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口红集-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镜框里挂在咖啡店的墙上。这不是艺术家区,店里来的都是普通人,他们不谈论文化。你看着作家在墙上的照片再看他本人坐在那儿,觉得很滑稽,不知他是在装饰那个店还是那个店在装饰他。所有我认识的艺术家朋友都吃惊为什么我会搬到那座崭新的单元楼里去住,对于下城的艺术家来说,新式的单元楼毫无审美价值。但我在这个既不疯狂也没有想像力、感觉不到挣扎也感觉不到挥霍的地区完成了一些很重要的作品。没事的时候走到第三大道上,街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各色饭馆和各类民族食品店实在吸引人。夜里偶然有几个*出没街头,站在便宜旅馆周围,到了早晨就都不见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曼哈顿随笔(3)
然后我又搬进了厂房建筑区。厂房式住宅最适合音乐家和画家,因为厚墙隔音,空间大,建筑大多是早期曼哈顿建筑师的杰作。现在这种房子越来越少了。因为它不适合家庭,没有足够的卧室。曼哈顿厂房式住宅大部分在中城、下城。中国城,揣百喀( tribeca ),soho,百老汇都是有名的厂房住宅区。
  从三十街以上到中央公园以下大概都算中城吧。中城有火车站,有百老汇剧场,有长途汽车站,有红灯区( 现在没了 ),有供出租的艺术家画室,有各种小剧场……是最嘈杂的地区,有很多爵士音乐家住在中城。后来红灯区被拆了,很多艺术家的画室也被拆了。四十二街的文化被迪斯尼商店取代,中城完全成了大商业区。我现在住的地方,是在中城,那儿都是大型厂房建筑,多数建筑是办公室和批发公司,只有少数的楼改建成住宅。走出我的住处,到处都是电脑商店和服装批发店。白天上班的人群如潮,到了晚上,几条街上都是寂静无声。邻居的那几家饭馆只有午饭快餐时人多,晚上真是萧条。街口的那家有名的黎巴嫩饭馆每星期五有中东音乐和肚皮舞表演,只有那一天热闹,其他时间都没生意,因为那儿不是住宅区。那些批发店的衣服,是世界上最难看之服装大聚会,每天路过它们可以想象出世界上各种最有人情味的场面。比如意大利的奶奶过生日,俄罗斯的大婶儿二婚。
  住在中城不温情也不艺术兮兮,很有爵士音乐风格。你眼看着一堆堆来购物和上班的人群拥来挤去,像是be…bop的音符和节奏。我们住宅门口的咖啡店是那种廉价的快餐店,里面黑糊糊的,没有作家的照片也没有艺术家光顾,来的都是附近打工的。但是店里的伙计们,对人非常友好,无论我进去还是路过,都是一片笑容。街上常停着大型的送货车,邮递员推着货物还是喜欢站下来跟你拉家常。如果没有这些寒暄,我们就像住在一个忙碌的机器城里,商店,汽车,商店。回到家里藏起来,朋友们还说在我房间里能感到曼哈顿精神。我不知道那些精神是从哪儿钻进来的。因为我从来不拉开窗帘,一拉开窗帘眼睛就能直射进对面楼的办公室里去。
  坐在“邦司和挪伯”( Barnes&Noble )书店里看书也是一乐( 这是连锁书店,曼哈顿到处都有 )。那儿提供了世界上最多最新的信息,你可以买了吃喝坐在那儿,大饱眼福,比图书馆好多了。图书馆要有借书证还不能在里面吃喝聊天,在“B&N”看书,不用真买书,就可以在里面过起日子来;找上一大摞爱看的书,找张桌子,买足了吃喝,一天就在天南海北中过去。走出书店,街上已经灯火辉煌,算命的和做美容的都在黑暗中举起耀眼的招牌,就像自由女神和死神抢着挥手,刚刚在书店运动完的脑仁子,一见到生死的指路人就会犹豫起来,怕活得难看,死得突然。
  我生病的时候,常常去中央公园散步。中央公园很大,有很多树,也有很多人。人和树的呼吸搅在一起,使人置身于此不得安宁。有一天,我总算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抱着一棵树跟树交流一下健康状况,只听见有人唱着:“我从你身后来了……”定睛看,一个蓬头垢面的大黑汉正摇摇晃晃地冲我走来,吓得我弃树而逃。。 最好的txt下载网

曼哈顿随笔(4)
上城西边——中央公园西大道,林肯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哎哟,主流文化。有一次应邀去看纽约芭蕾舞团的表演,除了领舞的可看,群舞跳得不知所云,可能是赶上了学员们实习,让我着实怀恋《 红色娘子军 》;又被朋友请去看歌剧,舞台背景像是迪斯尼的动画片,乐队一团乱糟,看得我直犯眼病,周围还一片欢呼“br*o”!似乎知道怎么喊“br*o”已经是看歌剧的一大享受,就和听摇滚音乐会在下面尖叫的*一样。美国的古典文化教育是普及式的,什么都有但别挑剔,那些听众的热情不容旁人置疑,古典音乐家当然用不着去对比欧洲的演奏质量而反省。其实纽约的特点不是那些古典歌剧而是那些“噪音”,是百老汇,是爵士乐,是现代音乐和现代舞蹈,是分布在曼哈顿各处小剧场中的实验演出。一个城市,有万花筒般的艺术形式,能不能把《 浮士德 》唱好也就不太重要了。东边——麦迪逊大道从始至终散发着诱惑力:宠物商店、名牌专卖店、法国餐馆……像是到了欧洲城市一样,闻着好面包好咖啡的味儿,走路也比中城的人慢了一拍半,被太阳晒出来的人情味儿满街地挥发。再往上走,随着中央公园将尽,街道冷清起来,有时冷清得不敢左顾右盼。再往上走,就快到了哈莱姆区。哈莱姆区聚集着各路绿林好汉,是爵士乐、hip…hop的发源地,到了晚上连出租车都不敢往那儿开。看来“人往高处走”不容易,还是出溜下去,到曼哈顿下城去吧。
  格林威治村的下面,是soho。soho的下面,是中国城。周末,很多人去中国城,纽约的中国城非常好客,只要你能长五个眼睛,看着前面慢走的老太太,看着右边的商店,看着左边的车辆,看着脚下面跑的小孩,看着脚底的泥,就能享受中国城的快乐。中国城里卖什么的都有,商店里面,商店外面,楼上楼下,都是在买卖,任何能变钱的东西这儿都卖,从风水到星座,从人到物。
  一直往城下走,就到了海边。那儿新建了一片住宅区,完全没有纽约的痕迹。海水,公园,阳光,到处是家庭和孩子,一片健康太平景象,很像北京新建的那些豪华住宅区。那地区以前是海,后来用土填起来,变成城市,就像是用幻觉造出来的现实,那些楼房实际上都是一条条漂在海上的船。
  几年前有人说曼哈顿将被海啸吞没。海啸没来,曼哈顿人已在“9·11”经历了一场人为的“天”塌。北京的朋友为曼哈顿人面对死亡的镇静所感动,其实这是曼哈顿人生活方式的结果。就算是不大死,曼哈顿的人每天都有小死。那些竞争,拼搏,自我完善,生命价值之类的追求多了,活着反而变成第二位。有一次我去听一位爵士大师的音乐会,他从头到尾都在一个能使常人吐血的高音上吹。吹得天摇地动,撕心裂肺,台下人不停地欢呼。音乐会后,他的搭档说:“这人真是不要命了,给不给钱他都是这么拿命吹。”这就是曼哈顿的精神。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横聊
晃邀我一起去做电视闲话节目。还有宁瀛同去,挺好玩儿,就答应了。要说的闲话是:日本的neet人,96岁老妇成化妆品代言人,丁克人,女友大腿枕头。
  这种闲话的标题对常读书的人肯定是陌生的。neet人就是什么都不干的人( 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不上学、工作和受专业训练 )。丁克是指双收入没小孩儿的家庭。在电视上说这些无聊的内容真是不容易,但肯定是有观众对这种社会现象很关心。说neet是说日本的无业人群,他们不工作不是因为失业而是因为不想工作。由此我想到在传统的中国小说里,不想工作和上学的“知识分子”大有人在,这传统一直保持下来。记得我曾对国外人说,中国妇女的美德就是在家里养男知识分子。外国人听了不能理解。但很多小说里讲到的贤妻良母形象就是一个女人为了养活一个书生,受尽沧桑苦难,所有的目的就是让丈夫在家里读书。当然心里也盼着丈夫做官,但丈夫如果一辈子做不成官,只要一辈子能“假装”读书,就有理由让老婆养着的。从前的老婆养丈夫,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人家补洗衣裳之类,没有听说过老婆出去教书供丈夫在家念书的事儿( 念了书发现丈夫其实什么都不懂怎么办 )。我想这种在家里假装读书的丈夫也能算neet人吧?虽然读书可以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但是在家读书,基本上属于休息。早起读书,下午出去和人谈书,晚上出去以书*。很多小说里有过这样的角色,但其实这是真的传统,我周围就有很多女孩子喜欢找这种男人。北京的女人因为心里总是有“大女人”情结,喜欢在自己的生活里安插一个慈善对象。北京的大女人喜欢找一个有艺术细胞的文人或艺术家,哪怕他什么都不干,只要能出口成章或能歌善舞或能雕龙绘凤等就能让大女人们心碎。简言之,文学艺术家男人在北京最好生存,北京的女人非常喜欢一生奉献给这种男人,哪怕女人自己也是艺术家,如果碰上另一个男艺术家,马上就能把自己的艺术牺牲了,把男艺术家供起来。北京特产文化艺术烈女,在别的国家还真是少有。我对此传统风范非常引以自豪,当不上烈女就着急。要不怎么很多无业的外国文人艺术家喜欢移居北京呢,到了北京马上就能找到自我感觉,我们有非常崇尚文化的传统。
  再说96岁老妇的崛起,给北京大女人又一种新的希望。我周围的北京女朋友大都不太讲究保养,北京风沙又大,被吹上半生之后,脸皮就先沧桑了。再沧桑也没有96年的皮老,所以老妇的崛起,使中年妇女不用着急整容了,没准儿过两年,审美的标准就全拧过来了——老年女人是朵花,又当奶奶又当妈。要是杂志的封面上都是老女人,下一辈子的小孩儿可能就会以为女人就是那个样子,年轻人就都盼着变老了。
  那个丁克的话题没有什么意思,如果双收入没有孩子的家庭就是天堂,天堂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日本的塑料女友腿是关于把自己女友的大腿做成模型,整天抱着睡觉的产品。这种产品只能适用于热恋的人或情人吧?要是老夫老妻谁还要抱着对方的塑料腿睡觉呢?不过趁年轻的时候把自己的腿做成模型还是值得的,将来老了,拿出来看看,原来自己的腿还这么可爱过,没准儿就会有要抱着自己的腿睡觉的欲望了。所以要做腿的话不要去做情人的腿,最好是做自己的腿,为了将来自己抱着自己的回忆睡觉。作为一个女人,谁说得准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万一你生了孩子以后发了胖,大腿就变形了,肌肉也会松弛。不过到了那个时候,世界上会推崇大胖腿。
  前两天看了香港进念剧团和国家话剧院合作的《 半生缘 》,是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我建议有机会去看看这个戏,张爱玲把男女之情看得透透的,小话一撩,就把那些重大的情感事件变成了瞬间的遗憾。这出戏的制作用了典型的进念剧团风格,舞台如同被剪贴了的小人书,幽默简约。一本大书,三个小时给讲完了。
  我们做电视节目,就一双塑料腿要讲一个小时。没话找话。我在这儿又说了一遍,是因为在做节目的时候她们俩人都抢着说,我就没说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时装故事
——猎男
  我有个女朋友,她教会我懂得女人感情的自觉和独立性。如果我是服装广告设计,就会让她穿今年流行的米黄色紧身风衣,坡高跟长筒软皮靴( 九十年代初曾经时兴过这种靴子,又回来了 ),当一个时装广告故事的女主角,广告首页引着她曾说的话:我今年四十五岁,只喜欢更年轻的男人。秘方:决不放弃。
  下一页:
  她穿着金色的宽腿裤,棕色的长西装外衣,黑色的大翻领毛衣,走向猎取对象。
  下一页:
  她穿着黑色、旁边开衩的超短晚礼服,黑银交织的高跟鞋,等待意中人。
  下一页:
  她换了红白两色多褶的晚礼服,红色晚装平底鞋,仿佛自信地说:只有会追男人,才能追求到你真正要的幸福。只等着男人追你,你会放过多少好男人!
  下一页:
  她穿用金色编制的西服短套装,面目表情:厌倦。
  下一页:
  她穿黑色镂空的连身短裙,棕色高跟鞋,面目表情:该换人了!
  下一页:
  她返老还童,穿黑色弹力发亮的丝织紧腿裤和超高跟鞋,棕色落叶丝绸短袖衫和紫银色丝绸大外套,跟着音乐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