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瘛保渴牵比缓茫《切┩醣ι⒊煽私苤髂训勒庑┗安皇且补以谧毂撸亢没八换崴担垦孕蟹至选⒖谑切姆恰斗肿右彩瞧渲泄哂玫募苛坑腥缈略坡分玻凳裁刺匾旃δ埽裁瓷蒲В┐匀〕瑁际切┪薷抻傻钠ɑ埃馑得髦泄闹斗肿右苍�*。既为“知”,又为“识”,知识分子岂能去误导一个时代?引导一个时代,激浊扬清,导源清流方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大任。

  我们是否“真”?知识分子可以怀疑一切,但是他不能怀疑真理。什么是真,这一点他们应该知道,但是更重要的是坚持真理,坚持说出真话。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

  知识分子已决不是那些做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式的文人旧梦,停滞在书前而毫无一点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文已死,学术将亡,教育制度该不拘一格


  继东北财经大学曝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后,上海一位博士研究生又发现一篇更牛的论文抄袭事件,除了“致谢”不一样外,两篇论文的全部内容一字不差。

  近年来,教授与研究生数量共长、论文与学术成果齐飞。但细看一下这些“成果”,东摘西抄者有之,胶水加剪刀者有之,剽窃抄袭者有之,请人捉刀者有之,瞎编乱造者有之。东方论文大国崛起的“捷报飞来”,只能“当纸钱”,烧给在论文丰收中死去的中国学术。

  论文“垃圾化”由来已久。

  且看那些学生们:

  考研的门坎,进出两扇门就是英语和政治,舍本求末,并不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准。政治这玩意儿简单,思想政治历来是灌肠式的教条,考试时“八股”一下即可,所以英语最重要,只要英语好,过了四级六级八级,便坐上了硕士直通车。准入后,大学生活就轻松了,学分人情化,一旦考砸,和老师热线联通一下,联络联络感情,能放则放;毕业论文么,基本上凑足字数,场面上过得去,硕士帽子便向你招手,“恭喜你毕业了!”

  毕业论文可以说是荒唐的三年的荒唐的总结:素质好一点,就是东拼西凑,剪刀加胶水,组装成稿,完成了“成果个人化”;素质差一点,就直接叫写手,付钱若干,可以批量生产,网上不少写手竟以此为业,生意兴隆。素质更差的,剽窃一下,全文抄袭,换个名,就大事告成。

  所以,很多学校,所谓的研究生、博士生,认真搞学问的麟毛凤角,混文凭的多如牛毛。更夸张的,很多学校很有市场经济头脑,出售“文凭”,政府领导、企业经营者,付钱若干,便证书到手。可见,论文“垃圾化”学校担有很大的责任。

  再看那些教师们:

  评等级的教师论文就是门坎。我爱人就是英语教师,今年要评讲师,评讲师就得有成果,这成果就是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她经常纳闷,英语教师的成果不就是带好班,让学生多过等级考试吗?没有论文再有本事,也得淘汰,即使是你孙悟空,就比不上有“成果”的猪八戒、沙和尚。

  我爱人无奈,认真写好论文,就得找发表,但是不出版面费是绝对发表不了的。她终于找到了门道,高兴的对我说,“一类期刊,500元一篇,来者不拒”!学术杂志真是生财有道。

  有些教师镀得金身,晋级成功,成为教授、专家,就功利性很强,俨然以“BOSS”自居,到政府或者院校弄到若干个“指标”,申请到专项资金后,成立课题小组,开始分包,接下去工作就是他门生的事了,经过复制、粘贴;拼凑、组装,砸出块“砖”来,说是“成果”,钱财到手,项目分成,皆大欢喜。一言概之:专家砸砖,砸死学术,抱回金砖。

  这些事情我看得多了,比如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周玲强教授做《中山中路旅游指导规划》,看到设计文本的电子稿,晕死,到处都是“复制、粘贴”的痕迹,也太不负责了。此人甚吃香,抱得政府项目金砖无数。

  最后,反思一下素质教育:

  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素质到现在,没有素质出诺贝尔奖;素质到现在,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根本不是培养人。培养人么,求真、求善、求美是基本要求吧。而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为什么“真”不起来,做起事来弄虚作假;为什么“善”不起来,得势者贪赃枉法,得财者为富不仁;“美”不起,相继成为丑陋的中国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失败。

  其实,我们的教育喜欢“格式化”掉人才,不大喜欢剑走偏锋的偏才。有做学术潜力的人却非此类课程的成绩不过关,拒之以门外。人才少,天才更少,我们总不至于要他们是全才。说说年轻一辈,韩寒吧他偏课的,七门功课不及格,却文采出众,深得人们喜欢。

  关于中国教育“格式化”人才,我深有感受。大学时期,我特别喜欢搞比较文学的,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学,并形成了不少的学术观点,论文导师也垂青,喜欢点评我写的文章,我也想继续我的钻研,但因为英语太差,便一票否定,连学位都没有给我,何谈前进之路?如果那时,浙大能够不拘一格,录用我这样的偏才,以我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爱思考善比较的特长,形成自己观点的人,弄几篇论文,混个博士不在话下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学英语有什么用,难道英语好,就一好万好?英语不好,就万事“OUT”了?

  论文已死,学术将亡,而矛头直指的却是中国的教育制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何不让金庸好好的回家
作协不算得好池,王幸福(王兆山)、余含泪(余秋雨)、郭抄袭(郭敬明)之流都在里面,个个都背顶龟壳,脸皮厚得要死,伸缩自如,掀风作浪,混得如龟得水,不亦乐乎。所以,很多人对作协采取抵触心理,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不用见怪。

  如今爆出新闻,金庸要加入作协。于是,举国哗然,有人纳闷,有人鄙视,有人作壁上观,总之有贬多褒少,言下之意就是金大侠走火入魔了,不甘寂寞,寿多自辱,就差骂他“老而不死”。

  想想金大侠也决非池中之物,打造出中华武侠的传奇,论其作品的传播度,从古至今唯有宋词婉约派带头大哥柳永与之相提并论,可谓享誉文坛,名利双收!现在,金大侠差不多可以寿终正寝了,为什么要挤进这王八池,去谋一身紫红袍式的龟壳?于是乎人们便怀揣着各种猜想。

  对于金大侠加入作协,我觉得很正常。想当年,前中国文化部长茅盾同志,临终前曾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金庸入池和茅盾入党,是同样的心理:归宿感!

  其实,金大侠加入作协也没有什么,这是他的选择,他有这个自由。金大侠毕竟是中国人,是浙江人,是海宁人,无论他走到哪里无法抹去的这乡土标签。现在,老人家出外打“文学创作”工,功成名就,又垂垂老矣,少小离家老大回,叶落归根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所以,金大侠为了“身后名”,选择进入作家协会这个宗祠,去谋个高耸入云的牌位,配享牲醴,供后人瞻仰,也无可厚非。

  我甚至认为这种“归位”值得鼓励。我们总不至于希望让优秀的人才纷纷逃离祖国,加入新加坡籍啊,法国籍什么的,人才外流实在太可惜,而人才回流才值得提倡。金大侠毕竟是大侠,舍得下身价,跳进中国作协这个混水王八池中,就是一种表率作用,是一种姿态。他是中华文坛的“带头大哥”,*级人物,以后会有更多的港澳台作家会加入的,充实作协的力量,净化池中的水环境,这是可喜的现象。说不定,在他的带领下,法国的中国作家高行健也加入了中国作协。如果是这样,那该是多好的事情!作协的形象不是大大提升了?至少王幸福、余含泪、郭抄袭们这些款级跳梁小丑,要降级处理了,轮不到老三老四了!

  作协是丑陋的,无可置疑,金大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是子不嫌母丑,积极投入到母亲的怀抱的表现。侠之大义,是为正道,我们何不让金大侠好好的回家! 。 想看书来

一进一出,两大王PK,郑渊洁也来“作”
作协这一次真的很“作”,金庸叶落归根,入会;郑渊洁反其道而行之,出会;这一进一出,自然更是引起轩然大波。

  看到金大侠入会,郑渊洁趁机起事,出出心中恶气,对作协进行猛烈攻击,恶炒一把;说作协这婆家不够重视本大王这个媳妇。郑渊洁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这是大家有所耳闻。早在在2006年,此童话大王在参加湖南卫视《我是冠军》栏目举办的包粽子比赛中受到“洗手门”的“刁难”,他就坐不住了,在参加活动的当晚就在其博客上发文《嘉兴粽子是世界上最难吃的粽子》,后来又陆续发文从口味、环保等方面对嘉兴粽子展开全面批评,真的很“童话”了一把,吁请大家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请抵制粽子,还说“我今生今世不会再吃浙江嘉兴的粽子”“粽子大都用芦苇叶包裹,而芦苇叶是造纸原料……由于少了这些芦苇,人们不得不转向树木要纸浆,使大量森林被戕害。”不就是一个粽子么?不就是一个“洗手门”吗?竟然要如此掀风作浪?可见,郑渊洁错把屁股当脸了,大得很!

  郑渊洁心胸狭隘,不仅如此,他很具商业头脑,是一个非常喜欢炒作的人。近段时间,余秋雨身陷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后,他望风而动,识时的晒自己的捐款凭证,以示自己是真正的“中华慈善楷模”。此次金庸加入作协,举国哗然之下,他又望风而动,识时的宣布退出北京作协。想想,你郑渊洁对作协不满吧,你早就可以退出,这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当然你有选择这个时间退出的自由。)你想标杆什么?还不是又想借东风,炒作自己!

  郑渊洁心想,金庸不是成人童话大王吗?我是真正的童话大王,我们两大王是旗鼓相当的,你进去就是一次轰动,是在新闻聚光灯之下,我也趁机凑凑热闹,我就走出来,跳跳舞,赚点人气。

  两大王一进一出,自然有戏可看!

  郑渊洁计算到位,又一次狠狠的“作”了一把,大大的“秀”了一把,郑渊洁之心,早已路人皆知!

  如此文坛,王幸福、余含泪、郑作秀、郭抄袭,个个竟如跳梁小丑,可见,时下文人多可唾!

还你一个真实的端午节
端午仅仅是吃粽子吗?你知道什么是“五黄”,什么是“五毒”吗?你能了解她的多少?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对于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耳熟能详,甚至能哼起来。可是,当我来到现代都市杭州时,再也没有过端午节,轻易的将它从心间抹去。

  今天,7岁的外甥女赵梓仪问,“舅舅,端午节是什么?”

  “端午节啊,就是吃粽子,粽子好吃,最好吃的是家乡嘉兴的五芳斋粽子。”

  敷衍掉了这个小毛孩的问题后,我的内心却不大轻松。深刻的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正在“谋杀传统”。

  想想,我们的传统节日不是不多,但是这些节日,不是给我们谋杀掉了,就是“阉割”了,传统的五大节日好像就是对付嘴巴的:春节铁定了是吃,走亲访友,吃了东家再吃西家;元宵吃汤团;清明是吃青团;端午是吃粽子;中秋是吃月饼。至于节日的文化传统,就如碰到我外甥女的问题,回答起来便是很茫然。相反,我们这些人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是什么是什么,回答起来头头是道。

  为了告诉外甥女这个节日,今天晚上我试图还原出我儿时的端午印象(又一次犯了口水)。其实在我儿时,端午还真的过得丰富且有意义的:

  孩子节:端午在我的记忆中,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我们可以身穿五毒衣,脚蹬虎头鞋,腰佩香囊。这些东西现在很少有孩子穿戴了。五毒衣——黄色布料上绣满“五毒”(蜈蚣、蛇、蝎、壁虎、蟾蜍)图案的衣服。虎头鞋——鞋身就是一只布老虎,鞋头一只可爱的花老虎脸;香囊当时做的很卡通,也很具民族特色,红黄相间,从里面散发出浓浓的艾香味。那时,我们一到端午,穿上这身行当,别提有多开心了。不仅如此,大人们在这一天还会拉着你,在你额上用雄黄酒划上一个“王”字。这可是有寓意的,一借雄黄祛毒,二借猛虎(民间头上涂“王”代表老虎)镇邪,保佑你这娃子,一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所以,这一天也可叫“孩子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