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藏之水救中国-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泽民同志:
  向你反映水资源及其利用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2亿多人口和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大国。矿产资源(煤除外)按人口平均也不算丰富,而水资源则更缺,在世界各国中排在100位以后;矿产资源如不够还可进口,而水源则进不了口。
  已有水源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北方十几个省市(区)严重缺水,如沿黄河八省近多年来常遭受旱灾,而下游已有7年断流,问题异常严重。解放以来近五十年北方地区水源问题,好像还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如再拖二三十年才去解决,不仅农业受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最近看到《内部参阅》(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大西线调水工程》,所提方案值得考虑。可否与先前长江南水北调西线方案结合研究,提出可行方案,供中央决断。21世纪将要到来,能否在下个世纪初见诸行动(我当然看不到了)。
  周子健
  1998年4月17日
  周子健的这封推荐信,引出了*总书记1998年5月24日关于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批示。批示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认真做好水的资源开发与节约用水工作,二者不可偏废。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已有若干方案,现又接到子健同志来信并所附的人民日报《内部参阅》上郭开写的《关于大西线调水工程》一文。南水北调的方案,乃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
  在这份批示中*还提到:在开源的同时要注意节流,认真做好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的节水工作。以色列在沙漠地区采用滴灌技术,解决了农业与花卉的发展,可见事在人为。当然以色列又依靠了高新技术,我们要很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用水量大的项目,要建在丰水地区,切不可先搞建设,然后临渴掘井。
  *的这一批示向全党、全国各级领导机关传达之后,郭开的“大西线”调水工程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了各阶层的关注,正当人们仔细研究贯彻细节时,长江、松花江的特大洪水,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人们的注意力依然回到中国缺水问题的研究中。
  2003年3月24日,周子健病逝。
  经他的作用,郭开的调水方案送达到中国最高领导人案头并得到及时的回应。作为一个事关中国前程的巨大课题,“大西线”调水工程计划不再以纯粹民间状态存在。它已经进入决策层视野,并开始进入酝酿动作阶段。对此;周子健功不可没。
  

“大西线”调水怎样解长江险患(1)
长江功德无量,但脾性暴戾,有待驯化。三峡抗洪能力有限,难负驯化长江之重任。朔天运河将长江上游洪水引向北国,从根本上解除了长江水患,还能有效保护三峡及三峡上下的黄金水道。
  朔天运河能使百河受益,首先获益的就是长江。
  长江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中,4/10是以洪水形式注入大海的,这仅是寻常年景。遇到灾年,麻烦就更大了。
  长江历来水患多。
  据历史资料记载,自唐至清近1300年间,长江水灾共223次。其中,唐代洪灾16次,平均18年1次;宋元79次,平均年1次。越到后来,洪水灾害越频繁,仅20世纪30年代就发生两次特大洪灾。1931年的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淹没农田300多万亩,死亡14.5万人,汉口被淹3个月之久。4年之后,长江再度水灾,淹死14.2万人,财产损失无数。
  长江洪灾大多因暴雨而成。
  川西地区多年平均暴雨日在5天以上。其中的峨眉山到雅安一带,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为6.7天,该区1938年出现日雨量565毫米的最大记录。人们将这里称作“雅安天漏”、“西蜀天漏”。这里多年平均降雨日219天到264天,为我国大陆降雨日最多的地区。雅安一年中降雨历时平均达2397小时;峨眉山年雨时平均在4144小时,年降雨量和洪水量大得惊人。另一个暴雨中心位于北川、安县一带,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为6.9天,安县曾有24小时577.5毫米的特大暴雨。
  这些暴雨,加上四川境内其他地区的大面积降雨,这就形成了川江大洪。
  这股洪水冲出三峡地区,给荆江以下河段带来了洪灾。
  荆江是指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这段长江干流。因为它流经古荆州地区,人们称其为荆江。
  荆江流在平原上,河道蜿蜒曲折,水流宣泄不畅,来自川江的泥沙沉积河道,使河床远远高出了地面。为了保住平原,人们只得加高堤身。千百年来,荆江在沙淤、水涨、堤高的恶性变化中形成了黄河似的“悬河”、“地上河”。这是枝城到藕池口的上荆江的情景。
  藕池口到城陵矶为下荆江。这段河道特别弯曲。两端间的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实际河道却有240公里。江道弯弯,时而向南,时而北拐,大大小小16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洪水宣泄不畅,加重了对江汉平原的威胁。如遇下边的洞庭湖或汉江同时涨水,上下顶托,荆江的洪水威胁则更严重。一旦大堤决口,水从10多米高处冲向江汉平原,势必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为了分泄过量的洪水,降低荆江水位,减轻大堤压力,这里兴建了荆江分洪等一系列分洪和蓄洪工程。1954年长江发生了50年一遇的洪灾,荆江工程开闸分洪,保住了荆江大堤免受坍塌,并减轻了武汉及中游地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次洪灾,加深了人们对治理荆江的认识,其后若干年来,治河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那年冬季及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进一步增大荆江泄洪能力,人们根据河道流向趋势,因势利导,将最弯曲的中洲子和上车湾两个弯道进行裁弯取直,扩大了荆江的泄洪能力。并使荆江河道航程缩短了60公里。
  通过加固荆江大堤、荆江分洪、下荆江截弯取直以及沿途湖泊蓄水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大大加强了荆江的抗洪能力,1998年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除了百万军民的英勇奋战,荆江水利工程的可靠基础也是一大成因。

“大西线”调水怎样解长江险患(2)
尽管荆江的抗洪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其泄洪量仍在每秒钟8万立方米以下,很难抗御超20年一遇的大洪水,更谈不上5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了。
  荆江的现在和将来,都改变不了“长江瓶颈”的地位和实质。
  长江安危在荆江。
  荆江盼望着长江上游截流工程的拯救。
  朔天运河对金沙江以及长江主要支流的雅砻江、大渡河截流济北,就会减少川江、荆江的过水量,使洪水在适量的安全线内驯顺地下泄。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长江的洪涝灾害。
  朔天运河对长江上游,这与荆江分洪、洞庭和鄱阳二湖分势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从源头上灭洪或减少洪灾,后者是从洪流中减少损失,两者之优劣不言自明。
  怎样从根本上优化长江,消除长江频繁发生的洪旱灾害呢?
  郭开的回答是:上“大西线”,修建朔天运河。
  他在一份报告中说:长江上游洪水高峰期15天,总流量500亿立方米,朔天运河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建16个大水库,总库容2800亿立方米,完全可以拦蓄上游洪水不下泄,并以每秒3万至4万立方米的输水能力,将这些洪水引向北国,成为滋润北国的玉液琼浆。朔天运河这一神奇功能,可以使长江洪期的干流水位下降4米至6米。有了这一回旋余地,就可以确保长江抗御5000年一遇,甚至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长江根除了水患,三峡工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平平安安地发挥其蓄洪、发电和航运等作用。这里边的经济效益,很难以具体数值来表达。
  长江不光有洪灾,还有旱灾。
  长江流域的干旱概念是:山区和丘陵,20天无雨产生旱象;30天无雨成旱灾;40天以上无雨则赤地千里,禾苗枯萎,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有关长江流域的旱情,历史不乏记载。公元1646年至1649年连续大旱,“全蜀大饥,人相食,逃亡殆尽,畜无遗种”。1875年长江中游各省大旱,“草木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
  随着历史的变迁,长江的干旱频率越来越高。每当干旱年代,长江来水量锐减,既影响流域地区的生产生活,也大大削弱了黄金水道的运输能力。
  三峡大坝竣工之后,虽说可以用它的库容水量补歉,但其补歉能力是支撑不住三年以上的连续大旱的。朔天运河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的来水向长江“补液”,以解燃眉之急,并确保三峡的发电量以及航运水位不受影响,这就起到了优化长江的重大作用。
  所以说,朔天运河与三峡工程并不矛盾。三峡工程的抗洪济旱能力有负众望,它在暴戾的洪魔威胁下自身难保,它的生命也需要足够的安全系数来保障。
  三峡大坝的安危,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宛如亿万人头上顶着几十颗原子弹呀!中国人不能凭侥幸过日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峡有了“保护神”,长江得以优化,民之所乐,国之所幸。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终结中华河祸史(1)
黄河的5000年变迁史,就是一部中华灾祸史。
  朔天大运河宏图一旦实现,濒临消亡的黄河补充大量“血液”,既解断流之苦,又能冲沙入海,使“悬河”消失,永不泛滥。
  1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全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河川流量的2%,加上有限的地下水,她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并向流域外远距离调水。
  1999年元月底,传出“黄河披白发”的消息。
  刚刚竣工的黄河小浪底水库里,黄河水突然由黄变黑了。人们站在小浪底工程大坝上,一眼看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奇特景象。造成这一景观的并非飞雪,而是河中的泡沫。数百米宽的河道上,厚厚的泡沫层,在寒风吹拂中卷起团团“雪球”,飘起来,落下去;落下后又有新的飘起来,如此往复循环中,泡沫层越来越厚。大坝一侧的导流洞中,因截流而被逼高的河水从20多米高处飞泻而下,滤去了库区表层一尺多厚的“雪被”,这才让人看清楚,黄水河变成了黑水河。
  从导流洞中喷出的一条条“乌龙”汇集成涛,浩浩荡荡地向下流去。推波助澜中,新的泡沫层形成了。尽管两岸的泥沙息事宁人地消化了大片的“雪原”,但在30公里的“消化”区内,依然满河“白发”。
  这是一次流域性的严重污染。河中的大多数鱼儿死了,水臭得令人难以忍受,沿途各级政府想了好多办法,才让沿河居民避过了这场灾难。是谁给黄河披上了白发?
  黄河曾经是一条清河,并有“大河”之美名,究竟从何时起变得浑黄,说法不一。黄河之名,源于大唐。
  黄河水质变黄,那是古人的事。
  黄水黄上加黄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这里先说青海的湟水河。
  这美名,究竟从何时起变得浑黄,“湟”,《辞海》里说:其字义本是“低洼积水的地方”。湟水河的发源地实如其名。在青海湖东侧的日月山以东地区,地势低洼,加上龙爪似的山脉向其间伸延,这便形成了北川河、西川河、南川河。诸河汇合向下,便是湟水河。它流经青海省会西宁市,到甘肃兰州西部的达家川入黄河,成了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1953年之前,湟水河清澈见底,水质甘醇可口,满河的波浪柔美如花。天生丽质的湟水从远古走来,历经千万年青春不衰,流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依然容颜不改。但在几十年后这里面目全非了:大片森林化为乌有;过度的农垦和超载放牧使草场退化,滋润河川的森林和绿地尽受破坏。大地的皮肤粗糙了、干裂了,湟水河哪里还有周身凝碧的神通!
  湟水两岸的大片森林,曾是千百万青海人躲避战乱和匪徒戕害的避难处,如今,青海人把祖先的“救命恩人”消灭了,老天的报复不言而喻。
  甘肃的污染力度,比青海大了好几倍。甘肃污染源的集中地是兰州。
  兰州处于兰山和北山中间,黄河穿腹地而过。山体阻滞了气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