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海关等要害部门,都要聘用外人经管洋务,他总是于心不安。盛宣怀深感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科技人才的匮乏,认识到“兴学树人,为当务之急”,于是致力于创办新式教育。西学学堂(后来正式改名为北洋大学堂)的诞生,是中国人自行创办高等教育的开始。
清末四所大学的状况(3)
北洋大学堂的学习条件 北洋大学堂创办后,学生一切费用全免,书籍、纸张、笔墨,以及食宿费都由国家供给。此外,每月还发给学生膏火费白银一至七两不等,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长(每两白银合1.4—1.5银圆)。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大多数读书人仍视科举为正途,对所谓西学不大承认。所以盛宣怀在创办学堂时即规定对学生一定要给予较高的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报考,以保证教学质量。十年后(1905)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学习西学风气的逐渐推广,发给学生的膏火费也就越来越少了。 初创时期,所招收的学生,以江浙、两广、河北及天津市为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多为中产或下层,多数学生经济并不富裕,取自家庭费用常较其他学校少。北洋大学堂因系官办,经费充裕,一切学习费用、食宿均由学校供给。为鼓励学生读书,学堂还举行月考、季考,成绩优良的前几名给予奖赏。 据老校友回忆,当时学生平均年龄较大,功课特紧。此外,北洋大学堂的学生生活还有两个特点:一是统舱式的宿舍;二是自己组织“膳团”。 别的学校,住宿条件都是几个学生共一间,而北洋大学堂是几十人共一大间,里面又分割成一人一小间。原来那时北洋大学堂的宿舍,是就武库(军械库)改建的,类似大轮船的“统舱”。两排长方形平房,均四面有窗,各向南中间开一大门。平房内部,用六尺多高的木板或板墙,分隔成若干约六尺宽、五尺深的小房间,用蓝布帘隔开,中置一走廊。每间向着布帘置一木床,床前成直角置一书桌。在两间之壁上,开洞置一电灯(再早为一盏油灯)作照明之用。除靠在窗前走廊的一排外,白天非用电灯不可。一大间的中间是起坐处,中置一大火炉,因为板壁并不到顶,此炉使全宿舍温暖有余。另外有空屋子作为盥洗间。初进学校的一定得住“黑间”,年级渐高,就可迁住较好的临窗房间。在自修或就睡时,把布帘拉上,就没人扰乱;围聚在起坐处又如一家人。 北洋学生的膳食,最早由学校统一办理,后来交学生自己组织“膳团”经营。当时学生主要来自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两广、河北各县及天津市,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经济条件自行组合。每设一膳团,其房屋、桌凳、锅灶、水电,以及司厨、采购等,均由学校供给。 北洋学生勤奋好学,刻苦读书。每日上下午有八小时在课堂,晚间三小时自修。课程紧,作业多,星期日学生多半还要读书。校址远离闹市,学生几乎不进市区游逛,都是专心求学,对每门功课认真钻研。有些学生家在天津,离校不远,但因潜心苦读,往往一个学期也只回家两三次。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受重视。1899年,北洋大学堂有了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钦字第壹号)的获得者,就是毕业于北洋大学堂法律学门的王宠惠,后来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他的哥哥王宠佑,也于同期从北洋采矿冶金学门毕业。 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委派大臣张亨嘉、陈宝琛会考北洋大学堂毕业学生,列出最优等3名,优等8名,中等4名。北洋大学堂始终以重质不重量的作风,蜚声于世。 成批的北洋大学优等生,直接进入美国大学深造。 北洋大学堂教师的待遇 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全部经费由国家拨款。仅头等学堂(大学本科)每年所需经费就达白银4万两左右。 教师待遇也是相当优厚的。1898年头等学堂教师的薪金共计白银2.16万两,占学堂全年经费3.9万余两的一半多。 学堂当时为了强调西学,保证教师质量,所聘请的外籍教师的收入和生活待遇,都超过他们在本国的水平。比如担任专业课的外籍教师月薪可达白银200两,约合280银圆(合今人民币2万元);教授外文的华人教师月薪100两左右,约合140银圆(合今人民币1万元)。管理人员待遇:华人总办,月薪银200两;而普通办事员“司事”月薪银30两(合今人民币3000元)。 北洋大学堂在开办后的头三年间,聘用洋人分门教习3—5名,汉文教习两名,华人外文教习3—6名。以后随着学门功课门类增多,教习人数有所增加。1897年吴稚晖即担任汉文教习。教习的待遇比较优厚,但是洋人教习与华人教习的薪水银差距很大。洋人分门教习月薪银200两;相当于华人外文教习月薪的两倍。 二等学堂(附属高中和预科)教习待遇低。华人外文教习月薪银50两,约合75银圆(合今人民币5000元);华人汉文教习月薪银20两,约合30银圆(合今人民币2000元)。 南洋公学的学习条件 1896年春,盛宣怀又奏准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公学”这个名称,是由盛宣怀参照国外惯例而定的。经费由盛宣怀主管的轮船招商局、上海电报局两家捐助,每年10万两银子,这也是向外国学来的。当时西欧一些国家学校的经费就是半由商人资助(公助)、半由官方付给(官捐),统称“公学”。当时我国海岸线的划分,黄海、渤海称为“北洋”,而长江口以南(东海在内)直到福建、广东、台湾称为“南洋”,所以盛宣怀在上海新办的学堂称为“南洋公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清末四所大学的状况(4)
学生食宿一律公费,所以清寒子弟很多愿来报考。 南洋公学计划中设置四院,创办之初,仅开师范院一班。第一批新生于国学素具根底,有些人已是秀才、举人,所以他们入学后一般不再修国学课。师范院新生的中文程度很好,但对于西文、西艺几乎一窍不通,录取入学后仍不断考核,评定等第,实行淘汰制,不合格者除名。南洋公学师范院,开创了中国现代师范教育之先河。 学生不仅不交学费、伙食费,且享受数量不等的津贴和奖学金。兼课的师范生还另外加薪水。住宿条件是几个学生共一间——中学六人、预科四人、本科二三人共一间。 师范生课程有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生毕业后或留校任教,或出洋留学,或从事其他职业。师范院学生日后有成就者颇不乏人,著名的有章宗祥、钮永建、孟森、雷奋等。 1898年春又设立“中院”,相当于中学,也分4班,毕业后可升入上院。中院课程有国文、外文、数学、史地、博物、理化、法制、经济等。 南洋公学的“上院”相当于大学,其课程从1901年才开始。 师范院、外院、中院的学生都在学校寄宿。由于外院学生年幼,学校特聘美国人福开森博士为“监院”,另选若干名师范生协助。在这位洋监院的管理下,学校纪律极严。学生遇到师长,必垂手站立,鞠躬行礼。早晚均有人巡查,随时随地有师范生手执两尺多长的竹爿监视其旁;上课时亦有人在窗外查看,见有不认真者,一一记下,课后罚以面壁,或打手心以表示儆戒。学生就寝,有两名师范生值宿,半夜还要查铺。 学校很重视学生体魄的锻炼,有体育课和军训。1899年举行了第一次运动会,这在上海轰动一时,不仅市区,就是远郊乃至苏州都有人专程前来一睹盛况。 此外,南洋公学还在1899年秋开设了译书院,聘请张元济为主任。严复翻译的《原富》,就是首先由这里出版的。译书院又附设“东文学堂”,就是日文进修班,招生40人,专学日文翻译。 1900年庚子义和团事变,北洋大学堂的一些学生因避战乱,从天津乘船来上海,转入南洋公学就读。于是又添设铁路班,这是南洋公学开始设立工程科系,也是多年后改组为“交通大学”的滥觞。 1901年南洋公学又创办“特班”,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班,目的是培养高级人才。聘请翰林院编修蔡元培为总教习。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等,均为“特班”学生。 南洋公学教职员的待遇 到1902年,南洋公学教职员薪水总额达到每月2368两白银,待遇是很丰厚的。其中,外国教员(洋员)的薪水明显地高于中国教员。 例如公学总理(教务长)何嗣焜月薪100两白银(合今人民币1万元),而洋监院美国人福开森月薪为350两(合今人民币35000元)。教员的待遇比较优厚,但是洋人教员与华人教员的薪水银差距很大。一般洋人教员月薪为100—200两白银(合今人民币1万—2万元),相当于华人教员月薪的两倍。 师范生做兼职教员者,除免费食宿以外,每月另给津贴40两白银(合今人民币4000元)。 两度浩劫下的京师大学堂 19世纪末年西方出版了一本英文的《世界各大学概况》,书中介绍远东的大学只有两所,就是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和大清国的京师大学堂(Peking Imperial University),书中还刊登了京师大学堂的校舍马神庙的外景照片。 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的产物,但是命运曲折坎坷。1898年11月至1900年6月这一年半期间称为“戊戌大学堂”。这两届只有一、二年级大学生。大学堂设仕学馆(相当于今干部进修学院),让举人、进士出身的京曹入馆学习。然而“京曹守旧,耻入学,赴者绝少”。原定招收500名大学生,然而最后总共不到200人,没有培养出一个毕业生。这是一场流产的办学。所谓戊戌大学堂实际上仍然是一座封建官僚式的“书院”罢了。担任经史课程的教习大多是翰林院的腐儒,官气十足,教学水平低下。 史载:1900年义和团兴起,对于“华人之与洋人往还,通洋学、谙洋语者、用洋货者,其间分别差等,共有十毛之目”,凡是义和团认为是“二毛子”的华人就都成了“刀下鬼”,杀无赦。京师大学堂作为假洋鬼子兴办的“洋学堂”,被义和团视同“洋教堂”一样对待。义和团“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子,用者辄置于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枚、洋纸一张,途遇团民搜出,乱刀并下,皆死于非命。”(引自《拳事杂记》,载《义和团史料》一书。)京师大学堂校舍被义和团横扫后,设为“神坛”;学堂关闭,师生流离,部分未及逃脱的中国教习,被当作“二毛子”遭到义和拳民杀害。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又被视为义和团的据点,受到外国征服者的占领和摧残。经此两度浩劫,以至于建筑残破,图书、仪器设备荡然无存。 八国联军入侵,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国人愤慨至极。因而1901年冬“迫于时变,维新之论复起”。
清末四所大学的状况(5)
1902年10月和11月,京师大学堂恢复教学,从全国各省选送学生,分两批招生。先招速成科——仕学馆和师范馆,共录取新生182名。凡被选送的考生,由所在省府发给去北京的川资和治装费。例如,湖北省选送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考生4人,共发给川资白银400两,每人另发给治装费白银50两。 1902年12月17日(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大学堂举行入学典礼,宣布正式开学。此后,京师大学堂以及后来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以这一天作为校庆纪念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校庆日改为每年的5月4日)。 京师大学堂的教员薪俸 京师大学堂基本上沿袭了同文馆的规矩,洋人教职员的待遇明显高于华人。但华人教员的薪水比同文馆时期有所提高。我在中国历史档案馆查到有关资料,举例如下—— 20世纪初年,洋总办兼洋教习邓罗,月薪1013两5钱4分;税科专门洋教员阿得利,月薪285两8钱8分;白浦月薪258两5钱;税科华员助教黄厚诚,月薪147两9钱4分。 又,华人总办(教务长)陈銮,月薪180两;提调(管理员)关景忠,月薪13两5钱;国文正教员高超,月薪80两;国文副教员蒋用嘉,月薪60两。(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学部·财经·卷216·大学堂全堂员司薪水》等清册) 当时白银1两折合1.4银圆,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100元。 京师大学堂学生的优惠待遇 京师大学堂待遇很高。据师范馆大学生俞同奎、王道元等回忆:清朝廷对于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是当作候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