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版"好妈妈"育儿经: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子连连点头,管它什么后果,现在让玩就行。
  于是,肆无忌惮地玩开了,妈妈也就真的不管,只要孩子按时吃饭睡觉,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按时参加学校活动即可。
  学校中期成绩出来以后,他的成绩果然比以前下降了。
  晓春拿出上一次的成绩单让儿子自己比较,儿子点头承认确实不如以前,保证说下一次会提高,妈妈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儿子玩游戏有时真会把正经事儿忘了,比如他没有按时参加足球队的训练,妈妈就惩罚他,一个星期不许玩游戏,孩子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认罚。
  在这期间,晓春和老公每到周末就领着孩子去国家公园玩,去博物馆参观,还领儿子去看他喜欢的球赛,让孩子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起来。同时,晚上吃完饭,爸爸妈妈自己不看电视剧也不上网,向儿子提议大家一起玩纸牌游戏,或者和儿子下棋。他慢慢地喜欢在棋牌上挑战父母的感觉,这些活动占据了很多时间,他花在玩游戏上的时间不断减少。
  一件事情如果受到禁止,就有“禁果分外甜”的感觉,会觉得刺激,现在玩游戏没人管、随便玩,反倒吸引力没有那么大了。
  10岁的年龄段好玩的事情很多,晓春的儿子逐渐又开始出去和朋友们打球、骑车、溜滑板……游戏他依然在玩,只是不那么迷了。有空闲了,也会连续玩几个小时,不过干别的事儿的时候他都会专心去干,而不是一心都扑在游戏上。
  有研究表明,普通的孩子玩网络游戏只是一种娱乐,不会出大格。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通常都是和父母原本就有沟通上的障碍,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往往个人意志一直被压抑,人格不被尊重,和父母难有深层次的交流。
  网络游戏仿佛是孩子的虚拟生命一样,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独立自主、自由,以及温暖还有情趣,在虚拟的世界里都得到了满足。
  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在现实中表现得懦弱的孩子在游戏中的角色却非常勇敢,孤僻的孩子在游戏中却非常有合作精神,冷漠的孩子在游戏中是侠肝义胆。网络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游戏中虚拟生命的意义已经大于了他真实生命的意义,他们怎么能不沉迷?
  其实,他们选择的是逃避现实!
  大人要做的,不是粗暴地封网,锁计算机,斩杀孩子的虚拟生命,而是要在现实世界中,还原网络世界中能提供给孩子的温情与理解,独立与自由,和孩子建立起良性沟通并帮助孩子在现实中找到能够发挥他们特长的舞台。
  晓春和老公采用了尊重孩子的做法,放手让他玩,同时他们花更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更紧密。孩子对游戏一直采取的是娱乐的态度,而不是沉迷不拔。又过了几个月,学校的期末成绩单下来,他的成绩全都回来了。
  晓春真正放下心来,只要孩子没有耽误正事,那么业余时间他喜欢玩游戏,就玩好了。何况,孩子玩游戏也不是什么坏事,不同的游戏可以训练孩子不同的技能,尤其重要的是,他和别的孩子会有共同语言,可以交到朋友,在学校里感觉良好。也有可能孩子哪天从玩游戏中得到启发,也像上斯坦福的那个孩子一样玩游戏玩出名堂来了。
  

世界上最好吃的花生米(1)
海涛有个独生女,聪明又美丽。从小就被父母进行精英式的教育,大凡在国外小孩可以学的东西她基本都学过了。上高中以后,钢琴已经考完级可以教琴赚外快,游泳可以当救生员,中文听说读写都不在话下……在学校里,她一直上的是天才班,直到去年考取了一所美国名校,父母的苦心栽培才告一段落。
  父母对她的爱护和培养是面面俱到的,从衣食住行到学业品行,在处于青春期的女儿眼里,就有几分被束缚和压抑的感觉。
  她本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性格温良,到了高中后期却开始叛逆,常常因为父母的督促和建议大发脾气,事事和父母对着干。
  海涛两口子向年长的朋友诉苦说,那个懂事听话的女儿怎么突然就不见了,现在的这个“刺猬”不知从什么地方跑来的。
  朋友劝他们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不能用家长的权威去压,要以朋友的态度对待她。
  海涛一次和女儿交手后又大败而归,气急败坏地一个人在屋里摔东西,边摔边说:“还说什么和她当朋友,这当孙子都不行啊!”
  报考大学时,离家近的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录取了女儿,还给了她奖学金,她偏偏选择了离家远的学校,那时一定是觉得,离父母越远越好吧?
  远,就意味着父母鞭长莫及,就管得少了,自己就多了几分自由。
  女儿第一次离开家,父母的牵肠挂肚只能用打电话来稍微消解几分。
  饭吃得好不好?衣服穿得够不够?和寝室的同学相处得如何?课上得怎么样?……没有一件事不挂心,没有一件事不询问。
  刚离家的女儿仿佛是冲出笼子的小鸟,正待展翅翱翔,那电话仿佛是拴在腿上的线,让她碍手碍脚地飞不顺畅。
  于是,女儿在接到爸妈的电话时,听着他们苦口婆心的忠告,稍不顺己意就在父母的滔滔不绝声中把电话挂掉,耳根立即清静无比。
  到后来发展到,看到手机上显示的是父母的来电,常常就直接关机,不接电话。
  父母知道女儿的心思,克制住心里的思念和不放心,慢慢地减少了打电话的频率,改为给她发邮件。
  这样即使她不喜欢,也会看完吧?
  三个月后的一天,海涛太太突然发现手机上显示女儿来过电话,自己当时正在开会,手机关机所以没有接到,马上打回去,却发现女儿关机了。
  当妈的心里顿时七上八下起来,过一会儿就给女儿打一次,一直持续到下班,女儿的手机都处于关机状态。
  海涛太太忐忑不安地回到家里。等海涛一进门,立即就告诉了他这件事。海涛愣在那里,想了想说:“这孩子肯定是出什么事了,否则怎么会主动打电话回来?”两个人饭也没心思做,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考虑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熬到早晨六点半,海涛和太太给女儿打去电话,里面终于响起了悦耳的铃声!
  女儿睡眼矇眬地接起电话,妈妈马上急不可待地问:“孩子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女儿说:“没事呀!”
  “那你昨天为什么事给我打电话?”
  “上课前,想起你来了,就给你打个电话,没什么事。”
  然后两个人聊了一会儿,挂了电话。
  虚惊一场。
  夫妻俩面面相觑,女儿怎么改性了,竟然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了?!
  原来,孩子入学后在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去了之后,开始住宿生活,发现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需要操心的,随便一件小事都可以导致焦头烂额的结果。她在学校丢过宿舍钥匙,在洗衣房拿错同学的衣服,经常错过食堂吃饭的时间又来不及到外面去吃,只好自己随便凑合着吃点零食……而过去父母在生活上什么都给打点好了,她觉得凡事本该如此,理所当然,自己真正在外面生活,才知道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理所当然的。

世界上最好吃的花生米(2)
以前出门前妈妈总是提前查看了天气预报然后叮嘱她多穿衣服或者带上雨伞,把她烦得要死。这一天,上午突然变天了,她在教学楼间穿梭冻得瑟瑟发抖之时,想起过去妈妈让自己多带一件外套时,自己对妈妈嫌弃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也开始想念那个温暖的家了。所以进教室前,给妈妈拨了个电话,想听听妈妈的声音。
  等到圣诞节放假回家,海涛明显感到女儿的态度变了,会和爸爸妈妈讲许多知心话,再不是你说东她偏要向西地拧着来了。半年的独立生活,孩子已经深切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不是累赘,而是自己的幸运和幸福,自然态度就发生了变化。
  海涛两口子的心里十分欣慰。因为那个体贴懂事的女儿又回来了。
  一年级结束了。暑假回家,女儿和父母商量说,学校允许二年级的学生不住学校宿舍,她想和要好的同学合租校外的公寓。
  父母就帮她买好了各种家具,开学前两个人分别开两台小货车给她送过去。
  启程的前一天,因为三个人要各自开车,五六个小时的车程,海涛太太嘱咐女儿早早睡,早晨不用早起,睡足了觉好开长途车。
  第二天,海涛太太起床做早饭,却发现女儿已经把三个人的早饭都准备好了:每个人的餐盘里都有一份早餐圆饼,父母的饼上用枫叶糖浆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心”形图案,盘里还有一杯热牛奶、切成半圆形的草莓……
  音箱里放着悠扬的乐曲,仔细听,歌词是:
  “I can’t wait to fly…”( 我等不及要去飞翔…… )
  “Mom,you give me a life,you give me a love。 It is broken my heart to hear you say goodbye…”( 妈妈,你给了我生命,你给了我爱,听你说再见让我心碎…… )
  此情此景此音乐让做妈妈的受不了了,眼泪止不住地“刷刷”流了下来。
  “看看,女儿做饭给你吃,怎么还掉眼泪啊!是不是做得太难吃了?”海涛强忍心中的激动,打趣太太。
  等到吃完早饭要出发了,他们发现女儿已为大家准备好了矿泉水和零食放在各自的车上。
  爸爸的那个装有各色零食的包包里,有他平时最爱吃的一种中国烤花生——花生外壳已被女儿细心地剥掉,只把花生米装在塑料袋中。
  海涛把那包花生米拿起来,抚摸着,再也忍不住,一个人在车里痛痛快快地哭了出来。
  他一边开车,一边吃着女儿剥好的花生米,心潮起伏。
  这是他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花生米!这个时刻,他是那样满足,那样幸福,觉得自己对女儿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经过独立生活锻炼的女儿,如今,已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她的爱,并且开始体贴关心父母,是真真正正地长大了。
  海涛想告诉那些正处于被反叛期的孩子折磨得焦头烂额的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对孩子说过激的话,说伤害彼此的话,说难以收场的话。
  叛逆期很快就会过去,孩子终会长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件小事看中美父母的不同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中国母亲去参加会议,回程时和一位男同事还有他们的顶头上司坐在一辆车上。他们三个人年龄相仿,都有美国学校的博士学位,家里恰巧也都有一个正在念初中的孩子。
  他们所在的州在八年级末,也就是学生初中毕业前夕,会举行一次全州统考,共考五门主课,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考试成绩寄到家里,按照特优、优、良、及格和刚入门五个级别打分。
  男同事随口问起中国妈妈,她儿子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样,中国妈妈长叹一口气说:“我真是太失望了!”又说:“我已经和他的老师联系过了,准备让他放学后再参加一个补习班。”
  男同事无不同情地说:“这可有点糟糕啊!我女儿这次考试有一门课得了特优,还有两门课得了优,剩下的两门是良,我和她妈妈都非常高兴。”
  上司接了话茬说:“你女儿真是太棒了!我儿子只得了三个优,两个良。”转头问中国妈妈:“你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嗯,他有门课得了优,只差两分就可以拿到特优了。”
  “那剩下的四门课呢?”
  “剩下的都是特优。”中国妈妈回答。
  “你说你特别失望?!”
  “我失望的原因在于他没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五门课都拿全优!”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对孩子学业的要求差别有多大。
  中国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中国父母愿为孩子的教育牺牲时间和金钱,只要孩子取得好成绩,其他的都不在话下。而很多美国家长则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却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学习是学校负责的事,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爱心,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充满期待,会给孩子设计未来,希望孩子达到父母设定的目标。美国父母对孩子没有期待,没有要求,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就好。
  中国父母往往一心要教育出在学业上最优秀的子女来,他们永远在逼孩子读书。美国父母让孩子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