐:豆浆和早点大饼、油条、包子等,每天5分,共1圆5角;  中晚餐:32斤大米,每斤7分,共2圆2角;6斤猪肉(或鲜鱼),每斤1角8分,共1圆8分;3斤鸡蛋,每斤2角2分,共6角6分;10斤豆腐,每斤(4块)3分,共3角;20斤蔬菜,每斤平均5分,共1圆;2斤植物油,每斤1角6分,共3角2分;1斤白糖,每斤1角1分;1斤半酱油,每斤8分,共1角2分;半斤食盐,每斤4分,共2分;等等。 。 想看书来

自由撰稿人的经济状况(7)
2。 住房  每年用于房租60银圆,占总支出的7。5%,月租金5圆,一般只能住平民地段“石库门弄堂”楼房的两间屋子(市中心繁华区和租界一带房租很贵,比北京城区贵好几倍),平均每间居住2人;有马桶,有自用厨房,没有浴室。  3。 穿着  每年用于衣服鞋帽84银圆,占总支出的10。5%,平均每个等成人21银圆。一般自己买布找裁缝做服装,细布每尺1角钱,呢料(或士林布)每尺1角5分。做一套普通服装大约用16—20尺布,加上裁缝工钱总共3—5块钱就可以了。  成衣和鞋帽的价格,在大百货商店和小作坊是不同的,差价还不少。例如一双皮鞋,在上海市虹口的皮鞋作坊中实售价5圆,在著名的大百货商店里标价可达14圆。  4。 燃料、水电  每年用于燃料、水电费39银圆,占总支出的4。9%,燃料通常用于烹调(煤球炉子)、取暖。有一些家庭无电灯用于照明(煤油灯),但是电灯和自来水在上海愈来愈普及,后来盖的弄堂楼房一般都有水电设备。  煤球每担1角4分,煤油每斤7分,火柴一包(10盒)8分,等等。  5。 杂项  每年用于杂项265银圆,占总支出的33。1%,包括嗜好费、洗衣费、交通费、教育费、娱乐费、卫生费等等。  茶叶(普通)每斤2角3分,香烟(普通)每条10包3角5分,白酒每斤1角4分,黄酒每斤5分,肥皂每块4—5分,等等。  上海市的交通费,据1924年《小说世界》所载,电车从东新桥到小西门3分钱。据周瘦鹃著文:“黄歇浦畔之有电车,殆十余年矣。初行于租界,华界继起亦有年。风驰电掣,瞬息数里,人坐其中,几疑列子作御风行也。且为价甚廉,自二铜元起,至多不过十余铜元。”(引自《紫兰花片》,1923年。)  民国以后1银圆可换铜元100多枚,1921年在上海市1银圆可换154枚,所以2铜元大致等于1分半钱。  电影票每张1—2角;京剧或话剧票每张6角—1圆。  高雅娱乐:上海市名园之一愚园的入场券2角(据《旧上海30年见闻录》)。  西洋化的游乐场,如法租界顾家花园的游艺会,入场券1圆;可观赏歌舞班“蝴蝶社”等演出;又跳舞场门券1圆,这种门券可充西餐的“吃资”,如饮冰汽水每瓶2角(据1926年《红玫瑰》第4卷24期)。  休假日如果包一辆小汽车出游,从静安寺到吴淞海边,单去5圆,来回要9圆(据1923年8月郭沫若《月蚀》)。  这样的生活可称为小康水平,包括普通职员和中学教师、半数小学教师等。与前述贫民家庭相比,日常生活费大致为两倍。这也就是当时上海一般知识阶层的经济状况。20世纪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20世纪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中国综合性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以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的正式成立为标志。虽然我国现代教育的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并不低。30年代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教授、讲师队伍,而且迅速地跟西方大学接轨。  1928年以后,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原首都北京改名北平。虽然北平不再是全国政治中心,但依旧具有文化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1931年,北平有正规高等学府26所,几乎占全国一半。著名的国立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私立大学有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中法大学等。北平的中等学校,1929年有48所,1938年有88所。此外还有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专家学者们待遇相当高。每年文化教育经费国币400多万圆,加上各大学基金等,总数约1000万银圆。  当时文教界薪金收入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学毕业后晋升级别比较快,二是同一级别的薪金数额逐年增长。文化人收入丰厚,成为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北平的大、中学生有十几万人,以每人每年消费100银圆计算,学生消费额又是1000万银圆。  所以当时就有人指出:“北平因文化教育事业而流通的金额,总数大约国币两千万银圆(约合今人民币6—7亿元),这不能不说是北平的生命线。”(引自《北平漫话》,1936年出版。)  1929—1934年,上海市有大学和专科学校共32所,其中著名的有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中等学校149所。特别是从1917年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来,上海市各种职业学校比较发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立即对教育制度、课程强加行政干预,除增加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政治理论课以外,###一再强调纠正“重文轻理工”的倾向,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要求“注重实用课程”。  当时全国大学中的文科、法科学生共17000名,而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的学生总共只有8000名。于是###规定:文法科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实业(理工农医)招生人数。而在上海早已形成了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基础理论学科为辅的实用教学结构。  同时,工商人士介入教育界的倾向愈来愈明显,例如1931年浸会书局筹办沪江大学,其中商学院的启动资金5万圆就是由金融工商界提供的,这个学院的顾问委员会由25名工商界人士(包括中国银行总裁张公权、全国商会会长林康侯等)组成。

自由撰稿人的经济状况(8)
高等院校的“京派”与“海派”之分逐渐明显起来。。 最好的txt下载网

20世纪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1)
20世纪30年代银圆(或国币)的购买力  1928年以后的十年内,中国的银圆、国币和法币比较坚挺,只在1937—1938年间物价水平(受抗日战争影响)有轻微的上涨,但仍保持基本稳定。所以30年代的经济情况便于用同一的物价、币值标准来和现在作比较。  以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的实际购买力估算,1930—1936年银圆(或国币)1圆,约相当于今人民币30元左右。  例如,以主要食物的价格计算:1930—1936年大米每石10圆左右(当时1石=160市斤),合每斤6.2分钱,猪肉每斤2角钱,白糖每斤1角钱,食盐每斤2—5分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鸡蛋每斤2角钱。  又以饭店的客饭价钱作比较,30年代北平一份西餐大菜套餐为5角—1圆2角钱,今日同样的一份大约15—60元,相差30—50倍。  以快餐面条作比较,30年代一碗光面4分钱,今日一碗光面1—2元,相差25—50倍。  以信件的邮资作比较,30年代国内邮简3—4分钱,今日为6—8角钱,相差20倍。  再以图书的定价作比较,30年代一本3—5角钱的书,今日为10—20元左右,大约相差40倍。  本章对于30年代我国大中学校的生活状况,分别进行考证,对于当时北平、上海两地的生活背景(衣食住行等生活费)进行对比。  抗战以前学者的教学收入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了《大学教员资格条例》20条及《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分4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12级。  进入30年代,待遇的标准有所提高。按1927年规定,教授一级月薪500圆,到1934年增加为600圆,约合今人民币18000元;副教授一级月薪由340圆提高到400圆,约合今人民币12000元,等等(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所载“大学教师薪俸表”,开明书店1934年)。  1931年1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年会决定,在今后5年内每年拨款20万圆给北京大学,作设立研究讲座、聘请专任教授以及购置图书仪器之用。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聘请胡适之担任北大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月薪600圆;并设专任教授15人,研究讲座9人,月薪450圆(参看《顾颉刚日记》)。  1931年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上任后,为招聘贤能,颁布规定:教授月薪300至500圆,而且每位教授可以拥有一栋新住宅;讲师月薪为200至300圆,教员月薪为100至200圆,助教月薪为80至140圆;学校行政职员月薪为30至100圆,工人(勤杂工)月薪9至25圆(引自《30年代清华大学手册》)。  30年代初在北平担任教授的,北京大学有胡适、刘半农、罗常培、周作人等;清华大学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俞平伯、杨树达等;北京师范大学有钱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