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恺元先做一下。期末考试前,老教授又把题目拿给恺元看,恺元提出有一道题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过,不能再出了,随即表示可以帮老师再编一道题。恺元编的题让老教授非常满意,考试结果出来了,班里只有个别同学做出了恺元编的那道题。老教授万分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还没遇到过像你这么好的助教!
  在那次为育才学校的家长们所做的讲座中,张炜说:“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智商等各种能力上的差异,孩子的智商可能不会改变,但他自身的潜力却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使他在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他的发展得到最大化。”
  在振兴街第二小学读实验班时,在班里众多通过考试从全市范围内选拔出来的同学当中,张恺元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升入东北育才学校后,他通过努力在这所人才济济的省级重点中学保持了以往的优势,还是班级里最好的学生之一;到了北大,在这所聚集了各地精英的最高学府中,张恺元依然是同侪中的佼佼者;而在斯坦福这样一所世界名校中,能够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的都是各国的数学精英,但张恺元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每到一个新环境,张恺元都能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使自己的发展最大化,成为他所处环境中的佼佼者。考入斯坦福之后,在一次接受《辽沈晚报》记者高望采访时,张恺元说,“到世界名校读博士研究生,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争取做出世界级的贡献”。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张恺元是优秀的,但他的优秀并不仅仅体现在学业上,同时也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中。正如父亲张炜所说的:“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张恺元11岁就上了中学,比班里的同学平均小两岁,也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按说年纪小容易被欺负,但是在学校没有人欺负他,因为他跟别人关系一直很好。而且他学习好,能够帮助别人,没人把他当小孩看。跟同龄人在一起交谈的时候,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他都像老大哥一样。”父亲说。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张恺元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得了三等奖,“当时沈阳市每年都评选‘十佳中学生’,实际上这个名额每个班都想要,而他只得了个三等奖,还有更厉害的呢。”但学校最终把这个名额给了张恺元,因为给他大家是没有争议的。
  育才学校的李秀华老师说:“张恺元特别朴实,是一个非常单纯、没有杂念的孩子,在他心目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学习努力、上进,为人实在。实际上他年龄在班里是最小的,但是个子很高,长得挺壮实,喜欢帮助别人。”
  廉丽丽老师对恺元的评价是:“这个孩子还有一个优点,非常顾全大局,非常有爱心。”她还回忆起张恺元当初参加‘奥数’竞赛集训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他参加集训,单独学习,已经脱离班集体了,其他同学正处在高三复习阶段,这个孩子就跟我说:‘老师,大家学习都挺忙的,我负责给班里换水吧’,所以一到换水的时候他就回来,拿着两个桶默默地走出去,换完就走,也不耽误大家。”后来恺元还跟廉老师打趣说:“老师,我给班级换水,一方面给大家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我拎一桶,扛一桶,还锻炼身体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家庭教育的目的(11)
育才学校平均每年都有数十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在‘北大’、‘清华’,很多学生是以省为范围划定“老乡”的,但对于育才学校的毕业生来说,“老乡”的范围更多的是以母校为圆心划定的。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之后,张恺元经常找下几届母校考来的学生谈心,并主动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在“北大”,他刚满18周岁就被吸收入党;评选三好学生他全票当选。在素质测评打分中,满分是25分,张恺元得到了分,也是全班最高分,这里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给他打了满分。
  在出国留学之前的9月18日那天晚上,张恺元特意去市政府广场参与录制了沈阳市民纪念“”大型活动。他要把这些资料带到美国去,以此警示自己和同学们勿忘国耻,并且还要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进行宣传介绍。
  现在,张恺元虽然只身在外求学,但父亲说儿子在生活、学习和与人相处等各个方面都很让家人放心。正如张炜所说:“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各方面尽早健康成长起来,不用家长再为他们操心,他们也不再需要家庭教育。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尽力了,那么不论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会很欣慰地接受,并且无怨无悔。”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1)
  小档案:
  潘  睿,女,1985年2月22日生。
  1993年自开原市红旗小学转入沈阳市启工二校。1997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3年荣获东北育才“大友太郎奖学金”,于当年10月赴日本留学。
  在东京ABK语言学校学习半年,现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系统创成专业。
    三岁学会查字典的小书迷
  1985年2月22日,潘睿降生了。回忆起初为人母时的情形,母亲充满感慨地说:“我介绍给年轻妈妈的经验就是,从孩子生下来开始,你别认为她不懂事,而应该当成她什么都能听得懂那样地跟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成长得会特别快,懂事也特别早。”
  从潘睿六个月的时候开始,父母就教她看图识字,“过一段时间以后,把上面的图挡住,再给她看下边的字,她就能念出来。实际上,刚开始她对字根本就没有印象,只是凭位置记,但是经过这样的反复刺激,她就把那些字都记住了。”
  父母每天都给潘睿讲故事,她也经常把故事讲给周围的叔叔阿姨听。“实际上,刚开始她根本不认识书上的字,那些故事她是硬背下来的,但是等她把故事都背下来以后,那些字她也就全记住了。”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到两岁半的时候,潘睿就已经能够很流利地读报纸了。
  对于很多年轻父母来说,忙碌的工作和子女的教育常常使他们分身乏术,渴求知识的潘睿更是成了妈妈的小尾巴,一遇到不懂的字就跑来问,“因此我就开始教她查字典,我说有了这个老师你就不用再烦妈妈了,她非常高兴,开始学汉语拼音,学查字典。”聪明的妈妈请到了字典这样一位好老师。
  潘睿三岁就学会了查字典,从此读书的势头越发不可收拾。“她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我们周末的时候带她去逛街,书店是经常去的地方,她逛书店从来不烦,能在里边呆很长时间,然后买一堆书回来。其实逛街的时候我们也给她买很多好吃的,但她回家之后从来不奔好吃的,肯定先奔书。她看书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恨不得把这些书一下子都看完。”即使是在周末,父母也没法睡早觉,因为潘睿要早起看书,他们要为女儿准备早餐。但是只要吃饱了,潘睿就会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书,再不用人操心。
  在一般人家,父母催促孩子学习的事时有耳闻,而在潘家,经常可以听到的却是父母怜爱的劝慰:“潘睿,看得差不多了,该玩一会儿了!”母亲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潘睿小时候,她爸爸和我在家经常看书,孩子觉得爸爸妈妈都看书,她也应该看书,那种环境非常好。孩子只要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长大就不费劲了。”
  书籍是无言的老师,为蒙昧的孩童开启成长的大门,让年轻的父母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现,身边这个小鬼居然懂得那么多。在潘睿不到四岁的时候,妈妈被提升为副厂长,很多人登门造访,“孩子就跟我说:‘妈妈,我觉得那些以前跟你关系不太亲密,现在总是围在你身边的人一定是奸臣’,我当时就特别奇怪,问她听谁说的,她说:‘《上下五千年》上就这么介绍的,凡是这种人都是奸臣’。”虽然孩子说的不一定对,但是能看得出,是书籍在指导她思考生活。
  还有一次,潘睿蜷缩在床里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说‘你到底怎么了,跟妈妈说呀’,她说‘我……我长大要当世界总统,我……我要制裁小日本’。”母亲这才知道,孩子是看了书上写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承受不了了。
  但是父母毕竟是孩子成长的旁观者,为了探究问题的实质,我们找到了回国休假的潘睿,她回忆起了儿时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三本书:《答学前儿童问》、《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小时候有一套书叫《答学前儿童问》,是我父母给买的,这套书培养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者为什么同样的周长,圆的比方的面积大。我最喜欢的还有《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我觉得一个人只能体验自己的一生,而看书能懂得更多人的人生,对自己有借鉴意义。同时,可以看到他们在一些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我对历史和对理科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培养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2)
  学龄前是教育的黄金期
  潘睿的母亲是一名药学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那时候做制药生意要比要现在赚钱容易得多,但是年轻的母亲放弃了早期很多赚钱的好机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母亲非常看重孩子学龄前阶段的教育,她说:“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学龄前阶段,家长要是多花一点精力,长大以后就省心了,不然大了以后,就是付出几倍的努力也得不到同样的效果。”
  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儿童成长记录影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历史时刻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出生后六个月首次坐,九个月首次立,十个月会看图识字,两岁半识字一千多,能独立看小画册,三周岁起能独立看故事书,会二十以内加减法……。虽然“影集”中记录的是孩子的成长,但在它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了父母育儿的精心。
  正是出于对学龄前阶段的重视,父母此时对孩子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潘睿两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父母工作都很忙,母亲就把女儿送到奶奶家呆了一个多月。“但是后来发现不行,我就给带回来了,因为隔辈人实在是太溺爱孩子了,这孩子以前在家里,要是没有满足她的要求给她讲清道理就行,从奶奶家回来就变了,要是有什么不能满足她,马上就坐在地上撒欢,而且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不怎么说普通话了,我们用了两三个月才把这些毛病扳过来。”
  除了对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关注,父母对潘睿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视。
  据母亲回忆,“潘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看到老师讲课用那么厚一本书,就跟老师说,‘老师,你的书借我看看行不?’老师问她,‘你认字么?’她点点头,老师拿来书说,‘你给我念一段。’结果她都认识,老师高兴坏了,就带着她到幼儿园各个班去给人家讲故事。”就这样,潘睿成了幼儿园的宝贝,深得老师的宠爱,“吃饭的时候,她喜欢吃什么老师就给她多盛什么,买了新玩具她先玩,买了新书她先看,中午别的小朋友都睡觉,而她不爱睡的时候老师就带她出去玩。”
  但是,老师的宠爱反而让父母感到焦虑,“我们感觉她特别有优越感,可老师对孩子那么好我们还没法说,只好转到另一家幼儿园。到那里,我们跟老师讲清楚了为什么转园,这样老师心里就有数了。”换了新环境的潘睿回家跟母亲说:“新的幼儿园比原来的正规,老师说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一样,谁也不能特殊。”通过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潘睿认识到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家是平等的。由此我们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潘睿虽然没有经历三迁,但这其中也可见父母的良苦用心。
  母亲还回忆起她唯一一次痛打女儿的经历,那是过早识字给潘睿带来的皮肉之苦,母亲的言语中带着些许疼惜:“那段时间我们刚搬进新楼,当时潘睿四岁。有一次我带她上楼,前面一个阿姨拎着两瓶汽水,她就在后边念,‘香蕉汽水,菠萝汽水。’人家一看这孩子挺好玩,就要给她,她实际上是想要,我说不要,可是走到楼上一看是住对门,人家就非要送两瓶汽水过来,我说,‘不行,不行,我们家冰箱里有。’她当时就说,‘妈,咱家冰箱里没有。’没办法了,我就跟人家讲,‘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