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自己脑袋的最优均衡量自然应该是零,即最佳选择答案是:你最好不要敲打自己的脑袋!
怎样协商打网球的时间
一些活动,例如,观看棒球比赛,或者用棒槌敲打自己的脑袋,可以一个人自己说了算。但是,其他很多活动,比如网球运动,则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
假设,约翰和苏西在一起打网球。对于约翰来说,这项活动收益与成本并存,其收益就是从中获得乐趣并强身健体,成本就是因打网球而不得不放弃参与其他活动(如读书等)所带来的损失。同样地,对于苏西而言也是这样。
那么,对于约翰和苏西来说,他们打网球的最优均衡时间量是否相同呢?我们知道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无论是约翰还是苏西都愿意继续打网球,当二者相同时,他们就会停止这项活动。但是,他们各自的最佳时间是不一样的,假设约翰的最优均衡时间量是60分钟,而苏西最优均衡时间量是40分钟。换句话说,打网球的最佳时间量,约翰比苏西的要长20分钟。
在此,我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苏西愿意打网球的时间要比约翰少?这是因为他们二人打网球的收益和成本有差异,否则的话,他们愿意打网球的适度时间肯定会相同。但事实上,苏西想打网球的时间要更短一些,这或许是因为她打网球的收益要比约翰低,或者是由于她打网球的成本要比约翰高,或者是两者都有,总之,相对低的收益或高的成本是苏西不愿意多打网球的基本原因。
现在,假设从开始打球起,40分钟已经过去了,这时,苏西不想再打球了,但约翰还想继续打一会儿。如果现在停止打球,约翰将比预期均衡点提前20分钟结束。那么,为了尽量延长打球时间,约翰可能会做些什么呢?他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提高苏西打网球的收益,二是降低她打网球的成本。我们从二人的谈话中或许能够听出点意思来:
苏西:我们最好别打了,我真得该走了。
约翰:你要去哪儿?
苏西:我得到图书馆去,为西班牙文学课程准备一篇论文。[苏西其实是在告诉约翰她继续打网球的成本,即会落下功课。]
约翰:难道你一定要现在来做论文吗?[如果约翰现在已经打够了网球,他就不会这样说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2章 凡事都应适可而止(4)
苏西:我想最好是这样。不然我会落下功课的,那就麻烦了。
约翰:还是再打会儿吧。完了咱俩一起去图书馆,我帮你查资料。[约翰在努力降低苏西继续留下来打球的成本,以便能多打会儿球。]
约翰能否成功地劝说苏西留下来打球(至少20分钟),关键在于他能否帮助她降低成本,或提高她继续打球的收益,或者二者兼有。否则,他只好忍受少打球带给他的边际收益损失了。
生活就是寻找平衡点
回想一下,天天、月月、年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上学,听课,开车,与朋友聊天,到商店购物,办公,听音乐,看电视,刷牙,等等,你做了成百上千件事情。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对于所有这些活动中的每件事情,其实都存在一个最优均衡的时间配置问题。要花适量的时间去学习,要用必要的时间去睡觉,要有时间去刷牙,也要腾出一定量的时间与朋友聊天,等等。
现在试问一下你自己:所有这些日常事务,难道你都配置了“恰到好处”的时间去做吗?比如,假定你最近30天所做的事情为A-Z,那么,其中每件事情你都按“最优均衡”时间去做了;还是比如在A-R事情上做到了,而在S-V事情上花了过多的时间,同时在W-Z事情上时间投入又太少呢?不难猜测,你很可能是后一种情况。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就是说你的时间配置还存在相当大的“经济”空间。也就是说,增加那些花费时间较少的活动,并减少那些已经投入太多时间的活动,它将会改进你的收益状况。
简而言之,“过日子”就是在各种日常活动中间寻求均衡时间点。在日程安排上,努力在各种事务间找平衡点,日积月累,不断优化,这就是你的生活常态。重复那些你认为花费时间正合适的事务,如天天用同样的时间刷牙;增加那些你认为投入时间较少的活动,比如每天适量增加健身锻炼的时间;减少一些你认为已花费太多时间的事情,如适当少看点电视节目。这样,不断地调整时间安排,你就会无限趋近于最佳均衡时间点,你的日子就会越过越顺当。
日程安排有时就像熨平皱纹。一项活动的时间安排,这周看来是最佳的,但是到了下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例如,你可能觉得这周阅读的恰当时间为2个小时,到下周你可能觉得读书时间有点少。这是因为,这两周内,有些情况(如休息、就餐、学习等)发生了变化,或新情况出现,从而导致阅读的收益或成本发生改变。。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2章 凡事都应适可而止(5)
我们还可以抽烟为例来做进一步说明。很多年前,人们并不清楚抽烟的成本有那么高,比如当时没有多少人知道抽烟可能导致肺癌;当这一信息披露出来后,许多人马上意识到抽烟成本比原来想象的要高得多,而抽烟时那种美妙的感受即“收益”还是依然如故,这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均衡点下移,人们就会减少吸烟。对于那些烟瘾不大的人来说,抽烟带来的收益与巨大的成本(致癌)比较起来,简直是微乎其微,于是,他们就会选择干脆把烟戒掉。
经济学家视点
☆ 凡事都应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相对于“边际”上的成本和收益来说的,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经济学家说,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时的那个点,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佳均衡点,在均衡点配置资源就是“有效率的”或“最优的”。
☆ “过日子”就是在各种日常活动间寻求均衡时间点。生活就包含着每天试图让你的所有活动达到最佳分配。重复那些你认为花费时间正合适的事务,增加那些你认为投入时间较少的活动,减少一些你认为已花费太多时间的事情,不断趋于最佳均衡时间点,你的生活就会越过越顺当。
☆ 各种日常事务的最佳时间均衡点有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原因在于,由于其他事情变化或新情况出现,致使你从事这一事务的成本或收益发生了变化。
☆ 新情况的出现或新信息的披露,会改变人们对原来活动成本和收益的看法,从而影响其行为发生相应变化。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有些事情(如看电视节目),你可能独自说了算;但有些事情(打网球),你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做成。在这些活动中,是否会出现一些令你沮丧的情况?为什么?并就两种事情各举三个例子。
(2)两个人相爱,最后结婚了;但7年过后,他们却离婚了。试用经济学观点分析个中原由。
(3)一个人认为他在某方面花费了太多精力,就会尝试减少投入量。如果他自己无法减少,你认为他是否会向别人求助?为什么?试举例说明一个自己想减少精力投入而不能、无奈向他人求助的情形。
(4)苏珊视力较差时,每天阅读2个小时;当她通过配戴矫正眼镜而使视力恢复时,她开始将阅读时间调整为每天3个小时。对于她,阅读的最佳时间量随着阅读成本下降发生了变化。请以某项日常行为为例,来说明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发生变化时,其最佳均衡时间量是怎样跟着变化的。
(5)一个“均衡人”,即一个能够最佳配置自己时间的人,她的日子是否过得要比一般人“惬意”呢?为什么?
第3章“理论”是用来说明“问题”的(1)
在日常生活中,当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困惑不解时,你会怎么办?是去求朋友帮忙,还是向教授请教,或是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你知道经济学家在这种情形下会怎么做吗?当一位经济学家遇到问题时,他会用经济学方法构建一个“理论模型”,然后搜集经验数据进行检验,并在确证无误后拿来预测或寻找答案。
经济学家研究问题的套路和态度
假设琼斯夫人是一位经济学家,她对美国犯罪率为何高于英国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首先,她要识别出影响犯罪率的关键变量有哪些,进而构建一个她“自以为是”的理论模型来。所谓“关键变量”,就是经济学家认为能够解释所研究问题(如犯罪率)关键原因的那些变量。为了识别“关键”变量,她必然要剔除掉一些“非关键”的变量。例如,琼斯夫人认为与犯罪率相关的变量总共有15个(A~O),其中,她认为变量B、G和H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以解释英美犯罪率差异主要原因(99%)的“关键变量”;而其他变量并不怎么重要,其影响甚至可以说微乎其微(1%),因此应该剔除掉。
在确认了关键变量之后,琼斯夫人将就这三个变量如何影响犯罪率提出自己的假设。比如,她可能假设当变量B增加时,犯罪率会上升;或者当变量G减少时,犯罪率随之下降,等等。将三个关键变量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以某种方式描述出来,这就是她要用来说明问题的所谓“理论模型”。
接下来,琼斯夫人将会搜集经验数据,给她的“理论”装进“数据”进行实证预测,如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就说明她的理论模型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就要继续修正模型,直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为止,这个过程就叫做“理论检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个步骤至关重要。一个门外汉总是以某件事情“看起来很完美”就认为它是“正确”的,而职业经济学家不会这样。他们认为,很多事情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实则不然;当然,如果真是正确的话,他们也会欣然接受的。
举例说明。设想你是与哥伦布同时代的人,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如果你不是职业科学家或经济学家,你很可能也会认为地球就是平的。毕竟,日常经验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样;当然了,今天我们人人都知道地球并不是平的,而是圆型的球,叫“地球”。
再举一例。假设你生活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所有人都不知道细菌会导致疾病,当时有人告诉你,流感是那些微小病菌所致时,你会认为他是疯子;毕竟,在那个年代,谈论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就像今天谈论一只隐形兔子在跳舞,会被人认为是在说胡话。可见,过去看似完全不可思议的观点,在今天却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在科学史上是常有的事儿。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章“理论”是用来说明“问题”的(2)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为了找到“真理”,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用证据说话,不能因为“看上去很美”就信以为真。大多数人看似正确的,其实往往是错的,要经过科学验证才能确信。这就是经济学家所具有的“科学态度”。
学会用“如果/那么”腔调说话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某个观点是对是错呢?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经验数据来“证伪”。比如,史密斯构建了这样一个“理论”,他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如果通过周游世界各地,并没有发现不是白色的天鹅,那么史密斯就能这样声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能推翻他的“白色天鹅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故意用了一句繁琐拗口的术语:“没有证据能推翻他的理论”,而不是说“所有证据支持了他的理论”,这是因为他没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观察到,他不能保证没有看到的天鹅肯定是白色的,或许还存在黄色的、绿色的或紫色的天鹅,只是他还没有看到,因此不能把话说死,要留有余地。
当然,推翻一个理论也非常容易,只要有一项相反的“例外”证据就足够了。比如,即使仅有一只天鹅不是白色的,那么史密斯的“白色天鹅论”就立马成为谬论,而被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现在,我们用更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上面的讨论。当检验一个理论时,我们可以简单陈述:“如果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会……”省略号陈述的是“理论推论”或叫“结论”。以天鹅例子来说,省略号位置就应该填入:“只能看到白天鹅。”接着,我们还应该翻看硬币的另一面:“如果理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会发现……”同样以天鹅为例,我们在这句话的省略号位置应填入:“至少有一只天鹅不是白色的。”
“不错”的理论就是“好理论”
注意,关于“白色天鹅论”的理论检验,其实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