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出轨的纸币-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怪饕迨且桓鼋纤缮⒌难桑匆补钩闪说贝鞣骄醚У陌氡诮健8美砺弁⒃谥奖抑鞯己鸵宰试次鹘堑木檬贝粗髡鸥嗟胤⒒诱淖饔茫杂傻闹奖医灰妆匦朐谡挠行Ц稍は拢拍芄淮丛旄嗟牟聘弧�
  问题的关键是,在弗里德曼那里,金币和纸币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货币,而货币都是一样的,都有一样的权威和自由。无论在实业领域,还是在资源领域,都可以自由地进行货币交易。可见,弗里德曼对货币自由的新开拓,恰恰迎合和助长了纸币时代的新问题——资源金融。
  据测算,从1973年到2006年,从事投机的纸币至少增加了200倍。弗里德曼却对此视而不见,一贯打着自由市场的旗号为货币投机辩护,甚至当投机在泰国、阿根廷、墨西哥和其他地方已经明显地引发危机之后,他还依然故我。这些投机大量集中在资源金融及其衍生品。当洛克菲勒家族和其他的垄断资本对它们控制的石油等自然资源索取比成本大10倍甚至20倍的高价时,他竟然摆出一副全然不知的态度。难道这真的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支持芝加哥大学的原因?不知道这是否是大师的“虚伪”,但一定是大师的“缺陷”——不懂金币和纸币的区别,从而不懂资源金融和实业金融的边界。目前,全世界正在从大危机中吸取教训,正在干的最大的事情正是切割资源金融和实业金融。这一定是弗里德曼始料未及的。
  时间再次证明:历史可以反复,但学术不可以重复。弗里德曼对斯密的重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历史反复的需要,但经不住学术的考验,满足不了历史进步的需要。要在严格区分金币和纸币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经济学。
  “超级病毒”如何传给大众
  此次大危机前,新自由主义盛行,而且达成“华盛顿共识”。这套以货币主义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是造成此次大危机的学术和思想上的“超级病毒”。
  新自由主义及“华盛顿共识”旨在恢复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反对者之一,新凯恩斯主义者斯蒂格利茨正确指出,新自由主义建立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基础上,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一种复兴,这些政策在18至19世纪曾为当时的统治阶层所竭力推动,现在推行新自由主义不合时宜,“往坏里说是误导”。
  斯蒂格利茨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和此次危机中人们将其称为“超级病毒”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学术上的这一“超级病毒”是沿着纸币传给大众的。首先,货币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提倡人们相信货币的力量,在纸币条件下就是相信纸币的力量,大大复兴了“货币拜物教”,人们再次为追逐货币而疯狂,彻底从二战之后短缺经济时代的“实物崇拜”中解脱出来。其次,西方政府巧妙利用了货币主义,里根和撒切尔时代,直至此次危机前,西方将货币主义奉为“国学”。第三,随着石油危机和资源金融的异军突起,资源金融赚钱效应让人眼红,人们追逐货币的激情又反过来助长了资源金融泡沫。一批又一批的普通民众,把从实业中赚来的血汗钱,大把大把地投进了各种资源金融产品和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品中。货币主义最终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关心劳动和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了,关心股票和期货投机的人越来越多了,危机也就越来越近了。千千万万中小散户和资本大鳄一起,共同吹起了资源泡沫和资本泡沫。
  表面上看,消费信贷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际上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这次大危机让西方经济学界陷入了极大困惑,连一贯聪明的银行家与经济学家们都闹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他们同样中了货币主义“超级病毒”。华尔街一片混乱,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动摇了亿万民众对新自由主义机制的信心。然而,新的信心又在哪里?这是一个旧思想已死,但新思想未生的时期。大众至今处在迷茫中,因为我们不但在思想上中了货币主义的“超级病毒”,还在行动上掉进了“消费信贷”的“超级陷阱”。
   。 想看书来

2 避不开的“消费信贷陷阱”(1)
消费信贷原本是个好东西。表面上看,消费信贷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际上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因为货币总要和实体财富相对应,“明天的钱”不可能有“今天的财富”相对应,所以消费信贷是以借贷的形式享用别人的财富。但是,人人都借贷的时候,甚至人人都资不抵债的时候,谁还有资格放贷呢?用于放贷的钱在哪里呢?所以,在消费信贷大跃进的今天,特别是在危机前的美国,几乎每个人都掉进了“消费信贷陷阱”。
  消费信贷是接力游戏
  此次全球大危机具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资源和资源金融产品必须有买家,这些买家就是全球大众,其典型的金融手段就是消费信贷。过去,消费信贷讲究最可靠的信贷抵押;但在此次危机前的美国,对抵押的要求越来越放松,最终出现了无抵押的次级房贷。这种放松有效抵押的消费信贷,在危机前的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放松抵押的原因不是金融机构放松了风险监控,相反,最初的金融机构是知道这种产品的高风险的,但是最初的金融机构可以将这样的信贷产品证券化,再卖给其他的金融机构和普通投资者,从而自己留下收益的同时把风险传给下家。这种击鼓传花式金融接力游戏的理论基础正是货币主义。
  那个“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有个年轻人在博客上说了出自己的梦想:他想拥有一套豪宅,但不是通过现金购买,而是用手中的一枚红色曲别针交换。这枚红色曲别针恰恰吸引了一对姐妹,她们用一支鱼形笔换走了那枚曲别针。接下来,一位陶器艺术家又用小陶器换走了鱼形笔,一位男士用烤炉换走了小陶器,一位大男孩又用一大桶啤酒换走了烤炉,一位啤酒爱好者再用一辆雪地摩托换走了那桶啤酒。随后,一家旅行杂志社用一次远程旅游交换雪地摩托车,一个酷爱旅游的人又用一辆大货车将这次远程旅游换走,大货车被一位音乐制作人以录制唱片作为条件换得。一位梦想当歌星的女孩有一栋两层别墅,她出让这套房子一年的居住权来换取录制唱片的机会。至此,一枚曲别针换来了一栋两层别墅的钥匙。照此逻辑,居住权应该可以最后换得豪宅的所有权。这是网络时代一枚曲别针创造的美丽神话。
  与货币主义狼狈为奸的是理性预期学说。必须指出,在上述一连串的交易过程中,没有创造任何新的财富,只是不停地交易。不加节制的消费信贷就类似这样的接力游戏。货币主义鼓吹不加节制的消费信贷,甚至借新还旧,恰似“别针换别墅”的美丽神话。
  与货币主义狼狈为奸的是理性预期学说。该学说认为,只要经济在发展,你现在购买的资产和资源在未来一定升值,这个铁定的预期告诉你,现在必须购买更多的资产和资源。因此,你需要做的不是存款,而是消费、消费、再消费和投资、投资、再投资。这就加速发展了兼有消费和投资功能的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信贷。前几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购房故事,就是消费信贷、理性预期和货币主义的经典教案。
  次贷大启示:“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于华尔街对美国的土地资源的金融炒作。近20年来,华尔街的银行家和投行家们开始不信或假装不信货币必须与一定的实体财富相对应这一理论,大肆宣扬“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而回避其“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的实质。。 最好的txt下载网

2 避不开的“消费信贷陷阱”(2)
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学习成长起来的华尔街精英们事实上只信奉三大教条: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数学模型;并努力让客户也相信,整个资本市场和金融制度能够创造出货币来,只要选定预期明确且能用数学模型计算出预期收益的标的物,再经过一系列的金融包装和一棒接一棒的纯交易,就能衍生出更多的货币财富。
  2000年前后的网络股疯狂及其泡沫破灭就是他们的杰作。不过,网络股的破灭并没有使其收手,他们鼓吹“美国将永远繁荣”、“美国的房子将永远升值”等舆论,因此,可以少付款甚至不付款就可以买到美国房子,只需用铁定升值的预期来分期偿还房贷就可以了。
  银行向不合格的借款人发出次贷后,大搞资产证券化,用几乎无人能看懂的数学模型将次级房贷包装成具有良好理性预期的证券化产品,迅速把它卖给投资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接下来,华尔街把它变成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全球的普通投资者。这样一路卖下去,链条拉长,风险也就无处不在了,千万普通投资者也就成了最后的接盘者。
  2008年以来,迅速攀高的原油价格和金属价格,带动了整个世界资源市场的价格飙升,大大压缩了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利润,减少了人们的生产收入。这首先击垮了储蓄率极低的美国次级房贷还款人,不还款者迅速增加,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接连破产。次贷危机又反过来刺破了石油泡沫和金属泡沫等大宗资源商品泡沫,危机于是全面爆发,最后从资源金融扩展到整个金融和全部实业领域。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实际上就是“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如果人人都借钱,都有赤字,谁还会有钱借给你呢?所以,借钱人借的是存钱人的钱。因此,不可能人人都“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问题是,在低储蓄高消费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不少发展中国家,“花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的人太多了。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超级陷阱”。消费信贷本来是个好东西,用过头了,自然就成了坏东西。
  更严重的是,在美国,当个人大举借钱消费的时候,国家也发行了大批国债。目前,美国国债已逾10万亿美元,人均国债超过3万美元。美国创造了一个罕见的个人和国家双双大赤字的时代。
  借钱人经典错误:“我借钱是因为你太有钱”
  然而,被货币主义毒害,并掉进理性预期陷阱里的美国人没有认识到这一历史性错误,反而错上加错,毫无道理地指责别人。
  大危机动摇和改变了西方世界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市场经济和经济理论,使西方经济学家们乱了分寸,开始自相矛盾。聪明如保尔森者也不例外。这位美国前财长卸任前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说,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会爆发,并不仅是金融系统失灵,部分原因是新兴市场的崛起导致全球经济失衡,而全球经济失衡是快速发展的国家如中国的高度储蓄和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所造成的,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此君一席话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我们借你们的钱消费,是因为你们太有钱了。
  而且,保尔森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也认为,全球失衡的最后较量在两种国家间展开,一边是盈余国家,另一边是拥有巨额财政赤字的国家。如果顺差国家不扩大相对于潜在产出的内需,开放的全球经济甚至可能最终崩溃。这显然也是一种把危机根源归于顺差国的言论。
  保尔森们认为,中国和石油出口国等新兴市场的巨额储蓄,对全球投资收益形成下行压力,使得利率下滑,促使投资者投资于风险更高的资产,埋下了全球信贷泡沫的隐患,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蔓延开来并最终破灭。他们认为,盈余国家必须主动帮助赤字国家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它们决定袖手旁观,并坚称赤字国活该,那么它们必须准备好应对可怕的后果。
  意思是说,我们借你们的钱消费,是因为你们太有钱了。现在我们没有钱了,你们还得继续借给我们,否则我们也没钱还给你们,这个借钱的游戏就玩不下去了。如果真的那样,那是你们有钱人的责任。这是典型的赖账逻辑,却也是货币主义接力游戏的必然逻辑。是可忍,孰不可忍?
  总之,保尔森的逻辑很简单:我们习惯了借钱消费,我们生活在预期里,而你们的高储蓄托起了我们的消费信贷,实现了我们的理性预期。我们之所以向你们借钱,是因为你们太有钱了。有钱是错误的!
  

3 “迷彩债”引爆“小概率事件”(1)
次贷作为单个消费者的借贷,其实只是个小风险,引发大危机是个“小概率事件”,然而接力游戏中“最后的傻瓜”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