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源租金的原因。
地球上的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这里拥有世界上65%的石油储备,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富地,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出口来源。20世纪70年代,中东各国普遍对油田实现国有化,从西方大石油公司手中收回了石油的开采权,但把相当大的一部分石油的销售权授予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英荷壳牌公司等西方石油寡头。高油价不仅对生产国有利,对西方石油公司同样有利。于是,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这样一种格局:欧佩克等石油生产者控制产量,西方石油公司控制价格,两者构成了一种同盟关系。
接下来,石油利益同盟开始操纵石油价格,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制造地区不稳定。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中东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销售市场,西方军火工业商也慢慢加入到这种石油联盟之中。更有意思的是,地区不稳定性也为金融投机提供了最好的套利机会。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投机基金等金融投资者,通过远期商品交易,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来操纵石油的价格。有人估计,目前世界上超过50%的原油交易,其价格是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市场以投机下赌注的方式决定的。
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投机基金等金融投资者,通过远期商品交易,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来操纵石油的价格。为疯狂的石油买单的人,自然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消费者。这种关系与次贷如出一辙,都是资源金融的惯用伎俩。要命的是,消费者几乎对这种资源炒作和盘剥毫无办法,因为这是一个霸道的卖方市场。旧能源:夕阳永远无限好?
3 新能源角力旧能源(2)
除了卖方和买方的较量,新旧资源和能源的较量也是大问题。土地、石油、煤炭、铁矿石等是传统的资源和能源,它们虽旧,但作用却越来越重要。
当前,石油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暴利资源,也是世界贸易额最大的一种自然资源。据测算,在此次危机之前,世界石油总产量在50亿吨上下,各国之间的石油贸易量维持在20亿吨以上。1998~2005年,海河流域年均入海水量186亿吨,每年20亿吨石油贸易量,比海河的流量还要大。
煤炭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近几年,世界各国间煤炭的年总贸易量为6亿吨左右,虽然比石油贸易量小很多,但是世界煤炭的总产量却很大,每年在100亿吨左右,比石油产量大一倍。原因是煤炭比石油分布广泛,大部分国家都有煤炭资源,许多国家煤炭能自给。
天然气是另一种战略能源。相对石油或煤炭来说,天然气更加清洁,这是其最重要的优势。近几年,世界每年生产天然气总量在35亿吨左右,国际贸易量大概为7亿吨上下,占总产量的20%左右。从总体上看,是世界第二赚钱的自然资源,远比煤炭暴利。
不管怎样,地球上的这些能源只能越来越少,而人类的需求却越来越大,纸币对能源的炒作只能越来越疯狂、越来越激烈。石油泡沫正是造成此次大危机的“泡沫铁三角”之一。可以预见,如果不采取强力措施,单靠市场的力量,2008年刚刚吹破的石油泡沫,还会在2009年重新吹起来,接着会再破,接着会再吹起来并再破,这个吹泡泡的游戏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在这个游戏中,大把的以纸币为计价的财富会被吞噬,大批的投资者会破产甚至倾家荡产。而这一炒作的实质仅仅是哄抬石油租金,基本不会增加现实财富。
新能源:小荷才露尖尖角?
为抑制石油炒作,人们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
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再生材料等是新能源。此次危机后,中国、美国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大力发展新能源。此举一举两得:发展新产业,以解决就业;新能源替代旧能源,以抑制旧能源价格。
以美国为例。美国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只顾眼前利益,优先发展大排量轿车和高油耗SUV,这是此次行业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因为此类汽车使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最大排放国。奥巴马似乎也认定,高耗能造成的能源炒作和其他资源泡沫是此次大危机的深层原因,因此在他庞大的耗费1500亿美元预算的“十年能源安全计划”中,特别强调加强插入式混合动力车的开发。他还承诺给汽车巨头们资金支持,让他们生产更多的混合动力汽车。他在一项税率优惠政策中表示,凡购买混合动力车型的消费者,都可得到7000美元抵税金。美国计划至2015年,使美国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史无前例的100万辆。奥巴马还表示将努力采用各种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补贴,以拥有足够的原料来生产生物燃料。此前,奥巴马在竞选演讲中明确表示要对石油公司的巨额利润开征利润税,通过利润税转移,支持美国汽车产业更快地开始绿色车型的研发和应用。
在新能源方面,中国的力度一点儿也不比美国小,其他主要经济体也都大踏步发展起了新能源产业。这是一个刚起步的正确方向。此举确实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金融炒作,但成本很高,任重而道远。
现在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能源技术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能源危机的压力下产生的,一步步向中国逼近的能源压力,也会激发我们开发出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这是利国利民利人类的大事情。首先,要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合理开采和利用传统能源,最关键的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能源消耗;其次,依靠科技攻关“广泛开源”,尽快开发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可燃冰”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此外,要实施“能源价格合理化”的价格方针和“能源结构合理化”的结构方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 “贷款换石油”不行吗?(1)
除了发展新能源,资源金融本身的创新也会取得一定进展,这就是“贷款换石油”。“贷款换石油”有望实现纸币和石油的共进退,改变过去那种石油价格节节攀升,必须加印更多的票子才能与其匹配的做法,此种被动做法的结局就是越来越可怕的通胀。
“贷款换石油”是中国人的发明。
国际资源金融史的两个阶段
“贷款换石油”有望实现纸币和石油的共进退,改变过去那种石油价格节节攀升,必须加印更多的票子才能与其匹配的做法,此种被动做法的结局就是越来越可怕的通胀。
此次资源金融危机前,国际资源金融已经历两个阶段,即现货阶段和期货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源金融处在现货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源金融迅速进入期货阶段。
石油金融最显著地体现了资源金融的两个阶段。中东地区拥有世界65%的石油储备,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出口来源。20世纪70年代,中东各国从西方大石油公司手中收回石油开采权,但作为妥协把很大一部分销售权授予了西方石油公司。其结果是逐渐形成了今天石油生产、销售、消费的三足鼎立乃至对立。正是几大石油公司在石油销售中垄断寡头的强势地位,形成了国际石油领域销售环节对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控制。这是“资源金融海洋里的巨鲸”。石油期货就是实现这一控制的最大金融手段——“巨鲸的牙齿”。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美元与黄金脱钩前的这段时间,油价和美元都是可控的,当时实行“标价”制,油价长期稳定在5美元/桶。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意义上的石油期货诞生了,并在90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期货交易量日益扩大,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石油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本身除了较低的开采和炼制成本外不具备其他高价值,它的高价格来自于稀缺性和垄断。高油价不仅对生产国有利,对西方石油公司同样有利。为制造和维持高油价,销售商、生产商和由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投机基金及其他金融投资者组成的期货商,通过远期商品交易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决定着石油价格和最终分配。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原油以期货形式存在,现货市场的交易活动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更严重的是,石油期货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再到期货期权,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远离现货和消费市场。
期货市场最突出的功能就是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回避价格风险的手段,即生产经营者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来回避现货交易中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但发展到最后开始制造风险;期货市场上来自四面八方的交易者带来了大量的供求信息,标准化合约的转让又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期货市场中形成的价格能真实地反映供求状况,同时又为现货市场提供了参考价格,起到了“发现价格”的功能,但发展到最后开始制造价格和操纵价格。此次全球性的资源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包括石油价格泡沫在内的资源泡沫造成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惨痛教训。
“贷款换石油”闪亮登场
2009年2月17日,中国同俄罗斯签署“贷款换石油”协议。这项合作不仅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成果,亦属此次资源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和资源金融转型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是中国人在国际资源金融史上的首度大规模尝试,具有改变过去、开创未来的战略意义。 。 想看书来
4 “贷款换石油”不行吗?(2)
根据中俄间这项“贷款换石油”协议,从2011年至2030年,俄罗斯方面以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而中方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仅过两天,中国与巴西又达成类似协议。巴西同意按市价每日向中国供应10万至16万桶石油,而中国向巴西提供高达100亿美元的贷款。
此后,中国与俄罗斯、巴西等产油国的“贷款换石油”行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此举正在深刻改变着国际资源金融模式。
实质是“资产换资源”
各得其所贷款作为有利息的资金是一种资产,石油是一种有用的自然资源,“贷款换石油”的实质是“资产换资源”。这是国际资源金融史上的伟大创新。首先,用贷款换石油,不管这种贷款是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都有了利息,有利息本身就是一种巨大进步。即使原油价格上涨,我国获取的利息收入也可以对冲原油价格上涨的一部分,所以此次协议的签订本身就是必须肯定的历史进步。其次,“贷款换石油”的实质是“资产换资源”,原则应该是资产和资源价格的同步变动。这正是“贷款换石油”这种资源金融创新下一步继续要做的事情。
“贷款换石油”是中国的消费者和俄罗斯、巴西等国的石油生产商为改变石油金融的不合理局面迈出的艰难的第一步。“贷款换石油”是中国的消费者和俄罗斯、巴西等国的石油生产商为改变石油金融的不合理局面迈出的艰难的第一步。从资源金融史的进程看,“贷款换石油”的实质是“资产换资源”,是一种准期货和准现货交易。这可能是一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大好事情,如能有效执行并推广,将规避国际资源金融领域过度创新带来的痛苦。“贷款换石油”最终将实现资产价格和资源价格的同步变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抑制资源价格单方大幅上涨,从而有可能拴住此次资源金融危机前脱缰的资源价格。
实业国和资源国正在“相向而行”
此次危机告诉我们,世界已经分为实业国和资源国两部分,二者的博弈正在成为国际经济问题的主角。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考察国际问题的一个无法回避的新视角。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下,中俄、中巴等就能源问题以新的资源金融形式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有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助于双方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符合全球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此次金融危机带给全球一个极大的教训,那就是成也资源败也资源。对于俄罗斯、巴西乃至中东地区来说,危机爆发前石油等资源的高价格为其带来了巨额财富,泡沫破灭后,一落千丈的资源价格又成巨大困难,现仍处于困难中。
此前,欧佩克国家一直坚称市场炒家对推高全球油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最大石油生产国沙特*多次重申,沙特一贯坚持平衡公正的石油政策,努力维护所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的利益。现在,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和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共同努力达成有望实现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利益的“贷款换石油”。巴西也参与进来,而且巴西石油公司表示,正与多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